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商丘诗研究

唐代商丘诗研究

ID:35006584

大小:4.84 MB

页数:97页

时间:2019-03-16

上传者:U-24835
唐代商丘诗研究_第1页
唐代商丘诗研究_第2页
唐代商丘诗研究_第3页
唐代商丘诗研究_第4页
唐代商丘诗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唐代商丘诗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分m麵7‘2gii陕濟躞彡摩虼TheResearchonShangQiuPoetryintheTang議賺办麵_,戀古代文学:、: 分类号:1207.2单位代码:10720密级:公开学号:1205010525唐代商丘诗研究TheResearchonShangQiuPoetryintheTangDynasty论文作者:_________张冰指导教师、职称••付兴林教授学科、专业名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二〇一五年六月 陕西理工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或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陕西理工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作者签名:舐+6月陕西理工学院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同意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陕西理工学院。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本论文或使用本论文成果时署名单位仍为陕西理工学院。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它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本人授权陕西理工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保密M(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V”)作者签名:紙A如尽年6月k日 摘要诗歌发展至唐代进入了全面繁荣时期,同时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学。唐代商丘诗歌就是在唐诗的鼎盛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唐代商丘在经济、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都拥有比较优越的条件,这也为唐代商丘诗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商丘诗在初盛唐、中唐、晚唐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特色,其中在盛唐时期发展最为繁荣。唐代商丘诗的创作主体包含了商丘籍诗人及非商丘籍诗人,其中非商丘籍诗人创作的商丘诗艺术成就比较高,如高适及李白。高适创作的商丘诗有69首,这些诗歌包含了他的政治及军事思想,同时也为其后期诗歌创作的成熟创造了条件。李白也在商丘创作了十几首诗歌,他的诗歌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密切联系。唐代商丘诗主题多样,主要分为军事类、咏史类、赠别类、其他类(田园类、狩猎类、省亲类)。唐代商丘诗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及民风民俗都体现了唐代商丘的地域色彩。唐代商丘诗歌中包含了抒怀类、相思类、送别类等不同意象,每一种意象都蕴含了不同的意义。唐代商丘诗歌中大量运用典故、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形象性、生动性。唐代商丘诗歌中一般没有华丽的辞藻多是在质朴平实的语言中蕴含最真挚的情感。地域文化色彩、意象类型、艺术手法构成了唐代商丘诗的艺术特色。关键词:唐代商丘诗;创作流变;创作主体;主题类型;商丘文化 AbstractDevelopmentwiththesocietyTangDynastypoetryenteredaperiodofprosperity,aswellastheformationofadistinctiveregionalliterature.ShangqiuTangDynastypoetryisintheheydayof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angtogether.Shangqiuineconomics,history,culture,geography,havetherelativelyfavorableconditions,thisconditionslaidasolidfoundationofShangqiupoetry.Shangqiupoetryhavedifferentperiods,theearlyTangTangDynasty,theLateTang,differentperiodshavedifferentcharacteristicsofthetimes.CreativesubjectTangDynastypoemcontainsShangqiupoetsandnon-poets,includingnon-nationalspoetsofShangqiu.Shangqiupoetryartisticachievementisrelativelyhigh,thefamouspoetrysuchasLiBaiGaoShi.DuringinShangqiuGaoShi.creative69poems.LiBaialsowrotemorethanadozenpoemsinShangqiu,hispoetryandwascloselylinkedtothehistoricalbackground.TangDynastypoetryShangqiumaindiverse,dividedintomilitaryclass,historyclasschant,partingclass,otherclassesalsocontaindifferentpastoralthemes,huntingclass,motheringandsoon.ShangqiuTangDynastypoetryisanimportantpartoftheregionalcultureofitsplantresources,animalresourcesandfolkcustomsarereflectedintheTangDynastyShangqiulocalcolor.ShangqiuTangDynastypoetrycontainspoetryclasses,differentimagesofAcacia,farewellclassimageryandotherimageryareeachcontainsadifferentmeaning.ShangqiuTangDynastypoetryextensiveuseallusions,metaphors,metonymyandotherrhetoricaldevicestomakepoetrymoreimages,vivid.ShangqiuTangDynastypoetrygenerallynomorethanrhetoricisthemostsincerefeelingsinherentinplainsimplelanguage.Geographicalandculturalcolor,imagerytype,artisticformtheartisticfeaturesoftheTangDynastypoemsShangqiu.KeyWords:ShangqiuTangDynastypoetry;creationofrheological;creativesubject;themetype;CreativeFeaturesIII 目录绪论...................................................................1第一章唐代商丘诗发展概况................................................5第一节唐代商丘诗歌界定...............................................5一、唐代商丘的地理区划............................................5二、唐代商丘诗界定................................................5第二节唐代商丘诗创作背景.............................................6一、较为发达的经济................................................6二、重要的地理位置................................................6三、悠久的历史....................................................7四、灿烂的文化....................................................8第三节唐代商丘诗歌创作流变...........................................9一、唐前商丘诗歌的发展略况........................................9二、唐代商丘诗歌创作流变.........................................11第二章唐代商丘诗创作主体及其创作.......................................15第一节唐代商丘籍诗人的诗歌创作......................................15第二节唐代非商丘籍诗人的诗歌创作....................................20第三节高适的商丘诗..................................................28一、寓居商丘.....................................................28二、高适商丘诗主题类型...........................................30三、高适商丘诗艺术特色...........................................37第四节李白的商丘诗..................................................39一、漫游时期的商丘诗.............................................39二、赐金放还后的商丘诗...........................................41三、安史之乱前后的商丘诗.........................................44第三章唐代商丘诗的主题类型.............................................47第一节军事类........................................................47第二节咏史类........................................................49V 一、对商丘地区名胜古迹的吟咏.....................................50二、对有关商丘历史人物的吟咏.....................................53第三节赠别类........................................................54一、惜别友人,诉说深情厚谊.......................................55二、相互劝勉,表达开阔胸襟.......................................56第四节其他类........................................................57一、狩猎类.......................................................57二、咏怀类.......................................................58三、省亲诗.......................................................59第四章唐代商丘诗与商丘文化.............................................61第一节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61一、物产资源.....................................................61二、文化风俗.....................................................64第二节唐代商丘诗与商丘文化..........................................65一、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64二、文人相重的交流精神...........................................65三、淳厚朴实的君子精神...........................................66第三节多元化的意象类型..............................................66一、抒怀类意象...................................................67二、相思类意象...................................................69三、送别类意象...................................................70第四节故常而求新的创作手法..........................................71一、多用典故、比喻和借代手法.....................................71二、质朴浅近的文学语言...........................................73结语..................................................................75主要参考文献............................................................77附录..................................................................8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94致谢..................................................................95VI 绪论商丘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经历过几度的繁荣。唐代商丘地区产生了一些商丘诗歌,唐代商丘诗歌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唐代商丘诗歌的时代风貌和诗人的生存现状。目前地域与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是学术研究的新热点,出现了很多区域文化研究,如汉水流域文化研究、齐鲁文化研究、江南文化研究等。唐诗与地域相结合的研究也成为唐诗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目前学界为唐代商丘诗歌的研究不成体系,存在着很大的空白。唐代商丘诗歌的研究对研究唐代商丘的社会状况、人文景观、市民生活状况等提供宝贵的资料,同时为商丘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因此对唐代商丘诗歌的研究十分迫切而必要。一、文学与地域研究现状唐诗从产生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对唐诗的研究从未间断。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对唐诗的研究也由明清以前的古典阶段进入现代研究阶段。唐诗的研究向着新视角、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不少学者从宗教、历史、文化、地理的角度来研究唐诗,文化与地域相结合的研究成为地域研究的一个新热点。近代学者刘师培从地域环境、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古代学术和文化源流。他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生动地阐明了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文学风格的形成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他指出:“南方之文亦与北方之文迥别。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①不外纪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著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不同会造成人的性格和文学作品风格的差异。梁启超在其《中国地理学大势》中对不同地域文化形成不同的文学风格进行了阐述,他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于诗于文于赋,皆南北各为家数;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文刻月,善移我情①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757页。1 ①者,南人为优。盖文章根于性灵,其受四围社会之影响特甚焉。”20世纪末21世纪初地域文学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如李浩的《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唐代三大地域文学研究》。前者将关中地区与该地的文学创作群体相结合,揭示了文学地域对作家产生的重大影响;后者将关中、山东、江南作为三大自然地理地域和独立的文化区域,提出了“文学士族”的概念。戴伟华的《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提出“文化迭合论“的观点,他认为:“作为地域文化和地域空间的迭合主要还是表现为一种文学对诗歌创作的②影响。”这些著作都论述了地域对唐代诗歌产生的影响。阎琦的《唐诗与长安》、吴蔚的《唐代诗歌与东都洛阳》、马吉照的《河北唐诗地理研究》等,都解析了具体地域与唐诗的关系。景遐东的《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和周建军的《唐代荆楚本土诗歌与流寓诗歌研究》,都是以地域为文学视角,对唐诗进行深入解读。曾大兴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则是将文学地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规定它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文学要素的地理分布、组合与变迁;其二,文学要素③及其整体形态的地域性和地域差异;其三,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曾大兴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将文学与地域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将唐代文学放在文化地理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和考察,把唐代诗歌与具体的地域文化相结合,是对唐诗以新的视角新的途径解读的一种新的尝试,会使我们对唐代诗歌的认识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唐代商丘诗歌的研究是对唐诗研究的深入发掘和拓展,对丰富和繁荣商丘文学研究成果,彰显商丘地域文化和人文价值、促进商丘地区的旅游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唐代商丘诗歌研究现状笔者通过翻检《全唐诗》及相关别集检索到唐代商丘诗歌共200多首,涉及作家70多位。一直以来,学界对唐代商丘诗歌缺乏系统研究,相关论文不多。目前能够检索到的相关论文有:1985年《商丘师专学报》刊登的李正华的《杜诗“气酣登吹台”辨误》,2002年《商丘师范学院学报》刊载的王增文的《关于李白、杜甫梁宋之游若干问题的考证》,2003年《沧州师专专科学报》刊登的王增斌的《高适在宋州的诗歌创作》,2004年《中州学刊》刊载的杜玉俭的《李白、杜甫、高适为何并未共登开封吹台》,2004年《中国典籍与文化》上刊登的杜玉俭的《试论唐代作家的“梁孝王情结”》,2006①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86页。②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2页。③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页。2 年王永宽在《商丘师范学院学报》上刊登的《论历代文士的“梁园情结”》,2012年《商丘师范学院学报》刊载的王增文、王大康的《李、杜梁宋之游实为宋州之游新考》,西藏民族学院王彦明的2007级硕士学位论文《高适宋中三十年研究》。这些论文对唐代商丘诗歌的研究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对李白、杜甫梁宋之游地点的考辨,二是对唐代作家的梁孝王、梁园情结的探究,三是对高适在宋州(即商丘)的诗歌创作的论析。从上述研究成果看,对唐代商丘诗歌的研究只涉及某些具体方面,把唐代诗歌与唐代商丘地域结合起来研究还显得十分薄弱。