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贯山隧道隧道工程地质调查报告

龙贯山隧道隧道工程地质调查报告

ID:35240632

大小:10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22

龙贯山隧道隧道工程地质调查报告_第1页
龙贯山隧道隧道工程地质调查报告_第2页
龙贯山隧道隧道工程地质调查报告_第3页
龙贯山隧道隧道工程地质调查报告_第4页
龙贯山隧道隧道工程地质调查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龙贯山隧道隧道工程地质调查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成都至自贡至泸州高速公路A5合同段成都至自贡至泸州高速公路A5合同段龙贯山隧道工程地质调绘说明1.概况1.1工程概况成都至自贡至泸州高速公路是《四川省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2008年3月)中成都引入线成都至赤水公路的有机组成部分,路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总体呈北西—南东走向,起于成都市东南接建成的绕城高速公路,经仁寿、连界、威远、自贡东(大山铺)、瓦市、富顺东、童寺、石洞至分水岭接成渝环线渝宜高速公路,路线长约263.89公里。本项目勘察设计A5合同段,起点位于本隧道进口,接第A4合同段终点,终点位于江阳区分水岭北碾子山,接泸(州)赤(水)公路,并与合(江)纳(溪)

2、高速公路交叉。路线长度约48.9km。本项目技术标准为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度为24.5m,桥涵与路基同宽,隧道建筑限界(宽×高10.25×5.0米),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为1/300,其它桥涵及路基为1/10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其余指标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的规定与要求执行。龙贯山隧道为本合同段主要控制性工程,为一分离式越岭隧道,初步设计初拟两个隧址方案K线与E2线,隧道布设情况见表1。表1龙关山隧道布置表隧道方案起讫桩号隧道长度(m)最大埋深(m)K线左线ZK213+653.59~ZK216

3、+3602706.22188.4右线K213+659~K216+3502691185.3E2线左线E2ZK213+840~E2ZK215+6751835175.7右线E2K213+850~E2K215+6951845168.31.2工作目的与任务在工程可行研究的基础上,对隧道区进行了1:1万、1:2000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初步查明隧道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与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隧址方案的选择及勘探点、线布置提供了初步依据。其主要任务为:(1)收集、分析、研究已有地质资料,通过工程调绘初步掌握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了解隧道围岩级别。综合分析隧道围岩和洞口边

4、坡稳定性。(2)初步查明隧道处的区域地质构造、查明断层的产状、性质、类型及断层破碎带的宽度和影响范围。对隧道穿越可能性作出评价。(3)对隧道穿越进行工程地质调绘,初步查明隧道通过地带的自然地理概况、地形、地貌与构造、岩性等工程地质条件。2.自然地理2.1气象、水文隧道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5~18.0℃,最冷月(一月)年平均气温7℃左右,最热月(七月)平均温度27.5℃,年较差(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约为20.5℃,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极端最低气温可达零下1℃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117.8mm,年平均最大降水量1464.5mm,年平均最小降

5、水量664.2mm,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47%,该季节暴雨发生频率在56%以上。项目所在区瞬间风速≥17米/秒,1、10~12月出现大风的概率小,春秋季多为寒潮大风,风向偏北,风力大,持续时间长,范围较广,夏季多为雷雨大风,这种雷雨引起的局部大风,常伴有冰雹,一般出现在下午和晚上,影响范围小,持续时间短,风力大。隧道区属于沱江水系,隧道穿越分水岭南北两侧隧道轴线右侧约1Km分别分布有东风水库与胜利水库。2.2地形、地貌隧道区位为构造剥蚀的深切丘陵地貌,隧道轴线通过地段的地面高程K线338.8~529.6m,相对高差约190m,E2线305~484

6、m,相对高差约180m。地形呈“箱状”,两侧横坡陡,山顶呈坪状,山坡呈直坡或凹坡,坡角在30~45°左右。冲沟发育,沟谷多为“V”形,隧道区主要沟谷基本呈北西~南东向,次级沟谷及两侧基本向南北方向延伸,组成众多的羽状沟谷水系。山体起伏较大,沟谷宽度不等,一般沟谷下游可达50-100米,-6-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成都至自贡至泸州高速公路A5合同段上游较为窄小,山体基岩出露,山坡植被发育。3.隧道工程地质条件3.1地层隧道范围内涉及的主要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下统珍珠冲组与三叠系须家河组。3.1.1第四系(Q)隧道区

7、第四系地层主要为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层,分布于丘陵缓坡地带,为棕黄、棕红色的含砾粉质黏土,顶部富含植物根茎,缓坡上含粉砂质泥岩碎石,厚度0~4m。3.1.2侏罗系(J)(1)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分布于梯子崖背斜西翼天洋坪断层上盘,岩性为紫红色质纯泥岩、砂质泥岩夹黄绿色质纯、致密坚硬石英细砂岩及泥灰岩或介壳灰岩。中上部灰岩(大安寨灰岩)夹层较多,岩相、厚度不稳定且多含泥质。下部灰岩(东岳庙灰岩)质纯厚5~20m,总厚402米。(2)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1Z)分布于梯子崖背斜西翼天洋坪断层上盘,岩性为紫红、黄绿色泥岩夹1~4层灰白色粉至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