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称谓古今演变的历史性研究开题报告

老师称谓古今演变的历史性研究开题报告

ID:35235405

大小:9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22

上传者:U-25932
老师称谓古今演变的历史性研究开题报告_第1页
老师称谓古今演变的历史性研究开题报告_第2页
老师称谓古今演变的历史性研究开题报告_第3页
老师称谓古今演变的历史性研究开题报告_第4页
老师称谓古今演变的历史性研究开题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老师称谓古今演变的历史性研究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武汉轻工大学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浅析“老师”称谓语的历时演变姓名李坤学号090903102院(系)艺术与传媒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李熹明2013年01月25日 浅析“老师”称谓语的历时演变选题目的与意义称谓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古今不同,雅俗有别,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称谓也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心理趋向。由称谓延伸而来的称谓语也构成了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谓称谓语,是指其指称对象是人的,由于身份、职业、性别等而得来的,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参见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称谓语一般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两大类型。社交称谓是在社交场合应用的称谓语,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能否正确地使用称谓语往往会影响实际交际的效果。老师的称谓原来是流行于教育界,一般特指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人;后来发展到对某些具有特别学识专长或技能的人也称之为老师;现在,被称为老师的人几乎涵盖了社会各行各业,老师已经不再是带有职业内涵的称谓,而是变成了一种社会的泛称,甚至变成了普通人的交际称呼。正是由于这种称谓上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我们对于老师称谓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我们都知道,“老师”称谓由古及今一直都在发生着演变,像古文中常见的“师”“先生”“夫子”“师傅”“教习”“训导”等等,不同时期的称谓反映了不同的尊师文化,所以对于研究先人的教育状况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其次,该课题的研究还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称谓语的使用正逐渐成为困扰人们交流的一个因素,错综复杂的社会称谓使用不当也会让我们陷入尴尬的境地。老师作为使用频率相对很高的一种称谓语,它演变至今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指称含义,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有教育界独享这一称谓,从街头巷尾、小商小贩甚至到文艺界、娱乐界,各行各业对其使用也越来越广泛。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了解到老师称谓丰富的使用技巧,也能为我们日常称谓语的使用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二、文献综述1、研究综述称谓语在汉语中使用丰富,对它的研究也是相对比较全面。中国是称谓语大国,很早就有介绍阐释称谓语的专书。书面上“称谓”字样据有关人士考证,最早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所载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书启:“虽幽显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转引马宏基、常庆丰,1998)这里的“称谓”,也就是对人的称呼。汉语称谓语的研究是比较活跃的,成果也很丰富,论文方面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专题:关于拟亲属称谓的研究:如吴慧颖(1992)《建国以来拟亲属称呼的变化》一文对拟亲属使用归纳为六小类。总结了这一用法的发展趋势并从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方面探讨了原因。潘攀(1998)《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一文讨论了泛化的五个特点:具有选择性,拥有众多称谓变体,带有泛化标记成分,其使用成员有地域性和阶层性倾向,大多采用从儿、从孙的称呼方式等。潘文、刘丹青(1994)的《亲属称谓在非亲属交际中的运用》一文谈论了类亲属词的词形改造问题等。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陈松岑(1984)的《北京市城区两代人对上一辈非亲属称谓的变化》。潘之欣、张迈曾(2001)的《汉语亲属语扩展用法调查)等。他们针对亲属语扩展用法这一现象,选取不同职业者,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该用法的社会使用情况的第一手材料,从而发掘该用法所表达的谈话双方的社会关系等。从宏观角度对称谓系统进行研究:史金宝(2003)《论汉语亲属称谓的特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一文通过对普通话亲属称谓体系的详细描写以及和各地方言亲属称谓的比较,得出汉语亲属称谓有两个显著特点。姚亚平(1995)《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将称谓词语的各种变化放在一起加以考察,揭示出汉语称谓系统百年变化的基本趋势。从文化、伦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如杨应芹(1989)的《谈谈汉语称谓》一文论述了汉语称谓的历史烙印:权力烙印、经济烙印和伦理烙印。李树新(1990)《汉语传统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文谈了汉语传统称谓词与宗法制度、伦理道德观念之间的联系。陈月明(1990)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以及文化印记》一文论述了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的复杂性是和社会、宗族、家庭等组织形式及其活动有关的。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如有些文章、著作对目前新兴称谓语做了介绍,如:金炫兑(2002)《交际称谓和委婉语》中谈到了新群体称谓语:“霸”系列、“友”系列、“族”系列。