正因如此,系统、全面地研究唐代商丘诗歌,深入探究隐藏于诗歌背后的社会状况、地域文化、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怀及其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等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唐代商丘诗歌是在唐诗繁荣发展的情况下,结合唐代商丘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发展起来的。唐代商丘诗歌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唐诗研究的视角转换与深入,从新角度、新侧面来展现唐诗的新面貌,同时对了解唐代商丘的社会区域文化、民风民俗以及文学趋势和审美走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说,这一研究工作将有力推动商丘诗歌向历史的、审美的层面拓展。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拟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文本细读法。搜索《全唐诗》及相关别集中的所有唐代商丘诗歌,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并整理归纳。二是文史互证法。结合唐代政治、经济、军事等状况和史料,对唐代商丘诗歌丰富的文化、文学内涵进行挖掘。三是比较分析法。将同一时期不同诗人作品进行比较,以概括出不同作家的创作个性;将不同时期有关商丘诗的创作主题、风格进行比较,以发掘不同时代背景下唐诗发展的差异性。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全唐诗》及相关别集中检索、整理出唐代商丘诗进行系统研究。二是对唐代商丘诗的创作主体、主题类型、审美特质等方面深入研究,填补唐代商丘诗此一方面研究的空白。三是将文学与地域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以此发掘唐代诗歌中的地域文化色彩,以此揭示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唐诗创作特色。3 第一章唐代商丘诗发展概况商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商丘文学源远流长,曾经有过几度的辉煌与繁荣。大唐近三百年盛世,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唐诗,在商丘这片土地上也有留下了许多杰作。目前学界对于商丘诗歌的研究多集中在李白、杜甫梁宋之游地点的考辨、梁苑辨、唐代文人的梁孝王情结、高适宋州诗歌研究等单方面问题上,没有对唐代商丘诗歌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发掘,因此对商丘诗歌的系统整理就非常必要。第一节唐代商丘诗歌界定一、唐代商丘的地理区划商丘在唐代称为宋州。《旧唐书•地理志》载:“宋州望,隋之梁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置宋州,领宋城、宁陵、柘城、谷熟、虞城、下邑、砀山七县。……天宝六①年改宋州为睢阳郡。乾元元年,后为宋州。”《元和郡县图志》载:“宋州禹贡豫州之域,即高辛氏之子于伯所居商丘今州理是也。管县十:宋城、砀山、虞城、楚丘、柘②城谷熟、夏邑单父、襄邑、宁陵。”《新唐书•地理志》载:“宋州睢阳郡望。本梁郡,③天宝元年更名。”今天商丘的行政区划与唐代不一致。商丘目前的行政区划为2区1市6县,包括梁园区、睢阳区、永城市、柘城县、虞城县、夏邑县、宁陵县、民权县、睢县。从唐代商丘的行政区划与今天的行政区划的对比可以看出唐代宋州不包括今天的永城市但包括安徽的砀山县、山东的单父县以及河南的楚丘县。虽然唐代商丘的行政区划和现在的商丘地区行政区划有差异但是大体上一致,为了传播的方便文中提到的宋州诗都是商丘诗。唐朝立国后的289年间,商丘的名称也多有变更,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涉及的商丘诗歌和商丘诗人以唐代的行政区划为准,如有特殊情况,再具体加以说明。二、唐代商丘诗界定唐代商丘诗歌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商丘籍诗人创作的诗歌,二是非商丘籍诗人创作的商丘诗歌。首先,商丘诗人创作的诗歌,商丘诗人是指籍贯在商丘并在《全唐诗》中①刘昫《旧唐书》卷18,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39页。②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3页。③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7,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328页。4 留有作品的商丘诗人。其次,非商丘籍诗人创作的诗歌又包含诗人亲自到过商丘感叹商丘的名胜古迹或人文风貌等创作了一部分商丘诗歌,而有一些诗人既非商丘籍又未因漫游、宦居、过往等情况与商丘有过直接接触,但是其本人对商丘比较向往,诗歌内容中含有商丘意象,或含有商丘自然或人文景观等,我们也归为商丘诗歌。本文所涉及的商丘诗歌多是非商丘籍诗人创作的诗歌。另外,虽然商丘本土诗人不多,但他们为数不多的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唐诗的发展水平。由于商丘历史悠久,称谓经过数次变更,唐代商丘称为“宋”或“梁宋”,文章把内容中称“宋”、“梁宋”的诗歌一般归为商丘诗歌。如有特殊情况我们会作特殊说明。第二节唐代商丘诗创作背景唐代商丘诗歌的发展与唐代商丘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及历史有很大的关系,下面我们将从经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四个方面具体加以说明。一、较为发达的经济商丘位于河南省东部,为黄淮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西北部高东南部低,海拔30——70米,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地平坦、气候适宜促进了农业的发展。①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个体农民得到土地,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因此凡是真正实行均田制的地区,农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民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均田制的推行使宋州土地进一步得到开垦,农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城市手工业有缫丝、织棉、纺纱、刺绣等,宋州成为我国东北部地区丝织业贸易中心。特别是民间织的绢,质量居全国第一位。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的繁荣。杜甫在《遣怀》诗中说:“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白刃②雠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由此诗可知,虽然商丘名称位于开封之后但是人口有九万户,高楼上灯火通明,交通便利,城市相当繁荣。二、重要的地理位置商丘历来是中州门户,是全国战略要地之一。《元和郡县图志》载:“宋州,禹贡③豫州之城。”《元嘉重修一统志》中云:“梁为天下,居天下膏腴之地,带以黍邱之①商丘地区方志编纂委员会《商丘地区志》,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页。②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22,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362页。③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3页。5 野,包以鄂博之疆,孟诸发其右,淮水亘其旁,平衍四达,控江淮,朕萧砀,衽河肋汴。”①因为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云:“府据江淮②之上游,为汴洛之后劲。”宋州为保护陈留、洛阳及广大平原之门户,因此“春秋时,宋以亡国之余,争长于山东诸侯数百年。楚汉之相距荥阳成皋间也。彭城为汉循梁地,③往往攻下睢阳外黄等城绝其军后,破其积聚,楚是以败。”西汉时七国叛乱,梁孝王刘武据宋州抵御吴楚叛军,使吴楚之兵不能西进,最后失败。此后商丘经历魏晋南北朝,依然是兵家必争之地。唐朝安史之乱之时,张巡、徐远誓死保卫睢阳城,有力地牵制了敌军主力,将士们浴血奋战,使安史叛军不能南下,成功地保卫了江淮地区的物资。《元和郡县图志》载:“天宝末,禄山乱两河郡县,多所陷没,唯张巡、徐远、姚合三人坚守睢阳城,贼将尹子奇并力围攻,跨年不克,城中孤危,粮竭,人相食殆尽。俱被害,然使贼锋挫衄,不④至江淮,巡远之力也。”李吉甫对张巡、徐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睢阳保卫战为后来唐王朝顺利平定安史之乱做出了重要贡献。另外商丘东临黄海,西扼中原,北接齐鲁,南襟江淮,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读史方舆纪要》载:“睢阳襟带河济,屏蔽淮徐,舟车之所会,自古争在中原,未有⑤不以睢阳为腰膂之地者。”宋州又处于唐时东部水路交通的中心,其水路交通十分发达。向西,可通过官道直达东都洛阳与西京长安;向东可通过水路经孟诸泽直达京杭运河,进而通过汶水直达山东等地,或从京杭运河南下直至江淮或由陆路北上可达河朔。⑥陈贻焮先生在论及杜甫壮游时言及此地曾说:“宋州、汴州一样都在广济渠旁水路交通很方便,所以说‘舟车半天下’。另外隋朝大运河的广济渠段穿雍丘、宁陵、睢阳等⑦地之下江淮。该渠是江淮财物进京的重要通道。”由此可见,商丘地理位置之优越,交通之便利。三、悠久的历史商丘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帝喾高辛者为五帝之一。是历史上著名的君王,中华民族的祖先。据《商丘地区志》载:“高辛立,是为帝喾,建①毕沅《元嘉重修一统志》卷124,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545页。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49,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35页。③同上,第2304页。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9页。⑤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49,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04页。⑥王彦明《高适宋中三十年研究》,西藏民族学院2007级硕士学位论文,第20页。⑦陈贻焮《杜甫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3页。6 ①都于亳,亳即在商丘境内。”据《史记•郑世家》载:“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与商丘,主②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现在的商丘县南仍保存有阏伯台以纪念阏伯。周朝时商丘称为宋国,宋微子建立宋国。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载:“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行政当国。管蔡疑之,乃于武庚作乱,欲袭成王、周公。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③④于宋。”据《商丘县志》载:“周封微子启于阏伯之墟,今商丘故地宋都也。”微子去世后,人们倍加尊崇和爱戴他,因此将他的坟墓增高堆成土丘并为他树碑立传。据《商⑤丘县志》载:“宋公微子墓在城西南二十五里青岗寺。”宋微子在位时期为政宽仁,待民如子,励精图治,使宋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西汉时期梁孝王刘武迁都于商丘。刘武是汉文帝的次子。《史记•梁孝王世家》:“孝文帝凡四子,长子曰太子,是为孝景帝,次子武。”又载:“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杰,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⑥邹阳之属。”梁孝王召集了天下豪杰,著名的有司马相如、邹阳、枚乘,从而形成了名噪一时的梁园创作群体。四、灿烂的文化商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在此讲学传经,交流传播诸家思想,从而构成了光辉灿烂的古宋国文化。孔子多次来商丘还乡祭祖,出游讲学。位于商丘古城城南的文雅台,相传就是孔子与其弟子讲学的地方。现在商丘市夏邑县北王楼村有孔子还乡祠,为孔子及弟子还乡祭祖之所在地。道家学说创始者之一庄周也是商丘人。《元和郡县图志》载:“小蒙故城,县(宋城)北二十二里即庄周⑦之故里。”墨家创始人墨子也是商丘人,并在商丘创作了许多作品。春秋战国时期宋文化的繁荣对后世商丘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①商丘地区方志编纂委员会《商丘地区志》,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页。②司马迁《史记》卷42,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72页。③司马迁《史记》卷38,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67页。④刘德昌《商丘县志》卷1,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⑤同上。⑥司马迁《史记》卷58,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38页。⑦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0页。7 西汉梁孝王刘武招揽天下豪杰,共聚商丘,开创了梁园空前盛世的文化局面。梁孝王好辞赋,广揽天下文士居梁园饮酒作赋,情趣盎然。如汉赋著名代表人物枚乘在商丘创作了《七发》《梁王菟园赋》等,其中《七发》拉开了汉大赋创作的序幕。邹阳的《酒赋》、羊胜的《屏风赋》等名篇都为后世传诵。西汉梁园为汉代文学创作输送了大批作家,使得梁园文化盛极一时,梁园亦成为历代文人雅士仰慕古人之聚集地。南北朝时谢惠连的《雪赋》使得“梁园雪霁”成为著名的文学风景。综上所述,唐代商丘以其较为发达的经济、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唐代商丘诗歌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氛围,并成为繁荣昌盛的不竭源泉。第三节唐代商丘诗歌创作流变诗歌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一个时代诗歌的发展总离不开它之前的文学积淀。同样唐代商丘诗歌的发展也经历了唐前商丘诗歌的酝酿积累和唐代商丘诗歌繁荣的过程。唐代商丘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初盛唐、中唐、晚唐三个阶段,不同时代背景下唐代商丘诗歌有着不同的创作特色。一、唐前商丘诗歌的发展略况商丘诗歌源远流长。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实主义诗歌源头——《诗经》就有关于商丘的诗歌。《诗经》中记载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美丽传说与商丘的起源就有很大关系。诗经中的《那》《列祖》着重描写了商汤后裔祭祀祖先的隆重场景和社会①风俗。《玄鸟》《长发》《殷武》三篇则可看做商部落史诗和英雄颂歌。据王增文教②授考证,《商颂》的作者很可能是孔子的第七代世祖春秋时期宋人正考父。《商颂》原本有12篇但收入《诗经》的只有《那》《列祖》《玄鸟》《长发》《殷武》五篇。这五首诗歌从政治、历史、文化等不同侧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铜器时期的社会风貌以及商文化中的图腾崇拜,如“尚武功”的文化精神。商丘在春秋战国以及汉魏六朝时期诗歌创作情况不佳,主要是产生了与主流文化相适应的文学样式,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商丘地区散文比较发达。墨子、庄子、孔子都在此地创作了作品。汉代时期形成了“梁园创作群”,创作了大量汉赋。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丘有少数诗人创作了诗歌。①朱凤祥《“玄鸟生商”—商族人原始崇拜的内涵及演变》,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②王增文《商丘文学通史》,中原农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8 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为济阳考城人,故里在今天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乡江集村。江淹的诗歌创作以拟古诗最为著名,其中《杂体诗三十首》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如《陶征君田居》写道:“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没。但愿桑麻成,①蚕月得纺绩。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描绘了一派闲适安②然的农家生活场景,跟陶渊明的风格比较相似,充满田园牧歌情调。与江淹同宗族的江总也是南朝后期的著名诗人。江总现存诗歌近百首,文50多篇。其《闺怨篇》诗有云:“寂寂青楼大道边,纷纷白雪绮窗前。池上鸳鸯不独自,帐中苏合还空然。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辽西水冻春应少,蓟北鸿来路几千?愿③君关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时妍。”这首诗描写闺中少妇思念自己远征的丈夫,通过鸳鸯成双出现更加衬托自己的孤寂,希望远征的丈夫能够早日归来。景物描写能够更加渲染思妇寂寞感伤之情,通过景物描写渲染出寂寞感伤之情。整首诗诗歌语言清晰,对仗工整,感情真挚,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艺术佳作。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壁”的《木兰诗》产生于隋代,其本事也是发④生在隋代宋州魏木兰替父从军。关于木兰故里历来存在争论,有黄州黄陂县说、陕西延安说、虞城营廓说等。其中虞城营廓说比较可靠,河南的地方志中也有明确记载。据《河南通志》卷67载:“隋木兰,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时发兵御戎,木兰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还。朝廷知其为女子,欲纳入宫。木兰不敢从,遂自尽。唐封为孝烈将⑤军,乡人为之立庙。”《商丘县志》卷11载:“隋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世传可汗点兵,木兰之父耄嬴,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入宫。木兰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⑥孝烈。商丘营廓有庙存,盖其故冢云。”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营廓乡有木兰祠,祠中存有元代、清代碑各一通,碑中记载了木兰代父从军的事迹。《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一光辉的女性形象。她勤劳善良又果断勇敢,能征善战,富于牺牲精神,不慕荣利,淳朴高尚。从木兰身上,反映出许多劳动人民的崇高①江淹《江文通集汇注》卷1,胡之骥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5页。②王增文《商丘文学通史》,中原农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③邓魁英、韩兆琦《汉魏南北朝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76页。④王增文《〈木兰诗〉的产生时代、本事和作者考辨》,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⑤王士俊《河南通志》卷67,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32页。⑥刘德昌《商丘县志》卷11,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42页。9 品质,体现了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尤其是女性追求理想的勇敢与坚持,表达了对古代女性的赞美之情。《木兰诗》以浪漫的色彩和乐观的基调,朴素的描写,生动的语言,完整的结构,广阔的诗境等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商丘诗歌在《诗经》时代,开始萌芽经过汉魏六朝文学的自觉阶段,发展至隋代《木兰诗》的成熟,至唐代最终迎来了繁荣的鼎盛期。二、唐代商丘诗歌创作流变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比较繁荣的时代,大唐近三百年的时间流传下来五万余首唐诗,成为古典诗歌的全盛期。唐代商丘诗歌经过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代以及隋代的过渡至唐代已经基本成熟。