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美中品味诗学精神——《美育书简》《文艺对话集》读书报告

在审美中品味诗学精神——《美育书简》《文艺对话集》读书报告

ID:35218600

大小:39.4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22

在审美中品味诗学精神——《美育书简》《文艺对话集》读书报告_第1页
在审美中品味诗学精神——《美育书简》《文艺对话集》读书报告_第2页
在审美中品味诗学精神——《美育书简》《文艺对话集》读书报告_第3页
在审美中品味诗学精神——《美育书简》《文艺对话集》读书报告_第4页
在审美中品味诗学精神——《美育书简》《文艺对话集》读书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审美中品味诗学精神——《美育书简》《文艺对话集》读书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在审美中品味诗学精神——《美育书简》《文艺对话集》读书报告在审美中品味诗学精神——《美育书简》《文艺对话集》读书报告阅读书目:《审美教育书简》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等篇,席勒著,张玉能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总体感悟席勒的《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写于1795年。席勒与歌德对诗的创作方法产生了争议。席勒为了说服歌德并且为自己辩护,便写下了这部文学和审美的经典之作。席勒认为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除人以外的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二是人性,即人之

2、所以为人的本质。要谈论自然,也就是要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于这种关系,席勤又认为:诗人或则就是自然,或则追寻自然,二者必居其一。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自然与人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人性还没有遭到分裂,他与自然的关系是原始一致的,现实与理想之间也还不存在矛盾。诗人用不着到外面去寻找自然,他周围到处都是自然,他本身也是自然。可是到了近代,人性出现了感性和理性的分裂,作为社会性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立越来越明显,终使人不再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逐渐脱离自然而存在。自然即现实成了人类向往的理想。正是如此,造就了素朴

3、的诗和感伤的诗的存在。席勒认为,所谓素朴,也即是指纯朴的自然状态,是人与自然作为统一整体的状态。这种状态只有在古希腊罗马时代才有可能。素朴的诗只要摹仿现实,因为这个现实是真实存在的,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到了近代,自然却成了遥不可及甚至不可实现的理想,因此出现了感伤的诗。感伤的诗用理性的观念来表现理想,这个其实就是源自人性的真实的愿望。席勒说:“古人自然地感受,而我们感受自然。”作为素朴的诗人,他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它与自然和谐统一。作为感伤的诗人则脱离了自然,他正寻求自然。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素朴诗以形式的单纯,以能具体

4、描绘、能用感官感觉的形象占上风;感伤的诗以抽象和难以描绘的对象,以作品的内在精神取胜。在描写的具体上面,形式的素朴上面,素朴诗胜过感伤诗;但在表现的内容的丰富上,描写意境的广阔和深刻上,感伤诗又超过素朴诗。这两者又是能统一的。席勒认为有一种理想的诗,能将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结合起来,这种理想的诗应当是克服了它们各自的缺点,而又能将它们各自的优点结合起来的诗。既不脱离自然,而又不落于庸俗的实际自然;既能理想化,而又不落于空想。还有就是要和人道主义结合,充分表现人性。这不免让人想到孔子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第6页,共6页在审

5、美中品味诗学精神——《美育书简》《文艺对话集》读书报告早在未经过现代工业和产业式文化冲击的春秋战国时代,艺术和诗文就有了质朴和雕琢的区分。而在席勒身处的工业革命肇始时代,这种差异就更加明显了。联想到现今,很多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要么矫揉造作,辞奢藻丽,美其名曰“朦胧”;要么烂俗透顶,把那些日常交际中都要谨慎言之的“段子”印成白纸黑字,美其名曰“口语化”……虽然二者在席勒的观点中本质都是感伤的诗,但在这自然已经一去不返的时代,姑且把我们身处的生活当做“自然”(至少我们度过生活算是比较自然的了)的话,“朦胧诗”应该可以对号入座到感伤的诗,而那些“口语诗

6、”则能映射到素朴的诗上。从这个角度来看,席勒实际上对这两种诗指出了一条继续生存之路:要真正回归到人性原初的状态上,用自然之下的人性来反观自然或者反思我们的生活,一个真正的君子,就是充满人性温暖或者叫以人为本的人,他纯朴而不粗俗,智慧而不做作。人亦如此,作为文艺的诗,要想成为君子的、理想的诗,不也应该吸纳席勒的创作观念吗?柏拉图是古希腊思想界的集大成者。作为杰出的哲学家和诗人,他对诗也有过独特而精辟的论述。柏拉图认为诗的本质是摹仿。他说“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摹仿者,无论是模仿德行,或是模仿他们所写的一切题材,都只得到影像”。“诗人借助文字的帮助,

7、绘出各种技艺的颜色,而他的听众也只凭文字来判断,无论诗人所描绘的是鞋匠的手艺,将略,还是其他题材”《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P76。他认为感觉作为客观世界的摹本,是不真实的。而艺术家摹仿感觉世界中事物的外形,所以他们的作品只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了三层”。作为艺术之一的诗,“诗的摹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P81。诗人摹仿的行动中的人,既有理智也有情欲,在柏拉图看来,对于诗人来说最便于摹仿的是人性中不讲理性的情欲部分,而服从理性指导的部分既不易摹

8、仿也不易被欣赏,所以诗人为讨好观众或者投机取巧,便会舍理性而摹仿情欲。这对于追求理性的柏拉图来说,当然是不可容忍的。他主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