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基于女性视角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女性视角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研究姓名:何浩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指导教师:余柏椿2007061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从性别角度重新思考规划领域的诸多问题,是真正体现对“人”的关怀,本论文就是研究以前被忽视,至少一半的人——女性的感受,探讨基于女性视角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首先概括了城市公共空间“色盲化”的背景,阐述了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提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创新点。同时明确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研究的方法进行介绍。找出本论文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整体框架。分别对女性视角、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女性和规划等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整理。接着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接着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总结了不同时代的女性空间的特点。同时对女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布局进行了阐述。第五章论述基于女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要点,从“安全性”、“亲和性”和“特殊性”三个方面展开论著,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具体分析。本文仅对女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尝试,希望能从这个独特但却不可缺少的视角出发,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关键词:女性视角;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I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orethinkmanyproblemsofurbanplanningfromagenderperspectivereallyembodiestheconcernof"human".Thispaperisastudyofwomen'sfeelingswhichhasbeenneglectedinthepastanddiscussedthedesignofurbanpublicspacebasedontheperspectiveofwomen.Thethesissummarizedthe"color-blind"backgroundofurbanpublicspaceandtheobjectsandscopeofthisstudy,mainviewpointsandinnovations.Itintroducedthepurposeandsignificance,aswellasmethodontheresearchandidentifiedthepointofthisthesis.Onthisbasis,italsointroducedtheoverallframework.Theconceptssuchasfemaleperspective,urbanpublicspace,femaleandplanningwereanalyzed.Thenitsummarizedrelatedresultsandpointedoutdeficiencies.Fromahistoricalperspective,femalespace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eraswerefoundout.Meanwhilethethesisdemonstratedurbanpublicspaceplanningfromfemaleperspective.Theimportantdesignelementsofurbanpublicspacefromfemaleperspectivewereexplainedinthefifthchapter,onthreeaspectswith"safe"、"Affinity"and"specialization",andwereanalyzedbyrealexample.Thethesisjustdoapreliminarydiscussionandattemptonurbanpublicspaceplanninganddesignfromfemaleperspective.Itprobablyprovidescertainreferencesforurbanpublicspaceplanninganddesignfromthisuniqueandnecessaryperspective.Keywords:FemalePerspective;UrbanPublicSpace;PlanningandDesignII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它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属于不保密□。(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1.1研究的缘起和背景1.1.1研究的缘起对于男女两性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曾经评述:“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在中国,面对性别关系的知识时,如“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等等,这些知识是普遍存在的、被认为是无需经验证实的常识,这些“库存知识”的特性是“父权式”的,是男性化的知识,服务于男性利益,出于男性立场的思考问题和建构经验的方式。一切思维方式都在围绕“男性的态度”,“无论男女都获得了以男性利益为取向的先验性知识①和意义,形成了日常生活中思考常识性问题的思维定式。”②西蒙娜·德·波伏瓦(Beauvoir,Simonede)认为:“在人类的经验中,男性故意对一个领域视而不见,从而失去了对这一领域的思考能力。这个领域就是女人的生活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工业产品也逐渐向“性别化”的方向发展(图1–1)。从性别角度重新思考规划领域的诸多问题,是真正体现对“人”的关怀,在现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功能至上”、“技术至上”、“利益至上”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从女性视角思考城市公共空间问题,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细化和拓展。只有符合女性的心理行为特征,才是真正充满人性关怀的城市空间。本文就是研究以前被忽视,至少一半的人——女性的感受,探讨基于女性视角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①杜芳琴,王向贤主编,女性的生活经验与女权主义认识论-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②西蒙娜·德·波伏瓦(Beauvoir,Simonede)(1908~1986),女,又译西蒙·波娃、西蒙娜·德·波芙瓦,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被誉为西方女性“圣经”的《第二性》。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1–1不同“性别”特征的工业产品(来源:百度图片)1.1.2研究的背景(一)形势背景:城市公共空间“中性化”性别差异是人的最基本差别之一。在工业社会,女性及其需求被当作社会经济活动的配角,女性的需要和感受通常被视为与生产无关,不值得作为规划政策制定和规划设计的依据。在功能主义思想的引导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也多以“中性”视角出发,将人作为“无性别差异”的群体对待,加剧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性别冷漠”。从女性与规划的视角出发,重视女性独有的心理特点和生活方式,在规划理念和设计上提出相应措施,并在建设实施上加以保障是极为必要的。(二)社会背景:城市公共空间“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趋势使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旧有的城市功能和形态面临巨大的冲击,城市公共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地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至少一半的“人”的需求,却很少有人正视其在两性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本质差异。在长期以“男尊女卑”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中,以“单一视角”看待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形成了一些妨碍女性发展的屏蔽和盲区。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引入女性视角,对规划设计中去除个人超然的精英意识和形式化的创意沉迷,真正实现民主与社会关怀,保持尊重差异的心态,应对“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三)时代背景:城市公共空间“趋同化”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世纪城市化的巨大发展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深造成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景观危机。在市场经济的机制下,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导致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导致地域特点与历史文化价值逐渐消失,城市公共空间趋向同质化。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双重”转型时期,快速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在空间设计上建立均质的中性空间,却掩盖了众多差异性问题。快速的城市发展和社会变革使得原有的设计手段不能适应新的形式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避免趋同化,如何凸显城市的特色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本研究试图从“女性视角”入手,研究性别差异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提出应对城市公共空间“趋同化”的相应措施。1.2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1.2.1研究目的作为城市中另外一半的“人”的需求,长久以来处于被“漠视”和“同化”的状态。本研究目的是以女性视角出发,研究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指导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建设。1.2.2研究意义从性别差异角度来分析城市规划问题在我国是一个尚未展开的领域,即便从一些西方的研究来看,这也被视为一个缺乏深入讨论的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生活方式特点的也开始受到规划学界的关注,论文拟从女性视角出发,研究“女性”这一特定人群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立足女性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和建设中以周到的考虑、精心的处理体现对女性这一类型群体的关怀,在“性别差异”角度做到“以人为本”,以突显以往不被研究者重视的至少一半的“人”的主观感受,具有一定实践意义。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3研究方法(一)归纳分析法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和整理,了解现阶段国内的研究动态,获取相关的理论成果和结论,借鉴科学的调研方法,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总结出已有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发现其中不足,由此确定本文的切入点。(二)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法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设计调查问卷,并且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在此基础上,综合自己亲自调查获取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研究,并将结果通过直观的图表表达出来。(三)系统与综合法依托城市设计、环境心理学、女性学等学科以及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系统、综合的对女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分析研究。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论文的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1.3.1论文框架结构性别差异研究研究界定与理论综述生理社会差异教化“女性主义”相关理差异论的回顾与启示城市公共空间“女性主义”在城市女性视角规划/建筑领域的研究女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女性视角女性视角调查下的城市下的城市实证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分析布局设计要点结语图1–2论文框架图(来源:作者自绘)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2论文主要内容本论文共有5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概括了城市公共空间“色盲化”的背景,阐述了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提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创新点。同时明确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研究的方法进行介绍。找出本论文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整体框架。第二章和第三章是论文的基础研究部分。第二章分别对女性视角、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女性和规划等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整理。接着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三章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总结了不同时代的女性空间的特点。