唐代商丘诗歌大致可分为初盛唐、中唐和晚唐三个时期,在不同时期唐代商丘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一)初盛唐商丘诗歌创作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尤其是唐太宗在位时期,勤于政务,知人善任,兼听纳谏,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由恢复进而迅速发展,社会稳定,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遂出现了“贞观之治”。经济的繁荣也促使文化的发展,初唐诗歌虽然总体上仍然沿袭“齐梁风气”,但是诸多诗人已经努力摒弃齐梁“绮艳”的诗风,诗歌向着朴实自然方向发展。初唐商丘诗歌数量较少,多为应制诗,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初唐商丘诗歌的特色,并为盛唐商丘诗歌的繁荣做了准备。初唐是指从高祖武德元年(618)到玄宗开元初年(713)近一百年的时间。初唐商丘诗歌有魏元忠的《修书院学士奉敕宴梁王宅》,张说的《安乐郡主花烛行》和武平一《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等。初唐的商丘诗歌多为应制奉答之作,内容上多是颂扬太平盛世,帝王功德,思想上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但在声律和辞藻方面比较讲究,这为律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盛唐指从开元初年(713)到代宗大历初年(766)这五十余年的时间。唐玄宗继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先后任用姚崇、宋璟等贤臣,改革旧制,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唐玄宗登基之初就比较重视诗歌的创作。他在答崔日用的手诏中说:“夫诗者,动天地、①感鬼神、厚于人、美于教矣。朕志之所尚,思与之齐,庶乎采诗之官,补朕之阙。”伴随着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各种艺术都得到了繁荣与发展,诗歌发展也进入了它的鼎盛期。“盛唐诗人在他们的诗歌中表现了一种昂扬奋发,以天下为己任的①刘昫《旧唐书》卷99,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84页。10 ①精神。表现了一种乐观自信,冲击一切藩篱,蔑视权威的大无畏的精神”。盛唐商丘诗歌也在这样一种时代精神的孕育下展现出乐观自信、蓬勃向上、自由浪漫的审美特征。盛唐商丘诗歌迎来了全面繁荣,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作家作品多,名家名诗多。盛唐商丘诗歌有110多首,占整个唐代商丘诗的一半还要多。盛唐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都创作了商丘诗歌。李白创作了《梁园吟》等十几首商丘诗,杜甫的《昔游》、《遣怀》是其晚年回忆与李白、高适同游商丘的诗作。高适寓居商丘近三十年时间创作了60多首商丘诗。岑参的《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刘长卿的《睢阳赠李司仓》等都是有名的商丘诗。其二,诗歌主题多样。盛唐诗人胸襟开阔,视野广大,因而这一时期的诗歌的题材内容也丰富多样。大到国家命运,社稷安危,边塞战争,小到日常生活琐事都反映在诗歌中。盛唐商丘诗的主题内容也丰富多彩:咏史类诗歌如高适的《宋中十首》。赠别类诗歌在唐代商丘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李白的《淮阴书,怀寄王宗成》、刘长卿的《送杨於陵归宋汴别业》、高适的《别王彻》等。盛唐商丘诗中的赠别类诗歌虽有时会流露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感慨,但诗人并未丧失斗志,他们坚信前途光明,相信有朝一日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至于军事类诗歌则更为突出,安史之乱时商丘发生了睢阳保卫战,张巡、许远誓死保卫睢阳城的英勇事迹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张巡的《守睢阳作》就是描写当时睢阳之战实况的作品,韦应物的《睢阳感怀》诗热烈讴歌了坚守孤城抗击叛军而壮烈就义的张巡、许远,愤怒斥责那些拥兵不救的藩镇和屈膝投降的叛臣。其三,诗歌形式多样,众体皆备。盛唐时期五、七言诗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盛唐商丘诗中五言诗和七言诗也大量存在,如储光羲的《秦中送人觐省》、刘长卿的《送杨於陵归宋汴别业》等。另外,盛唐商丘诗中还存在歌行体如李白的《梁园吟》、岑参的《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等。总之,盛唐商丘诗歌的繁荣反映了大唐盛世昂扬向上、乐观自信的时代精神。诗歌数量较多,主题类型多样,众体兼备为唐诗的发展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二)中唐商丘诗歌创作中唐是指从大历初年(767)到文宗开成初年(836)约七十年的时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入衰的转折点,长达八年的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安史之乱把人们从大唐盛世的美梦中惊醒,诗人开始清醒地面对现实。中唐前期的诗人,大多在开天盛世度过了青少年时代,他们亲身经历过盛世也见证了乱世,社会的动乱使他们流离失所,①乔象钟、陈铁民《唐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页。11 四处漂泊,他们内心非常渴望安闲稳定的生活。中唐诗人不再有盛唐诗人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精神,他们更多地转向对现实的描写,诗歌多带有感伤基调。如孟云卿的《伤时》,写出了世道的衰微和诗人内心的感伤。这一时期诗人从广阔的社会生活转向个人生活的小圈子,诗人们感叹人世的升沉,诗中充满悯乱哀时的情绪。中唐商丘诗歌有一部分描写战乱后城市的衰败和萧条,如耿湋的两首《宋中》。中唐商丘诗歌留下了不少刘禹锡、白居易与令狐楚的唱和诗,如白居易的《早春同刘郎中寄宣武令狐相公》、刘禹锡的《令狐相公俯赠篇章斐然仰谢》等。(三)晚唐商丘诗歌创作晚唐是指从开成初年(837)到哀帝天佑四年(907)约七十年的时间。中晚唐三大主要社会痼疾日趋突出。一是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愈演愈烈,藩镇与朝廷之间、藩镇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困苦。朝廷能控制的区域范围逐渐缩小,只能靠加重赋税来增加财政收入,由此导致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人民生活更加艰难。二是宦官专权。安史之乱后宦官逐步掌握了国家大权,宦官的骄横引起大臣的不满,朝官和宦官之间经常发生斗争,最著名的如发生在永贞元年(805)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发生在太和九年(835)的“甘露事变”这两次宫廷政变,对晚唐诗人及其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三是朋党之争。所谓“朋党之争”是指朝官们拉帮结派,互相斗争,其中最激烈影响最大的就是“牛李党争”即以李德裕和牛僧儒为代表的两个党①派之间的斗争。由中唐产生并延续至晚唐的三大痼疾相互交织,使社会矛盾加剧,唐朝覆亡的结局很难扭转。晚唐商丘诗歌在这种时代背景的笼罩下,也常带有末世情怀和感伤色彩。杜牧的《汴河怀古》讽刺了统治者不爱惜民力、骄奢荒淫的现实。李商隐的诗通过对自己身世的讴吟,深刻地表现出知识分子的苦闷和愤慨。李商隐的《寄令狐相公》,写出了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黄滔的《司马长卿》、高蟾的《宋汴道中》都表达了凄苦哀伤的情绪,以及对社会的不满和绝望之情。总之,晚唐商丘诗歌不再像盛唐诗歌那样昂扬向上,不再像中唐诗歌那样理智清醒,而是充满了悲观消沉的末世情怀。综上所述,唐代商丘诗歌经历了唐前的准备和酝酿、初盛唐的蓬勃发展、中唐的稳步推进以及晚唐的衰微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呈现出不同的创作特色,涌现出一批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几个阶段蝉联相续,共同构成了唐代商丘诗歌的整体风貌。①白寿彝《中国通史简编》(第1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987页。12 第二章唐代商丘诗创作主体及其创作唐代商丘诗的创作主体按籍贯可以划分为商丘籍诗人和非商丘籍诗人。其中非商丘籍诗人创作的作品较多且文学价值高,商丘籍诗人虽然创作的诗歌数量少且影响力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商丘地区的诗歌创作情况。第一节唐代商丘籍诗人的诗歌创作考察一个地区的文学发展情况,主要考察在一个时期内这个地区的文人是否形成创作群体或者集中存在一批文学家使这一地区成为文化繁荣之地。而对这一地区文人的统计是研究该地区文学的基础。但是唐代诗人多重郡望,具体籍贯不便一一考察。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中说明了唐代诗人占籍不好考察的原因有二:“一是唐人喜标门第,称郡望,于实际占籍何地则常疏于记载,仅存的记载也常望、贯不分;二是文献董理为①难,不仅涉及头绪众多且难断是非,仅能暂备一说者在在多有。”本文所涉及的商丘籍诗人是在检索《全唐诗》和《唐代文学丛考》等文献资料的情况下得出的共计有八位商丘籍诗人,下面分别加以介绍。魏元忠,宋州宋城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出任宰相,任职期间政绩比较卓②著。《旧唐书•魏元忠传》载:“魏元忠,宋州宋城人。”《全唐诗》诗人小传云:“魏元忠,宋州人。初为太学生,累举不调。时有左使周至人江融撰《九江涉险图》,备载古今用兵成败之事,元忠就传其术。仪凤中,上封事驭吐蕃,授秘书正字。则天时,以平徐敬业,功擢司刑,后拜凤阁侍郎,同平章事,独不附二章。中宗朝,迁中书令。以③预节愍太子诛武三思谋,贬渠州司马。”魏元忠存诗不多,据《全唐诗》记载,仅有两首即《修书院学士奉敕宴梁王宅》、《银潢宫侍宴应制》。这两首诗均为应制诗,内容为赞颂大唐盛世,歌功颂德,颂扬皇帝的功德以及表达美好祝愿——希望皇帝像南山一样长寿,诗歌的艺术造诣不高。郑惟忠,宋州宋城人。《旧唐书•郑惟忠传》载:“郑惟忠,宋州宋城人也。仪凤①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页。②刘昫《旧唐书》卷92,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45页。③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46,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59页。13 ①中,进士举,授井陉尉,转汤阴尉。中宗即位,甚敬重之,擢拜黄门侍郎。”《全唐诗》诗人小传云:“郑惟忠,宋州人。仪凤中,中进士。则天召见,称旨,授胄曹参军,②再迁凤阁舍人。中宗即位,拜黄门侍郎,守大理卿。”郑惟忠的诗歌数量不多,仅一首,即《送苏尚书赴益州》。诗云:“离忧将岁尽,③归望逐春来。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虽为赠别诗,但只字未提送别,诗人看到年末将至,虽怀离忧,但盼望春天赶快来临。“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两句以假想之词拟花赋情,将作者期盼朋友早归之情附着在庭花上,诗风清新,别具特色。刘宪,字元度,宋州宁陵人。《全唐诗》诗人小传载:“刘宪,字元度,宋州宁陵人。弱冠擢进士第,累迁左台监察御史,贬璘水令,召为凤阁舍人。神龙初,自礼部侍郎出刺渝州。寻为修文馆学士,历太子詹事卒。武后时,敕吏部糊名考判求高才,惟宪④与王适、司马锽、梁载言入第二等。”《全唐诗》存有诗一卷26首,多数为应制诗。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刘宪集三十卷已散佚。今《全唐诗》卷71存其诗26首,《全唐文》卷234存其文三篇。刘宪的诗歌多奉和应制之作,歌功颂德,点缀太平。如《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云:“上林宫馆好,春光独早知。剪花疑始发,刻燕似新窥。色浓清雪⑤点,香浅嫩风吹。此日叨陪侍,恩荣得数枝。”《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云:“舆辇乘人日,登临上凤京。风寻歌曲飏,雪向舞行萦。千官随兴合,万福与时并。⑥承恩长若此,微贱幸生平。”从题目及内容上看这两首诗为应制诗,歌颂太平盛世,均沾皇帝恩泽,有溜须拍马之嫌,实际价值和意义不高。从形式上看,这两首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刘宪也有一些诗句不限雕琢,写得清新自然,如《奉和立春日内出采花⑦树应制》。诗曰:“开水池内鱼新跃,剪彩花间燕始飞。”写鱼儿在水中嬉戏,燕子在空中自由飞翔,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另有,《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写道:⑧“鹰藏嫩叶歌相映,蝶爱芳丛舞不前。”也写出春日鹰蝶飞舞、群花开放、树枝抽芽、生机盎然的宫苑景象。刘宪的《折杨柳》不属于应制诗,写的很有特色。诗云:“沙塞三河道,金闺二月①刘昫《旧唐书》卷10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17页。②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45,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56页。③同上。④同上,第775页。⑤同上。⑥同上。⑦同上,第778页。⑧同上,第779页。14 春。碧烟杨柳色,红粉绮罗人。露叶怜啼脸,风花思舞巾。攀持君不见,为听曲中新。”①诗中写初春杨柳复苏,红粉佳人在明媚的春光里思念远方心上人。柳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用到的意象,因与“留”谐音,多包含思念不舍之情。诗篇末句点出《折杨柳》的曲调,更点出佳人对游子的思念。诗中用沙塞金闺,碧烟红粉,对仗工整,寓情于景,以景寄情,表达含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崔曙,宋州人。开元二十六年(738)登进士第,存诗一卷,计15首。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2载:“署,宋州人。少孤贫,不应荐辟,志况疏爽,择交于方外。苦读书,高栖少室山中。与薛据友善。工诗,言辞款要,情兴悲凉,送别登楼,俱堪泪下。集传②于今也。”殷璠《河岳英灵集》记载亦大致相仿。崔曙诗以《奉试明堂火烛》最为著名。诗曰:“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③月满,曙后一星孤。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这首诗是开元二十六年(738)崔曙参加省试时所作。徐松《登科考记》卷8定崔曙为开元二十六年进士及第,并云:“崔曙,《明堂火烛》及第,则《明堂火烛》为是年试题。”④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4《明堂》云:“开元中,改明堂为听政殿,颇毁撤,而宏观不改。顶上金火珠迥出空外,望之赫然。省司试举人,作《明堂火烛诗》,进士崔曙诗⑤最清拔。”《唐诗纪事》卷20“崔曙”条亦载《明堂火烛诗》并云:“曙以是诗得名。”⑥《太平广记》卷198崔曙条引《明皇杂录》云:“唐崔曙应进士举,作《明堂火烛诗》⑦续有佳句曰:‘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其言深为文士推服。”这首诗描写了明堂火烛的璀璨耀眼,同时以夜色作陪衬,赞颂太平盛世;结构完整,音韵和谐,是应试诗少有的佳作之一。崔曙官授河内尉,第二年不幸病故,留下一女名“星星”,人皆以为“曙后一星孤”一语成谶。崔曙与薛据友善,有《送薛据之宋州》一诗,诗云:“无媒嗟失路,有道亦乘流。客处不堪别,异乡应共愁。我生早孤贱,沦落居此州。风土至今忆,山河皆昔游。一从⑧文章事,两京春复秋。君去问相识,几人今白头。”诗歌先介绍自己因无人推荐至今壮志难酬,接着写送别友人,依依不舍。颈、颔联自叙身世,少小家贫,至今流落他乡,①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45,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65页。②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67页。③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55,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04页。④徐松《登科记考》卷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页。⑤赵贞信《封氏闻见记校注》卷4,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5页。⑥计有功《唐诗纪事》卷2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00页。⑦李昉《太平广记》卷198,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482页。⑧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55,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02页。15 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最后让友人去问故乡的旧相识,“几人今白头”说明年华已逝,诗人也渴望能够早日回归家乡。这首诗写送别友人,自叙身世有怀土思归之感,感情基调悲凉,写得凄婉动人。崔曙写送别的诗还有《对雨送郑陵》,诗云:“别愁复经雨,别泪还如霰。寄心海①上云,千里常相见。”直抒胸臆以表达自己的愁苦,读之使人声泪俱下。崔曙一生都②郁郁不得志,其诗风多悲凉基调。如《途中晓发》:“旅望因高尽,乡心遇物悲。”又③如《古意》有句云:“夜夜苦更长,愁来不如死。”这些诗句都充满着悲愁色彩,读之使人悲凉忧郁,情份震撼,也使人生出对诗人由衷地同情。④陈希烈,宋州人。《新唐书》载:“陈希烈者,宋州人。”《全唐诗》载:“宋州人,长于名理。开元中于禁中讲老易,累迁至秘书少监,代张九龄专判集贤院事。明皇凡有撰述,必经其手。李林甫知上眷待,乃引为宰相。宠遇侔于林甫,后为杨国忠所嫉,罢知政事。禄山之乱,受伪为中书令,论陷贼罪当死。肃宗以旧恩特原之,长流合⑤浦郡。”陈希烈今存诗三首,即《赋得云生栋梁间》《奉和圣制三月三日》《省试白云起封中》。这三首诗有的是对皇帝的赞颂,有的描写景物、抒发感情,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高。王涣,字群吉,睢阳人。昭宗大顺二年(891)进士及第,初为左使,后拜为孝公员外郎。晚年以侍郎致仕,享年90余岁,为睢阳五老之一。《全唐诗》录王涣诗十四首。《唐才子传》卷10“王涣条”载:“涣,大顺二年,礼部侍郎裴贽下进士及第,俄自左使拜考功员外郎。同年皆得美除,涣首唱感恩长句谢座公裴公,当时甚荣之。后以礼部侍郎致仕,年九十,见《睢阳五老图》。涣工诗,情极婉丽。尝为《惆怅诗十二首》,悉古佳人才子,身怀感怨者,以崔氏莺莺、汉武李夫⑥人、陈乐昌主、绿珠、张丽华、王昭君及苏武事成篇,哀伤媚妩。”其十二曰:“梦⑦里分明入汉宫,觉来灯背锦屏空。紫台月落关山晓,肠断君恩信画工。”诗歌表达了王昭君远在边塞,思念汉宫对君恩难遇奸人使坏的愤恨。许昼,睢阳人,天复四年及第。存诗二首,即《江南行》《中秋月》。《江南行》①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55,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07页。②同上。③同上。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23,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349页。⑤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21,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15页。⑥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79页。⑦同上。16 云:“江南萧洒地,本自与君宜。固节还同我,虚心欲待谁。涧泉傍借响,山木共含滋。粉腻虫难篆,丛疏鸟易窥。尽应逢野渡,中忽见村祠。叶扫秋空静,根横古堑危。影迷寒霭里,声出夜风时。客棹深深过,人家远远移。游边曾结念,到此数题诗。莫恨①成龙晚,成龙会有期。”起句写江南本为潇洒之地,诗人远行江南,接着写途中的风景、山林、丛疏、鸟、村等景象,最后自发感慨,自我勉励,相信有朝一日一定会实现抱负。全诗的景物描写虽然有些苍凉,但在失望中充满希望,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中秋月》诗云:“应是蟾宫别有情,每逢秋半倍澄清。清光不向此中见,白发争教何处生。闲地占将真可惜,幽窗分得始为明。殷勤好长来年桂,莫遣平人道不平。”②写诗人远在异乡,逢佳节愈加思念亲人,在中秋团圆之夜对月怀远的情思神态,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江为,宋州考城人,生卒年不详。《唐才子传》卷10载:“为,考城人,宋江淹之裔,少帝时,出为建阳吴兴令,因家为郡人焉。为,唐末尝举进士,辄不第。工于诗,③有‘天行围泽国,秋色露人家’‘月寒花露重,江晚水烟微。’等句脍炙人口。江为《全唐诗》存其诗八首。其《旅怀》诗记录了游子路途漂泊的艰辛以及对亲人的思念,诗云:“迢迢江汉路,秋色又堪惊。半夜闻鸿雁,多年别弟兄。高风云影断,④微雨菊花明。欲寄东归信,裴回无限情。”诗写秋天夜晚诗人旅居江汉路,夜半难眠听到鸿雁鸣叫,想念故乡弟兄,意欲寄信回家传达自己东归之消息的思绪。