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ID:35387737

大小:4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24

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_第1页
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_第2页
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_第3页
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_第4页
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十八章 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居住区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历史、艺术、地理、环境、心理、行为等各个领域。因此规划师和建筑师要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还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做好调查研究,进行艰苦的创作,努力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一、历史的回顾 人类自出现聚居以来,不断地探索着有利于当时当地生产与生活的居住形式。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了“居住区”的规模和布局。早期,农民依附于周围所耕种的土地。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交通手段决定了村落的布点比较分散,村落的规模不可能太大。手工业生产和个体劳

2、动经济的崛起出现了沿交通道建房,前店(铺面)后厂(作坊)的布局形式。然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入,城镇规模逐渐扩大,产生了街坊—成街和成坊相结合的形式。这时期的城镇可以说是一个扩大了的居住区,在那里综合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居住等多项功能。内向庭院式的居住方式代表着当时封闭的社会形态。只是由于大工业生产的集中,才有了分区的要求。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废物、噪声等干扰迫使居住区从工业区中分离出去。而商业、金融、贸易、行政管理等又有了各自的活动范围。可是城市化运动带来了人口密集、住房拥挤、环境恶化、交通阻塞等弊病,迫使许多社会学家和城市学

3、家寻找对策。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莱(ClarenceA.Perry)根据霍华德(EbenezerHoward)“田园城市”(《TheGardenCities》)的设想,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Unit)的理论。他在给纽约区域规划委员会的报告中阐述了邻里单位的6条基本原则:(1)城市主要干道和过境交通不得穿越邻里,而应是邻里的边界。(2)邻里内部道路的布置应设计和建设成为尽端式和曲线形,并采用轻荷载路面,使内部保持安静、安全和低交通量的居住气氛。(3)邻里的人口应与维持一个小学的规模相适应。(4)邻里的中心建筑是小学,它与其他为邻

4、里服务的设施一起放在中心公共场地或绿地上。(5)邻里占地约160英亩,密度为每英亩10户。它的形状应考虑孩子步行上学都不超过半英里。(6)邻里单位的服务设施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一个位于小学附近的社区中心。邻里单位的理论得以实施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首先是在伦敦外围的卫星城中。著名的哈罗(Harlow)新城由4个居住区(Village)组成,每个居住区划分为2~4个邻里单位。全城共有13个邻里单位。以后世界各地相继仿效。70年代美国兴建的哥伦比亚新城仍然遵循这些原则,各个社区下分成若干邻里。巴黎周围的5个新城都是吸收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发展起来的

5、。建国初期,我们在居住区规划中也曾应用了邻里单位的经验。如上海的曹杨新村等。当时我们正全面学习苏联,生活区多设计为“街坊”形式。周边式的街坊布置和单元式的住宅设计在不少城市产生广泛的影响。北京的三里河和百万庄的双周边布局的街坊,是从苏联周边式街坊演变出来的。1956年为适应现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苏联提出了小区的理论。这个理论迅速传到我国。小区一词即是由俄文“Mиkpo-paйoн”直译过来。它的设计原则是:(1)被城市道路所包围的居住地段。(2)有一套完善的日常使用的生活福利文化设施,包括一贯制学校、托幼、饭馆、商店等。(3)形成完整的建筑群,创

6、造便于生活的空间。苏联最早的一个实验小区——莫斯科新契尔穆舍克区9号街坊体现了上述原则,但还保留了街坊的名称。而北京的第一个小区——夕照寺小区还能看出街坊中轴线和对称的布局手法。1959年苏联组织了一次莫斯科西南区的住宅区规划方案的国际竞赛。这次竞赛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个试点居住区占地75公顷,要求住1.5~2万人。方案中反映了居住区布局的特点:(1)密切结合原有地形,建筑自由布置。(2)居住区分若干小区,每一小区容纳5000~6000人;小区内分若干住宅组,每组有1000~2000人。(3)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分别设相应的公共服务设

7、施。(4)车行与人行分成两个系统。居住区有完整的绿化系统沟通。此后,小区规划的原则和手法在我国被普遍地采用,并不断地得到发展。 二、居住环境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定数量的人住在一起形成了基层社会结构,因此研究居住环境必然涉及居住的社会性。分析过去的社会环境,试看历史长期形成的街坊有其规律可循。热闹的大街上人流熙熙攘攘,具有浓厚的城市气氛,方便居民购物活动。进入街坊小巷则安静幽雅。住家内向,有自己的室内外生活空间,与外界隔离。小巷就是居民的社交场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居住形态也要发生变化。大家庭分裂成小家庭,封闭的独家独院为开放式的群居所代

8、替。布局形式要适应变化了的居住形态。但是传统街坊所具有的环境质量,可以在我们的居住区规划中加以借鉴。首先是居住的社会性。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