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335923
大小:55.5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23
《就业意识:就业过程中难以忽略的因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就业意识:就业过程中难以忽略的因素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长期以来,大学生都被看作是“天之骄子”,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有的没有任何关于就业的认识,总是被动的等靠以及消极地躲避,没有树立合适自己的就业方向,就业意识模糊。有的大学生则是对自己的定位很高,体现在就业过程中,这山上望见那山高的心态众多,在城乡选择方面偏好大中城市,在地区选择上偏好东部发达地区;在就业部门与单位选择上,偏好机关事业单位,外商投资企业,对于工作的环境选择大于工作本身的选择;在对就业与择业的认识上,就业终身制依旧
2、是最热门的首选,不理性地把初次的择业看得过重都体现出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没有一个正确的就业意识。具有就业意识、及时地具有一个正确的就业意识,这是一个递进的问题,也可以看作是就业过程屮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2000年之前的很长吋间内,大学生的工作是由学校国家统筹安排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是没有过多就业意识的。唯一可以明确地就是,希望能进入一个保证衣食无忧的单位,得到一个可靠的铁饭碗。随着分配体制的取消,个人就业成为了主体,就业问题成为了莘莘学子们迫在眉睫的问题。就业这个概念转眼Z间迷住了许许多多人们的眼睛。于是乎,充斥在书店屮
3、的各种类型的就业宝典大行其道。同吋也引发岀了就业过程中大量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我工作最大的快乐,就是不停的工作。”这种过分极端的自我表现,表明了在刚刚萌发就业意识的当口,所有的书籍与文字,成功与失败都成为了找工作的圣典,是需要无条件模仿和学习的。于是在最初的几年间就业意识的初步萌发成就了一个就业过程纷繁芜杂的混乱局面。很多应聘者迷失在了众多成功或失败的教训里,把他人的成果当作了自己的路标,而失去了自己的方向。招聘者也挖空心思,编制了千奇百怪的问题来进行自认为可以发掘潜质的考核。同时在很多的杂志上
4、一些煽情类的小品文也是极力鼓吹一些就业的机会把握论调和工作的偶然性。就业意识的萌发促进了整体上人们对于就业工作的认识,同时也促进了就业工作全面化、普及化,但是没有节制和思考的哄抢式摹仿,也给就业过程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很多的求职者陷入了面试怪圈,屡受挫折。同时这种就业稍显混乱和困难的局而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众多的求职者,在具备了一定的就业意识后,分析出了就业的压力和困难,没有选择勇敢面对而是选择了一种逃避的态势,也促生了二十一世纪以来一股新的热潮,考研大军的不断壮大。很多的应届生在即将毕业时没有选择就业而是进一步的深造。这在
5、学识研究上未尝不是好事情,但是有多少人是真的为了钻研一门学问,更多的还是希望以研究生的学历来找工组会有更多的优势,毕竟在刚刚萌发的就业意识下,高学历代表着就业难度的降低。考研不失唯一条更便捷一些的就业之路。但是由于吋间上的滞后性,当考研的学牛们毕业走出校门的时候,研究生队伍的壮大随之而来的是高学历的就业压力也逐步加大。而且用人单位对于录用研究生本身也有这不小的顾虑,仅以2007年为例,笔者参加的15场招聘会中,遇到的应聘某一单位客服职位的研究生超过了60人,其屮对于工资的要求也是逐步下降,岗位竞争力竟然还不如本科生以及专科生。
6、下面的一些数字更能表明当前研究生的就业状态。2007年12月讯:吉林省教育厅公布的统计数字,截至9月1日,吉林省2007届研究生就业率为78%,本科生为83%,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16%;截至2006年12月10日,广东全省毕业生就业率,研究生为94.37%,本科97.25%,专科95.57%。①研究生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生,甚至专科生。在有些地方,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的现象已十分明显,学历越高,就业率反而越低这种就业过程中的现象追木溯源,都可以说是在学牛们就业工作的前期以及有了一定的就业意识后没有理性的分析就业
7、形势,盲从的跟随大众趋势,导致了个人、整体上的就业工作岀现挫折。可以看岀,就业意识对于整个就业顺利完成影响的巨大,同时也表明了众多的求职者对于就业工作以及就业意识的重视。当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和思考就业意识的时候,首要问题就变成了如何树立一个正确的就业意识。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逐步加大,职业教育培训正在逐步的兴起,而在这些职业教育培训中除去专业的技能培训外与就业意识相关的就是,众多的培训机构都开设了专业的就业指导部门,对于培训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就业指导,尤其以就业意识的指导为主。这也看出了在职业教育者的眼屮,良好正确就业意识乃
8、是求职者必须面对的一道门。以北京为例,2001年,北京市大学毕业生有6.6万余人,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量为4.2万人,供需比为1.6比1,然而到了2006年,提供给全市近18万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约6万个,供需比为3比1,就业压力呈增长趋势。但是北京仍然是众多毕业生的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