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四章对女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布局进行了阐述。第五章论述女基于女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要点,从“安全性”、“亲和性”和“特殊性”三个方面展开论著,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七章是案例研究探索,以求进一步突出研究主旨。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1.4本章小结本章从研究的缘起谈起,揭示了现阶段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对人的“性别”的忽视,提出从女性视角思考城市公共空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细化和拓展。只有符合女性的生理和心理行为特征,才是真正充满人性关怀的城市公共空间。并简介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的基本框架结构及主要内容,为下章节的展开与发展理清思路。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研究2.1概念界定2.1.1城市公共空间(UrbanPublicSpace)(一)相关的几个概念在界定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之前,有必要对相关的几个概念加以澄清。城市空间(UrbanSpace):按照克里尔的说法是城市中“开敞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以感知的空间,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和供内①部使用的空间”。外部空间(OuterSpace):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②环境,是比自然更有具有意义的空间”。城市开放空间(UrbanOpenSpace):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放空间”概念的出现大约是在1906年的英国,该年制定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对空间的定义为:“任何围和或是不围和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二十分之一的用地有建筑物,而③剩余用地作公园或娱乐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者是不被利用。”。C·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在《模式语言:城镇结构》一书中对“开放空间”的定义是:“任何使人感到舒适、具有自然依靠并可以看到更广阔空间的地方,均可以称之为开放空间”。KevinLynch认为:只要是任何人可以在其间自由活动的空间,就是开放空间。开放空间可分二类,一类是属于城市外缘的自然上地,另一类则属于城市④内的户外区域,这些空间由城市居民选择来从事个人或团体的活动。由此可见,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是针对空间物质要素的物理属性而言的,描述了空间的另一方面的性质。①RobKrier.UrbanSpace.NewYork:RizzoliInc.1991②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③TomTuner.OpenSpacePlanninginLondon.TownPlanning.1994(3)④KevinLynch.FormofCity—CitiesandCityPlanning.NewYork:PlenumPress.1981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敞空间一一我国学者王建国认为:开敞空间意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不包括那些隶属于建筑物的院落)。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如道路等),公园,娱乐空间等。开敞空间设计具有双重标准,即:“心理的开敞”和“生态学的代谢”。因为不同研究方向的专家学者根据学术需要从不同方面来解释,所以以上这些说法所指、所包含的事物相似或是差别不大。但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相对来说其外延更为广阔,除开城市中的公共活动空间之外,城市之间广阔的开敞地带也包括在里面。(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城市公共空间(UrbanPublicSpace)指的是面向城市居民开放,供其使用和享受的场所和空间。许多学者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给城市公共空间一个普适性的定义,但至今仍然没有达成一个明确的、权威的概念界定。然而,经过长期的研究是实践积累,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内涵在总体上基本形成一致和共①识。城市公共空间的狭义概念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主要包括城市街道、广场、公园和绿地等。这种狭义概念通常就是指城市外部公共空间。广义上的城市公共空间除了提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使用的狭义层次的外部公共空间以外,还包括商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设施以及部分提供室内公共生活场所的建筑物。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狭义概念的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但同时也会涉及部分提供内部公共空间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建筑物。“城市公共空间”这一概念应具备以下要点:第一,它是一个空间体的概念,具有空间体的形态特征(如围合、界定、比例等)。第二,它还是一个公共场所。“公共性”决定了城市公共空间和市民及市民生活是相联系的,它要为城市中广大阶层的居民提供生活服务和社会交往的公共场所。当然,“公共性”还意味着利益和所有权上的共享。第三,城市公共空间是“公共空间”和“城市”这个复杂体联系在①详见附录:国内外关于公共空间概念界定便览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起的产物。这意味着它受城市多种因素的制约,要承载城市活动,执行城市功能,体现城市形象等等。2.1.2女性视角(FemalePerspective)本文所指的女性视角是指以女性角度看待事物的方式。即要摆脱“父权社会”的影响,更多地、更平等地从女性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相对男性视角,女性视角显得更为细腻,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把握,有更多的感性因素和感情因素在里面。同时也无法摆脱女性固有的一些行为特征。女性视角既是一个严肃的学术性话题,同时也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性别视角。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性别视角常常潜伏在人们所引用的历史典故或所从事的媒体报道或我们正在进行的某项工作中,人们经常沿袭男尊女卑的传统习惯势力,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了性别歧视的误导。本论文中所指的“女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指从女性的心理、生理感受出发,从她们的角度看待城市公共空间,提出针对的意见和看法。并不排斥对城市公共空间特点一般属性和规律的认同,也不试图将“女性视角”和“男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作决然的对比和分离(事实上这样也是不可能的)。2.1.3女性主义(Feminism)女性主义(Feminism),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五四时期时,传到中国,定为女权主义。在西方,最初是指追求男女平等,首先是争取选举权。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国家的妇女,基本上都争取到平等的政治权利,但在社会生活与人们的观念中,仍与男子不平等。女权主义者开始认识到,这其中有一个性别关系,性别权力的问题,所以女权运动就变为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男女的权力架构,强调性别分析。在我国也认识到,先讲女权是不行的,也要讲性别分析。“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是认识的加深。在国内目前多用女性主义,用性别研究两性权力有深层次的意义,而且用女性主义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也容易让人们接受。女性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旨在反对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一切不平等。尽管世界范围内的女权运动、女性主义思潮五花八门,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其根本宗旨就是争取并实现男女在各方面拥有平等权力。1960年代欧美妇女运动的影响十分深远,女性主义从逐渐成为西方社会中的一个熟悉的名词,并演化为在西方社会中具有普遍影响的女权运动。女性运动的核心是妇女要求在后现代社会时期拥有与男性同等的所有社会权利,特别是政治、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均等机会,谋求妇女在法律上、经济上能够取得真正的独立地位。早期的女性主义希望通过权力的再分配来取得资源配置的能力,包括家庭和社会的权力分配。而后来的女性主义则更为温和,在现行社会制度的框架下,通过两性角色的确立来获得与处于强势地位的男性的合作。后者基本取得了成功,这既是一定程度的妥协,又是对性别关系的更高和更深层次的认识。女性主义有两大关键词:“平等”和“差异”。真正的平等并不是相等,以同一个价值观来衡量男性和女性只会产生更人的不平等,因为两性的生理差异必然带来两性的价值观的差异。同样,不同的年龄、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也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所以,女性主义关于公正的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只有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平等才是真正的公正。2.2基础理论研究2.2.1性别差异研究“在人类当中,纯粹的男性品质或女性品质,无论在生理学上还是在生物学上,都还没有发现。恰恰相反,每一个个体,都表现为属于他自己的特征和异性的特征的混合物。男女思维模式和其他一些特性,是处于一个连续体中的,而不能划分为①两个泾渭分明的单元。”在规划与建筑领域,这些对男性和女性来说不同的参考架构,并不一定会影响①李小江著,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1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他们对不同的空间形式和建造技术的使用,但是会在概念化和设计空间的过程中产生影响,使他们从社会和伦理角度思考问题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表2–1女性特点与规划、建筑相关方面的关系编号女性特点与规划/建筑/景观的可能相关之处1较男性更为敏感,对安全要求更高安全空间问题2情感偏于感性,思维比较细腻对细节的重视,重视空间气氛的营造3语言、沟通能力强于男性公众参与4空间能力不如男性认路定向能力,标识体系5体力不如男性休息设施………………(来源:作者自绘)(一)生理差异女性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决定着女行的心理反应模式。因而她们对环境的体验与男性大不相同,这些应当在设计中被考虑。女性在城市生活中的角色和作用离不开女性自身特点以及因性别与男子的差异。妇女的社会行为可以在生理学上找到依据。研究表明,女性体内控制内脏及其技能的植物神经系统比男性的更复杂且影响更为广泛。使得女性的情感表现更为明显和细腻,更容易胆怯、震惊和恐惧,也更容易激动、快乐和悲伤。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男性在空间知觉能力优于女性:女性的大脑对语言信息较为敏感,她们在要求言语流畅、速度和注意细节等测验项目上的成绩占优势,男性的大脑对空间信息较为敏感;男性可能更适合纯左脑型的数理推理或纯右脑型的视觉-空间的解题任务;女性可能适于右脑功能化的重情感体验和感知技巧性的任务。在一些认知能力或非认知能力上男女同样存在许多的不同:比如男性在自然科学领域有较强的创造想象能力,而女性则在文学艺术上表现出创造想象能力;男性偏向于理智型、意志型、独立型、外向型的性格,情绪型、顺从型、内向型则是女①性的典型性格特点;由于女性承担了繁衍后代、延续人类生命发展的重要使命,她②们的感受性先天与自然界的发展趋于统一。这样生理上的先天性差异,决定了两性①胡玉华.大脑左右半球的性别差异[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16(3)②霍尔奈.女性心理学[M].窦卫霖,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1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差异。人是有特征的,从来不存在抽象的人。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便先天的预示了他(她)不同的性别生活道路,造就不同的心态结构和行为方式。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规划、建筑和景观工作者应该重视这种差异,漠视和试图改变这种差异,无疑会造成两性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二)社会教化的差异许多人类学家通过许多原始社会的调查,认为男女角色的分化是由社会文化因素所决定的。H·鲍里(1957)比较了110个未开化的社会团体,研究他们教育子女,形成男女角色的社会化过程,发现社会对男女行为的强化和鼓励是不同的。分析表中的所列的数字可知,有82%的社会团体要求女孩要操持家务,照顾弟妹,而没有一个社会团体对男孩有这种要求;有87%社会团体要男孩有成就,而只有30%的团体对女孩提出这种要求;有85%社会团体鼓励男孩要自立,依靠自己,却没有一个社会团体鼓励女孩要自力更生。表2–2社会化过程中男女儿童行为的强化与鼓励鼓励的行为对于女孩(%)对于男孩(%)不分男女(%)家务与照顾弟妹82018服从35362负责611128成就387自立1585(资料来源:时蓉华,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在我国,男女性别历来受到家庭的重视。封建社会的重男轻女传统,一直到今天还有深刻的影响。孩子未出生时,父母己经怀有某种期望,孩子一旦降临到人世间,男女和女孩往往会受到不同待遇,周围人们对父母的态度又强化了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孩子的衣着、玩具进一步区分了男女角色,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也不同,往往容许男孩顽皮,多干体力活;希望女孩斯文,学做家务、照看弟妹等。儿童读物和学校教科书也同样存在这种倾向。威茨曼(1972)将美国几个杰出的作家在1967—1971年之间出版的学龄前儿童读物做抽样分析,结果是:书中以男生或女生为主角的相对比例是7比2;插图中男生图像261张,女生图像23张,为11比1;1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女性出现的场合多数从事与服务性质工作、或扮演被救护和被帮助的角色,男性以领导人,或救人解围的英雄等角色出现。在我国,小学教科书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左斌(1998)对新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的研究分析发现:小学语文课本中分配给男女两性扮演主角的数量男性是女性的4.3倍。