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164403
大小:4.44 MB
页数:81页
时间:2019-03-20
《超高层建筑结构中设置加强层的抗震性能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类号:TU993密级:公开单位代码:10878学号:20123301012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全日制)论文题目:超高层建筑结构中设置加强层的抗震性能研究专业学位类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建筑与土木工程研究方向: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应用作者姓名:高宗来导师姓名:高荣誉教授完成时间:2015.05超高层建筑结构中设置加强层的抗震性能研究StudyonTheSeismicPerformanceofTheStrengthenedLayerStructureinSuperHigh-riseBuilding专业学位类别:工
2、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建筑与土木工程研究方向: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应用作者姓名:高宗来导师姓名:高荣誉教授完成时间:2015.05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崛起。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层次在不断提升、对建筑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高层建筑也向着这一方向不断发展,建筑形式在建筑师的笔下越来越独特,建筑的高度也愈来愈高,这些使结构受力变的更加复杂,给结构设计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带加强层的框架-核心筒结构这一结构形式的产生,很好的缓解了建筑功能和结构设计上的矛盾,因
3、而越来越受到结构设计师的亲眯。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在超高层建筑中设置加强层也有其不利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容易形成薄弱层,在加强层处内力发生强烈变化等问题,因此,研究这一类结构体系的受力和破坏情况显得十分重要,鉴于以上原因,本文开展了下列研究工作:1、介绍了国内外带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的高层建筑的理论发展及应用现状,对加强层的概念、加强层对结构的受力影响以及对加强层的优缺点、工作机理进行了概况总结;建议加强层、避难层和设备层一道布置在同一楼层,但需要符合避难层的防火设计的要求;本文系统叙述了地震反应分析
4、的常用理论方法,重点介绍了Pushover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侧向加载模式的选择,需求谱和能量谱的转换建立,通过需求谱和能量谱求取结构性能点,利用性能点处的各种抗震指标进行结构抗震能力的评估。Pushover分析方法是静力弹塑性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2、以合肥的一栋49层带加强层的钢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实际工程为基础,建立了五种计算模型,加强层的布置方式为伸臂结合环带设置,设置形式为“八”字形桁架,这五种模型分别为:无加强层的模型0,设置一道、二道、三道、四道加强层的模型1到模型4。采用MidasBuilding
5、有限元软件,首先对以上五种模型分别进行反应谱计算,分析加强层对不同模型的内力影响,对其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对比分析:结构的自振特性、层间位移角、框架与核心筒间的内力分配和局部构件内力的地震响应情况等。其次,对上述五种计算模型,选择了三种不同的侧向加载模式进行Pushover分析,研究其在大震下的薄弱层,结构塑性铰出现次序及位置,并对计算得到的结构能力曲线、性能点等对比分析,分析在计算模型下,这一类结构体系在大震下的地震反应特性,以期望能对实际工程设计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关键词:
6、加强层、Pushover分析、模型、框架-核心筒I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technologyandsociety,theriseofhigh-riseandsuperhigh-risebuildingsonthelandofChinarapidly.Forpeopleinthepursuitofbeautyincreasingimprovement,thebuildingrequirementmoreandmorecomfortable.modernhigh-risebuil
7、dingsareevolvingtowardthisway,thebuildingformsunderthearchitect'shandbecomemoreunique,theheightofbuildingisbecomemoreandmorehigh,whichmakesstructurestressbecomesmorecomplex,structuraldesignersareputahigherdemand,italsobringsnew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Wit
8、hastrengthenedlayerframestructureformofthecoretubestructure,whichcouldeasethecontradictionbetweenfunctionalandstructuraldesignofthebuilding,andthusthisformareusedmoreandmorebydesigners.Therearetwosides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