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329011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23
《课外阅读总结20067》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课外阅读总结曙光小学曹丽波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并向学生推荐了120多部优秀的诗文。《新课程标准》实施半年多后,笔者对部分学校进行了调查、访谈,现实情况令人担忧:阅览室中连环画书架前气氛活跃,可文学书架却无人问津,而且手持连环画册的学生有90%只翻阅画面不看文字(哪怕是几行字),三分钟一换,五分钟一调。三五年级的孩子竟然只熟悉“柯南”“小燕子”,不知道刘少奇是谁,不晓得巴金是何人,分不清天文、地理、历史……由此,笔者深深地认识到对课外阅读进行合理地引导已势在必行,
2、它是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是这样做的: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读 课外阅读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特别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尤其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和乐趣相联系。用“兴趣”“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步入知识的殿堂。 61、巧借连环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以学生耳熟能详的事物来引导,而“连环画”则是学生中最受欢迎的课外读物。于是,我把学生的和图书馆的所
3、有连环画都集中了起来,在班中开展连环画阅读大赛,以比赛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树立榜样。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在习作训练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定期交流。小学生毕竟年龄小,兴趣易激也易失。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阅读课外书籍,兴趣如始高涨,我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朗诵、演讲、故事会、办小报等。让他们在活动中一展自己课外阅读的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更有课外阅读
4、的兴趣。 二、授予方法,使学生会读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课就要求教师“致力于‘导’”,并且“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得教师教授之谓也。”(叶圣陶语)然后让学生用课上学到的学习方法去指导课外的阅读实践。思读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能唤起注意、启迪思维,而课后提示的思考题又是文章的重点,带着课后的问题读书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是我们最常用的学习方法之一。 精读法 6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精心地阅读,仔细地品味,从作者的篇章结构,思想情感中,体会到学习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适用于课本中
5、的每一篇课文。如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注意让学生透过邱少云的动作、神态及周围环境的描写,了解他的内心,体会课文的中心。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如何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学习方法后,便要求他们自读下一篇课文——《凡卡》,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浏览法 对所读的课文不是逐字逐句读下去,而是快速地掠视全文,了解内容大略,寻找作者的观点,了解作者的思想。这种阅读方法,往往是用在独立阅读课文中。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我便采用了这种方法,让学生快速地浏览全篇课文,并引导思考:楚王用了哪些手段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反驳的呢?当然,浏览不等于走马观花,
6、而是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扫视。跳读法 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想读或简略的内容跳过去。 三、推荐读物,使学生多读 “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课外活动。”可是课外阅读,毕竟有别于课内阅读。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比较差。因此,当学生兴趣被激发后,我就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内容健康,有利于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又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书籍或篇章进行阅读。 1、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6,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扩展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
7、课文是从名家的作品中选出的。由于种种原因,文中的某些观点不能全面展开,原著无法尽录。这对于好奇心“穷追力”强的少年儿童来说,未尝不是一作好事,他们为了明白“观点”的产生,为了通晓原著的概貌,于是便“堤内损失堤外补”,在课内外阅读中得到补偿和满足。如我教学完《赤壁之战》一课后,学生们便兴致勃勃地去读了作者的原著《三国演义》,从中他们真正了解到了人物性格的发展,故事情节的就化,主题意蕴的加深等等,使他们对作品有了整体的认识,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同时,学生把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延伸到课外阅读中,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扩
8、展性阅读 小学生年龄小、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