其中四、九、十册没有女性担任主角。而在男女能力方面,语文教材中描写女性的是无知低能的多,男性则是知识渊博、能力高强的多。以上事实表明,男女儿童尚在惜懂的年纪,这些读物所宣传的思想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此外,社会宣传对男女角色的分化也有很大的作用,电影、电视、广告、小说、报刊等,都是提供人们学习、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工具。麦克阿斯却(1977)分析了大约两百个电视商业广告,发现男性广告员较多的是以广告产品的知识权威或专家身份出现,女性广告员较多的是以受用者身份出现,这些广告无形中影响了男女角色的分化。由此可见,环境的影响和学习教化的过程都促进了男女行为和心理上差异的扩大,反过来也将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2.2.2女性和规划关系的研究有关“女性和规划”研究是伴随女性主义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而发展起来。女性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核心是“平等”和“差异”,关注城市群体的多样性,强调规划应当满足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士等弱势群体的不同需要。女性主义的发展使得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开始重视女性的地位和女性的行为与心理需求,在规划布局、就业岗位与居住地的设置、城市设计中开始考虑女性的行为和心理特征,例如西方国家城市中“混合功能区”的出现,就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妇①女同时兼顾家庭和就业的需要。在1970年代各个学科纷纷产生了从性别出发的观点,成功地挑战以往漠视性别经验的理论,企图破除刻板印象,并改进造成不平等的社会体制。建筑、城市规划与地理学所兴起的性别与空间理论,除了关心这些目标之外,还关心如何在实践上进行空间的改造计划,以促进性别平等。①吴志强,《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城市规划汇刊.2000,21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已有这些研究为本论文的开展提供了前期宝贵的资料和重要的研究基础,笔者深为他们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所折服,也为众多前辈及同严谨治学的精神所感动,正是跟随着他们的足迹,采取了这些丰硕的果实,笔者才能完成本论文。1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西方女权运动与规划的关系人们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知直接影响到女性与规划的关系。在工业社会里,女性及其需求仅被看成是社会活动的配角,而不是带有独立的问题和需要的人。在西方19世纪大部分的时间里,女性不被赋予拥有则产的权利,T难接近则富和规划领域。然而事实上,女性的生活和工作无法按照男性的方式简单地分为公共和私人领域,尤其对于全职的家庭主妇来说更是如此。可以发现,即便是在马克思土义研究中,也很少考虑女性作为主妇、母亲、购物者、看护者在生产、再生产和消费中的地位,尽管这些对生命的产生和维持都是必需的。女性的需要常被看作与生产无关,不值得作为规划政策制定的主题。第一次女权运动:对于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论。第一次女权运动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其重点在建成区,集中体现在工人社区和由女性倡导的合作住房改革中。女权主义过去经常与公共卫生与公共住房运动联系在一起。在英国工人社区中,人们心目中的女性形象是非常简单的:没有工作,缺少兴趣和激情,只是和家庭社区捆绑在一起的居民。英国芝加哥学派甚至认为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是由于母亲的影响和缺乏责任感而导致的。而新马克思主义过于强调非个人的、巨大的社会力量的思想,也使人们产成一种印象,就是在城市社会中个体和家庭中的人是没有地位的。城市社会学家卡斯特尔也仅仅把城币看成是一个“劳动力单位”。在这些争论后面,女性的地位变得含糊不清,因为她们既不属于“土地”问题,也不属于“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规划背景下,单独论及女性问题被认为是中庸和琐碎的。不过,尽管一些观念性问题不能完全得到解决,机会平等的政策还是在城市规划部门发挥作用,后马克思主义把焦点转向城市政策,特别是转向家庭和居住区,拓宽了研究渠道,开始从女权运动的视角去重新定义生产、消费与女性之间的关系。第二次女权运动:第二次女权运动是伴随着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激进政治而成长起来的,更多变化的动力来自普通女性。1960年代越来越多的女学生得到更高的教育,她们对自己在规划学校所学的许多东西提出疑问。这期间出现了大量的著作和刊物,城市女权运动走向国际化。1980年代以后,随着众多女性进入职业和商业领域,“规划中的女性”和“女性和规划”问题引起了充分重视。“规划中的女性”是讨论女性在规划行业中的作用,“女性和规划”则关注在规划中如何采用适当的方式满足城市女性的需要。政府部门为此制定了一系列“女性与规划”报告,“女性与规划”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由此成立了许多专业团体,以关心女性作为就业者、消费者和城市社会成员的需要。来源:黄昭雄、王雅娟.女性与规划:一种新的规划视角.《城市规划》2004年6月1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3不同性别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演进研究从最抽象和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城市是人们对人类社会在理论体系与社会实践两个层面所进行的“理论建构”工作之一。就从性别视角下的城市空间而言,它的形成与进化过程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冒着挂一漏万、以偏概全的风险,笔者在表3–1中把所读文献进行了高度浓缩、概括和横向比较,以期得到一些一般性认识。本文试图把女性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演进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图3–6)。在社会经济方面,女性地位经历了由占统治地位——被压迫——寻求解放的过程,与此对应,城市空间也经历了“女性化”空间——“男性化”空间——“中性化”空间的演变过程,随着男女真正平等时代的来临,城市空间也会走向性别的“平等化”。表2–3女性视角下的城市空间之演进过程时代划分时代划分的依据和现象城市空间的性别特征差异母系时代以母亲血缘为基础的母权制空间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氏族,女性占有统治地位奴隶时代女性陷入父权家庭,被视为社空间向“男性化”、“同性化”发展会经济活动的配角解放时代女性重返社会,争取权利“男性化”空间的逐渐嬗变和异化平等时代女性和男性的真正平等不同性别视角下的空间在统一中的有限变化(来源:作者自绘)2.2.4既有研究的不足在我国,关于社会、经济、文学、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性别研究比较多,但是对性别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随着女性在城市生活中所面临的越来越多的问题,女性在环境中的平等权利也开始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女性主义研究,长期以来未能受到规划界的关注,原因在于“一方面认为,中国女性已经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忽视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另一方面,认为女性①。通过国内有关女性主义是对现实社会的理论批判,而忽视了它本身的实践价值”的社会学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妇女在城市生活中面临非常严重的问题,而城市规划①《基于女性土义的空间透视—一种新的规划理念》黄春晓、顾朝林《城市规划》2003年第27卷6期1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和设计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加重了妇女的困境。随着女性所从事职业领域日益扩大,在新服务行业和高技术领域工作的女性逐年增加,女性作为“家庭主妇”的传统观念也己过时。城市规划需要适应这些变化,与传统的经济社会阶层/群体的划分相比,如何深入考虑性别特性就成为城市规划进一步的问题,因此,在规划与景观研究中引入性别视角,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多数是以独立的“人”研究为主,以“性别”的观点看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鲜有涉及;另一方面,对于性别差异在空间领域的研究,或过于微观和分散,只是针对框架内某些具体问题的对策设计,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指导。本文正是针对这些不足,从性别差异入手,以女性视角出发,针对现有城市公共空间的不足,试图探讨性别研究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提出女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优化建议。2.3本章小结本章简述了公共空间、女性视角和女性主义等概念。并明确定义这些贯穿全文的概念。接着对已有相关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其中包括性别差异研究,女性和规划关系的研究以及不同性别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演进研究。并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找出本论文的切入点。旨在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背景性的理论基础和充分条件,进而有助于后续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化。1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不同时代的女性空间研究通常人们会不假思索地认为,人类所塑造的环境和空间都是中性的,但实际上人与环境是一个相互塑造的过程。这一点与语言有着惊人的相似(女性主义语言学家已经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观点,揭露了以男性为中心的语言)。正如美国学者韦斯曼(CL.Weisman)指出的一样:“与语言一样,空间是一种社会的建构,同时和句法一样,建筑物以及社区的空间布置,反映并加强了社会中性别、种族和经济关系的性质,语言和空间的使用都助长了某些群体支配其他人的权力,并延续了人类的不平等”。3.1史前社会中的女性空间芒福德在其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从新出现的村庄聚落中心,到房舍的地基,以至于墓穴中,到处都留下了“母亲和家园”的印记。而“庇护、容受、包含、养育,这些都是女人特有的功能;而这些功能在原始村庄的每个部分表现为各种不同的构造形式:房舍、炉灶、畜棚、箱匣、地窖、谷仓等等;这些东西后来又延传给城市,形成了城墙、壕堑,以及从前庭到修道院的各种内部空间形式。房舍、村庄、甚至最后到城镇本身,乃是女人的放大。”芒福德以“容器、家园”为意向解读史前社会的建筑与城市,并认为农业社会的村落、图3–1非洲Kamerun的某村落平面的市镇和都会是“女人的放大”。性别分区(来源:L•贝纳沃罗.世界城市史)1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传统城市中住宅空间中的性别差异在传统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很低,基本上不允许出现在公共场合,而只能在家庭内部活动,甚至在家里也有不许妇女涉足的地方。这一点在中国传统的居住建筑设计(图3–2)中表现最为明显:“中国传统住居有男性空间和女性空间的区分,男①女有各自的活动范围和区域。前堂后室,以‘中门’为界。”这种格局名义上是保护妇女,实际上是使女性完全脱离社会,被禁锢于狭小的空间。图3–2,“四合院”的性别分区示意图(来源: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图3–3,鄂伦春“仙人柱”内的性别分区图3–4,蒙古包内的性别分区(来源:陈喆.女性空间研究.建筑师,2003,5)①张宏.性·家庭·建筑·城市———从家庭到城市的住居学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3.1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3–5,朝鲜传统城镇住宅和农村住宅中的性别分区(来源:TheWordAtlasofArchitecture.)3.3传统城市中的女性空间在这种“大门不许出、二门不许迈”的严格约束之下,公共领域中的女性身影难得一见。同时,在工业社会里,正如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里展现的那样(图3–4),是描写工业化大生产时期,忙碌紧张的流水线生产。这一时期,工业成为时代的先锋,是最具时代感的象征。不可避免的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景图3–6,电影《摩登时代》剧照观。而且“工业、机器”这种意向有着强烈的男性倾向。(来源:IdealCities)2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但是,有一个例外,就是城市中的娱乐场所——歌馆、妓院、酒楼、瓦子、勾栏等。据《都城纪胜》记载:“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不知起于何时,但在京师时,甚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地”。这些地方成为女性集中出现的城市公共空间。虽然,娼妓空间同样是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反映,但在一定意义上,却是妇女冲破封建禁锢的突破口。而且,到了近代,妓院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功能,“高等妓院是高度公开的、有复杂的组织系统的生意场,也是产生城市男子气①概的场所,同时也是妓女不断周旋,争取自己地位的社会空间”。妓女、尤其是高级妓女,其社会意义远超乎色情与道德,有关妓女的各类社会新闻,为大城市提供了新鲜与刺激,“通过报刊与文学式样广为传播的娼妓故事使这图3–7,瓦子(来源: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百度图片)些女人成为公众人②物,其影响甚至超出了上流社会”。娼妓业为女性首次提供了在城市中的活动空间,娼妓空间是女性在长期、严密的封建束缚下少有的能够表现自己才智的舞台;妓女虽被打上了种种“不道德、不光彩、非正常”的不利标签,但是,她们也由此进入了社会空间,扮演了社会角色,展现了不同寻常的城市景观。3.4现代城市空间的性别化进入现代社会,妇女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职业妇女比例空前增加,妇女参加社会活动,可以随意出现在公共场合。城市公共空间不再只被男人所占据,或者只是为了男人而设置。但是,如果我们仍会发现城市空间的性别烙印:城市空间存在着性①〔美〕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69.②〔美〕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69.2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别化趋向。随着我国城市社会变迁的加剧,女性群体受到边缘化与弱势化,“女性行为较之男性居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城市中男女居民的性别差异逐渐显化。