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寝旅游资源

陵寝旅游资源

ID:35024282

大小:4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3-16

陵寝旅游资源_第1页
陵寝旅游资源_第2页
陵寝旅游资源_第3页
陵寝旅游资源_第4页
陵寝旅游资源_第5页
资源描述:

《陵寝旅游资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三章陵寝旅游资源学习目的了解丧葬习俗的由来及主要丧葬方式;掌握中国帝王陵寝型制的发展;熟悉陵寝对旅游的作用。主要内容●陵寝与旅游灵魂观念葬俗旅游●帝王陵寝●其他陵寝其他陵寝悬棺葬干尸●中外陵寝比较第一节陵寝与旅游一、葬俗与灵魂观念世间万物都有生有灭,人也有生有死。人类普遍存在着对先人的崇拜和对逝者的留恋。大约在十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这时,人们便认为死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肉体可以消失,而灵魂却可以长存不死,并同他生前所在的群体保持着密切联系。人们以为死者的鬼魂如同世人一样生活

2、,并同样具有人的愿望,既能够赐福予世人,也能够致祸予世人。因而人们对死者的亡魂存在着既崇敬又恐惧的心理。为了安抚鬼魂,使其给活着的人带来福利,至少不造成灾祸,人们就根据当时的生活状况和设想来处理灵魂的依托体——尸体,尽可能让它在人们看不到的另一个世界感到安乐和舒适。这样一来,丧葬礼仪便被人类当作处理活人与死人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措施。这就是丧葬的起源。在宗教产生之后,人们更相信所谓“来世转生”,因而更加重视丧葬礼仪。中国封建伦理崇尚孝道,主张“事死如事生”,“厚葬以明孝”,将生、婚、丧看作人生三大事。这对于隆重安排后事

3、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时期的都不同,如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154/11将尸体割碎,骨头砸碎,任凭雕鹰、乌鸦吃掉,吃得越光越好,因而又称鸟葬;中国藏族、门巴族和部分裕固族人即如此)、野葬(置尸体于车上,由亲属拉着跑向荒野,直到尸体抛落地上为止,任狼或鹰将其吃光,以吃光为好,故又称露天葬;中国蒙古族曾如此)、树葬(置尸体于空心树干中或高高的木架上,任其自然风干,停留的时间越久越好;中国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过去如此;澳大利亚北部和西部的部落、加拿大维多利亚州印第安部落如此)、厝棺葬(置棺于地

4、面,起庐以护之)、悬棺葬(将盛放尸体的船形棺置于临水的悬崖陡壁上)、崖洞葬(将棺放置于崖洞中)、风葬(任凭尸体自然风干;树葬、悬棺葬、崖洞葬,实质上即属于此种方式),甚至食葬(死者的亲属分食掉尸体,故又称人腹葬;在历史早期,许多民族都曾有过此种丧葬方式;据考证,周口店北京猿人也曾存在此种现象)等。采取何种葬俗,同人们生活的环境有关,例如长时间生活于海上,一般便实行水葬;同宗教信仰有关,例如佛教僧人多行火葬;同民族风俗有关,例如藏族多实行天葬;同社会需要有关,例如原始人类曾较多地出现过食葬,而现代则为避免耕地之减少而普

5、遍提倡火葬。由于食葬有违于现代人的伦理观念,也会引起疾病传染,即使直到20世纪仍保持食葬习俗的民族,如今也已改变了丧葬方式。即使同一种丧葬方式,在具体仪式上也有许多差别。这些不同往往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更反映出了人们的观念和意识的差别。例如同为墓葬,汉族一般以哭乃至号来表达后人对逝者的哀悼。而土家族则既歌又舞,全无悲伤之态,这或许表明他们更能够达观地对待自然的规律。二、葬俗与旅游丧葬习俗本身一般不会构成旅游项目,即使出于猎奇,有人对一些特殊的葬仪有兴趣,例如藏族的天葬,也会遭到主人的拒绝。但是同丧葬有关的历

6、史遗存则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旅游项目,如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印度尼西亚爪哇的婆罗浮屠大塔、中国的秦始皇陵及其陪葬坑等。这些陵墓之所以成为旅游资源,是因为它们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丧葬是历史的产物,必然在许多方面反映出当时的历史。例如可以发现社会发展阶段的痕迹。在中国新石器时期是“公墓制度”。在据今6000年前出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和单人的墓葬,而当母系社会转化为父系社会之后,出现了男女合葬,并且是以男性为主,妇女即使在死后也处于次要的地位了。通过它还可以探寻民族迁徙和文化传播的轨迹。许多陵寝不仅地上地下建

7、筑辉煌,而且随葬品丰富。其中往往包括珍贵文献古籍,已发现者如中国第一部游记《穆天子传》、重要历史著作《战国策》、重要军事著作《孙武子兵法》等。还有生产工具、武器、生活器皿、乐器、装饰品、食品、纺织品、药品、陶瓷器、漆器、金银器、绘画、雕刻、珠玉珍宝、植物种子等。这些都是极珍贵的文物,有些是世上已经绝迹的,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生产水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都是极为重要的佐证。例如对中国奴隶社会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安阳小屯古墓中的发现。秦始皇兵马俑坑中的一柄铜剑,竟用铬做了防腐处理,在地下埋藏了200

8、0余年仍然寒光闪闪。这将促使改写整个冶金史。湖北随州154/11曾侯乙墓发现的编钟、编磬,是战国早期的制品。这套编钟共65件,总重量达2500公斤,有5个8度音阶,包括12个半音,在任何音阶都可以转调,不仅能够演奏古乐,而且能够奏出现代音乐中的所有音阶,包括半音。尤为令人瞠目的是每一个编钟,按照指定的不同部位敲击,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两个音阶。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