全诗表达了流浪途中的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语言质朴,情真意切。又《隋堤柳》云:“锦⑤缆龙舟万里来,醉乡繁盛忽尘埃。空余两岸千株柳,雨叶风花作恨媒。”以隋堤柳感叹盛世不再,“醉乡繁盛忽尘埃”似类“是非成败转头空”。表达了诗人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叹。又《江行》云:“越信隔年稀,孤舟几梦归。月寒花露重,江晚水烟⑥微。峰直帆相望,沙空鸟自飞。何时洞庭上,春雨满蓑衣。”写诗人独自驾舟漂泊江上,孤独无伴,渴望交友以排遣寂寞空虚之情。其中“月寒花露重,江晚水烟微”为写景名句。唐代商丘籍诗人虽然创作的诗歌数量有限,价值不高,且创作的诗歌也无明显的地域特色,但唐代商丘籍诗人在诗歌格律方面比较讲究,也产生了一些名篇名句,为律诗①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715,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320页。②同上。③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0页。④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741,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550页。⑤同上,第8553页。⑥同上,第8551页。17 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第二节唐代非商丘籍诗人的创作总观唐代商丘诗歌的创作,其中非商丘籍诗人作品较多。非商丘籍诗人作品有170多首,涉及作家60多位。非商丘籍诗人因寓居、过往或漫游等原因亲身到过商丘,创作了一些商丘诗歌。也有一些诗人本身没有到过商丘,但在诗歌中对商丘有过吟咏描写。唐代非商丘籍诗人中创作商丘诗最多的是高适,高适曾在商丘寓居近三十年的时间,作于商丘的诗歌多达69首,内容涉及赠别、咏史、边塞、田园等方面。除高适外,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与商丘也有很深的渊源,他作有商丘诗10多首。除李白、高适以外,唐代还有很多诗人创作了商丘诗。成就较大者如李峤、骆宾王、王昌龄、储光羲、刘长卿、张巡、杜甫、岑参、韦应物等。李峤为初唐政坛和文坛重要人物。其诗文早年与骆宾王齐名,又与苏味道并称“苏李”,与崔融、苏味道、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据《旧唐书》卷94《李峤传》曰:①“朝廷每有大手笔,皆特令峤为之。”《新唐书》卷123《李峤传》:“峤富才思,由②所属缀,人多传讽,而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李峤曾创作过120首杂咏诗。③其中三首与商丘有关。《石》云:“入宋星初陨,过湘燕早归。”《凫》云:“飒沓④⑤睢阳涘,浮游汉水隈。”《兔》云:“汉月澄秋色,梁园映雪辉。”都涉及到商丘。李峤的《夏晚九成宫呈同聊》,诗云:“碣馆分襄野,平台架射峰。英藩信炜烨,胜地⑥本从容。”《元和郡县图志》载:“平台,虞城县西四十里,左传宋皇国父为宋平公⑦所筑。汉梁孝王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平台三十余里。”诗末写到:“愿以西园柳,长间北岩松。”表达作者志在山水、向往热爱对田园生活的情趣十分向往和热爱。李峤诗歌善于使事用典,词采华美。骆宾王,初唐著名诗人,与王勃、卢照邻、杨炯合称为“初唐四杰”。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说:“他们都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四人中三人死于非命)。因为行为浪漫所以受尽了人间的唾骂,因为遭遇悲惨,所以也赢得了①刘昫《旧唐书》卷94,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92页。②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23,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376页。③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59,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02页。④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60,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18页。⑤同上。⑥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61,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25页。⑦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0页。18 ①不少同情。”骆宾王于高宗时初为道王府属,后历仕奉礼郎、长安主薄,迁御史。调露元年(679)年冬,因数上疏,言事获罪下狱。睿宗文明中(684)随徐敬业起兵讨武后,作檄传之文斥其罪。敬业兵败,宾王被诛。《新唐书》卷210、《旧唐书》卷190有其传。骆宾王诗或自述坎坷的仕途经历,或同情下层人民,题材广泛,笔调宏肆,风格雄放。《唐音癸签》评曰:“义乌富有才情,兼深组织,正以太整,且丰之故,的擅②长之誉将无风骨可窥乎。”骆宾王的商丘诗有《过故宋》诗云:“旧国千年尽,荒城四望通。云浮非隐帝,日举类游童。绮琴朝化洽,祥石夜论空。马去遥奔郑,蛇分近带丰。池文敛束水,竹影漏寒丛。园兔承行月,川禽避断风。故宋诚难定,从梁事未工。③唯当过周客,独愧吴台空。”面对残破的宋城,结合自己仕途不顺的现实,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叹、世事变迁的伤感。王昌龄,字少伯,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之为“七绝圣手”。王昌龄④一生都郁郁不得志,《旧唐书•王昌龄传》载:“不护细行,屡见贬斥。”《唐才子传》⑤载:“昌龄工诗,缜密而思清,时称‘诗家天子王江宁’,曾尝为‘江宁令’。”王昌龄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前后赴江宁丞任,途径商丘,写下《梁苑》一诗曰:“梁园⑥秋竹古时烟,城外风悲欲暮天。万乘旌旗何处在,平台宾客有谁怜。”王昌龄当时处在仕途失意时期,因得罪权贵屡遭贬谪,心中愁苦郁结,所以在经过梁园时,他感慨汉代梁孝王之礼贤下士,与自己怀才不遇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表达了对现实的愤懑与无奈之情。储光羲,润州延陵人,安史之乱起,叛军攻陷长安城,他被俘迫受伪职,后脱身归朝贬死岭南。储光羲的诗以描写山水田园为主。风格朴实,观察细致入微,生活气息浓厚,给人以真切之感。他在贬谪岭南途中,途经商丘,写下《登商丘》一诗:“河水日夜流,客心多殷忧。维梢历宋国,结缆登商丘。汉皇封子弟,周室命诸侯。摇摇世祀怨,⑦伤古复兼秋。鸣鸿念极浦,征旅慕前俦。太息梁王苑,时非牧马游。”诗歌首句已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接着写登高怀古,又兼季节是秋天,景物萧肃,诗人怀古伤今,感情低沉。另一首《秦中送人觐省》则有不同的感情,诗曰:“二月清江外,遥遥饯故人。①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②胡震亨《唐音癸签》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4页。③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79,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57页。④刘昫《旧唐书》卷19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50页。⑤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0页。⑥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43,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448页。⑦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37,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94页。19 ①南山晴有雪,东陌霁无尘。骑别章台晚,舟行洛水春。知君梁苑去,日见白华新。”表达了对友人归家省亲的美好祝愿,态度积极,对未来充满希望。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刘长卿曾于天宝三载(744)在沛县稍作逗留后,便至宋州、睢阳一带,完成了他晚年经常追忆的梁园之行。他的《睢阳赠李司仓》据《刘长卿②诗编年笺注》云:“长卿诗当作于天宝初”。应该作于此时。诗云:“白露变时候,蛩声暮啾啾。飘飘洛阳客,惆怅梁园秋。只为乏生计,尔来成远游。一身不家食,万事从人求。且喜接馀论,足堪资小留。寒城落日后,砧杵令人愁。归路岁时尽,长河朝夕③流。非君深意愿,谁复能相忧。”开头四句写深秋时节诗人飘零至梁园,接着六句揭示自己家庭境遇的贫困,最后六句写出与朋友离别的愁苦。从“只为乏生计,尔来成远游”可以看出,刘长卿早年贫困潦倒经常向朋友求助,后面写对朋友的感激之情,流露出要归去之意。全诗层次分明,结构工巧,感情真挚。另外刘长卿还有《寄会稽公徐侍④郎》其中有句云:“邹枚入梁苑,逸少在山阴。”《送秦照和尚往睢阳赴太守请》有⑤句云:“知到梁园下,苍生赖此游。”《送史九赴任宁陵兼呈单父史八时监察五兄初⑥入台》有句云:“梁园修竹在,持赠结交情。”这些诗都写到了商丘,可见商丘之旅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晚年每每拿来追忆。张巡,蒲州河东人。《全唐诗》诗人小传云:“开元末举进士第三,以书判拔萃入等。天宝中,为真源令。禄山之乱,巡起兵讨贼。后至睢阳,与太守许远,婴城固守经⑦年,乏食,城陷死亡。巡博通群书,为文操纸笔立就。”《唐诗纪事》载《谢金吾表》云:“想峨眉之碧峰,豫游西蜀。追绿耳于悬圃,保寿南山。臣被围四十七日,凡一千⑧八百余战。当臣效命之时,是贼灭亡之日。文辞悲壮,读者哀之。”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起兵范阳。唐至德二载(757),唐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民坚守睢阳,史称“睢阳之战”。张巡、许远誓死保卫睢阳城,有力地牵制了敌军主力,保卫了作为国家财政物资收入的主要供给的江淮地区,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唐诗》存张巡诗2首。《唐诗纪事》云:“巡博通群书,为文章不立稿,以忠①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39,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413页。②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9页。③同上,第54页。④同上,第64页。⑤同上,第78页。⑥同上,第93页。⑦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58,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15页。⑧计有功《唐诗纪事》卷2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79页。20 ①义死睢阳。”其作于守睢阳时期的《闻笛》诗云:“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不辨②风尘色,安知天地心。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唐诗评选》:“事开合,弘深广远,固当密于柴桑,纯于康乐也。三四下句简妙,寓曲于③真,不许庸人易辟。文生于情,情深者,文自不浅。”另一首《守睢阳作》也是描写睢阳之战实况的诗作。杜甫与李白、高适在天宝三载秋(744),同游梁宋,“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④当时三人都郁郁不得志,于是开怀畅饮,饮酒作诗,凭吊梁园古迹,追怀梁园盛景。登芒砀山,称赞汉高祖斩蛇的壮举,秋天狩猎孟渚泽。他们互为知音,互相欣赏,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杜甫晚年追忆他们的梁宋之游,作了《昔游》《遣怀》诗以纪念之。《昔游》诗写道:“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桑柘叶如雨,⑤飞藿去裴回。清霜大泽冻,禽兽有馀哀。”描写了三人登单父台饮酒诵诗及亲临孟诸泽打猎的情景。另一首《遣怀》也记述了梁宋之游,诗云:“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⑥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描写了唐代宋州的繁华的景况;人口稠密,高楼耸立,灯火辉煌,交通便利。而且宋州是充满侠义之气的地方,他们共登吹台、芒砀山,饮酒赋诗,悠游畅快。杜甫的这两首诗都回忆了三人同游梁宋的美好时光,他们寄情山水,吟诵诗篇,同命相连,惺惺相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梁宋之游遂成为他们生命中的美好回忆。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和高适并称“高岑”。其边塞诗多浪漫主义色彩,想象瑰丽,境界开阔。《唐才子传》曰:“诗调犹高,唐兴罕见之作。放情山水,故常怀逸念,奇造幽致,所得往往起拔孤秀,度越常情,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感慨,每篇⑦绝笔,人辄传咏。”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岑嘉州系年考》载云:“岑参共有兄弟五人,分别是谓、况、参、秉、亚也。况尝官单父尉,与刘长卿友善,似亦有文名。”⑧岑参兄弟岑况与杜甫、王昌龄均有过交往。杜甫《渼陂行》云:“岑参兄弟皆好奇。”①计有功《唐诗纪事》卷2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79页。②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58,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15页。③王夫之《唐诗评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28页。④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35页。⑤同上。⑥同上,第1447页。⑦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93页。⑧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21 ①②王昌龄《留别岑参兄弟》云:“岑家双琼树,滕光难为俦。”说的应该就是岑况。岑况曾任单父尉,单父是隶属宋州的一个县。岑参在早年探望家兄的时候曾写下《山房春事》其二,诗云:“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死尽,春来还发旧③时花。”这是一首怀古诗。开头两句写出梁园荒芜衰败的景象,最后两句感慨人事变迁。写人事变迁诗人并没有直接发出感慨而是借庭树发幽情。庭树已经不可能是汉代梁孝王时的庭树,但树木不管朝代如何变迁也依然顺应时序按期开花。显出,这里游人借树之无情不知人已去尽来衬托人之有情和人事之变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诗评价④道:“但写树之无情,使人诵之,自然生感。”沈德潜评道:“后人袭用者多,然嘉⑤州实为绝调。”岑参还有《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一诗也与商丘有关。原注有“时家兄宰单父”,诗云:君不见梁孝王修竹园,颓墙隐辚势仍存。娇娥曼脸成草蔓,罗帷珠帘空竹根。大梁一旦人代改,秋月春风不相待。池中几度雁新来,洲上千年鹤应在。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当时置酒延枚叟,肯料平台狐兔走。万事翻覆如浮云,昔人空在今人口。单父古来称宓生,只今为政有吾兄。輶轩若过梁园道,应傍琴台闻政声。⑥开头写梁园如今的荒残破败,接着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接着四句追忆梁孝王置酒设宴款待邹阳、枚乘的盛景,最后指出逝者如斯,昔日的盛景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只能借着古迹幻想当时的盛况。最后表达对王判官的期盼,望其能像宓子贱一样施行仁政,有所作为。“岑参的边塞歌行体是其边塞诗的高峰,而《梁园歌》是其冲上高峰时期的⑦重要路标,《梁园歌》与《走马川》在结构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唐大诗人白居易、刘禹锡与令狐楚的唱和诗中也多次提到商丘。白居易是中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强调社会功利性,要求诗歌要为政治现实服务,诗歌语言优美,通俗浅近,音调和谐,形象鲜明。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其诗风格简洁明快,极富张力和雄直气势,被白居易称为“诗豪”。刘禹锡、白居易都与令狐楚交好,他们之间的唱①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61,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251页。②岑参《岑嘉州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9页。③同上,第87页。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6页。⑤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19,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52页。⑥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99,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059页。⑦廖立《岑参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7页。22 和诗多次提到梁园。“令狐楚于长庆二年(822)五十七岁时任检校礼部尚书,为汴州刺①史,宣武节度使,汴宋亳观察史。”白居易寄与令狐楚的诗歌有《早春同刘郎中寄宣②武令狐相公》:“梁园不到一年强,遥想清吟对绿觞。”《雪中寄令狐相公,兼呈梦③得》,诗中有句云:“兔园春雪梁王会,想对金罍咏玉尘。”刘禹锡与令狐楚的唱和④诗有《令狐相公俯赠篇章斐然仰谢》:“鄂渚临流别,梁园冲雪来。”表达了对令狐相公的敬爱和对梁园盛景的怀念以及对梁孝王礼贤下士的赞扬之情。总之,白居易和刘禹锡诗歌中的梁园和梁王意象表达了对梁王的敬仰和与令狐相公的深情厚谊。⑤独孤及,字至之,洛阳人。“天宝中,客游梁宋,与高适贾至、陈兼为友。”《唐才子传》“独孤及”条载:“独孤及,字至之,河南人。天宝末,以道举高第,代宗召为左拾遗,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常三州刺史,及性孝友,喜鉴拔,为文必彰明善⑥恶,长于议论。工诗,格调高古,风神迥绝,得大名当时。”独孤及在商丘时曾作诗《酬梁二十宋中所赠兼留别王少府》,诗云:少读黄帝书,肯不笑机事。意犹负深衷,未免名迹累。厌贫学干禄,欲徇宾王利。甘为风波人,岂复江海意。担簦平台下,是日饮羁思。逢君道寸心,暂喜一交臂。绪言未及竟,离念已复至。宁陵望南丘,云雨成两地。途殊迹方间,河广流且驶。暮帆望不及,览赠心欲醉。爱君如金锡,昆弟皆茂异。奕赫连丝衣,荣养能锡类。君子道未长,深藏青云器。巨鳞有纵时,今日不足议。唯当加餐饭,好我袖中字。别离动经年,莫道分首易。⑦开头自述身世,写自己为名利所累奔波于仕途,接着写幸喜遇到知己与朋友建立深情厚谊,最后劝勉朋友不要为分别难过。整首诗无华丽的辞藻,如话家常却在最朴实的语言中寄寓了最深挚的情感。韦应物,京兆长安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韦应物诗风恬淡,其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和隐逸生活,格调高远。韦应物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清丽恬淡,渗贯民生疾苦,体现出对百姓的富于同情心。《唐才子传》评价其诗曰:“独应物驰骤建⑧安以还,各有风韵,自成一家大体,清深雅丽。”韦应物建中三年(782)夏自京越滁,①姜剑云《令狐楚年谱简编》,山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②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448,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068页。③同上。④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358,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039页。⑤郭树伟《唐文学家独孤及生平考证一则》,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⑥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77页。⑦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46,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756页。