其结果,①中国城市空间的性别化正逐步形成与强化”。由于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存在,不同性别占有不同的社会位置,也占据着不同的城市空间。男女的社会角色与地位决定了其空间占有,城市空间则反映了男女的社会地位。如在大型商场与购物超市中,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而在商品集散地、批发市场,男性多于女性,表现了女性作为消费者,男性作为生产者、供应者的现实。出入各种高档宾馆、餐厅、会议楼的仍多为男性(除少数情况,如妇女大会),而在这些地方提供服务的多为女性,反映了男性的社会管理者身份,而女性承担的是服务性、辅助性工作。在饮食活动空间里,我们看到,除了少数有闲暇的年轻女性相约聊天,女人其实很少有机会单独或成群地上餐厅:不是家庭亲友会餐、同事同学聚餐、和男友约会,就是带小孩吃饭。女人常常是身为妈妈、太太、女友、女同事等依男性位置而界定的角色,而进入餐厅这个公共的饮食场所。而在酒吧、俱乐部里的女人,则更多是作为男人消费的对象而存在。①柴彦威,翁桂兰,刘志林.中国城市女性居民行为空间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J〕.人文地理,2003,(8)2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主义历史以技术变革为标女性的历史时代划分城市公共空间的性别属性观下的时代划分准的时代划分原始社会母系时代“女性化”公共空间奴隶社会前工业社会奴隶时代“男性化”公共空间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社会解放时代“中性化”公共空间社会主义社会后工业社会平等时代“平等化”公共空间图3–8女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演进过程(来源:作者自绘)3.5本章小结从性别角度重新思考城市空间的诸多问题,是“以人为本”的细化和拓展,真正体现对“人”的光怀。在现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功能至上”、“技术至上”、“利益至上”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本章分别归纳总结出不同时代的女性空间:史前社会的女性空间,传统城市住宅空间中的性别差异,传统城市中的女性空间和现代城市空间的性别化。性别化城市空间反映了男女两性的城市生活轨迹与生活内容的差异。城市是男女两性共同拥有的家园,创造和谐、平等的城市生活,在城市中争取更大的活动空间、消除城市空间的性别区隔是是所有人的共同心愿。2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基于女性视角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布局人是有特征的,从来不存在抽象的人。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便先天的预示了他(她)不同的性别生活道路,造就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但是,长久以来,无论男女都获得了以男性利益为取向的先验性知识和意义,形成了日常生活中思考常识性问题的思维定式。女性主义对城市研究已给予了多方面批判与反思。“女性主义地理学”认为,长期以来的城市发展一直受到“男性原则”或“男性标准”的影响,忽视了女性的空间存在和空间需求,给城市建设打上了性别不平等的深刻烙印,并产生了严重的城市问题,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面对性别差异、女性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规划所存在的不足的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女性和男性所期待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单纯依靠技术组织和技术创新是难以实现的,必须换一个角度,即从女性的角度来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重新思考。4.1不同性别的城市认知地图分析设计者通过设计来提高公共空间的质量,依据不在设计者自身的单方面想象,不是个人意志的表现,只有遵循女性使用者的生理规律和行为心理来设计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援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Sachs)一个富有寓意的形象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包治百病的万能药,你必须对每个病人一一①分析。”通过用解析其不同的性别视角下的同一城市的认知地图,得出不同性别视角下的同一城市的城市结构。①转引自黄锫坚.萨克斯:改革没有万能药.经济观察报,2004-7-162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1.1认知地图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能识别和理解环境,关键在于能在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为“意向”或“表象”(image),具体的空间环境的意向称“认知地图”。认知地图(cognitivemap)是“头脑中的环境”,又称“心理地图”(mentalmap)、“环境意向”(envirenmentalimage)。认知地图一词是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托尔曼(Talman)创造的术语。他曾以白鼠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在迷津中的寻址能力。最先对城市居民认知地图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城市规划教授林奇(KevinLynch),在他1960年出版的《城市意向》一书中,详细介绍了美国的三个城市—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市市民的认知地图,其理论和方法很快在美国及图4–1林奇的城市意向五要素世界其他地区被推广应用。林奇的研究认为,(来源:张京祥编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城市认知地图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路径、节点、标志、边界和区域。4.1.2城市居民的认知地图对于同一物质环境,不同的性别有不一样的认知地图(cognitivemap),这主要取决于个人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居住和工作地点是影响个人活动范围的最重要因素。城市居民有不同的活动范围,又有共同的活动范围。如果某以城市主要工作地点和商业区位于市中心,而居住区位于外围的话,居民的城市意向一般呈扇形,扇形区域内比较熟悉,之外比较生疏。2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1.3女性视角下的认知地图大多数研究认为,总的“认知成图能力”没有性别差异,只是对环境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女性更加关心区域和标志;男性更加关心道路和方向(Evans,1980;Evans,Brennan,Skorpanich&Held,1984)。但从日常的生活经验来看,男性天生比女性具有更强的方向感和认路能力,这种差异是生存适应的结果。古今中外,从军、狩猎、远航、外出谋生等任务基本由男性来承担,完成这些任务本身就需要对大环境具有较强的控制感和识别能力。“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和生活方式促进男性比女性对外部世界更感兴趣,并进行更广泛的探索。因此,男性对更大范围的城市区域更加熟悉,认知地图也更加准确清晰,而女性对家所在区域及附①近区域更为熟悉。他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远没有男性那么高。图4–2女性和男性的城市认知地图对比(来源:作者自绘)①林玉莲、胡正凡著,环境心理学,中国建工出版社,20002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2不同性别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结构系统和充满责任感的“宏大叙事型”中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结构不同,女性视角下的①城市公共空间结构自觉地游离于“主流”之外,女性以支离的眼光、敏锐的感觉、低调的姿态,强调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细节与情节的特殊体验,女性视角下的城市结构②具有强烈的“离散性”特征(图4–3)。女性男性情感体验性宏观叙事性离散性散点透视性鸟瞰性系统性混沌性有序性图4–3男性和女性对事物不同认识(来源:作者自绘)4.2.1男性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结构系统特点“系统性”是男性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结构系统的特征,具体来说,以宏观叙事性、鸟瞰性和有序性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一)宏观叙事性“宏大叙事”(GrandNarrative)(也译作“宏伟叙事”)指的是:有某种一贯的主题的叙事;一种完整的、全面的、十全十美的叙事。题材宏大的叙事,与细节描写相对;与个人叙事、私人叙事、日常生活叙事、“草根”叙事等等相对。宏大叙事本意是一种“完整的叙事”,用麦吉尔(McGill)的话说,就是无所不包的叙述,具有主题性、目的性、连惯性和统一性。男性对事情都是大而化之,只要抓到重点,①事实上,所谓主流只是以“男性”或者“中性”角度出发的观点。②离散是一个数学概念。指的数据的非连续性,比如对于一些函数,变量,有些是离散的(1,2,3,……)一些是连续的(f(x)=x,x(-[1,2])。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计算机科学中的基础理论的核心课程。离散数学是以离散量的结构和相互间的关系为主要目标,其研究对象一般的是有限个或可数个元素,因此它充分描叙了计算机科学离散性的特点。主要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布尔代数,图论等内容。2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其他方面越单纯越好,女性不同,她们会特别注意细节,而且喜欢综合各家的意见,试图找到最完美的答案。(二)鸟瞰性在空间认知能力上男性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定位能力优于女性。男性的方向感也强于女性。鸟瞰性是对整个事物的全景式扫描,对空间体系进行全方位、整体性的描述。传统规划中,规划者将自己凌驾于城市之上,以救世主的豪迈姿态出现在云端,对规划单元的结构的“口号化”描述就可见一斑:如某城市“一带两心五区”的城市结构等。对城市拓展方向的描述也可以说明问题:如“东扩西联,南拓北优”等。这样鸟瞰式的男性化视角确实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提纲挈领的把握“结构”。(三)有序性男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结构组成有着强烈的“有序性”特征。有序性是指从低到高、从核心到外围几个不同的层次,要求系统内各个要素相互联系、融会贯通,发挥整合作用,因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清晰的树状结构就是这样有序性的外在表现。男性的心理活动虽然和女性的大致相同,但其形式却比女性的清晰。男性的思维则大都属于清晰而详细的呈示(presentation),其中的各种要素都较为明确,不同于各种层次的感受。4.2.2女性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结构系统特点和男性的“系统性”相比,“离散性”是女性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结构系统的特点。具体来说,以情感体验性、散点透视性和混沌性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一)情感体验性女性看待问题较为感性,其景观体验也有这样的特点,女人长于感性,在这一点上女人占优势。而男人长于知性,酷爱逻辑,容易导致感性的退化。她们以情感①看待事物,感性成份多于理性,通过怀孕、生育和哺乳,体验为出发点,凭第六感①科学实验表明,人体除了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五个基本感觉外,还具有对机体未来的预感,2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女性用身体体会自然的神秘,又在形而上的体验方面占了优势。缺乏逻辑支撑就可以直接做出决定。逻辑系统性不像男性那样强烈,也少有“宏观叙事”般的所谓“整体的、概括的”大局观。但是,女性能够比男性更容易理解和容纳别人的需求,打破以往的“综合”、“全局”观念的桎梏,具有不同地位、阶级、组织表达各自的意愿和需求的能力。(二)散点透视性男性的视角下景观体系是完整的和连续的。然而在女性视角下,景观对象呈碎片状,具有一定拼贴性,不再被设想为一个产生意义的、完整的统一体。更多的和她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相迭加,她们所看见的是景观是相互畸变、撕裂的影像。女性视角下的景观体系避开了男性视角的有序性和鸟瞰性,它是裂片和块面的聚合和离析,感受和情感的混合与交错,是一种无中心、无整体的透视。(三)混沌性女性的思维和感受是同一的;男性的思维和感觉则是互相对立的。女性的很多心理体验是“混沌”的,和“树型”结构不同,从她们的角度出发,微中见著的看待城市空间;而男性的心理体验则都经历了澄清过程。如何运用“逻辑分析”这个整理和表达的工具是女性的弱项。这个弱点还影响了女性的优点的发挥,因为逻辑思维混乱,常常把感性和理性、生活琐事和根本道理搅成一锅粥。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得到这样的体验,俗话说“女人是善变的动物”,就是这个意思。4.2.3局限和启示“每个人都带着一定的偏见去观察和解释客观世界,每个人所了解的世界都是其中的局部,而非全局,就全体人类而言,也不过是立足于特定时空以自己特有的思维去观察和解释世界。现象的世界和客观存在的真实世界永远不能划等号。但真实的世界存在的前提。现象世界是真实世界的近似反映,每个人头脑中都有一个世界,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了解别人的世界,也不可能把自己的世界完全装入别人的生理学家把这种感觉称为“机体觉”、“机体模糊知觉”,也叫做人体的“第六感觉”。2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①头脑中,作为环境的设计着,应尊重别人的世界,就需要尽量了解别人的世界。”一般而言,城市公共空间的要素力求全面,而并不突出重点,特别是没有针对特定人群做相应布置。传统的城市设计有着强烈的“纪念性”意义,正如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导言中,雅各布斯所说的那样,她批判了城市规划的三个思想来源,其中一个是②美国人丹尼尔·伯纳姆倡导的城市美化运动,主要内容是在大城市建设一大批纪念性的标志性建筑,如市政中心、文化中心、大型纪念碑、城市广场等等。这些建筑从城市脉络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个孤立的物体。雅各布斯认为:构想的图景或者诗意或者宏伟却都与城市实际的运转机制无关,这种“正统”的规划缺乏对城市生活本身的尊重与研究,城市成为规划的牺牲品。针对这种正统的规划思想,雅各布斯以女性的独特视角道出自己对城市的认识,她并不求全面而是突出重点。在讨论城市特性时,雅各布斯讲述了街道和街区的意义,她将与建筑密切联系的街道看作城市的基本要素,揭示出街道特别是人行道的公共空间性质,它对于社区安全、孩子成长、邻里交往的决定意义。她从小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深入剖析,从“宏伟叙事”落实到“女性视角”,从邻里关系、子女教育、街道安全等原本被男性规划师没有活着很少真正注意的细节出发,综合看来,绝大多数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是以格式塔原理为基石,以“功能分区”为理论支撑,以林奇的“城市意向五要素”为指导思想下的产物。具体表现为,有明显的“鸟瞰型”、“宏观叙事性”和“纪念碑式”的特征。