郭熙(1997)《当前社会称谓缺位现象小议》讨论了与“小姐”和“先生”相关的称谓缺位;女师傅、女老师、同事或一般朋友的配偶的称谓缺位以及普遍性社会性称谓缺位;同时他还总结了社会称谓发展的五个趋势。近年来,对于教师这一社交称谓的研究相对比较活跃,大概总结了一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的主要有以下几位:一、王娥、杨清(2005)《“老师”称谓的历史演变》中具体阐述了老师称谓的历史源流,从先秦到近现代的一系列称谓变化,并详细研究指出了当前教师称谓的使用特征,同时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解释了老师称谓嬗变的原因。二、田正平,章小谦(2007)《“老师”称谓源流考》总结了唐宋之前、唐宋之际以及明清时期老师称谓与现代汉语中老师称谓在语法上的区别,同时指出了老师称谓成为一般教师尊称的过渡阶段和确立阶段。三、周莹(2012)《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老师”称谓泛化的原因》从语言学角度的切入是一个新的方向,研究表明了老师的演变趋势,老师的特点,并从四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老师泛化的原因。四、喻永庆、蔡建明(2007)《中国近代以来教师称谓的演变》着重研究了近代以来,教师的称谓随着时代变革发生巨大的变化,对近代以来,教育中存在的“教习”、“教员”、“老师”、“臭老九”、“先生”等称谓进行梳理,探讨它们的来历及发展演变过程,加深对教师称谓的了解。五、纪飞、于金燕(2005)《关于“老师”称谓的社会性考察》提出的老师称谓泛化社会性因素是对这一研究的拓展和补充。六、高翔硕士论文(2007)《教师称谓的历时演变及动因研究》从三个方面(“师”、“老师”、“先生”)比较系统全面的对教师称谓的源流、演变特征和造成这种演变的原因做出了分析与考证,是从语言学角度对这个论题挖掘较为深刻的一次研究。 2、研究方法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在研究称谓语相关理论时,将“老师”称谓语古今演变的过程作出概括,并分析当前“老师”称谓演变的主要表现特征、形成这种演变原因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3、研究内容在称谓语理论的指导下,对“老师”称谓的源流进行考证,对该称谓古今演变过程做出总结,并表明这种演变的特征,分析演变的原因以及现代汉语称谓语中“老师”称谓泛化的原因,最后分析这种演变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4、预期结果探索“老师”称谓的源流史,研究“老师”称谓语由古及今的演变过程,分析当前“老师”称谓泛化的缘由,指出“老师”称谓演变带来的社会影响。论文力求做到有新材料、新论证和新见解,体现一定的学术水平或理论价值。熟悉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能自主地提出问题,并进行定向的资料收集,了解相关研究的基本情况,并从中找到自己研究的侧重点,提高自主研究问题的能力。三、论文提纲前言目录一、称谓语的定义及相关特性1.1称谓语的定义1.2称谓语的相关特性1.2.1称谓语的作用1.2.2汉语称谓语使用的两大原则1.2.2.1等差原则1.2.2.2情感原则 1.3汉语称谓语的分类二、“老师”称谓的演变过程2.1“老师”和“教师”的区别2.2“老师”称谓的源流考三、当前“老师”称谓演变的主要表现特征3.1当前“老师”称谓演变的主要表现方式——泛化3.2当前“老师”称谓泛化形成的条件3.2.1属同一领域的人,交际时称“老师”3.2.2属不同领域的人,交际时称“老师”3.3当前“老师”称谓语泛化的两个特征3.3.1语义指向的模糊性3.3.2适用对象的选择性四、当前“老师”称谓泛化的原因4.1“老师”本身的涵义和色彩4.2“老师”职业的宽泛性4.3传统礼制的影响4.4社会变迁的影响4.5中国人传统文化心理影响4.6汉语称谓的困境要求“老师”弥补“缺环”现象五、当前“老师”称谓演变带来的社会影响5.1积极影响5.2消极影响结束语参考文献[1]陈建民1989《语言社会文化新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2]陈建民1990《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J】,《汉语学习》第1期[3]崔希亮1996《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4]丁声树.吕叔湘1999《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修订版[5]高翔2007 《教师称谓的历时演变及动因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黄南松1988《非教师称“老师”的社会调查》【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7]纪飞.于金燕2005《关于“老师”称谓的社会性考察》【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3期[8]姜德军.道尔吉2004《汉语社交称谓语“先生"的古今嬗变》【J】,《内蒙古社会科学》第6期[9]李广明1999《“老师”、“导师”之类的称谓最早见于何书》【J】,《甘肃高校学报》第3期[10]李树新2004《论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J】,《内蒙古大学学报》第5期[11]李树新1990《汉语传统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J】,《内蒙古社会科学》第1期[12]李树新2004《论汉语称谓的困境与缺环》【J】,《内蒙古社会科学》第6期[13]马宏基.常庆丰1998《称谓语》【M】,新华出版社[14]苏静.路佳2002《论称谓语的泛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第6期[15]田正平.章小谦2007《"老师"称谓源流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16]文忠祥2003《当前称谓语的演变及其社会意义》【J】,《青海民族研究》第4期[17]徐海燕2011《浅谈称谓语的作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11期[18]许慎1963《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扬清.王娥2005《“老师”称谓的历史演变》【J】,《内蒙古社会科学》第2期[20]郑尔宁2005《近二十年来现代汉语称谓语研究综述》【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第2期[21]郑献芹2006《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况及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第6期[22]周莹2012《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老师”称谓泛化的原因》【J】,《现代营销》第1期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2012年12月——2013年1月初,收集论文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梳理,并完成开题报告;2013年4月初——2013年4月中旬,完成初稿;2013年4月下旬——2013年5月下旬,完成论文二、三稿;2013年5月底——2013年6月初,最后定稿,完成所有档案材料装订和归档工作,准备答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