⑧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63页。23 途径睢阳作《睢阳感怀》,诗云:豺虎犯天纲,升平无内备。长驱阴山卒,略践三河地。张侯本忠烈,济世有深智。坚壁梁宋间,远筹吴楚利。穷年方绝输,邻援皆携贰。使者哭其庭,救兵终不至。重围虽可越,藩翰谅难弃。饥喉待危巢,悬命中路坠。甘从锋刃毙,莫夺坚贞志。宿将降贼庭,儒生独全义。空城唯白骨,同往无贱贵。哀哉岂独今,千载当歔欷。①这首诗记述了睢阳保卫战,歌颂了张巡、许远的忠义之情,描写了战争的凄惨之状。诗歌开头写叛贼作乱,起兵攻陷许多城池;接着叙述张巡坚守睢阳城以保存江淮,再写城中粮草皆无而救兵不至,将士们仍然誓死不降,保全大义;最后感慨战后城中尸骨遍野,战争十分惨烈。全诗主要描写了睢阳保卫战的惨烈,歌颂了张巡、许远的忠义之气,表达了对爱国之士的无限敬仰之情。但诗中对许远的评价有失公允。所谓“宿将降贼庭”,是说许远投降之事。胡震亨《唐音癸签》卷23:“韦应物《睢阳感怀》诗盛称张巡忠烈,②且云‘宿将降贼庭,儒生独全义。’儒生谓巡,宿将则谓许远也。当时城陷,巡遇害,贼议生致一人洛阳,乃以远行,远卒不屈,中途死。巡子去疾欲专为父功,上书谓远心有向背,请追夺官爵。诏下尚书省,以二人忠烈并重,不可妄轻重,议及罢。刘苏州此③诗正作于议论未定之前,不可为二人定评也。”据此可知,韦氏此诗当作于对许远的行为还无定论之时,故诗中对许远的评价有失公允。事实上,许远跟张巡一样为保卫睢阳城身先士卒,英勇就义。韦应物另一首《寄大梁诸友》,诗云:分竹守南谯,弭节过梁池。雄都众君子,出饯拥河湄。燕谑始云洽,方舟已解维。一为风水便,但见山川驰。昨日次睢阳,今夕宿符离。云树怆重叠,烟波念还期。相敦在勤事,海内方劳师。④此诗作于建中三年(782)夏。时韦应物自西京赴滁出洛阳过大梁,循汴河,又经睢阳,顺睢水,次符离,此诗即泊舟符离时所赋以寄大梁诸友。诗歌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同时也是自勉,希望自己能够奋发自励,将来以展宏图大志。耿湋,字洪源,河东人,登宝应元年(825)进士第,官右拾遗。工诗,为“大历①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91,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973页。②胡震亨《唐音癸签》卷2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4页。③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72页。④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88,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922页。24 ①十才子”之一。《唐才子传》评其诗:“诗才俊爽,意思不群。”睢阳之战时,耿湋可能在商丘,写下《代宋州将淮上乞师》,诗云:“唇齿幸相依,危亡故远归。身轻百②战出,家在数重围。上将坚深垒,残兵斗落晖。常闻铁剑利,早晚借馀威。”诗中以唇亡齿寒,宋州情况危急相劝相告、希望援军能够迅速支援。韦应物后来又到商丘写下两首《宋中》诗。其一云:“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废③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耿湋一生历经战乱,生活十分④贫困。时代的纷乱和他个人的遭际使他的诗歌带有浓郁的感伤色彩。《宋中》诗就描写了经过长年的战乱,都城破败,人烟稀少,极目萧条之状。另一首《宋中》诗云:“百战无军食,孤城陷虏尘。为伤多易子,翻吊浅为臣。漫漫东流水,悠悠南陌人。空思前⑤事往,向晓泪沾巾。”该诗感慨睢阳之战的惨状,军粮枯竭,最终城陷,悼念英雄的忠烈,悲叹战后的荒芜。全诗清淡质朴,读之使人潸然泪下。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人,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宰相杜佑之孙。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其诗风骨遒上,豪迈不羁。《唐才子传》评其诗云:⑥“诗情豪迈,语率惊人。”杜牧曾南下黄州等地多次经过汴河、睢阳。曾写下《汴河怀古》,诗曰:“锦缆龙舟隋炀帝,平台复道汉梁王。游人闲起前朝念,〈折柳〉孤吟⑦断杀肠。”这首诗为怀古之作,所咏为与汴河有关的两位重要人物,即隋炀帝、梁孝王。诗歌以“锦缆龙舟”写隋炀帝贪图享乐,为方便南下游玩不惜耗费大量财力来开凿大运河。梁孝王为了赏猎游览也劳民伤财,大治宫室。以“锦缆龙舟”和“平台复道’两个典型事件表达了对隋炀帝和梁孝王骄奢淫逸、不关心民生疾苦的有力鞭挞,同时又借游人“闲起前朝念”“断杀肠”表达了对统治者奢靡浪费的讽刺和痛恨厌恶之情。“杜牧生活在矛盾重重的晚唐,有志难伸。关心人民疾苦也使得他的诗歌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杜牧的诗风时而俊爽峭健,时而雄姿英发,时而委婉含蓄,在清丽多变中独具艺术⑧魅力。”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晚唐著名诗人。其诗喜欢使事用典,词采华美,创作了许多《无题诗》,尤以爱情诗写得朦胧含蓄,使人难以捉摸。《唐才子传》曰:“商①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0页。②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68,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971页。③同上,第2969页。④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95页。⑤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68,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982页。⑥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91页。⑦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523,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032页。⑧吴在庆《杜牧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页。25 ①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难事隐。及从楚学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清人叶燮在②《原诗》中评李商隐的七绝道“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李商隐商丘诗中有爱情诗《青陵台》,赞颂了韩凭夫妇的伉俪情深。还有自感身世的《寄令狐相公》,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惆怅和伤感。除以上诗人以外,唐代张谓、李嘉祐也写过商丘诗歌。张谓的《别睢阳故人》、李嘉祐的《宋州东登望题武陵驿》等诗,也反映了商丘的状貌。唐代非商丘籍诗人或亲临商丘或诗中描写商丘,他们创作的商丘诗歌,反映了商丘的大事件,或人情风貌,或怀古伤今,或自伤不遇,或临行送别,其总体特征是诗中蕴含着都表达了自己深挚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丘的人文特点、文化风貌、生活状况等。总之,唐代商丘诗歌是唐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唐诗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们研究唐代商丘地区的历史民俗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第三节高适的商丘诗高适是我国盛唐时代伟大的边塞诗人,晚年仕途显达。《旧唐书•高适传》载:“有③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而其早年生活比较落魄,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居住在宋州宋城(即今天的商丘)。据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研究结论,高适在商丘期间创作了69首商丘诗。这些诗歌按创作类型可以分为赠别诗、怀古诗、边塞诗和田园诗。目前学界对高适的研究多集中在其边塞诗及其与岑参的对比上,对高适在商丘时期的诗歌创作偶有触及,不成系统,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适在商丘的诗歌创作加以具体分析。④高适字达夫,《旧唐书》载其为“渤海蓚人”,《新唐书》载其为“渤海沧州人”⑤⑥。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元辛元房《唐才子传》沿袭《新唐书》云其为“沧州人”。由于唐代士人多重视郡望,史传也多记载其郡望,所以其具体籍贯难以确考。一、寓居商丘高适在早年从长安求仕失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寓居商丘。《旧唐书·高适传》载:①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64页。②叶燮、薛雪、沈德潜《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4页。③刘昫《旧唐书》卷111,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328页。④同上。⑤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43,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679页。⑥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2000年,第414页。26 ①“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梁即今天的开封,宋即是②商丘。《新唐书·地理志》载:“宋州睢阳郡望。本梁郡,天宝元年更名。”据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所载,高适生于唐武后长安四年(704),其祖父高侃,是高宗时期的名将,官左监门卫大将军,辽东道陇古道持节大总管封平原郡公,食邑两千户。③父亲崇文,位终韶州长史。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高适从小读书练武都有很好的条件,加上年轻自负,他认为获取名位指日可待。开元十一年(723),年轻气盛的高适奔赴长安求取功名,但天真的高适终因无人举荐而失望离开,落魄的高适没有返回家乡,而是选择在宋州宋城生活。“高适这一时期的客居梁宋的生活,其实是以梁宋为中心的不隐不仕的漫游生活。高适从开元十一年(723)从长安求仕失败归来到天宝八载(749)出任封丘尉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虽然期间也有几次出游但最终的落脚点都在宋州。”④商丘在唐代拥有比较繁荣的经济、发达的交通并保留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是不得志的高适一个良好的栖息之处。同时,比较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交通也使得许多士大夫来此地漫游或做官,这为高适结交良朋、交流思想、获取信息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为其入仕提供了机会。高适寓居商丘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生活困窘,经常要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其诗中也⑤说“未尝一日辞家贫”。家贫无以为业只好参加农耕,他的《酬庞十兵曹》就真实地记录了他参加农业劳动的情景,诗云:“托身从畎亩,浪迹初自得。雨泽感天时,耕耘⑥忘帝力。”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使得他更加近距离地接触下层人民的生活,创作出有现实意义的诗作。除了耕耘之外,诗人的大部分时间在读书。高适始终有着极强的功利心,无论是其身居下野还是位极人臣,他始终以儒家传统的标准自律。高适的读书范围非常广泛,除了儒家的经典典籍外他还好“纵横术”。《旧唐书》载:“喜言王霸大略。”⑦这一时期的积累使得高适更有文化内涵。上文中提及的《酬庞十兵曹》中也提到“纵横谟”、“济世略”等话题,说明治平天下的方略也是诗人着重钻研的学问,读书范围的广泛使其见解独到,思想更加深刻。高适寓居商丘时期除了参加农事劳动和读书以外,还和朋友交游、宴饮。如《同群公十月朝宴太守宅》,诗曰:“已听甘棠颂,感叹登楼作。清晨眺原野,独立穷寥廓。①刘昫《旧唐书》卷111,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328页。②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7,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328页。③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页。④王彦明《高适宋中三十年研究》,西藏民族学院2007级硕士论文,第20页。⑤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页。⑥同上。⑦刘昫《旧唐书》卷111,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328页。27 ①云散芒砀间,水还睢阳郭。”记述了和崔二同登楚丘城,在楼上见到原野苍茫辽阔,芒砀山间云雾缭绕,护城河水环绕睢阳城的美丽景象。高适交游经历中最著名莫过于天宝三载(744)李白、杜甫、高适同游梁宋,三人在一起游山玩水登临赋诗度过了一段悠游畅快的欢乐时光。高适寓居商丘将近三十年,几乎是其生命的二分之一。这一段漫长的时间使得他求仕显达时间往后推迟了许久,但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参加农业劳动,饱读诗书,使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其诗歌创作也更加成熟,为其日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高适商丘诗歌主题类型据刘开扬的《高适诗集编年笺注》载,高适的流传下来的诗歌有242首,其中在商丘创作的就有69首,占据其诗歌总量的四分之一还要多。高适寓居宋中时期的诗歌创作涉及朋友之间的酬赠、田园、边塞、咏史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个性及生活体验。(一)酬赠诗《论语•阳货》记孔子言曰中:“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②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群,就是群居而切磋的意思。高适在商丘生活期间与很多人有过交往,其中有裴少府、李八、王彻、高式颜等。高适这一时期的诗歌有赠别诗如《宋中别周、梁、李三子》,其中有云:“曾是③不得意,适来兼别离。”本来就仕途不顺,加上正逢别离,感情更加难舍,想到经此一去不知道何年才能再见感到更加悲戚。诗中对李白等几位朋友的才华和品格进行了高度赞扬,有道是“李侯怀英雄,肮脏乃天资。”对李白的才华和品格给与了高度的肯定结尾处以离思回归主题,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无限眷恋之情。又《别韦参军》,诗云: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且喜百年有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①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7页。②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5页。③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0页。28 春。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①这是一首赠别诗也是一首自述诗。前十二句自叙入京求仕、落拓失意、客游梁宋的经历。先写自己拥有宏伟志向,次讽朝政昏暗英雄无用武之地,再写失意后辞别长安客游梁宋,失意之情充溢字里行间。后十句写与韦参军的深情厚谊以及惜别之情,于众人中拈出“唯君”,可见其与韦参军交谊之深厚。见知己非常高兴,而又不得不分离,更增惆怅之情,临别之时,以劝慰作结,足见诗人虽然怨尤但不消沉,对前程仍充满期待与希望。诗中还感谢了韦参军对自己在困境中的无私帮助。全诗内容丰富,尤以写自己的愤世之情和写友人的深情厚谊使人难忘。高适一生都恪守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希望救苍生,辅社稷,热衷于政治,渴望一步登天,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他早期很长一段时间都郁郁不得志。他在商丘创作的许多与朋友的酬赠诗都表达了其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同时又满怀希望,劝勉友人要更加努力以便随时满足国家需要。如《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诗云:故人亦不遇,异县久栖托。辛勤失路意,感叹登楼作。清晨眺原野,独立穷寥廓。云散芒砀山,水还睢阳郭。绕梁即襟带,封卫多漂泊。事古悲城池,年丰爱墟落。相逢俱未展,携手空萧索。何意千里心,仍求百金诺。公侯皆我②辈,动用在谋略。圣心思贤才,朅来刈葵藿。刘开扬对此诗笺曰:“首段四句谓故人崔二亦如我之不遇时,栖讹异县,失路感叹而作此登楼诗也。此段八句写登楚丘城楼之所见。三段八句言相逢同悲之失意,而不易千里之心。仍重信义任侠,而有望于季布之一诺也,公侯皆出我辈,要在谋咎得用,圣③心自重贤才,却来采取葵藿倾太阳之志诚也。”虽然仕途失意,高适始终不易其心,并且相信明主一定会重用贤才。又如《别韦兵曹》诗云:“离别长千里,相逢数十年。④此心亦不变,他事亦徒然。惆怅春光里,蹉跎柳色前。逢时当自取,有尔欲先鞭。”诗人在蹉跎的时光里自伤不遇但仍不失信念,抓住机会奋力进取。当然他有时也流露出失意感伤的情绪如《酬裴少府》诗云:“男儿贵得意,何必相知早。飘荡与物永,蹉跎觉⑤年老。长卿无产业,季子惭妻嫂。此事难重陈,未为众人道。”再如《送蔡山人》诗⑥云:“丈夫遭遇不可知,买臣主父皆如斯。”借司马相如、苏秦、朱买臣等人物来表①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页。②同上,第174页。③同上。④同上,第78页。⑤同上,第64页。⑥同上,第72页。29 达自己的英雄失路之悲。高适不仅自己时刻准备着整装待发,也劝勉晚辈要更加努力。他在商丘创作的《别从甥万盈》《送族侄式颜》《又送族侄式颜》等诗歌中,常以长者的身份对晚辈进行谆谆教导,体现出对晚辈的关爱和鞭策。他勉励万盈不可擅自荒废时光,只要有真才实学,又能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其族侄式颜被召,高适写诗送别,其中有云:“世①上五百年,吾家一千里。”又云:“劝尔惟一言,家声勿沦宰。”教育子侄时刻牢记家族的传统和荣誉,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家族争光。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拳拳关爱溢于言表,充分体现出高适对家族的责任感。综上所述,高适的酬赠诗中有对朋友的深情厚谊,有和朋友同遭荒野经历的怀才不遇,有对晚辈的谆谆告诫之情。总之,高适在宋中创作的诗歌感情非常真实,失望中仍怀有希望,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一定会被朝廷重用。(二)怀古诗古诗之传于后世者大约有二:“登临之作易为幽奇,怀古之作易为悲壮,故高人达②士往往于此抒其怀抱,而寄其无聊不平之思,此其所以工而传也。”高适寓居商丘时期不仅创作了大量的酬赠诗,也创作了不少怀古诗。《宋中十首》是高适早期咏史怀古诗的代表,均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高适东归宋州之时。诗中涉及梁王、汉高祖、鲁仲尼、宓子贱等历史人物。其一写梁王的高台,诗云:“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③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梁王的高台是招揽贤士的地方,诗人登临抒发怀古之幽情,同时也有自己一份伯乐难求,长志难抒,怀才不遇的苍凉在里面。从前招揽贤士的高台如今只剩下空空的遗迹,每逢秋天到来之时,我们依然能够感到凄清和苍凉。这一组诗歌虽然所歌颂的对象不同但同样表达独立且悲歌的思想感情,基调比较低沉。高适商丘诗中的怀古诗还有《同群公秋登琴台》,诗云:古迹使人感,琴台空寂寥。静然顾遗尘,千载如昨朝。临眺自兹始,群贤久相邀。德与形神高,孰知天地遥。四时何倏忽,六月鸣秋蜩。万象归白帝,平川横赤霄。犹是对夏伏,几时有凉飙。燕雀满檐楹,鸿鹄抟扶摇。物性各自④得,我心在渔樵。兀然还复醉,尚握尊中瓢。①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2页。②王士禛《带经堂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28页。③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页。④同上,第122页。30 琴台,清《一统志》卷144载:“琴台在单父县北一里,高三丈,即宓子贱弹琴之①所。”和李白、杜甫同登琴台,感慨宓子贱之贤才,然而季节变换又到了令人伤感及寂寥的秋日,诗人羡慕檐前燕子的恬然自适,表明自己的志向在于归隐田园。高适始终向往功名显达,所谓的“志在渔樵”只是因壮志未酬而抒发的无可奈何和惆怅之情。另外《登宓子贱琴台三首》诗曰:“宓子昔为政,鸣琴登此台。琴和人亦闲,千载称其才。临眺忽凄怆,人琴安在哉。悠悠此天壤,唯有颂声来。邦伯感遗事,慨然建琴堂。乃知静者心,千载犹相望。入室想其人,出门何茫茫。唯见白云合,东临邹鲁乡。皤皤邑中老,自夸邑中理。