其它景观体系规划,不论级别、层次和类型从根本上的同一模式的。其表征现象是把城市公共空间分为类似“╳心╳区╳轴╳节点”等口号化的体系在快速城市化的社会背景下,经济高速增长,城市需要“快速”、“高效”、“经济”的竖立其形象,所谓“花小钱办大事”,近年来火爆的设计市场就是这种状况的佐证,经常会有“一年一个样,三年小变样,五年大变样”这样的口号指导①林玉莲、胡正凡著,环境心理学,中国建工出版社,2000②另外两个思想来源:第一个是英国人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这个理论试图以低密度的、具有田园景观的小城镇来替代他认为已经堕落不堪的大城市;第二个是法国著名建筑师柯布西耶的“阳光城市”,在这个构想中城市是一个整齐排列着宏伟摩天楼的巨大公园。这些摩天楼间距大而缺乏联系,完全被空旷的绿地和高架桥所隔绝。柯布将之称为“垂直的花园城市”。3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景观建设。城市公共空间组织模式也被简单抽象为“逐次分级”的等级化结构,看似是无奈的选择,其实也是时代背景下的“最优”选择。清晰的分级结构是最为经济与快速的解决方式。城市内各种共享资源也以“逐次分级”的原则分配到各个单元,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也莫不是如此:标志性建筑、绿地、广场、道路等的要素被清晰的抽取出来,以这样的“规划体系”能够被人理解和把握,然而这样的巨大尺度的空间体系,对一般人而言,特别是女性,是无法完全理解和深入体验的。自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以来的现代计过分强调了理性,忽略了人的情感存在。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受科技理性和信息度的支配,无暇顾及自身内在需求,设计过程中理性化、数量化,使人的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丧失殆尽,设计出的产品也自然是冷漠、刻板、无情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带有强烈的男性色彩,直线,简约,几何,个人英雄主义,以及对技术和大机器的崇拜,为城市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对于消费的主体——女性来说,现代设计如同庞大的怪兽,给人强烈的不安全感和不舒适感,即使到了后现代的潮流出现,类似的感觉并没有消失,反城市化,郊区化,环境主义在女性的角度来说都是伪人本主义,功能分区恰恰违背了女性的生活工作需求,从女性的眼光审视,这种结构源于男性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忽视了女性的社会生活习惯,忽视了女性的社会分工和社会角色,是导致空间不平等的根源。表4–1城市公共空间结构的性别差异对比女性男性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混沌结构树型结构城市公共空间结构特点微中见著细节再现宏大叙事景观特色侧重点离散性系统性非宏大叙事型宏大叙事型跳跃式鸟瞰式个性化体制化非本质本质化多向度单向度(来源:作者根据有关资料整理自绘)3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3基于女性视角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布局体系4.3.1对功能分区的反思传统理念的影响一直深入到城市功能布局和日常活动中。盖迪斯、柯布西耶等学者提出了明确的功能分区认为城市主要由“居住、工作、休闲、交通”等功能组成这种观念平等地对待家庭以外的事物,却忽视了妇女在家庭内和邻里间的角色并由此带来一系列有缺陷的城市规划方法。规划师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追求高效率和低污染通过土地区划分隔工作和居住地点.却忽视了越来越多的女性需要同时扮演家庭主妇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的现实。目前已有非常多的已婚女性走出家庭,在外工作。她们的工作和居住地点分开,加上商业和与家庭事务相关的设施如食品店、学校的分隔,大大增加了女性的交通负担。城市地区许多交通问题复杂化,其根源在于交通规划都是基于高峰交通以汽车在居住和工作地点间流动的假设上。真正考虑女性特点的、长期有效的规划。需要进一步探讨重新审视传统和习以为常的观念。不能仍停留在一些传统问题:如儿童活动设施安全和安全设计准则上,而需要在城市长远发展规划中重构城市公共空间。4.3.2女性感兴趣的场所和空间在父权社会,以男性的面孔作为分析的主体,有着钢硬的主体结构和锋利的边界。在过去的设计理念中,女性作为研究对象直接被忽略了,在数千年以来一直生活在男性所创造的文化陷阱中,她们一直处于话语的边缘地带。她们一般出现在像家庭、教育等较为狭窄的研究领域之内,正如在实际生活中女人的空间仅仅局限于这些所谓个人、身体和家庭等私密领域一样。因此关于女性的研究在社会中处于边缘的和不为人重视的位置。女性在设计学中的这种位置是与她们当时在社会中的边缘位置极其一致的。(一)女性和公共空间女性对于建筑文化的考察与男性的相关认识起码是构成了一种对跖性的关系,前者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如果说女性的视线具体到了人的居所,而且是特殊3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①人群的居所,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对异位(heterotopia)空间的论述中谈到女性和男性对于建筑问题的旨趣的微妙差别。比如:有博物馆、监狱、医院、公墓、剧院、教堂、兵营和妓院等,但是,正如玛丽•麦克列奥德(MaryMcLeod)所指出的那样,他似乎有意或是无意地省略了居所、工作场所、街头、购物中心以及日常消闲中的普通领域,譬如操场、公园和饭店等,而后者却可能是女性更为敏感也更感兴趣的所在。(二)女性和家庭空间居住空间不仅是城市地域空间内某种功能建筑的空间组合。还是人们生话、居住活动所整合而成的“社会——空间系统”居住空间从其本质上而言是一种社会空间.城市居住社区是一个由家庭、邻里等基本单位整合而成的社会、空间统一体.其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具有密切交往和稳定交往就与互动的家庭形成邻里.若干个邻里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空间系统.即居住社区:老年人和女性是这个社会空间的主角,尤其是女性。在住宅内部空间中,家务活动是居住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数据证明,国内外大部分家务由女性来承担。国家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以2000年12月1日为准)的主要数据显示,与1990年相比.城乡男女两性每人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由女性为主承担家务劳动的格局仍未改变,有85%以上的家庭做饭、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日常家务劳动主要由妻子承担。女性平均每人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达4.01小时,比男性多2.7小时。两性家务劳动时间的差距仅比1990年缩短了6分钟。城镇在业女性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平均为2.9小时仍比男性多1.6小时,显然女性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家庭中,家务劳动依然主要由女性承担。女性是住宅最主要的使用者,家是她们休息的地方,同时也是工作的地方(图3-11)。虽然把女性排除在“生产者”之外是产生男性化工业空间,漠视女性感受的重要原因。但在当代中国,由于过分强调“男女平等”,抹杀了女性的性别特征,将女性作为生产者的“半边天”,也忽视了女性的心理、生理特征,强化了“空间的①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1926年10月15日出生于法国普瓦捷,1984年6月25日逝世于巴黎)是一位法国哲学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他对文学评论及其理论、哲学(尤其在法语国家中)、批评理论、历史学、科学史(尤其医学史)、批评教育学和知识社会学有很大的影响。他被认为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和后结构主义者。3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冷漠”。客访客访工作上学学习购物睡眠家务家休息庭工作睡眠游憩饮食文体活动家务社会活动旅行内向外向住宅社区城市图4–4家庭内向外行为分析来源:黄承元,周振明城市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建立于性别的自然差异基础之上,有相当的合理性,问题的关键是,这种分工在空间的规划和建设中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体现,城市规划建设是“性别的色盲”,更准确地说是男性化的。以男性为核心的规划和建设系统忽视了女性以及女性所代表的家庭生活的重要性,最终使得女性陷入空间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因此,要改变传统的空间建设模式,不仅要考虑女3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性的需求,还应当进行一次换位思考。表4-2空间性别差异对比性别女性男性位置内外生活重心家庭工作商场、购物中心、学校、工厂、车站、加油站主要关注要素幼(托)儿园、住宅等办公楼等(来源:作者自绘)4.3.3女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布局通过对性别差异、女性在城市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规划所存在的不足的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女性和男性所期待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由于女性的家庭角色和社会分工,女性比男性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家庭中她们比男性更需要接近城市的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例如,家庭的日常购物,接送子女上学、带老人和孩子看病。这些行为对女性来说,有的是经常发生,有的甚至是天天发生。女性不仅是服务设施的主要使用者,同时,服务业也是女性最主要的就业部门。一般来说,影响女性使用公共空间的因子主要涉及服务设施、公共设施以及医疗保健设施的位置和分布。其前提是设施容易到达,并且利于社区中人们的使用。居住区应该与工作区紧密相连,应考虑为女性提供就业和培训机会,提高工作技能,以帮助其重返就业市场。部分商业设施应当分布在居住区内。休闲娱乐设施应当关注女性的需要并且靠近居住、商业和工作区域。女性主义地理学关注的是“女性如何在空间分配上获得与男性的平等。空间平等的关键在于城市建设必须与性别差异相联系,而不是由所谓的原则、标准来决定,①尤其是当这些原则本质上是男性的”。女性主义地理学作为西方的理论学派,主要分析的是在西方城市规划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如,在城市郊区化的浪潮中,中产阶级家庭远离城区,这造成了家庭主妇在日常购物、料理家务、照顾幼儿等方面的诸多不便;而封闭的别墅式家居设计也割裂了家庭主妇之间的直接交流,使其逐渐脱离社交网络。在中国城市中,问题的表现不尽相同,但类似空间分配的不平等也时①张宏.性·家庭·建筑·城市———从家庭到城市的住居学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3.3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有显现。如在计划经济时代,有些地方住房分配以男职工为主,由于各单位多在工厂附近建造职工宿舍,这使得许多家庭的居住地通常距男职工单位更近,但托儿所又往往是以女职工为主,使得许多女工不得不每天带着幼儿在城市中穿梭,无形中加重了女职工的负担与辛苦。女性主义的空间研究旨在改善女性的生活质量,真正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对女性而言,她们的活动以“家庭”为主要出发点,具有温和、低调、细致的特征。她们眼中的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是以家庭为中心,按照一种松散而有机的形式存在(图4–6),并不像男性或者规划者笔下的规划系统那样系统而有序(图4–5)。图4–5男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结构图4–6女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结构(来源:作者自绘)(来源:作者自绘)4.4本章小结本章重点研究女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布局体系。分析不同性别的城市认知地图,总结了男性和女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结构系统。最后阐述了女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布局,对女性而言,她们的活动以“家庭”为主要出发点,具有温和、低调、细致的特征。指出女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是以家庭为中心,按照一种松散而有机的形式存在。值得主意的是,空间的平等并不意味着女性必须与男性享有同样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方式,而是以性别分工为基础,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并使得女性的自然特征与社会特征在城市中得到完全的展现。3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基于女性视角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点公共空间是与城市居民生活密不可分的部分,完善的公共空间体系不仅要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与休闲提供必要的户外活动空间与充足的空间活动设施,还应该具有良好的空间景观环境,以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审美需求,为其提供工作之余修身养性的最佳场所。从性别差异角度出发,遵循女性的心理、生理特点,创造公平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加安全;(二)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具亲和力;(三)使城市公共空间满足女性特定需要。需要说明的是,从女性视角出发看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问题只是对一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补充和完善,一般的设计原则对“女性”也都是适用的,而由于女性的“特殊性”,故本章针对女性在城市公共空间所遇到的困难和以往设计中忽视的女性的特殊要求方面,展开关于公共空间设计的论述,比如在各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中“设置幼儿游乐设施”,都是需要的针对女性特殊要求的设计,但是具体到各类公共空间中,却没有本质的区别(如广场的儿童游乐设施和商场里的儿童游乐设施)。故在本文中,这样的区别不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而并没有以城市公共空间的分类(如城市广场、商业步行街、城市公园、滨水区等)来组织本章观点,以具体说明在这些类型的公共空间中,如何以女性视角出发,解决实际的设计问题。5.1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加安全5.1.1女性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安全体验(一)人身安全女性在公共场所中的安全体验不同于男性。女性产生恐惧心理的程度要高于男性,除了生理上差异以外,其它影响因素还包括地点时间、交通方式和场所的使用3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功能。