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008858
大小:5.35 MB
页数:88页
时间:2019-03-16
《垂直百叶对典型办公建筑自然通风及室内热环境影响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类号:TU834.1密级:公开单位代码:10878学号:20123301003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垂直百叶对典型办公建筑自然通风及室内热环境影响研究学科门类:工学硕士学科专业: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研究方向:建筑防灾减灾评价理论与技术作者姓名:王冬梅导师姓名:方廷勇教授完成时间:2015年4月垂直百叶对典型办公建筑自然通风及室内热环境影响研究StudyontheImpactofVerticalBlindsontheNaturalVentilationandThermalEnvironmentofTypicalOffice学科门类:工学硕士学科专业: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研究方
2、向:建筑防灾减灾评价理论与技术作者姓名:王冬梅导师姓名:方廷勇教授完成时间:2015年4月安徽建筑大学本论文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审查,确认符合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要求。•答辩委员会签名导师: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帅指导丨、进行的研兄丄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杲,也不包含决茲撂安徼淒筑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i签字曰期:年厶月》曰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安
3、黴建筑大学_-有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冬徼逮筑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安徽建筑大生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釆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1签字日期:^S年乂月'^曰签字日期:年月曰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摘要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年总能耗的30%左右,且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建筑能耗比例仍在增加。同时,人们对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然通风是
4、一种传统技术,它的优点在于既降低能耗,又为室内带来良好的空气环境。在这个迫切需要降低能源消耗、节约资源以及提高人们所处室内环境质量的时代,对建筑自然通风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发现自然通风是一种能够改善建筑室内环境的传统技术。很好的利用自然通风,不仅能为人们带来舒适感,同时还节约能源。由于建筑需要采用遮阳系统,遮阳构件对自然通风影响较大。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垂直百叶对建筑自然通风以及室内热环境的影响。以安徽合肥地区为例,首先利用建筑热平衡原理、自然通风量计算原理,计算出合肥地区全年可利用自然通风小时数,分析该地区自然通风潜力。通过对合肥地区典型办公建筑的调研,找
5、出本文研究的目标建筑。所选建筑为一栋三层办公楼,以其中一间办公室为研究对象。该办公室单体房间模型尺寸为6.0m×4.0m×3.6m,北面设有一个门M(尺寸:1.0m×2.1m),南面设有两个窗C1、C2(尺寸:1.5m×1.8m),窗墙比为0.25,窗地比为0.225。室内布置有一个办公桌,三把办公椅,一个沙发,一个书柜,两个茶几,两个盆栽。在自然通风潜力较大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垂直百叶倾角和百叶宽度来设置工况,采用PHOENICS计算流体力学软件以及ECOTECT软件进行仿真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对合肥地区自然通风潜力的计算,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建筑围护结构得热
6、量的增加,自然通风潜力降低;(2)随着百叶倾角θ从15°到165°的增大,室内各点风速呈波形变化,且波峰值与波谷值差值逐渐变小;(3)当θ=90°时,即来流风风向与垂直百叶呈45°夹角时,室内涡流区域面积最小,气流组织均匀性最好;(4)随着百叶间距d从0.1m到0.3m的增大,室内各点风速值呈波动变化;(5)在规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百叶间距的增大,室内形成的穿堂风区域逐渐向出风口偏移;(6)垂直百叶的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室内环境热舒适度。当采用垂直百叶时,全年总不舒适度比无垂直百叶时降低约2500度小时(DegHrs)。图[52]表[21]参[72]I安徽建筑大学硕士
7、学位论文摘要关键词:自然通风;垂直百叶倾角;垂直百叶间距;PHOENICS;ECOTECT分类号:(TU834.1)II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AbstractEnergyconsumptioninBuildingaccountsforabout30%oftotalenergyconsumptioninChina.Thenumberisstillincreasing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yandtechnology.Meanwhile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