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376382
大小:91.54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9-03-24
《环保袋设备行业调研分析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环保袋设备行业调研分析报告摘要一一该环保袋设备行业调研报告仅针对XX区域分析,时间2016-2017年度。目前,区域内拥有各类环保袋设备企业975家,从业人员48750人。截至2017年底,区域内环保袋设备产值135043.95万元,较2016年114231.05万元增长18.22%o产值前十位企业合计收入61183.88万元,较去年52062.53万元同比增长17.52%。《中国制造2025》不是一般性的行业发展规划,而是着眼于国际国内大环境、产业变革大趋势所制定的一个长期战略性规划;其目的不仅在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
2、健康发展,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实现高端化的跨越发展。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贡献了长达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推动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出色完成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阶段性任务。但也要看到,制造业大而不强,正在成为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痛点”。一方面,传统低成本优势逐步衰减,资源约束日益增强,产能过剩困扰加剧;另一方面,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许多发达国家纷纷高呼“重返制造业”,意图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重塑的博弈中争夺优势地位。让制造业强起来,不但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
3、需要,而且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着我国未来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发展轨迹,这个台阶必须上,这道坎必须迈。第一章宏观环境分析一、宏观经济分析1、制造业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之下,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产业协作正在重塑传统实体经济形态,全球制造业都处于转换发展理念、调整失衡结构、重构竞争优势的关键节点,我国制造业提质升级的任务十分紧迫。综合来看,我国的高铁、核电、信息通信等领域已经具备了全球竞争力,但其他多数领域在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环境友好等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离制造强国的建设目标还
4、有很大差距。我们务必彻底摒弃旧的思维观念和方式方法,着眼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创新驱动,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中国制造"上升为"中国高端制造"。2、全球目前笼罩在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的阴霾之中,我们应对之策就是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可喜的是,今年虽然全球投资和贸易增速下滑,但我国利用外资稳步扩大。全球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在今年上半年下降41%,而同期中国成为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最大吸收国,上半年利用外资约为700亿
5、美元。由此可见,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举措正是赢得全球投资者信心的保障。二、宏观产业政策1、分年度遴选实施一批标志性项目,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承担相关任务,发挥民营骨干企业在重大工程、重点任务研发和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在任务部署方面充分征求并吸收民营企业的意见。以民营企业为重要对象,推动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以民营企业为主体打造创新设计集群,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2、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思想,“中国制造2025”纵向联动、横向协同工作机制日趋完善,五大工程实施稳步推进,“中国制造202
6、5”国家级示范区启动创建,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和工程陆续落地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新增信息光电子、印刷及柔性显示、机器人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36个工业强基工程重点方向实施“一揽子”突破,4个“一条龙”应用试点顺利实施;202个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取得积极进展,97个项目开展多领域多模式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快速成长;142个重大绿色制造项目进展良好;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等一批高端装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服务型制造成效初显。“中国制造2025”国际对接合作不
7、断深化。2017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o三、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的产业发展趋势1、使开发区成为引领全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先导区;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包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优化升级基地和新兴产业的集聚区;环境友好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区域的示范区。强化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刚性约束。立足当前实际,与所在地的城市“十三五”规划和全省重大战略规划相衔接、按照“突出特色、融合发展、创新驱动”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全省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编制和集中评审工作。打造开发区主导
8、产业集群,培育和壮大园区主导产业,形成特色明晰、布局合理、结构均衡的开发区产业新体系;合理规划二、三产业的发展,做好开发区内各产业间的规划和衔接,适当超前规划开发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产城融合;推动同一行政区内的两个及以上开发区统一规划,融合发展,提高开发区经济规模和发展质量;鼓励跨行政区域的开发区之间采取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