由于女性通常成为暴力和犯罪的目标,这也直接影响到她们日常生活的出行模式,体验环境的方式,以及她们对公共空间的使用。为了避免成为牺牲品,女性特别是老年女性更可能减少到公共场所的出行,例如,减少去户外的频率、更早的回家、除非有同伴否则晚上不单独出门。一般来说,从公共场所的使用率来看,女性比男性要低,原因在于她们使用的地点比较单一,通常在家附近,时间也大多集中在白天。她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百货大楼、超市、公园、散步道、居住区内的休憩场所和公共交通站点,而这些区域通常是犯罪频发的地点。因此针对这些公共领域进行安全设计是非常必要的。一般而言,城市公共场所中的攻击,在相当程度上是见机犯罪。通过城市设计也能够提高公共领域的安全性。当女性了解到公共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考虑到了安全方面的因素,将会增强对安全的信心从而提高对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在具体建筑设计研究上,瓦伦丁((Valentine)在1988—1989年对英国的两个郊区住宅区Whitley(市营住宅区)和LowerEazley(中产阶级社区)的妇女进行访谈以研究妇女的危险感与公共空间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十项改进空间设计的建议,以提高妇女在公共空间中的安全感:(1)停车场和入口的位置应可直接进入,无须经由另一通道;(2)门廊应被看穿;(3)白色照明优于黄色照明;(4)将墙壁漆成白色,看起来不封闭也较容易辨识是否有旁人在场;(5)天桥优于地下通道;(6)地铁通道应以短、宽为原则,出口的监视性要好;(7)造园景观如假山、树叶等不可遮蔽通道,也不应阻碍视线,围墙要少;(8)一楼应以商业为主,商业能使街道更热闹;(9)将荒废处用各种使用与活动填补起来;(10)角落及转交的监视性要好,可加装镜子以改善。来源:王志弘.书介:《设计歧视:男造环境的女性主义批判》.性别与空间.创刊号.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1995年9月.3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以长江日报路的一段步行道(位于武汉解放大道和长江日报路交汇处)为例,该步行道处于绿化带(约10米)和某单位大院之间,绿化带长约50米,绿化状况很好(图5-1)。但车行道对面一侧建筑和行人的视线不能穿透绿化,“监视”步行道的情况,如果行人在步行道发生意外,也很难从别的方向逃脱,形成了隔离的步行图5–1长江日报路某段步行道(来源:作者自摄)路线,产生了安全隐患。而且该路段的路灯在车行道一侧,由于绿化茂密,夜间灯光不能照射至人行道,另外单位大院在沿人行道的围墙上装有路灯,但由于其权属问题,其照明设施到一定时候定时熄灭,没有起到“路灯”的作用,安全问题在夜晚尤其明显。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善(图5–1):其一,打通部分绿化带,增加人行道和另外一侧车行道的联系,使对面行人可以“监视”人行道,亦可增加路人“逃生”通道,同时增强行人的安全感。其二,增设公共夜间照明设施,保证夜间安全。图5–2现状平面示意图图5–3改进平面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来源:作者自绘)3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防止“走光”裙装是女性特有的服饰,在展现女性自身魅力的同时,也存在“潜在危险”:女士会有“走光”的顾虑。同时也限制女性的活动:如楼梯、天桥、天台等地方,在没有视线遮挡的情况下,女性一般都会小心翼翼的行动或者很少靠近。对于这样的情况,不能将矛头全部对准“社会道义”和“个人品格”。对设计者而言,如何在空间设计上避免“走光”事件的发生,或者将“走光”可能性降低至最小,减少女性的“走光”顾虑,增加其活动空间,才是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也是从女性角度考虑公共空间设计问题的重要方面。设置视线遮挡板、将开敞式楼梯的“踢步”堵住等措施都是防止“走光”事件发生的空间解决方案(图5–4,图5–5)。图5–4楼梯处“走光”隐患示意图图5–5改进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来源:作者自绘)5.1.2提高安全性的设计措施从女性视角出发,在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安全性方面,应当考虑以下一些问题:(1)针对白天和夜晚的不同使用情况,对环境进行综合的安全规划;(2)避免隔离的步行路线和地下通道以及死角;(3)提倡功能混合;多层停车库、步行路线和停车区域的照明;(4)强化可防卫空间的设计。(5)在设计上防止“走光”事件的发生。4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2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具亲和力女性注重细微的感性变化,她们对形体、色彩、光线、质感等因素都有着独特的体会。因为她们更敏感、质感等因素都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也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左右她们的情绪。5.2.1识别性与男性相比,女性的空间能力较差。空间能力的测量一般包括:测量根据二维图形想象三维空间的能力,以及进行心理转化和其他操作的能力。一般而言,如果城市某区域能使人们获得明确的心理认知地图,那么他会觉得比较安全,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创造易于感知的城市意向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现代建筑和场所规模宏大、功能多样、流线复杂,选择节点和联结路径必然众多。可行的解决方法是区分和强化使用者(服务对象)经常行走的路线,采用直线型、辐射线型、开敞环线型(图5-1)等简单线型,尽量少用封闭多重环路型、连环套型、网状路径型(图5-1)等复杂形式。同时加强连续性元素,做到方向明确,主要出入口单一,并尽量减少歧路。图5–6路线形式(来源:作者自绘)4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2.2可视性设计应该创造无障碍的视域,便于环境被周围的人监督,从而减少攻击的可能性。如果视线没有阻碍,那么人们在街道上活动的时候,以及在楼上凭窗眺望的时候,就可以了解整个街道、小区、以及公园的情况,形成一种无形的监督。雅各布斯提出“街道眼”和“街道芭蕾”的概念:如果有许多人在一条街上,就形成了相当程度的共同防卫,如果街道富有生气,许多人会从他的窗户俯瞰街道,从而构成安全的城市网络,这是一种“倍数效应”,城市公共空间愈富有活力就愈安全。“街道眼”是关于街道的防卫功能,由于临街建筑和街道上的视线监视形成公共监视网“以保护陌生人和我们自己”。“街道芭蕾”是对街头生活场面的生动比喻,这种生活场景是城市特有的魅力和生命所在。5.2.3舒适性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空间能很好地为所有的人服务。对于女性来说,高质量的环境应当具备的品质应当包括有吸引力,使用方便、安全以及满足她们一些特别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间的细部设计非常重要。一些小设施的配置不容忽视,比如公共电话亭、座椅、便利店、婴儿护理设施、公共厕所、路灯、盲道等。以梁思成和林徽因联手设计的北大“第四宿舍”为例,这座建筑的楼梯的扶手经过了精心设计,其金属的线条简洁优美。由于最初该宿舍是为女生设计的,故林徽因在设计楼梯扶手的断面尺寸时十分仔细,考虑到女生的手较小而设计得格外纤细些。这样细致入微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女性的需求,创造了舒适更舒适的环境。5.3使城市公共空间满足特定需要女性由于其独有的生理、心理因素,以及其在家庭所担负的不同角色,使她们对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和男性相比,女性的某些行为和活动有着不同的特殊要求。为此,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必须注重“特殊性”。以城市里的公共厕所为例,由于男女如厕所需时间不同,女性平均是男性的2.5到3倍,但男女公厕内蹲位数量相同,甚至男厕中小便器更多,从而导致在人群4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密集的车站、超市、餐厅、高速路加油站等处,女性经常要长时间排队如厕,忍受生理的痛苦与不便。这种体验对于男性绝无体会,他们只有在需要等待女伴时稍感不便。由于司空见惯,男女两性对此都视为理所当然,顶多认为是由于女性的生理原因所造成,却不会反思城市的公厕设计有何问题。同时也没有考虑到给女性提供化(补)妆间、母婴卫生间等多样化的如厕空间形式。结合女性安全感需求较大的特点,在卫生间私密性上也应做相应的设计。这实际上体现了忽视性别差异的设计理念,因为是以男性为标准,没有考虑女性的需要,造成女性使用者的不便。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与规划是为城市人方便而建造的,但在这里我们看到女性如厕的“特殊需要”被忽视(其实也并非真的是“特殊需要”,增加蹲位,不过是满足女性的正常需要),归根结蒂,与性别视角的缺乏有关。再者,由于家庭的需要,女性更多的承担了照看孩子的义务。在公共空间为“母亲们”提供照看孩子的空间和设置也是十分“特殊”而必要的措施。其中包括设置婴儿哺乳空间和儿童游乐设施,考虑各个年龄层次的青少年儿童的需要,确保孩子们有足够的娱乐玩耍空间。5.3.1购物问题从生活常识判断,一般来说,女性喜欢购物、逛街,并将它作为一项娱乐;而男性却对购物有天生的厌恶,英国的心理学家戴维·路易斯博士研究发现:男性在选购圣诞节礼物时的精神紧张度,和警察在处理一群聚众闹事的暴徒时的精神紧张度一样高。他们只把购物当作一种“结果”型的活动,每次直奔主题,直来直去,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整个程序。而女士逛街则恰恰相反,经常是东瞧瞧西瞧瞧,问了价却不掏钱(图5–7)。这对于买东西直来直去的男性来说是一种最大的心理折图5–7男女购物路线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磨。这种“逛而不买”的心理,在心理学4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叫“知晓心理”,也就是说,女性获得满足感并非要通过购物这个结果来实现,了解商品的价格、品质也同样能给女性带来满足感。商场里的商品比如珠宝、服饰,通过灯光的烘托,合理的搭配,都显得很美。这对天性爱美的女人来说,是一种美好的心理体验和满足感。同时,对大多数女性来说,购物却是一种消除紧张的好方法。男性消费是希望得到好的解决(GoodSolution),女性则是希望得到完美答案(PerfectAnswer),因为女性买东西会考虑很多,譬如搭配、使用场合等,希望面面俱到。两性在消费行为心理上是:男性的购物行为特点是目的单纯明确,购买速度较快,女性购物是一种“过程”型活动,她们在购物中不仅仅考虑商品的材质和价格,最主要的还是享受一种人际互动的过程。随着职业女性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女性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自我承担消费需求,消费对女性而言,不再是生存的经济活动,更成为一种休闲娱乐、朋友相聚、增长知识、满足内心需求的一种活动。Jansen-Verbeke研究结果显示,许多女性会利用休闲时间从事购物活动,女性可以在购物的同时享受橱窗购物(windowshopping)的乐趣,也可通过观看各类型商品而获取与众不同的新体验,购物对妇女而言,不只是单纯的商品购买,已成了普遍的休闲活动,且是个人在自由时间内所从事的一种休闲活动,购物①更可以和其他活动结合,作为商业用途或是与朋友消磨时间之用。Stobart认为购物本身就是一种娱乐,在过程中会扩大人与人、人与商品之间的见闻,让人们了解世界②上各地的商品讯息。陈雪云研究结果显示,现代女性是积极的消费者,她们消费和理③解通俗文化产品,多是为了追求愉悦或获取知识,或是自我超越以及经验转化。台湾④的有关研究也发现,台湾女性偏好的休闲活动类型就是逛街购物。在现代的商业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往往只关注建筑的空间形态与建筑外观。而对于使用空间的人关注过少,没有考虑到两性的购物行为的差异。依据两性差异商场①Jansen-Verbeke,M.Women,shoppingandleisure[J].LeisureStudies,1987(6):71-86.②Stobart,J.Shoppingstreetsassocialspace:Leisure,consumerismandimprovementinandeighteenth-centurycountytown[J].UrbanHistory,1988,25(1):3-21.③陈雪云.女性与通俗文化[J].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社会教育学刊,1997,(26):87-105.④詹明甄.妇女出国旅游动机、购物行为与旅游体验相关之探讨[D].台湾:世新大学观光学系,2004.4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建筑设计中就应结合其不同特征组织空间,给女性设计温馨舒适的小尺度的购物环境。同时女性对商场内的装饰色彩、灯光照明、空气质量要求较高,在这些方面与男性有较大的差别。强化细部设计,道路和商场的地面设计应考虑到女性常穿高跟鞋的特点而采用防滑措施。5.3.2如厕问题曾有人说:“观察一个国家的公共厕所,可以衡量这个社会两性平等的程度。”同样地,公共空间内的厕所状况也可以反映城市两性平等的程度。上厕所本来应该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但是在公共场所上厕所却是无数女性共同的梦魇!隐忍着尿意排队、脏乱潮湿的厕所间、包包没有地方挂、匆匆跑进厕所才发现没带卫生纸而厕所也没有提供、厕所偏僻而阴暗会不会有色狼躲在里面……我们经常只注意到男厕与女厕在“数量”上的平等,却忽略女性使用厕所平均而言较男性需更长的时间,尤其当女性生理期来临时,不但使用厕所的时间增长,厕所内也应提供一些置物或收纳废弃物的设施。但是现有城市公共空间内的厕所设计却只是求取数量及总面积的平等,或是为了管线埋设方便和避免厕所的异味干扰而将厕所设置在偏僻的角落。表面上看来男厕和女厕拥有一样大的空间,但是男性的小便池所占的单位空间却小于女性便池所需的单位空间,如此造成的结果一是女性便器数量上的减少,另一则是女性如厕空间的拥挤,使得女性往往得在仅能容身的狭小厕所内完成所有生理排泄的动作。良好的管理是维持厕所清洁的首要条件,尤其是使用频繁的厕所如果没有人定期清扫、检查和维修,厕所的环境品质就会立刻降低。但是我们也可以透过设计的方式来预防清洁问题的发生,例如蹲式马桶的位置若设计得当就不容易形成排泄物弄脏地面的情形、采用耐脏易干的地板材质、坐式马桶提供纸垫、加装有盖的垃圾桶等都是增加厕所清洁的方法。女性在上厕所时还会面临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置物空间的不足。男性即使站着上厕所,有时候若手上提着东西,也很不方便;而女性就更麻烦了。一个小小的挂勾或置物平台则可以免除弄脏衣物与提包无处放的困境。此外大部分厕所不提供卫生。4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或许很多人认为上述的设备未免太豪华或没有必要,其实这正好反映出了一般空间设计者对女性使用者的不了解。在女性看来是非常基本的要求,却往往被现在固有的社会价值观所轻视。台湾大学“专业者都市改革组织”在1995年时针对女性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发现一般女厕的设计让女性感到最不方便的地方依序是:没有挂放衣物的地方、无法选择坐式或蹲式的厕所、等候空间不足、单间厕所空间太小、厕所位置不好找。而①女性害怕不敢上厕所的原因则包含太脏、太臭、排队的人太多、害怕偷窥者等。故对于厕所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不仅是“够不够用”的数量问题,更是“合不合用”的使用与设计的问题。上厕所是每个人每天的生理需求,如果连最基本的事情都不能愉快的获得解决,那么城市公共空间就会变成一个令人沮丧而且不舒服的环境了。针对目前公共空间内厕所的现状,提出以下的一些改善建议,其中包含在访谈中一再提到或要求的意见,另外则是关于厕所的一些基本需求,本文将这两方面的看法合并在一起:(1)提升女厕数量比例部分公共空间女厕不足的问题存在已久,但以目前情况来看,若要重新新建厕所,似乎比较困难,建议可先从改造现有厕所做起,如在女性使用频率较高的地点,适当的调整男女厕所的比例,减少男性蹲位,增加女性蹲位,改变现有厕所的男女对称布局。一般像商场、购物中心等女士较常聚集之地点可再做详细之调查后进行改善。(2)考虑人性需求很多厕所在设计上过于狭小拥挤,造成使用者的困扰,而像是挂勾、镜子等的损毁更让人感到不便。