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323792
大小:228.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3-23
《转型社会的结婚和离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离婚与女性地位及权益之探讨徐安琪提要:本研究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和最新抽样调查资料,对“离婚是资源优势男子的特权”、“是对弱势妻子的剥夺和让第三者坐享其成”、“离婚女性再婚难”等流行观点进行学术拨正。关键词:离婚率上升对女性的实际影响女性权益维护学术拨正作者徐安琪,女,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上海,200020)一、研究背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迁,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婚恋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也有较大的改变,离婚率持续攀升,2005年全国的粗离婚率是1980年的3.9倍1980年的粗离婚率根据1993年版的民政部计
2、划财务司编:《民政统计历史资料汇编》(内部)和1988年版的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等编、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统计资料汇编》的有关资料计算;2005年根据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和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计算。。离婚率的持续上升使不少学者产生深切的忧虑,某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将离婚率与犯罪率等并列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整个社会的危害性警报/信号,是必须抑制其发展并降低到最低的负面指标(钟世德等,2000);有学者提议“离婚率应当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比值范围内,使之不会对社会发展构成无法承受的压力”(程美东,2003);而近年“离婚率持平”和“离婚率保持在2
3、‰以下”,则被视作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中的“建立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关系”已达标的两项监测指标之一(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2001)。其中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担忧,较具代表性的是在婚姻法修改大讨论中流传和影响甚广的著名法学家的观点:1、离婚是资源优势男子的特权,“一个男子的魅力往往是这些成就、地位、财富造就的”,“就离婚的夫妻双方而言,至少就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离婚案件而言,往往是要求离婚的一方(多是中年男子)有了钱,有了成就,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妻子年老色衰”;2、离婚是对弱势妻子的剥夺和让第三者坐享其成,“许多妻子往往放弃了个人的努力来养育子女、承担家
4、务,以自己的方式对丈夫的成就和地位进行了投资,……但到了离婚时,这些一般都不作为财产分割。于是,离婚实际是对被离异的妻子的一种无情的掠夺。另一方面,这种男子的成就、地位、财富以及其他有价值的因素都可能实际上由第三者来享用,坐收渔利”;3、离婚女性再婚难,“夫妻离异男子不难再娶,妻子往往不大可能找到一个比较合意的、年龄相当的伴侣”,“在一个没有现代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强有力的法律干预保障离婚后的赡养的社会中,如果允许离婚,事实上会把一大批年老色衰的中老年妇女推向绝境。禁止和限制离婚,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妇女的利益”;4、只有在建立13共同养育孩子(而不是仅将子女抚养负担强加于离婚妇女)和妻子
5、分享丈夫无形资产的保障制度之基础上,才能真正坚持离婚自由的原则(苏力,1999)类似的观点也散见于其他文章,如“操劳过度的妻子红颜早逝,社会地位和能力跌落,反而遭丈夫嫌弃或者背叛,甚至被儿女们轻视”;“尤其不公正的是,婚变后的男人与女人出路悬殊。一个中年、乃至老年男子厌倦发妻后,可以移情别恋妙龄女子;而被迫离异的妻子却难寻觅合适的伴侣”(董凤芝,1998);“男性比女性再婚的人数多些,……这是因为男性占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因而较容易找到比自己更年轻的女性作为再婚对象”(周江等,2002);妇女离婚后再婚的可能性较小,因为她们上有老、下有小,生怕再嫁而使老人孩子受屈,加上社会上大龄女青年
6、择偶难以及离婚妇女对婚姻的本能恐惧,也使离婚妇女再嫁受限制(黄佩芳,2002)。。象苏教授那样真诚地站在女性和社会公正立场上为离异女性争取权益而超越性别局限的学者并不多见,我也欣赏他文风的大气、观点的鲜明和睿见迭出。他(包括其他学者)提出的妻子应分享丈夫无形资产的立法建议,已被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所部分采纳。然而,他的其他一些被普遍认同的观点和判断,则大多缺乏实证资料的支持。本研究将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和新近的相关抽样调查数据,对一些代表性的错误观点和判断做出学术拨正,并诠释离婚对中国女性的地位和权益的实际影响。二、离婚与女性地位将离婚误解为具有资源优势男子的特权,主要源于传媒对
7、“男人有钱就变坏”和“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之类情变故事(乃至发展到刑事案件)的累牍报道和渲染,以及影视、小说中比比皆是的不同版本的陈世美嫌弃秦香莲的婚变叙事和题材。加上近来媒体对政府官员经济犯罪原委的深度报道,常聚焦于披露其为情妇一掷千金乃至携款私奔等隐密,也加剧了公众对所谓的成功男子离弃黄脸婆妻子的愤慨和对弱势妇女的同情和不平。然而,媒体夺人眼球的典型报道和文学作品中的引人入胜的好看故事,常常只是特殊的个案或者是想象、创造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