何必升君堂,然后知君美。开门无犬吠,早卧常晏起。昔人②不忍欺,今我还复尔。”首章怀念宓子贱的贤德,第二章称赞李太守能够秉承宓子贱的贤才再造琴台,表达了对先贤的追慕,末章勉励新任守官向宓子贱和李太守学习,要施行仁政,勤于政务,使单父县经济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总之,高适的怀古诗,怀古而伤今,借怀古之幽思抒发自己壮志难酬之无奈,以及他对当时社会中一些黑暗现象的揭露和批判,意义比较深刻。(三)边塞诗高适在盛唐时代是以边塞诗而著称的诗人,他的边塞诗关注现实,关心底层士兵的感受。高适在商丘时期创作的边塞诗虽然数量不多,但仍然体现了其边塞诗的特点。开元二十年(732),信安王李炜奉诏率领裴耀卿、赵含章等分路出击奚、契丹。《新唐书•玄宗纪》载:“开元二十年正月己卯,信安郡王炜为河东河北道行军副元帅,③以伐奚契、丹。三月已巳信安郡王炜及奚、契丹战于蓟州,败之。”东北部奚、契丹之间战争的爆发,唤起了高适新的希望,他希望能在边塞大展拳脚,于是他单车入燕赵。高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走出商丘走向边塞,然而在幽蓟前后大约两年的时间,他却一直没有谋取到入幕的机会,最后只有失望地离开边地返回商丘。虽然这次北上燕赵没能为高适实现人生理想找到机会,但他实实在在接触边塞生活,这为他创作边塞诗积累了有价值的素材。高适在商丘期间创作的边塞诗代表作为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的《燕歌行》。该诗有一小序曰:“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①穆彰阿、潘锡恩《大清一统志》卷144,上海古籍出版社995年版,第504页。②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5页。③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5,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6页。31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飘哪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①此诗不论内容还是题材都同高适北游燕赵时期写的诗歌一脉相承,显然是以那个时期积累的边塞生活的体验为基础创作的。《燕歌行》不仅仅是高适的代表作,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的杰作,千古传诵。诗歌的主旨是描写边塞战争,但主要讽刺批判了将帅的轻敌荒淫,对陷于苦战牺牲的士兵寄寓同情。全诗共28句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八句,从首句“汉家烟尘在东北”到“单于猎火照狼山”。第一部分写战争爆发,战士们出征。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经历,逐步推进,气氛也以宽缓渐入紧张。第二部分从“山川萧条极边土”到“力尽关山未解围”,写战斗的场面和失利。战士们在第一线艰苦作战,军官们却在帐内歌舞升平,两相对比苦乐自见,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烘托出战士们失败后的凄凉心境。第三部分写战士们的痛苦——城南少妇与蓟北征人的相思产生无法排遣的痛苦。遥远边塞,士兵们久离家乡参加残酷的斗争生死未卜,内心的绝望无处诉说,思念家乡亲人而归期无望,心中更加悲凄。最后四句结束全篇。“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两句写出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境界,即使个人没有功勋依然浴血奋战,战士们奋勇杀敌和将帅的享乐再现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以汉代将军李广的骁勇善战,体恤将士,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的爱戴为历史参照体,对当今骄奢淫靡的将领再次进行讽刺抨击。全诗以高度的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了边塞生活的广阔场景和多重矛盾。有对战士们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赞扬,有对边廷将领腐化骄奢不体恤士卒的讽刺和鞭挞,有对战争带来的有家难回的现状的不满,有对征人思妇两处相思的深切同情。通过享乐与死节的对比,抗敌豪情和不平的愤怨交织,构成了一曲慷慨激昂的悲歌。高适写于这一时期的边塞题材的诗歌还有《睢阳酬别畅大判官》,诗云:①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7页。32 吾友遇知己,策名逢圣朝。高才擅白雪,逸翰怀青霄。承诏选嘉宾,慨然即驰轺。清昼下公馆,尺书忽相邀。留欢惜别离,毕景驻行镳。言及沙漠事,益令胡马骄。丈夫拔东蕃,声冠霍嫖姚。兜鍪冲矢石,铁甲生风飙。诸将出冷陉,连营济石桥。酋豪尽俘馘,子弟输征徭。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降胡满蓟门,一一能射雕。军中多宴乐,马上何轻趫。戎狄本无厌,羁縻非一朝。饥附诚足用,饱飞安可招。李牧制儋蓝,遗风岂寂寥。君还谢幕府,慎勿轻刍荛。①②畅大判官即畅璀。《旧唐书•畅璀传》曰:“畅璀,河东人也,乡举进士。”开篇是对朋友的赞颂,称赞朋友才智非凡,遇到圣明的朝代被朝廷征为幽州节度使幕中僚属,志向和抱负即将实现,所以为朋友深感高兴。次写和朋友设宴告别,席间谈论起边塞战争。中间写张守珪败契丹事,写将士们奋勇杀敌,敌军乞降。但是投降的胡人射技精湛使人多有忧虑,诗人担心敌军会卷土重来。最后几句以李牧灭胡劝畅大判官不可掉以轻心,应该乘胜追击,使敌军不敢再觊觎中原。刘开扬笺曰:“适之思想有悖于和议睦邻③之义也。”其实高适提议打击契丹是其思想深刻的表现,他看到少数民族一旦战败就会乞降,采取休养生息以发展生产力,不断积蓄力量,一旦羽翼丰满便会再次挑起战争。④这本是游牧文明明和农耕文明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高适主张灭胡是有一定远见的。虽然高适这一时期边塞题材的诗歌不多,但从《燕歌行》《睢阳酬别畅大判官》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一些军事和政治思想对其后来身居要职产生了重大影响。(四)田园诗高适在盛唐虽然是以边塞诗著称,但早期寓居商丘也创作了少量的田园诗。高适的田园诗与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他的田园诗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高适笔下的田园景物有时是其政治失意后很强的主观感受的变形抒发,多呈现为荒凉和衰败之感。葛晓音在其《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一书中指出:“高适的田园诗大多作于他隐居淇上宋中时期。困顿失意,浪迹渔樵的生活使他的心头笼罩着一层难以驱散的阴霾,因此他笔下的田园总是一种阴云密布,萧瑟苍茫的景象,与王孟笔下清朗闲静的田园风⑤光形成鲜明的对比。”高适在商丘创作有《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有别》,诗云:①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3页。②刘昫《旧唐书》卷111,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329页。③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3页。④张馨《高适及其诗歌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级硕士论文,第36页。⑤葛晓音《山水田园派诗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33 昔余涉漳水,驱车行邺西。遥见林虑山,苍苍戛天倪。邂逅逢尔曹,说君彼岩栖。萝径垂野蔓,石房倚云梯。秋韭何青青,药苗数百畦。栗林隘谷口,栝树森回谿珪。耕耘有山田,纺绩有山妻。人生苟如此,何必组与。谁谓远相访,曩情殊不迷。檐前举醇醪,灶下烹只鸡。朔风忽振荡,昨夜寒螀啼。游子益思归,罢琴伤解携。出门尽原野,白日黯已低。始惊道路难,终念言笑暌。因声谢岑壑,岁暮一攀跻。①这首诗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有些相似,都写出了友人在乡间热情招待自己的场景。诗中先写林虑山中访寻老友及山中所见,山中“萝径垂野蔓”、“石房倚云梯”的景色使诗人十分羡慕。后面写和杨山人宋中相遇依然旧情不减,好客的友人斗酒烹鸡招待诗人。最后诗人辞归发现道路艰难,其实暗指高适人生道路的选择,即使优美的田园风景使人留恋,但诗人内心的求仕信念坚定,即使前路坎坷也不会放纵自己沉湎于享乐,短暂的休息后诗人重新踏上征途奋力拼搏。高适这一时期的田园诗歌与王孟不同的另一方面在于他关心下层人民生活的疾苦。高适因为家贫,经常亲自参加农耕生活,他感受到农民生活的疾苦,与下层民众的关系比较密切。他的《苦雨寄房四昆季》反映了农民疾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诗云:独坐见多雨,况兹兼索居。茫茫十月交,穷阴千里馀。弥望无端倪,北风击林箊。白日渺难睹,黄云争卷舒。安得造化功,旷然一扫除。滴沥檐宇愁,寥寥谈笑疏。泥涂拥城郭,水潦盘丘墟。惆怅悯田农,裴回伤里闾。曾是力井税,曷为无斗储。万事切中怀,十年思上书。君门嗟缅邈,身计念居诸。沉吟顾草茅,郁怏任盈虚。黄鹄不可羡,鸡鸣时起予。故人平台侧,高馆临通衢。兄弟方荀陈,才华冠应徐。弹棋自多暇,饮酒更何如。知人想林宗,直道惭史鱼。携手风流在,开襟鄙吝祛。宁能访穷巷,相与对园蔬。②这是一首寄友诗。秋季多雨造成涝灾严重,高适同情农民因灾害而造成的收成无望,想要上书皇帝为民请命,但苦于进言无路只能感叹自己身居草野无力为百姓办事,最后只能关心自己以盼望友人来访作结。高适这首诗歌不仅指出水灾使农民生活艰难,还进一步深刻地指出税收的沉重是造成农民生活困窘的重要原因,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是中还指出,在开元盛世的表象下依然存在着受苦受难的农民,从而揭示了农民阶级与官僚①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7页。②同上,第56页。34 阶层的尖锐矛盾,此一见识在同一时期的诗歌中是不多见的。综上所述,高适在商丘创作的诗歌中包含酬赠诗、怀古诗、边塞诗、田园诗。他早期的诗歌抒发了壮志难酬才不得抒的抑郁之情,并希望得到他人推荐提携。诗人在困境中没有丧失信念,仍然满怀希望地等待大展宏图。他早期的田园诗反映了农民生活和社会黑暗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边塞诗反映了对下层士兵的同情,体现了其思想的深刻性。三、高适商丘诗艺术特色对于高适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诸家有各种评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适①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②慨。”下面从沉雄悲壮的风格、直抒胸臆的抒情、质朴平实的语言等方面来分析高适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沉雄悲壮的风格唐代是一个大一统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反映在诗人们的诗歌创作中便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爽朗、沉雄豪壮的时代风貌。高适诗歌无论从笔力还是从气势上都能体现出其沉雄豪壮的风格特征。其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38)的《燕歌行》是其边塞诗歌的代表作,也是其”沉雄悲壮”风格的代表。这首诗借汉喻唐,揭示了唐朝边塞中存在的隐患。首先写将士辞家出征,接着写战争场面的惨烈及其失利的战果,将领的享乐荒淫与士兵的苦节死斗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战争给征人思妇带来的痛苦,最后写战士们奋勇杀敌,以怀念李将军作结。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诗中直接描写了战争的残酷,讽刺了将帅的荒淫骄奢,但仍不失奋发激昂慷慨悲壮的骨气。诗中的士兵,面对残酷的战争、无能而荒淫的将领凶猛残忍的敌人、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临阵逃脱,而是为了保卫祖国奋力拼杀,即使血洒疆场、马革裹尸仍无怨无悔。在苦难与崇高的对比中,诗歌平添了一股纵横顿宕的沉雄之气。《唐诗品》有言:“常侍朔气纵横,壮心落落,抱瑜握瑾,沉浮于闾巷之间,殆侠徒也。顾其为诗,直举胸臆,③模画景象,气骨琅然,而词风华润,感赏之情殆出常表。”读高适的诗,我们能感受到其沉雄悲壮的风格。(二)直抒胸臆的手段诗歌创作讲究含蓄美,语忌直出,即不能把内心所想所感直接表达出来。高适的诗①殷璠《河岳英灵集》,王克让注,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80页。②郭绍虞《沧浪诗话校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81页。③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61页。35 歌却经常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感情。如其寓居商丘时期创作的《哭单父梁九少府》,诗云: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独是子云居。畴昔探灵奇,登临赋山水。同舟南浦下,望月西江里。契阔多别离,绸缪到生死。九原即何处,万事皆如此。晋山徒峨峨,斯人已冥冥。常时禄且薄,殁后家复贫。妻子在远道,弟兄无一人。十上多苦辛,一官恒自哂。青云将可致,白日忽先尽。唯有身后名,空留无远近。①刘开扬笺曰:“此适单父县尉梁洽之诗也。再叹别离情深,九原复何处耶?万事皆如此也。晋山以喻洽之高行,令斯人已杳,生前禄微,死后家贫,妻子远道,又无兄弟,何其悲也。梁君屡上书而不见纳,遂常自笑官卑言轻,青云虽有可致之期,而白日先尽②矣,唯留身后之名空传远近也。”全诗回忆了自己与亡友的密切交往和深挚情谊,为他的不遇早逝和身后的凄凉而悲哀。首四句写睹物思友,人亡物在的感伤,凄楚动人,语言自然平易,感情真挚深沉。诗人直接表达了对梁九少府早逝的同情及身世凄惨的感伤,直抒胸臆,略无隐晦。他的《别王彻》也是直抒胸臆之作,诗云:归客自南楚,怅然思北林。萧条秋风暮,回首江淮深。留君终日欢,或为梁父吟。时辈想鹏举,他人嗟陆沉。载酒登平台,赠君千里心。浮云暗长路,落日有归禽。离别未足悲,辛勤当自任。吾知十年后,季子多黄金。③开头写朋友从南方归来路过宋州与朋友一起终日寻欢,饮酒登台度过了一段欢乐的时光。最后写朋友将离开,劝慰朋友“离别未足悲,辛勤当自任”仍要努力加强学习并坚信朋友将来一定能取得富贵,最后两句直接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富贵的向往与追求。(三)质朴平实的语言与直抒胸臆相对应高适的诗歌往往采用质朴自然的语言来描摹事物,抒发感情。高适写于寓居商丘时期的《宋中送族侄式颜》,诗云:大夫击东胡,胡尘不敢起。胡人山下哭,胡马海边死。部曲尽公侯,舆台亦朱紫。当时有勋业,末路遭谗毁。转旆燕赵间,剖符括苍里。弟兄莫相见,亲族远枌梓。不改青云心,仍招布衣士。平生怀感激,本欲候知己。去矣难重①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7页。②同上。③同上,第136页。36 陈,飘然自兹始。游梁且未遇,适越今何以。乡山西北愁,竹箭东南美。峥嵘缙山外,苍莽几千里。旅雁悲啾啾,朝昏孰云已。登临多瘴疠,动息在风水。虽有贤主人,终为客行子。我携一尊酒,满酌聊劝尔。劝尔惟一言,家声勿沦滓。①诗歌开篇用平实的语言形容胡人战败后的惨状,从侧面衬托出张守珪的勇猛善战。诗人在对张守珪的才能进行大加赞颂之后,转向对族侄的关心和劝勉。虽然式颜所到之地风景秀丽但毕竟是只身前往,作为长辈自然会有很多的牵挂和叮嘱。诗歌的上半部分重在赞扬张守珪的功绩,诗中只有简单的陈述,语言平实。诗歌的后半部分是对式颜的劝勉,对于即将南下的侄子,高适一方面有自己的牵挂和担忧但更多的是对侄子的美好祝愿,希望侄子可以抓住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结尾希望式颜能够继续努力使自己的家族传统发扬光大,在仕宦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该诗为侄子送行,娓娓道来,如叙家常,而叙家常式的话语更能拉近与侄子之间的距离,在最朴实的语言中蕴含最为真诚的祝福。综上所述,高适的商丘诗主题多样,主要分为酬赠诗、怀古诗、边塞诗、田园诗等,这些不同主题的诗歌反映了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状况、精神风貌,为其后来诗歌的成熟做了重要准备。高适在商丘时期创作的诗歌拥有沉雄悲壮的风格,直抒胸臆的抒情,质朴平实的语言,这些艺术特色为其以后诗歌风格的成熟奠定了坚实基础。第四节李白的商丘诗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其诗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浪漫豪放、立意清晰。他多次漫游商丘,创作了许多商丘诗歌。其《书情题蔡舍人雄》写道:“一朝去京阙,十载②客梁园。”李白创作的商丘诗歌多达十几首。李白商丘诗歌的创作分期可分为:漫游时期的商丘诗歌创作,赐金放还后的商丘诗歌创作和安史之乱前后的商丘诗歌创作。一、漫游时期的商丘诗李白初入长安时由于无人赏识,终于在寓居长安数年后黯然离开。据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李白于开元十九年(731)初夏,离长安,经开封,到宋城,作《梁①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4页。②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56页。37 ①园吟》一诗。”《梁园吟》一作《梁园醉酒歌》诗云:我浮黄云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绿池,空馀汴水东流海。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②酣驰辉。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从开头至“路远西归安可得”为第一层,抒发自己离开长安后愁苦郁闷的情怀。初离长安理想抱负未能实现,前途渺茫只好借访古平台来排遣心中愁苦。想起历史上的阮籍在失意时吟咏过“渌水扬洪波”的诗句,自己不禁也吟咏起,在黑暗的现实中失意苦闷、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是古往今来无数有志之士的共同遭遇,诗人念此更加惆怅悲苦。从“人生达命岂暇愁”到“分曹赌酒酣驰辉”为第二层,写诗人想通过狂放饮酒及时行乐来排遣忧愁。诗人以“达命者”自居,对不合理的人生采取藐视的态度。登高楼,饮美酒,奴子摇扇,炎炎夏日变得凉爽,玉盘杨梅,吴盐似雪,不要学伯夷、叔齐之高洁,但求今朝有酒今朝醉。想到富豪一时的信陵君如今连坟墓都已不保,梁王宫室在汉代是如此繁华,如今也已成陈迹,枚乘、司马相如也早已作古,事业、理想、人生,一切都像过眼云烟,难以持久永恒。诗人表面上故作放达,内心并未真正放下一切,故有“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之感慨。最后四句为第三层,表明自己虽然现在不得志,但仍不愿放弃理想追求,自己亦有东山再起之时,起则安社稷,济苍生。这首诗虽然写历尽兴衰及时行乐,但总体上并不消极,表达了诗人理想受阻后的悲愤情怀和与黑暗现实进行抗争的永不服输的精神。全诗慷慨悲歌,波澜起伏,善于形象地抒写感情。诗人利用各种表情手段,从客观景物到历史遗迹以致一些生活场景,都细致地勾画出来,读者好像看到一个受社会摧残灵魂无声抗争的画面。诗中语言壮险自然,浑然天成,毫无造作之迹,很能体现李白诗歌的特色。开元二十六年(738),李白三十八岁。因感年近不惑而功业无成遂四处漫游,广事干谒。唐代干谒之风盛行,文人才子们四处游历结交,希望得到大臣的举荐,为科考及仕①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34页。②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90页。38 途的顺利发展奠定基础。李白的漫游之地非常广泛,此次万里征有东北行和东南行。东北行到过商丘,在此居留数日离开,后作有《淮阴数,怀寄王宗成》,诗云:沙墩至梁苑,二十五长亭。大舶夹双橹,中流鹅鹳鸣。云天扫空碧,川岳涵馀清。飞凫从西来,适与佳兴并。眷言王乔鸟,婉娈故人情。复此亲懿会,而增交道荣。沿洄且不定,飘忽怅徂征。暝投淮阴宿,欣得漂母迎。斗酒烹黄鸡,一餐感素诚。予为楚壮士,不是鲁诸生。有德必报之,千金耻为轻。缅书羁孤意,远寄棹歌声。①诗歌开头描写景物,呈现大气磅礴之势,中间感谢王某的盛情款待,最后表达自己的志向,并表示若有人伸出援手将来一定厚恩回报。只可惜王某婉拒了李白,诗人只能感叹自己空有韩信指点江山的才能,而无人赏识,自己满腹才华无处施展,并非只是无用的“鲁儒生”。诗的主旨表达了作者才不见用的悲愤与无奈。开元二十九年(741),李白居东鲁有《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登陶单父半月台》。关于窦公衡,王琦注曰:“《太平广记》崔园,开元二十三年应将帅举科,又于河南府充乡贡进士。应制时与越州单县尉窦公衡同场并坐,亲见其事。公衡之名位,②略见于此。”窦公衡,即曾邀李白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者。开元二十三年(735)曾为越州剡县尉,在任城饯别时或为县丞后至单父时可能官居县令。《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是李白与友人论道之作。“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曾无好事来相③访,赖尔高文一起予。”可见李白对道教书籍的热爱。李白与道教徒元丹丘交好,崇尚仙风道骨,这与其浪漫飘逸的性格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登陶单父半月台》云:“陶④公有逸兴,不与常人俱。