因此建议检修修复厕所门锁、全面设置坚固的挂勾或小型置物台、厕所中应有镜子、增加厕所隔间之面积、摆设垃圾桶、尽可能同时提供蹲坐两种马桶以供选择、地面可铺设防滑地板等。为女士增设单独的洗手池和镜子,以提供更舒适的如厕空间。①台湾大学性别与空间研究室主页(http://www.bp.ntu.edu.tw/WebUsers/hdbih/new_page_5.htm)4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减少偷窥的可能性在公共场所,偷窥事件在已有多次案件发生,特别是女厕部分最容易成为被偷窥的地点。厕所设计不良如隔间下方空隙太高、窗户太低、地点偏僻等因素都是形成偷窥的原因。针对此部分建议管理部门实地进行检查以了解真正的主因,并采取补救措施;至于针孔摄影机等偷窥设备所造成的疑虑,也需定期加以检测并公布其结果以解除女性的戒备心理,保障“如厕安全”。(4)改善部分位置欠妥或周遭环境不佳的厕所在公园、广场还存在着相当数量被游人,特别是女性视为是较危险的厕所,其原因不外乎是人烟稀少、位置偏僻、设备老旧等,可针对区位(派员巡逻)、路线(提供指标)、照明(加强照明)、求救(加装警铃)等方面进行改善。下面以武汉市解放公园为例来说明如何解决此类问题。解放公园园内现有公共厕所(指室外供游人使用的厕所,室内供管理人员自用的没有计入)四处,位置分布如图(图5-11)所示。由于在总体设计中,厕所A、B、C、D分布位置适中,各自有自己的服务区域和大致相等的服务半径。且厕所A、B、C分布靠近主要环线道路,方便游人使用。但厕所D远离主要道路,位于大型游乐设施背后,且附近无指示牌,游人难以发现。从厕所距离主要道路大约80米(笔者步测估算),有安全忧患。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其牵至园内主要环路附近,并和小卖部相结合,但要注意的是,设计时需使厕所入口不正对园路。夜间,四处厕所均有入口处照明,但由主要道路到厕所的小路无灯光照明,且周边无夜间指示牌,游人难以寻找,且有安全隐患,建议增设引导照明设施,提高夜间“入厕”的安全性。4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8解放公园公共厕所分布图(来源:作者根据公园导游图照片描绘)表5-1解放公园各公共厕所情况一览表厕所A厕所B厕所C厕所D照片位置靠近主要道路靠近主要道路靠近主要道路远离主要道路情况看守有人看守无人看守无人看守无人看守状况(和小卖部相结合)(但不远处有小卖部)指示有无有无牌等候无无无无设施照明依靠厕所入口依靠厕所入口依靠厕所入口依靠厕所入口状况自身照明自身照明自身照明自身照明(来源:作者自绘.表中照片为作者自摄)4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4本章小结在规划研究和设计中引入性别视角,需要考虑到性别之间的差异,从而为男性和女性体验其不同的生活创造条件。针对现有的公共空间设计,从女性视角考虑,并非完全推翻原有设计体系,另起炉灶,再来一套(事实上也不可能实现)。而是从性别差异角度出发,遵循女性的心理、生理特点,注重细微之处,重视女性独有的心理感受,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完善和优化。本章从“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加安全”,“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具亲和力”和“使城市公共空间满足特定需要”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了基于女性视角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要点。5.4.1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加安全在城市环境中,对女性影响最大的就是安全问题。在规划实践的过程中,不应当忽视女性的经历和体验,通过优化设计来减少女性在公共场所的恐惧心理,为城市创造安全的公共空间。5.4.2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具亲和力根据女性注重细微的感性变化,且她们对形体、色彩、光线、质感等因素都有着独特的体会。从识别性、可视性和舒适性三个角度分析如何使城市公共空间更有亲和力。5.4.3使城市公共空间满足特定需要和男性相比,女性的某些行为和活动有着不同的特殊要求,女性由于其独有的生理、心理因素,以及所担负的不同角色,使她们对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必须注重购物、如厕等“特殊性”的问题。4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实例分析为了弥补社会建构以及空间规划对于性别的不平等,改变女性在社会以及空间使用被编派的“命运”。使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能让不同人群同时使用,并且符合男女平等的要求,不因性别分隔使用空间。希望通过良好适度的设计以满足使用者活动的更多可能性,现阶段必需先改善城市公共空间中对女性的威胁与不平等。6.1调研概况本文选取武汉市中山公园解放大道沿线区域进项调查分析,该区域有中山公园,武汉广场(即商场,不是真正的广场)、世贸广场(即商场,不是真正的广场)、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及广场配套设施。该区域是公认的武汉中心区域之一(图6–1)。其空间形态包括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商业购物大楼、城市街道图6–1“研究区域”区位图(来源:作者自绘)(图6–2)等,包括了比较典型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便于集中研究。作者进行了定点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访谈和问卷了解女士的看法,同时根据自身的观察发现问题并进行反思。5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6–2“研究区域”平面图(来源:作者根据GoogleEarth卫星图照片绘制)5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2商场6.2.1导向标识在空间认知能力上,男性的“空间能力”优于女性。女性的方向感劣于男性。故强化标志性景观,强化“触觉”和“听觉”感受,提供醒目的方向标识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女性在空间定向能力上较男性弱,她们通常不擅长空间思考,也不喜欢利用“地图”这样的形式寻址,“地图”、“平面图”和“导游图”这类图形工具对大多数女性来说,无异于“天书”。她们喜欢求助与他人问路或者利用直观的地名指示。故在公共空间提供标识牌的时候,尽量采用“路牌式”或者“路牌、地图结合式”,不宜单独采取“路牌式”(图6–3,图6–4)。图6–3地图式标识图6–4路牌式标识(来源:作者自绘)(来源:作者自绘)6.2.2休息空间(一)设置男士休息等待区给男性顾客安排愉悦的等候空间和休息区域(图6–5),为被迫跟在女士后边的男士——同时也为不愿因此而扫兴的女士提供便利,女士可以把男士“寄放”在休息处,然后去商场“清静”的购物。为男士提供书刊杂志阅读、喝茶等消磨时间的等待空间。(二)设置儿童娱乐设施5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由于家庭的需要,女性更多的承担了照看孩子的义务。为“母亲们”提供照看孩子的空间。暂时将孩子“寄存”起来,一方面确保孩子们有足够的娱乐玩耍空间,同时也保障了女士的“逛街质量”。图6–5购物环境优化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6.2.3厕所设置改造现有厕所。扩大女厕的面积和增加蹲位,若现有条件不允许,可以适当减少男厕的面积和蹲位(图6–6)。分隔男女洗手台空间,增加挂钩,置放物品处,为女性提供足量、舒适、安全的“如厕环境”,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使她们能够更加舒心的购物。图6–6厕所改造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5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2.4细部设计在现代的商业设施设计中,许多细部设计也可以体现对女性的关怀。以铺地设计为例,在商场中多以光滑、坚硬的图6–7光滑、坚硬的地面不利于图6–8商场电影院的椅子过高,女士穿高跟鞋行走容易“走光”大理石为地面材料(来源:作者自摄)(来源:作者自摄)(图6–7)。这样可以反射光线,增加亮度和视觉效果,营造富丽堂皇的气氛,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却给穿高跟鞋的女士带来了很大不便。故道路和商场的地面设计应考虑到女性常穿高跟鞋的特点而采用防滑措施。再者,电影院外的等候区域设有椅子供人休息,这种高脚椅给人一种特殊的感觉,但是却忽视了“走光”的危险(图6–8)。这样的细部设计不当应该引起设计者、管理者、经营者的注意。5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3公园6.3.1安全问题(一)公园安全地图针对公园空间绘制危险地图,让游人(特别是女性)对这些地点先有认知和警觉。通过对这些危险空间的改进,人们能够清楚所处环境中各项资源的配置状况,那么当他们在使用空间时将会感到较安全。换个角度来看,公园危险地图将变成“公园安全地图”(图6–9),有助于人们增强环境掌控的能力。经过实地踏勘、问卷调查和访谈,普遍认为,中山公园最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集中在五个区域:1、西园、碧园。2、西侧沿湖道路。3、东侧靠近同济医院围墙的道路。4、亲水架空步行道。5、儿童游乐园区图6–9中山公园安全地图(来源:作者自绘)域。(二)安全问题的改善方式求救系统:在公园公共建筑外部设置求救电话,特别是人烟少的地方,以便发生危险时能迅速救援。增加夜间环境的照明:重点式的照明,用来设在人烟少和建筑物的死角道路、转折处,并且白色照明优于黄色照明。在校园的主要交通处加强光照,除了用来明确标出行走的路径也让行人有安心的感觉。减少环境死角,增加空间中各角落的视5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觉穿透性与可及性增加环境的视觉穿透性以及活动潜力,让各个小空间形成不同品质、不同趣味的场所,而不是安全强度不同的空间。例如:面向此处的建筑物设置窗户或有后走廊;将厚实高大的围墙改以镂空的设计,既有趣味性,增加了基地内外的视觉穿透与连接性,又保障了安全。6.3.2厕所设置中山公园共有公共厕所6座,分布位置如图(图6–10)所示:南区两座,中区一座,北区三座。分布位置均匀,服务区域明显,且靠近主要道路,能方便游人使用。厕所建筑均为对称式布局,即男女面积一样,此类设计虽无视男女入厕时间不一致的生理差别,但公园内入厕的人数在时间上较为分散,不会出现入商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女厕所那样的女士排队等待现象,故不需要以减少男性蹲位,增加女性蹲位的手段来改变对称布局。但位于儿童游乐区厕所4、厕所5和厕所6,远离南入口,夜间游客甚少,有极大的安图6–10中山公园公共厕所分布图全隐患。且6座厕所,除厕所3是和小卖部结(来源:作者自绘)合设置的外,其余5座均是单独设置,缺少“视线”管理和监督,建议逐步改造为厕所和小卖部、问询处结合的形式。5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4街道和广场6.4.1过街地道经分析,大部分女士对通过地下通道过马路有恐惧感,特别在夜间,独自一人时,不敢过地下通道。宁愿绕远路经过天桥过马路,或者直接穿越,造成了不便和危险。特别是中山公园地道的武展一侧出入口,经过地道后,还要经过寂静的长廊才能出地面,更加重了女性的不安全感(图6–11)。建议过图6–11过街地道(来源:作者自摄)街地道采取短通道的方式,并加强灯光照明设施以减少女性的“不安全感”。6.4.2植物种植减少低杆植物密集的栽植方式(图6–12),改采用高杆植物栽植方式(图6–13),利于人的视线“监视”,增加广场的安全性,以增加地面活动的可能。图6–12低杆植物栽植图6–13高杆植物栽植(来源:作者自绘)(来源:作者自绘)6.4.3细部设计在广场设计中,许多细部设计也可以体现对女性的关怀。以坡道设计为例,为残疾人设置的无障碍设计,也可以通行婴儿车,方便了带小孩出行的母亲(图6–14)。5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地下停车场也是危险事件的高发地带(图6–15)。空旷无(少)人的环境,相对封闭的空间,容易使人产生不安全感。应增加照明设置,采用浅色涂料粉刷地下停车场墙壁,并加强值班警卫巡逻。在轻轨站点中,未设有残疾人坡道(图6–16),同时也对那些带婴儿车出行的人产生不利的影响,其中大部分为女士。轻轨站点的标识系统较为完善,同时提供了“地图式”和“路牌式”标识(图6–17),体现了对方向感不强的人(特别是女性)的关怀。图6–14广场停车场图6–15坡道(来源:作者自摄)(来源:作者自摄)图6–16未设婴儿车坡道的楼梯和电梯图6–17较完善的标识系统(来源:作者自摄)(来源:作者自摄)6.5本章小结本章以武汉市中山公园解放大道沿线区域为例,从女性视角出发,观察城市公共空间,发现以前被漠视或者被当作习以为常的问题,并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分别从“商场”、“公园”以及“街道和广场”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本章的研究中,理论和实际的相结合一方面保证了研究理论体系完整性与逻辑紧密性;另一方面,实际探索与规律经验的归纳综合,不仅揭示了从女性视角观察、解决城市公共空间问题的角度,也进一步突出了研究主旨,深化了研究目的,使得研究更有现实意义。5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结语7.1主要成果与价值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的发生地,是城市的精华所在。研究城市公共空间最需要做的事情是提高其公共生活的发生机会,创造更吸引市民参与的公共活动空间和场所。本论文从女性视角出发,研究女性这一特定人群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以突显以往不被研究者重视的至少一半的“人”的主观感受,在借鉴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文尝试通过对习以为常的观念和思维进行比较全面的反思,通过解析女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为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带来新视角。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具体分析。然而,女性和男性在并不是全然对立、互不来往的关系,而是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和互补性。从女性视角考虑城市公共空间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就应该撇开传统的规划方法,另起炉灶。城市公共空间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所遵循的价值观念总体上是在朝着多元化发展的。7.2有待完善的工作通过论文的写作,笔者认识到关于基于女性视角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是一项涉及广泛知识领域的艰巨而又重要的工作。由于时间、资料与研究手段等多方面因素所限,本文只是针对女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作了一些艰难而初步的研究,且限于笔者的理论修养和学识还有很大不足,研究问题还不够深入,还有相当部分重要的问题没有涉及到。有待今后在工作、学习中继续补充和提高。最后以一句女性用品的广告词作为本篇论文的结束语。“Ifyoumeetwomen’sexpectations,youexceedthoseformen.”如果达到了女性的要求,那么一定超过了男性预期的目标。——某广告词5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论文的撰写终于告一段落,回首论文的写作过程,是充满艰辛但又颇有收获的。我自知才疏学浅、文笔平庸,尽管一直抱着热忱的希望进行论文写作,仍历经愈多波折方能完成。然此时方觉自己对课题的真正理解才刚刚开始,但愿自己在艰苦的撰写学习中获得的一点教益能够获得师长、同仁的认可,那将是我莫大的欣慰。文中一定存在许多疏漏和不足,一孔之见还望各位师长、同仁指正,这将是我一笔宝贵的财富。