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复习总结总结

环境卫生学复习总结总结

ID:35376609

大小:63.2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24

环境卫生学复习总结总结_第1页
环境卫生学复习总结总结_第2页
环境卫生学复习总结总结_第3页
环境卫生学复习总结总结_第4页
环境卫生学复习总结总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环境卫生学复习总结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环境卫生学(第一.二章)1、生物圈:指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由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环境构成。范围:12km深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2、原牛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3、次牛环境: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可以影响生物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代谢、结成及生物学效应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可借助环境介质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网)累积,对人类健康及牛态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一类有机化学物。特点: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6、、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其生存

2、的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7、、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质和量持相对稳定、相互适应的状态。8、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吞食,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其本质是生物通过食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在牛物种群之间得以循环和流动。9、食物网: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即食物网。10、生物富集作用:指坏境屮某些污染物(重金属、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浓度远超过环境介质中的浓度。11、生物放大作用:指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

3、养级生物体内浓度。*生物放大作用危害:摄入污染物被浓缩放大的生物体一中毒性疾病(缩短人与环境的距离)*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作用的条件(1)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2)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3)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4)生物放大通过食物链进行12、环境应答基因:人体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特定反应的一组基因13、基因多态性:指在一个生物群休中,同时和经常存在两种或多种不连续的变异型或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亦称遗传多态性。14、表观遗传:指DNA序列不发生改变,但基因表达却发生可遗传的改变。DNA甲基化、组蛋口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

4、RNA等15、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牛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16、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17、公害病: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18、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19、一次污染物: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20、二次污染物:指经物理、化学或牛物作用,与原污染物理化性状、毒性完全不同的新污染物。21、环境污染物迁移:环境污染物在空间位置间相对移动过程。22、环境污染物的自净:指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污染物浓

5、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被称为环境污染物的自净。*自净方式:(1)物理净化:稀释、混合、扩散、沉降、挥发、逸散、凝聚(2)化学净化:氧化、还原、水解及中和、光化学作用(3)生物净化:生物氧化、生物拮抗、生物降解、光合作用、生物吸收等方式23、物质蓄积:指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24、功能蓄积:指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的现象。25、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固有的复杂生化过程,使其本身的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的过程。*生物转化过程:

6、(1)第一阶段反应(降解反应):氧化、述原、水解作用。(2)第二阶段反应(结合反应):与葡萄糖醛酸、廿氨酸、硫酸等机体内源性小分子结合,利于排泄。*生物转化后果(1)解毒作用:生物转化后毒性降低(2)活化作用:生物转化后毒性增强26、毒性:化学物引起有害生物学效应的固有特性。27、毒物: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较少剂量进入机体后就能引起机体病理性损害的化学物质28、环境毒物:环境介质屮存在的毒物。29、生产性毒物:存在于生产环境中的毒物。引起毒效应的所需剂量越小,该毒物的毒性越大。30、致死剂量或浓度:指毒物使受试对象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包括:(1)绝对致死量(LD100/LC100):引起

7、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如再降低剂量,即有存活者。(2)最小致死量(LD01/LC01):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低于此量即不能引起死亡。(3)最大非致死量(LD0/LC0):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高于此量即可岀现死亡。(4)半数致死量(LD50/LC50):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彖岀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或浓度,又称致死中量。31、(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N0AEL/L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