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写自己登高远望,眼前秋山入海,桑柘平芜,水明如镜,山水秀丽不由得使诗人流连忘返。诗中写出半月台周围的秀丽景色以及对此地的喜爱与赞扬,并在此美酒佳景中选择暂踟蹰,推迟过江时间。二、赐金放还后的商丘诗天宝三载秋(744)李白赐金放还。《新唐书•李白传》载:“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①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59页。②同上,第873页。③同上。④同上,第970页。39 ①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关于李白赐金放还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李白得罪了高力士、杨贵妃等皇帝身边的近人,奸人多次进谗言以致李白被驱逐出京。一说是李白嗜酒如命,皇帝担心醉后泄露朝廷机密,将其赐金放还。李白于天宝三载(744)赐金放还后离开长安来到商丘。也就在该年,盛唐两位最伟大的诗人相遇相知。《唐诗杂论·少陵先生年谱会笺》道:“天宝三载(744)公(杜甫)②三十三岁。是年夏初遇李白于东都,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早在开元二十七年(739),在汶阳时杜甫与高适开始交往,杜甫《奉寄高常侍》有句可论“汶上相逢年颇多。”至天宝三载(744)秋宋中相遇,高适杜甫两人已相识多年接下了深厚的友谊。不过,李白与高适宋中相遇则是二人的首次会面。李白、杜甫、高适游宋中,登高怀远,饮酒赋诗,留下了不少佳作。如《秋夜与刘③砀山泛宴喜亭池》诗云:“文招梁园客,歌动郢州儿。”“梁苑客”盖指李白、杜甫、④高适。王琦注:“砀山县,唐时隶河南道宋州睢阳郡。”又如《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系此诗于天宝三载(744),云:杜甫《昔游》:‘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桑柘叶如雨,飞藿去裴回。’时令、地理、情景俱与李白此诗合,知所写为一事。杜甫《遣怀》也是回忆三者⑤游宋州的诗作。”此外,李白《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送族弟至晏固单父三十里》《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况之秦》皆为天宝三载前后之作。李白诗中称:“群花散芳园,斗酒开离颜。”⑥群花盛开,可以推测作诗时间为春、夏间。《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王琦注:⑦“《一统志》:‘栖霞山,在兖州单县东四里,世传梁孝王尝游此’。”诗中有“碧⑧草已满地,柳与梅争春”据此可推测时令应为春季。李白于天宝四载(744)至单县,这首诗即是此时之作。诗歌缅怀往事,感慨梁王不再,盛世难寻,只好享乐在当下——“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卧桃园东”。天宝五载(746),李白南下吴越时经过商丘,作《对雪献虞城宰》一诗,诗曰:“昨①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90,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053页。②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③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21页。④同上。⑤同上,第638页。⑥同上,第790页。⑦同上,第926页。⑧同上。40 ①夜梁园里,弟寒兄不知。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虞城为宋州一个县,两年前游此地时仍有杜甫、高适相伴,如今是孑然一身更感凄凉无助。此时李白遇到故友岑征君欲归隐山林,于是作《鸣皋歌送岑征君》以赠之,诗云:若有人兮思鸣皋,阻积雪兮心烦劳。洪河凌竞不可以径度,冰龙鳞兮难容舠。邈仙山之峻极兮,闻天籁之嘈嘈。霜崖缟皓以合沓兮,若长风扇海涌沧溟之波涛。玄猿绿罴,舔舕崟岌。危柯振石,骇胆栗魄,群呼而相号。峰峥嵘以路绝,挂星辰于岩嶅。送君之归兮,动鸣皋之新作。交鼓吹兮弹丝,觞清泠之池阁。君不行兮何待,若反顾之黄鹤。扫梁园之群英,振大雅于东洛。巾征轩兮历阻折,寻幽居兮越巘崿。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望不见兮心氛氲,萝冥冥兮霰纷纷。水横洞以下渌,波小声而上闻。虎啸谷而生风,龙藏溪而吐云。寡鹤清唳,饥鼯颦呻。魂独处此幽默兮,愀空山而愁人。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乎夔龙蹩躠于风尘。哭何苦而救楚,笑何夸而却秦。吾诚不能学二子沽名矫节以耀世兮,固将弃天地而遗身。②原注:时梁园三尺雪,在清泠池作。王琦注曰:“《元和郡县图志》鸣皋山,在河南府路浑县东北十五里。清泠池,《太平寰宇记》在宋州宋城县东北二里。梁孝王故宫③有钓台,谓之清泠台,今号清泠池。”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歌,是李白自创,诗歌写送他的朋友岑征君归隐鸣皋山。全诗分为四部分,从开始到“挂星辰于岩嶅”为第一部分,看着朋友要去鸣皋山归隐,诗人心生“烦劳”。接下的描写属于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中宋州到鸣皋山的路途十分坎坷,要渡过冰封的河流,鸣皋山仙风飘渺虽然令人神往却又很难到达。因路途艰险已经没有心情欣赏天籁之声,天籁之声变得嘈杂刺耳,稀有动物的不时出没更令人胆战心惊,在诗人心中岑征君此去鸣皋山并非易事。第二部分为送别语,从“送君之归兮”至“愀空山而愁人”。先叙述送行的场面,设宴摆酒,兼奏丝竹管弦。接着称赞岑征君人格高贵,诗赋文章样样精通。接着想象友人隐居的乐趣,显示出友人的恬淡自安,回归自然的超脱豁达。接着是对友人生活的关心,虽然景色秀美但无人陪伴未免孤寂无聊。第三部分为最后十二句,写像岑征君这样的高洁之士只能遗世独立,不适合在污浊的社会中生存。①同上,第521页。②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97页。③同上,第393页。41 诗人举出巢父、许由、申包胥和鲁仲连的例子,说明岑征君不愿追逐世俗的名利,因而在精神上获得了更大的解放和自由。全诗为一首骚体诗,出之以歌行的句式、语言、音节,酣畅淋漓,声势浩大,震撼人心。诗人运用想象、联想、对比等手法创造出梦幻般的情景,很能体现浪漫主义色彩。《唐诗别裁》云:“学楚骚而长短疾徐,纵横驰骤,又复变化其体,是为仙才。”①《唐宋诗醇》卷5云:“作骚体,便觉屈原、宋玉去人不远,其不规步趋处,正是其才高气逸为之耳。‘望不见兮’一段写出幽居寂寞之况,兴起下文,脉络相贯。陈绎曾谓,白诗祖风骚,宗汉魏,善于掉弄,造出奇怪,惊动心月,忽然撇出,妙入无声。其②知言者乎?”沈德潜和康熙都对李白的《鸣皋歌》给与予了很高的评价。李白作于天宝五载(746)的诗歌还有《淮海对雪赠傅霭》,诗曰:“朔雪落吴天,从风渡溟渤。海树成阳春,江沙浩明月。兴从剡溪起,思绕梁园发。寄君郢中歌,曲罢③心断绝。”此诗作于李白离开商丘南下赴越途径扬州之时,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天宝十二载(753),李白自梁园南下宣城。友人独孤及有《送李白之曹南序》云:“是日也,出车桐门,将驾於曹,仙药满囊,道书盈箧,异乎庄舄之辞越、仲尼之去鲁④矣。送子何所?平台之隅。”李白此时作有《书情题蔡舍人雄》一诗。王琦《李太白年谱》认为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诗中有“一朝去京阙,十载客梁园”之句可见李白在商丘所呆的时间之久。诗歌最后写道“闲时田亩中,搔背牧鸡鹅。别离解相访,⑤应在武陵多。”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表明了他归隐的决心。从天宝三载(744)赐金放还至天宝十二载(753),李白多次游览或寓居商丘,留下了不少佳作。此时期诗人经历了仕途失意,见证了上层统治者之间的斗争,面对朝廷的黑暗诗人无能为力而感到痛苦,即使纵情山水也难消心中惆怅。与前一次漫游商丘相比这一时期的商丘诗歌明显带有消极态度并时时流露出归隐山林,访道求仙的志向。三、安史之乱前后的商丘诗天宝十四载(755)李白在秋浦,作有《秋浦寄内》,诗云:“有客自梁苑,手携⑥五色鱼。开鱼得锦字,归问我何如。”又有《自代寄内》,诗云:“梁苑空锦衾,阳①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2,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90页。②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冉苒校点,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③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63页。④董诰《全唐文》卷38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581页。⑤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60页。⑥同上,第1189页。42 ①台梦行雨。”可能是自天宝十二载秋(753)南下后音信全无,遇到有客北上商丘,李白于是托人寄信与妻子宗氏。关于李白妻子宗氏。安旗、薛天纬所著《李白年谱》中按云:“魏颢《李翰林集序》:‘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男曰明月奴,女即嫁而卒。又合于刘。刘决,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李白《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云:‘君家全盛日,台鼎何陆离。……我非东床人,令姊忝齐眉。’所②谓‘台鼎何陆离’‘三入凤凰池’是其终娶者乃宗楚客之家也,宋盖是宗之讹也。安③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载云:“宗璟之祖宗楚客曾三次拜相。故云。”可见李白最后娶了宗楚客之孙女宗氏。李白《秋浦寄内》诗有云:“我今浔阳去,辞家千余里。”④李白与宗氏结婚后便于梁园安家,后又南下,与宗氏感情较好,写了不少赠内诗。天宝十四载(755),使大唐盛世走向转折的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往商丘接宗氏,此事见《北行》诗。叛军渡过黄河,睢阳曾一度陷入敌手。唐肃宗至德元年(756)李白自金陵携宗氏逃往江西庐山避难,作《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诗云: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⑤这是一首酬赠诗,诗中抒写了与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也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感慨。诗中亦提及其在梁苑时才情横溢的风采。李白作于安史之乱前后的商丘诗数量少,但却反映了他此时因受战争影响而表现出的痛苦无力的状况,也反映了此时诗人的家庭情况,为我们研究李白的生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李白的商丘诗歌涉及三个时期,第一次漫游商丘时狂放浪漫,虽遭遇打击仍不失信心诗歌中仍满怀信心,相信能够再次复出。第二次漫游商丘时,更多表现出其遭遇重大挫折后的痛苦无奈心情虽然纵情山水亦不免心情低落,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安史之乱前后的商丘诗更多地对亲人与友人的牵挂和关心。①同上,第1188页。②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74页。③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1256页。④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188页。⑤同上,第553页。43 第三章唐代商丘诗的主题类型唐代二百多首商丘诗涉及的主题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赠别类、咏史类、军事类和其他类,其中赠别类占了很大比重。这些不同主题类型的诗歌反映了诗人不同的创作心态、唐代商丘重大历史事件、商丘民风民俗及百姓的生活状况等方面,为我们研究唐代商丘的历史、政治、文化、军事、民俗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第一节军事类商丘东临黄海,西扼中原,北接齐鲁,南襟江淮,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读史方舆纪要》载:“睢阳襟带河济,屏蔽淮徐,舟车之所会,自古争在中原,未有不以睢阳为①腰膂之地者。”商丘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汉代“七国之乱”等都发生在商丘。汉代之后历经魏晋南北朝,商丘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军事要地。到唐代安史之乱中睢阳之战就发生在商丘,并借此成就了了张巡、许远的忠烈英名。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起兵范阳。唐至德二载(757),唐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民坚守睢阳,史称“睢阳之战”。睢阳之战极其惨烈,最后守军粮草皆枯,援军不至,将士皆英勇就义。张巡、许远誓死保卫睢阳城,断绝了叛军继续南下的企图,为保卫江淮物资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张巡、许远在睢阳之战中的壮烈表现,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给予了高度称道:“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恶嬴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悍天下,以千百就近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阻遏其势,天下之不②亡,其谁之功也?”睢阳之战中,张巡带领将士们同仇敌忾,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他用兵如神,多次识破敌军诡计,因没有后援,寡不敌众,军粮尽空城破就义,为保卫江淮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睢阳之战的中心人物张巡曾作有《守睢阳作》一诗,真实地记载下了当时的战况。诗云:“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屡厌黄尘起,时将①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40页。②董诰《全唐文》卷430,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861页。44 白羽挥。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①施。”写战争从春天开始,睢阳城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处境非常危急。“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两句,写敌军势力强大把城池团团围住,唐军将士众志成城如平地对垒的鱼丽一样整齐,这两句写出了敌我双方对峙的场面。“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写我军对叛军的仇恨以及指挥战斗时从容不迫的场面。“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写战士们带伤上阵尽全力防守,凸显出广大士兵的英勇不屈。“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写自己效忠皇帝之心不变,相信自己的队伍拥有坚贞不移的信念应该是不可战胜的,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国心。最后两句“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感叹自己死而无怨,只可惜再无机会面圣陈述振兴社稷、安稳江山的良谋。整首诗真实地记录了张巡等人领导的睢阳之战,表达了将士们坚韧不拔、奋勇抗敌的决心,是作者在危难关头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不朽之作。全诗慷慨壮烈,令人激奋,颇具英雄主义色彩。张巡作于这一时期的《闻笛》也记录了睢阳之战。诗云:“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②首联写诗人登高远望,只见叛军层层包围着睢阳城;颔联写如果不认识到当前战况危机又怎能领会上天考验将士们的良苦用心;颈联接着写战斗在紧张激烈的进行,由于伤亡惨重,仿佛空气中都充满了紧张和激烈;尾联诗人带领将士们死守城池,夜深人静十分不时听到远处传来的横笛之声。结尾一句使紧张的战斗场面平添了思念亲人的情绪。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道“忠义之气滚出,闻笛意一点自足。三四言不识风尘之愁惨,③并不知天意之向背,非一开一合语也。”耿湋在睢阳保卫战之时很可能在商丘,他的《代宋州将淮上乞师》写道:“唇齿幸相依,危亡故远归。身轻百战出,家在数重围。上将坚深垒,残兵斗落晖。常闻铁剑利,④早晚借馀威。”当时位居淮上的贺兰进明害怕敌军迟迟不肯出兵支援。耿湋向淮上请求支援指出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最终援军没到,睢阳城破,张巡战死。耿湋还有两首《宋中》诗,表现了战后城市的荒芜和残败。其一云:“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旧村乔①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58,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15页。②同上。③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6页。④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68,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971页。45 ①木在,秋草远人归。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写出战后尸骨遍野,旧村废井给人以衰败景象,只有山色还保存青色不改。其二云:“百战无军食,孤城陷虏尘。为伤多易子,翻吊浅为臣。漫漫东流水,悠悠南陌人。空思前事往,②向晓泪沾巾。”追怀往日战争,让人心生感伤之情。耿湋一生多次经历战乱,时代的大动荡以及个人的遭际使得他的诗歌带有浓郁的感伤色彩,他笔下的意象“废井”“莓苔”“孤城”等都饱含着荒凉颓败之感。韦应物的《睢阳感怀》也是感叹睢阳之战的诗歌,诗云:“豺虎犯天纲,升平无内备。长驱阴山卒,略践三河地。张侯本忠烈,济世有深智。坚壁梁宋间,远筹吴楚利。穷年方绝输,邻援皆携贰。使者哭其庭,救兵终不至。重围虽可越,藩翰谅难弃。饥喉待危巢,悬命中路坠。甘从锋刃毙,莫夺坚贞志。宿将降贼庭,儒生独全义。空城唯白③骨,同往无贱贵。哀哉岂独今,千载当歔欷。”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前四句写睢阳之战的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很快攻陷很多城池。中间十六句为第二部分,写张巡智勇过人,坚守睢阳城;战争十分惨烈,援军未至,粮竭兵乏,但将士们仍然坚守城池,表现出了将士们坚贞不屈、奋勇杀敌的斗志。最后四句感叹战后城市白骨遍地,盛赞张巡的忠义行为。全诗再现了睢阳之战的惨烈悲壮,赞扬了张巡的忠信守节以及广大将士的奋勇杀敌。李端的《过宋州》也是一首描写睢阳之战的诗歌。其诗句“睢阳陷虏日,外绝救兵④来。世乱忠臣死,时清明主哀。荒郊春草遍,故垒野花开。欲为将军哭,东流水不回。”首联写救兵不来睢阳城陷入叛军之手;颔联写忠臣就义殉难,皇帝为之哀悼;颈联为景物描写,春草野花又发出新的生机而人死已不能复生,表达对张巡、许远的追悼。尾联写想要为烈士哭泣但时光不再,烈士已深埋九泉。全诗借景抒情,景与情有机地融合在⑤一起。《围炉诗话》评此诗曰:“李端《过宋州》诗,言情叙景为第一。”唐代商丘诗中军事类主题的诗主要是描写睢阳之战的惨烈,表现张巡、许远的忠义,唐军将士的爱国赤诚,以及战后城市荒芜残败的景象。第二节咏史类咏史诗在唐代诗歌中占有很大比重,是唐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商丘诗也有①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68,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969页。②同上,第2982页。③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91,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973页。④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85,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242页。⑤吴乔《围炉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46 不少咏史诗。唐代商丘诗中的咏史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商丘地区名胜古迹的吟咏,另一类是对与商丘有关的历史人物的吟咏。一、对商丘地区名胜古迹的吟咏商丘历史悠久,是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保留了许多名胜古迹,成为许多唐代诗人凭吊追忆的对象。