首先,衷心感谢我的导师余柏椿教授,有幸能从师余老师,他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余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两年来,余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余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感谢何依老师、陈征帆老师、陈锦富老师、万敏老师、熊和平老师在论文开题时,对本文提出修改意见。各位老师的意见为当时毫无头绪的我指明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还有论文盲审时不知名的两位老师,对论文提出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对我帮助非常之大。在此谢谢各位老师。论文在调研和写作过程中还得到周维、张道华、秦潇、邵宁、张婷婷、贺广瑜、张静、盛灵颖、张须恒、刘宇辉、刘志成、王婷、贺炜、朱萌、徐中华、李林卉、陈少青、王敏、张婷、周婷等同学的帮助。宁玲博士、周燕博士和罗吉博士对本文的形成亦有很大的贡献,在此一并感谢。还要感谢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的吴之凌院长、涂声发书记、于一丁总工、陈韦副院长、建筑分院孙钊院长和国际工作室黄焕主任,单位的各位领导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我很多帮助。李晓慧、戴时、李青、阮雄波、汪波宁、熊贝妮、马方等同事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在这里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学业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还和照顾,以及一6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直以来对我的默默支持。本文的完成,只是我对两年来学习研究工作的一个小结,我将以此作为新的起点继续努力。6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主要参考文献[1]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吴良镛.吴良镛城市规划论文集——迎接新世纪的来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4]余柏椿.城市设计感性原则与方法.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9[5]余柏椿.略论城市“门景”的审美主题.建筑学报,2004,9[6]余柏椿.试论城市景观特色定位———以武汉滨江景观为例.新建筑,2000,4[7]余柏椿.论城市特色结构理论.新建筑,2004,3[8]余柏椿.城镇特色资源先决论与评价方法.建筑学报,2003,1[9]邹德慈.城市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03[10]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11]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孙成仁.城市景观设计[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卓泽渊主编法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4]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5]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6]夏组华,黄康伟.城市空间设计(第二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4[17]杜芳琴,王向贤主编,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8]韦斯曼LK.王志弘,张淑玫,魏庆嘉译,设计的歧视:“男造”环境的女性主义批判.台北:流图图书公司,1997.[19]周艳玲(EstherNgan-lingChow),凯瑟琳·W·柏海德(CatherineWhiteBerheide)主编,王金玲等译,全球视角:妇女、家庭与公共政策.北京:6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0]李小江.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21]埃斯利.男与女[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22]霍尔奈.女性心理学[M].窦卫霖,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23]西蒙娜.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24]陈喆.女性空间研究[J].建筑师,2003,105(5)[25]罗伯特·麦克艾文(美)著,王祖哲译,夏娃的种子:重读两性对抗的历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6]骆晓戈主编,女性学.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27]珍尼特·希伯雷·海登,B·G·罗森柏格著范志强,周晓虹等译,妇女心理学.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28]过伟敏,史明编著,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29]盖湘涛.城市景观美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0]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1]卡伦·戈登著,刘杰编译,城市景观艺术.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32]李宁,韩延辉,孙寿华编著,城市景观创意.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33]林茨编著.城市景观艺术.南昌市: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34]李翔宁.城市性别空间[J].建筑师,2003,105:74-79[35]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中国建工出版社,2000[36][美]刘易斯·芒福德,倪文彦,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7]丘明正.审美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12[38]王宏维.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解读模式〔J〕.学术研究,2002,(4):22-27.[39]吉登斯.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40][美]克莱尔·库帕·马库斯等编著,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汁导则.中国建工出版社20016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1]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近代实验美学.香港:开明书局,2005[43]张京祥编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4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45]凯特•米利特《性别政治》,伦敦:艾伯克斯出版社1972[46]陈染《超性别意识与我的创作》,《钟山》1994年第6期[47]Salmon.Womeninarchitectureevents[J].Architecture,1991.2-3.[48]AgrestD,ConwayD,WismanLK.Thesexofarchitecture[M].NewYork:HarryN.Abrams.Inc.,1996.[49]JohnB.Best,CognitivePsychology,EasternMennoniteUniversity,1999.[50]Beveridge,C.E.andRocheleau,P.FederickLawOlmsted:DesigntheAmericanLandscape.[36]RizzoliInternationalPublications,1995[51]Arnold·R·Alanen,Robert·Melitick.PreservingCulturalLandscapeinAmerica.Baltimore:[48]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92.[52]HallP.TheWorldCities.London:WeidenfeldandNicoson,1984.[53]Appleyard,Donald.Livablestreets.berkeleyandLos,1981[54]Brill,Michael.Transformation,nostalgia,andillusioninpublicandpulicPlacesandSpaces,ed.l.AltmanandE.Zube.NewYork:PlenumPress,1989[55]Byerts,Thomas.Designoftheurbanparkenvironmentasaninfluenceonthebehaviorandsocialinteractionoftheelderiy.M.Arch.thesis.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1970[56]Carr,Stephen,MarkFrancis,LeanneG.Rivlin,andAndrewM.Stone.PublicSpac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2[57]Cranz,Galen.Publicattitudes.InTallbuildings:Tightspaces.AresearchprojectforKaplan,McLaughlin,Diaz,Architects,1984[58]Bechtel,RobertB,RobertW.Marans,andWilliamMichelson,eds.Methodsinenvironmentalandbehavioralresearch.NewYork:VanNostrandReinhold,19876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9]Becker,FranklinD.Designforliving:Theresident’sviewofmulti-familyhousing.Ithaca,NY:CenterforUrbanDevelopmentandResearch,CornellUniversity,1974[60]Whyte,William.Thebeststreetlifeintheworld.NewYorkMagazine.1974,July15,26~33[61]Storr,Robert.Tiltedarc.ArtinAmerica.73(9):90~97[62]DouglasWrenuetal.UrbanWaterfrontDevelopment.D.C.USA,1993[63]http://www.asla.org.au/[64]www.landscape.co.uk/[65]www.landscapeonline.com/[66]www.landscape-architecture.com/[67]www.aesthetics-online.org[68]www.aesthetics.co.uk/6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国内外关于公共空间概念界定便览公共空间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制度下,其内涵也不尽相同,例如在我国,公共空间在狭义上一般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广义上则可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而在国外,特别是在一些土地私有制国家,如法国,公共空间是相对于私有空间而言的,即除私有空间以外的所有空间都是公共空间,如法国的一些私有公园在一定条件下为公共使用,但它仍属于私有空间范畴…概念的差别只是细微的,在总体上内涵是基本一致的,如广场、街道、公共绿地等。1李得华等.城市规划原理.2001城市公共空间狭义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根据居民的生活需求,在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休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公共空间又分开放空间和专用空间。开放空间有街道、广场、停车场、居住区绿地及公园等,专用公共空间有运动场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为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2郭恩章.高质量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对策.建筑学报,1998.3公共空间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生活场所。3王佐.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整治.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公共空间就是城市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并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4王鲁民等.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质研究.华中建筑,2003.3城市中凡是对公众开放的场所,都可以称之为公共空间。5俞孔坚.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呼唤人性场所.城市环境艺术,2002.1公共空间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一个供人分享、同欢、看和被看的所在,是寄托6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希望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6大英百科丛书EncyclopediaBritannicaOnlinePublicspaceisatermusedtodefineareasoflandwhichareopentoall,whichpersonalspaceisthetermusedtodefinetheamountofspaceapersonlikestomaintainbetweentheirownpersonandthatofotherpeople.7TheTorontoPublicSpaceCommitteePublicSpacemustreflectdistinction,andmustbefullyandequallyaccessiblebyallwhowalkthroughit.However,itshouldbethecounter-balance:theguaranteeofaspaceforcitizenstoengageinsocietyandinteractwitheachotherwithoutcommercialinfluence.8GRAL(GroupdeRecherchesurI’ArchitectureauLevant)Publicspacesarebytheirverynatureopenandemptyspacesandexistinmanyforms:squares,gardens,roads,avenues,boulevards,walk,etc.Today,onecanalsoaddmarkets,cafes,malls,administrativebuildings,aswellaswholecity-centers,eventhoughthelegalstatusofallofthesecollectivespaces,theirphysiognomyandtheirusemaybedifferent.6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