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262355
大小:14.2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22
《《醉翁亭记》考实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醉翁亭记》考实糜华菱滁州醉翁亭因欧阳修一篇《醉翁亭记》而名闻遐迩,四季游人络绎不绝。但是读过《醉翁亭记》的人到实地一看,却不免产生一些疑问,感到文章写的与实地情况有出入。我作为滁州居民,在琅琊山下、醉翁亭畔寓居了二十余年,愿就个人考证所得,对几个问题作点解答,以飨读者。环滁并非皆山《醉翁亭记》一开头就说:环滁皆山也。但是站在滁城高处一看,除西南方向有群山起伏,西北方向有山峦隐现之外,其余方向皆看不到山,所谓环只是半环而已。为了进一步弄清这方面的情况,我曾专门走访过绘制《滁县地区地图》(一九八二年版)的工程师王福林同志。他摊开了一大卷几种比例尺的、都划有等高线的滁县
2、地势图,向我指出:从滁城到来安的公路以南以及从滁城到全椒的公路以东,在这一大片属于滁河流域的低丘陵地区内,只有一些矮小的土包子,最高的也只有四十多公尺(折合当地比高只有二十多公尺),根本不成其为山。(见附图)在这大约140的扇形地区内没有一座山。会不会是宋时的滁城原在另一个四面环山的地方,后来迁移到现在这个半面环山的地方呢?不是的。古今滁城的位置并没有多大变化。据滁州市地名普查办公室余炳华同志(他撰有《滁州地名录》一书,可算是滁州通了)说,欧阳修时代的滁州城,仍然在如今的滁州市区内。但是也有人为了坐实环滁皆山之说,竟把这个滁解释为整个古滁州,即包括当时清流(即现在的
3、滁州市)、来安、全椒三个县。这样一来范围扩大了,自然周围都有山可数了。但这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醉翁亭记》说:山行六七里就到了醉翁亭,如果这个滁是指整个古滁州,那么这山行六七里又从哪里算起呢?如果这个滁指的是滁州城,那么从滁州城到醉翁亭恰好是山行六七里,上下文就能解释得通了。也曾有人说,欧阳修作文历来反对巧其词以为华,张其言以为大而又鲜事实的文风,并且引证了《朱子语类大全》里的记载,说欧公文多修改到妙到,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其实欧阳修写文章绝非不用艺术夸张手法,远的不说,仅在《醉翁亭记》这篇文章里,他就曾把自己描写成苍颜白发,而
4、事实上他当时只有四十岁,根据这一年龄,何至于就到了苍颜白发的地步呢?类似的艺术夸张,在他的诗文中是并不少见的。至于《朱子语类大全》里的那段记载,只能说明他写文章多修改到妙处而已,并不足以证实他修改后的环滁皆山依然指的是整个古滁州。酿泉与让泉《醉翁亭记》有两次提到泉,在中学语文课本里这两处都用酿泉。据课本编者注,这篇课文是按《欧阳文忠公文集》排印的。其实两处都用酿泉的版本还有,如《古文观止》便是。但到醉翁亭边实地一看,泉边的石碑却题作让泉。这块石碑是清康熙年间重立的,会不会是后人标新立异,将酿泉改成让泉的呢?不是。因为走进醉翁亭的院子里一看,苏轼所写的《醉翁亭记》碑刻
5、,文章前边也是写成让泉只有后边才写为酿泉(即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那么,作为泉名究竟以哪一种写法为可信呢?我认为应以让泉之名为可信,其理由如下:1、此泉的出现必先于醉翁亭的建立,在醉翁亭未建之前绝不可能有人未卜先知,预先附会醉翁亭名而将此泉取名为酿泉。相反地,廉泉让水之说早已有之,在醉翁亭建立之前,人们已将此泉取名让泉,倒是很可能的。2、醉翁亭里的碑刻《醉翁亭记》,是苏轼在宋哲宗祐六年应当时的滁州知州王君诏之请而书写的,苏轼不仅与欧阳修是同时代人,而且是欧阳修的门生,当不至于将老师原文里的酿泉误写成让泉。因此我以为让泉乃是原名,当是可信的。那么,文章前边称让泉,而
6、后边却又写成酿泉,岂不自相矛盾吗?不矛盾。前边的让泉也是称述泉名,而后边的酿泉为酒,则是酿(动词)让泉之水以为酒的意思。这仍然是讲得通的。欧阳修是太守吗?《醉翁亭记》九次提到太守,并且在最后明确点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样说对吗?又对又不对。说它不对,是因为宋代并无太守这一官名;说它对,则是因为他当时的职务相当于以前的太守。太守职称始于汉初,本为郡一级的长官。当时地方行政区划只有郡、县两级。后来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部州,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形成州、郡、县三级,州设刺史。隋初废郡存州,以后就没有太守这一官职了。因此在宋代,州官并不叫太守,而应该叫刺史。但是,宋代官职
7、还有一奇特现象,就是官职分离,本官不管本职。因此州刺史也只是虚有其名,而实际负责一州工作的乃是由朝廷派去的中枢官员,叫做知军州事(军指兵事,州指民政,简称知州)。因此知州只是一种临时差遣,并不是正式官职。此如范仲淹在宋仁宗皇祐四年以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去知颖州事,知颖州事虽然是他的实际职务,但只是一种差遣,而他当时的职称却是朝中的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同样,欧阳修到滁州来做官时,也只是受朝廷的差遣,来知滁州军州事,而他的正式职称还是朝廷的右正言(谏官)、知制诰(主管起草朝廷的诏令)。对于这点,朝廷在给他的任命《制词》中就说得很清楚:特授依前行右正言、知制诰,就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