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

ID:35026033

大小:10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16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_第1页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_第2页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_第3页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_第4页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5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7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知识诠释思维发散一、宋明理学1.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①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2)隋朝,儒学家提出“②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唐朝实行③三教并行政策,使得儒学正统地位遭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2.程朱理学(1)北宋时,形成了以④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又以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称为“程朱理学”。(2)程颢、程颐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二者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

2、,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二程”还提出“⑤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3)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⑥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编著了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⑦四书章句集注》。(4)评价: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3.陆王心学(1)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⑧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其学说被称为“心学”。(2)明朝中期以后,王阳

3、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派也被称为“陆王心学”。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他提出“⑨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易错扫描】(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虽然一个认为要格物致知,一个认为要内心自省,但是都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两者的实质是相同的,都属于理学的范畴,只是方法不同而已。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心学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属主观唯心主义。(2)理学在宋代不是主流思想。理学真正成为主流思想是从元代开始的。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并不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

4、为臣纲,宋代的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是理学的功劳。【温馨提示】儒、道、佛在中华文化的体系里是不断从对抗、排斥到互相融合,而又独立并存的,故“三教合一”是指将儒家的纲常伦理,佛教的劫变、来世观念,道教的修炼理论和方法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合并”。【辨析提高】对于理学和心学的联系与区别,可以借助图示进行形象记忆,如下图:8/8核心突围技能聚合一、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有哪些?有何主要特点?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宋明理学?1.原因:(1)政治上,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唐末以

5、来重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2)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推动了文化的进步。(3)思想上,是北宋初期“重文”思想解放的产物。2.主要特点(1)宋明理学是思辨化的儒学。“二程”和朱子的“天理”、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另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把儒家由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由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2)宋明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的儒学。宋明理学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

6、表达。(3)宋明理学是佛学化的儒学。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的特点,如借鉴佛、道的传教谱系而建儒学的“道统”;把佛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3.评价:(1)理学是宋明儒学的主流,对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理学重视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等,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3)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史料链接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

7、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宫便殿奏礼》材料二朱煮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三心之良知是为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良知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尚不存也。——《王文成公全书》学习探究材料一表明了朱熹的“天理是万物本原”的思想,材料二表明了朱熹的“格物致知”和王阳明的认识论,材料三表明了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以上材料共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