诗人们吟咏商丘的古迹主要有琴台、梁园、青陵台等。(一)琴台琴台位于宋州单父县。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宓子贱曾做单父宰。任期三年间,任人唯贤,关心人民生活。单父大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民生活安居乐业。闲暇之余宓子贱经常登上城边一个高土丘弹琴,抒发情怀。他离任后继任者巫马施更加勤勉,政绩卓著。为纪念两位县宰的不凡业绩,后人便在宓子贱弹琴处筑起一座高台,称为琴台。①《太平寰宇记》载云:“琴台在单父县北一里,高三丈,即子贱弹琴之所。”唐代诗人游览至单父时多倾慕宓子贱的高才大德,纷纷写诗以纪念之。天宝三载(744)李白、杜甫、高适游至单父皆作诗描写琴台。李白《登陶单父半月台》写道:“陶公有逸兴,不与常人俱。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秋山入远海,桑柘②罗平芜。水色渌且明,令人思镜湖。终当过江去,爱此暂踟蹰。”写本来打算南下却被单父的美景迷住,只好推迟南下计划。杜甫《昔游》写道:“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③台。”描写了与李白、高适傍晚登琴台的景象。高适的《同群公登琴台》:“古迹使人感,琴台空寂寥。静然顾遗尘,千载如昨朝。临眺自兹始,群贤久相邀。德与形神高,孰知天地遥。四时何倏忽,六月鸣秋蜩。万象归白帝,平川横赤霄。犹是对夏伏,几时有凉飙。燕雀满檐楹,鸿鹄抟扶摇。物性各自得,我心在渔樵。兀然还复醉,尚握尊中④瓢。”诗人同友人共登琴台,追忆千载盛世,感叹宓子贱的贤才,而自己才不见用,希望寄情渔樵、志终山水的念头。高适还有《宓公琴台三首》。第一首赞扬了宓子贱的千载流传的高光大德;第二首表彰李太守施行仁政;第三首对继任太守提出期望,望其能像前两位太守学习使单父安居乐业。高适另有《宋中十首》,其九云:“常爱宓子贱,⑤鸣琴能自亲。邑中静无事,岂不由其身。何意千年后,寂寞无此人。”盛情赞扬宓子贱的贤德。①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2,王文楚等点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0页。②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70页。③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35页。④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12,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205页。⑤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2页。47 (二)青陵台唐代商丘诗中也有很多吟咏青陵台的。如李白《相和歌辞白头吟》二首其一云:“覆①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古来得意不相负,祗今惟见青陵台。”李商隐也有《青陵台》,诗曰:“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②别枝花。”储嗣宗《宋州月夜感怀》云:“燕池衰草露沾衣,河水东流万事微。寂寞③青陵台上月,秋风满树鹊南飞。”这些诗中都提到了青陵台。青陵台位于商丘古城西南五公里。原为宋国康王偃所筑,台上建有离宫。遗址现高五六米,面积约千余平米。青陵台见证了“相思树”“爱情鸟”的凄美故事,记述了宋国之君康王偃之暴行。晋干宝《搜神记》卷11载曰: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④战国时期宋康王是个暴君,其舍人韩凭娶妻何氏,非常美丽,宋康王派人将何氏抢夺至宫中。韩凭怨恨而发出怨言,传到宋康王耳中,韩凭被降罪下狱,继而又带罪去城西修筑青陵台,后自杀。何氏闻讯痛不欲生。一天宋康王带着何氏登上青陵台,不料何氏突然纵身跳台自杀,并留言:“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宋康王大怒,命人将其穴分而葬之,使他们死不同穴。谁知过了几天韩凭夫妇的坟墓上各长出一棵梓树,十日之后便合抱粗细,两树弯曲相随,根枝交错。树上两只鸟日夜啼叫,①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70页。②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539,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225页。③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594,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934页。④干宝《搜神记》卷11,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10页。48 十分悲凉。宋国人闻之,皆道这是韩凭夫妻之魂魄,无不伤心落泪,称其树为“相思树”,其鸟为“相思鸟”。韩凭夫妻青陵台为爱殉情的故事感人至深,使许多文人为之感慨,歌颂爱之伟大,坚贞不移。《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刘兰芝死后化成两棵树也是受其影①响。白居易《长恨歌》中诗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也是据此敷衍成句。(三)梁园梁园为西汉梁孝王刘武建造的规模巨大的皇家园林。西起睢阳城东北(今商丘古城东南),东至今商丘古城东北7.5公里处的平台集。《史记•梁孝王世家》载:“筑东②苑,方三百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平台三十里。”晋葛洪《西京杂记》载:“梁园内作耀华之宫,筑菟园,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岩,又有雁池,池间有鹤池,凫渚。其诸宫观相连,绵延数十里。奇果异树,瑰禽怪兽③毕至。”《太平御览》卷159引《图经》云:“梁孝王有修竹园,园中竹木天下之选集。诸方游士各为赋,故馆有邹枚之号,又有雁池,周回四里,亦梁王所凿。又有青陵④池,有钓台谓之清泠台。”梁园在西汉时期聚集了一大批文士。梁孝王爱好文学,招揽天下贤士,众多文人雅士便聚集此地吟诗作赋,著名文人有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等,梁园文学遂盛极一时。唐代一些失意的诗人来到梁园吊古伤今,感伤自己的怀才不遇,许多诗人创作了与梁园有关的诗篇。唐代大诗人李白著有《梁园吟》,其前半部分写自己离开长安来到梁园做客,和朋友们在梁园饮酒抒怀;后半部分面对梁园的倾颓抒发时代变迁的沧桑感,间接发出了对唐王朝衰落的隐忧。王昌龄的《梁苑》写道:“梁园秋竹古时烟,城外风悲欲⑤暮天。万乘旌旗何处在,平台宾客有谁怜。”诗意追怀梁孝王招揽天下贤士的盛景,感慨如今人世苍凉,繁华不再。刘长卿《送李七之笮水谒张相公》:“梁园旧相识,谁⑥忆卧江湖。”岑参的《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写道:“君不见梁孝王修竹园,颓⑦⑧墙隐辚势仍存。”李白《对雪献从兄虞城宰》写道:“昨夜梁园里,弟寒兄不知。”孟迟的《还淮却寄睢阳》,诗云:“梁王池苑已苍然,满树斜阳极浦烟。尽日回头看不①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435,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830页。②司马迁《史记》卷58,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38页。③葛洪《西京杂记》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页。④李昉《太平御览》卷159,王晓夫、钟隆林校点,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09页。⑤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43,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448页。⑥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48,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512页。⑦岑参《岑嘉州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9页。⑧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63页。49 ①见,两行愁泪上南船。”写出了梁园的衰败,当初的梁园盛世如今只剩下一片颓败,满目萧条衰败使人顿生愁绪。从众多诗人笔下经常提到梁园可以看出他们对梁园文化的向往与追慕。(四)阏伯台阏伯台位于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史记•郑世家》载:“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②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元和郡县志》载:“州城古阏伯之墟。”③现在的商丘县南仍保存有阏伯台以纪念阏伯。传说上古时帝喾之子契在此为火正,管理火种以便使人民随时可以取到火。久之契被称为“阏伯”,阏伯死后人们在他观天象的地方埋葬他,因此称“阏伯台”也称“火神台”。高适《宋中十首》之十曰:“阏伯④去已久,高丘临道傍。人皆有兄弟,尔独为参商。终古犹如此。而今安可量。”感叹阏伯故地已是物是人非。高适另有《奉酬睢阳李太守》,诗曰:“地是蒙庄宅,城遗阏⑤伯丘。孝王馀井径,微子故田畴。”向李太守介绍了商丘的历史文化遗址,说明商丘历史悠久、文化繁荣,而今只留下一些遗址供人凭吊。二、对有关商丘历史人物的吟咏对商丘历史人物的吟咏主要是对梁孝王、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等人物的吟咏。唐代许多诗人倾慕梁孝王招揽文学贤士,使仕途失意的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等人大展文学才华。唐代士子往往在仕途坎坷总期盼遇到像梁孝王这样的伯乐发现自己,诗歌中多次提到他。如高适的《宋中十首》其一云:“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⑥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诗人登高抒发怀古之幽思,同时也包含一份怀才不遇的伤感在里面。又如李白《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云:“君不见梁王池上月,昔照梁王樽酒中。梁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分明感激眼前事,⑦莫惜醉卧桃园东。”也是感叹世事变迁,追怀古人。盛唐诗人喜欢漫游,饮酒作诗,这和梁孝王与众文士的生活方式非常相似;驰骋打猎、雪中饮酒作赋也是唐代诗人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因此对之多赞美之情。①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557,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515页。②司马迁《史记》卷42,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72页。③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4页。④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页。⑤同上,第227页。⑥同上,第4页。⑦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26页。50 唐代诗人喜欢“以古喻今”,有许多诗歌把令狐楚比作梁孝王。如刘禹锡《酬令狐①相公早秋见寄》云“今日文章主,梁王不姓刘。”又《酬令狐相公寄贺迁拜之什》云②“白发青衫谁比数,相怜只是有梁王。”又《夏日寄宣武令狐相公》云“长忆梁王逸③兴多,西园花尽兴如何。”白居易也有诗把令狐楚比作梁孝王的,如其《雪中寄令狐相公,兼呈梦得》云:“兔园春雪梁王会,相对金罍咏玉尘。今日相如身在此,不知客④右坐何人。”不仅把令狐楚比作梁王,还把自己比作司马相如。白居易《洛下雪中频⑤与刘李二宾客宴集,因寄汴州李尚书》云:“邹阳未用争诗酒,且饮梁王贺喜杯。”唐代诗人把有社会地位、声名显赫的官员比作梁王,常把自己比作司马相如、邹阳、枚乘。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云:“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⑥茂陵秋雨病相如。”黄滔《司马长卿》云:“一自梁园失意回,无人知有掞天才。汉⑦宫不锁陈皇后,谁肯量金买赋来。”唐代商丘诗中的咏史诗不仅吟咏名胜古迹还吟咏与商丘有关的历史人物,体现了诗人借古伤今、触景感怀的创作意图。第三节赠别类赠别类文学作品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现实主义诗歌源头《诗经》。《诗经•邶风•燕燕于飞》和《诗经•召南•桃夭》对后世送别诗的影响很大。及至汉魏六朝,送别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及至唐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们由于外出求仕、交友干谒、漫游江湖、求官赴任、贬谪迁离等原因,有时不得不背井离乡,辞别亲友。亲友们除了给游子摆宴送行以外,文人⑧雅士经常赋诗赠别。唐代是诗歌的国度,赠别诗是唐诗的一种重要题材。《全唐诗序》中云:“堂阶之赓和,友朋之赠,与夫登临燕赏之即事感怀,劳人迁客之处物寓兴,一⑨举而托之于诗。”可见赠别诗在唐诗中是十分常见的。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高适等都创作过大量的赠别诗。唐代商丘诗中的赠别诗多写与亲友赠别,感情真挚动人。屈原《少司命》曰:“悲①刘禹锡《刘禹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14页。②同上。③同上,第317页。④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448,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068页。⑤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457,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210页。⑥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539,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206页。⑦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706,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205页。⑧董武《略论唐诗中的赠别诗》,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⑨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页。51 ①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可见分离自古以来就是十分愁苦的事情。唐代商丘诗中的赠别诗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诉说依依难舍的心情,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第二类相互劝勉,表达诗人开阔的胸襟;第三类是应酬奉和。第三类诗歌情感多矫揉造作,内容空泛,感情不实,所以我们重点讨论前两类。一、惜别友人,诉说深情厚谊第一类诗歌吟咏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通过描写朋友的遭遇,表达对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如崔曙《送薛据之宋州》诗云:“无媒嗟失路,有道亦乘流。客处不堪别,异乡应共愁。我生早孤贱,沦落居此州。风土至②今忆,山河皆昔游。一从文章事,两京春复秋。君去问相识,几人今白头。”开头写进仕无门英雄失路,客居他乡与友人道别愁绪绵延不绝,感慨自己不得志,流落他乡。往日游览大好河山的经历只能留在记忆中,最后叮嘱朋友到自己故乡遇到旧相识,看看如今有多少人头发已经花白。作者借送别朋友感慨自己处境潦落,以及对时光荏苒空无所成的悲叹,暗含对社会的不满和怨恨。王维的《送李睢阳》,云:“将置酒,思悲翁。使君去,出城东。麦渐渐,雉子斑。槐阴阴,到潼关。骑连连,车迟迟。心中悲,宋又远。周间之,南淮夷。东齐儿,碎碎织练与素丝,游人贾客信难持。五谷前熟方可为,下车闭合君当思。天子当殿俨衣裳,大官尚食陈羽觞。彤庭散绶垂鸣珰,黄纸诏书出东厢,轻纨叠绮烂生光。宗室子弟君最贤,分忧当为百辟先。布衣一言相为死,何况圣主恩如天。鸾声哕哕鲁侯旂,明年上计③朝京师。须忆今日斗酒别,慎勿富贵忘我为。”诗意表达了对朋友远赴睢阳赴任的不舍与路途遥远的牵挂,希望友人兢兢业业以报皇恩,并叮嘱友人显达后莫忘本心。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写有《送王少府游河南》,诗曰:“马卿方失意,东去谒诸侯。过宋人应少,游梁客独愁。鸟翻千室暮,蝉急两河秋。仆本无媒者,因君泪亦流。”④开头写司马相如不得志的时候东游拜谒梁孝王如今友人东去河南同样是仕途不得志,希望友人能够遇到上识才的伯乐。“过宋人应少,游梁客独愁”两句,写出友人的孤独落寞。接着用鸟和蝉两种意象衬托寂寞萧索的季节。结尾“仆本无媒者,因君泪亦流”,写出自己和友人一样怀才不遇,因此更加难过。全诗借赠别之情抒失路之悲,亦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皇甫冉的《送邹判官往河南》云:“看君发原隰,四牡去皇皇。①金开诚《屈原集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45页。②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55,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02页。③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25,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62页。④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85,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252页。52 始罢沧江吏,还随粉署郎。海沂军未息,河畔岁仍荒。征税人全少,榛芜虏近亡。所行①知宋远,相隔叹淮长。早晚裁书寄,银钩伫八行。”也是写友人前往商丘做官,表达不舍和眷恋,并希望与友人经常保持联络。二、相互劝勉,表达开阔胸襟第二类赠别诗与第一类的格调低沉不同,第二类赠别诗更多的是对友人的劝勉,胸襟比较开阔。第二类赠别诗把别离看得很超脱,分别不用离愁别苦的语言,更多的是劝勉和鼓励,使友人在困境中注重自我修行、自我塑造以便将来有机会报效祖国。这些诗歌在勉励友人的同时也在自我劝慰,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催人奋进的力量。高适早年在商丘创作的赠别诗有些也表达了积极乐观的态度。虽然位居下僚,仍劝勉友人继续努力并坚信有朝一日一定会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即使友人遇到了贬谪外地这样的困境,高适仍然也劝勉友人不要气馁,要怀抱希望。如《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外》云:“睹君济时略,使我气填膺。长策竟不用,高才徒见称。……离别胡为者,②云霄迟尔升。”诗人见友人南迁并没有发出“一身去国六千里”的愤慨,而是赞扬了友人的才华出众,以及被贬之地的遥远,山高路险希望友人多加保重。并且劝慰友人相信只要有才能,将来一定会被再次重用:“一朝知己达,累日诏书征。”“高适一生积极入仕其送别诗很少呈现悲凉之态,多是对辞别友人的预测和祝福望其将来功成伟业,③也是其强烈的入仕精神的侧面体现。”李颀《赠别高三十五》云:“五十无产业,心轻百万资。屠酤亦与群,不问君是谁。饮酒或垂钓,狂歌兼咏诗。焉知汉高士,莫识越鸱夷。寄迹栖霞山,蓬头睢水湄。忽然辟命下,众谓趋丹墀。沐浴著赐衣,西来马行迟。能令相府重,且有函关期。黾勉从寸禄,旧游梁宋时。皤皤邑中叟,相候鬓如丝。官舍柳林静,河梁杏叶滋。摘芳云景晏,④把手秋蝉悲。小县情未惬,折腰君莫辞。吾观主人意,不久召京师。”作于天宝八载秋(749),高适被授封丘尉,李颀作诗以赠别。诗歌开头记述了高适在宋中的生活状况。经济贫困,喜欢饮酒作诗,游山玩水。朝廷忽然任命下达,望友人勿以官小无为而沮丧。最后两句“吾观主人意,不久召京师”,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全诗虽为赠别诗,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哀伤之感,充满对友人的祝福和祝愿。感情明朗,态度乐观向上,催人奋发进取。①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50,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807页。②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14,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231页。③党天正《高适送别诗初探》,宝鸡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④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32,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43页。53 独孤及的《酬梁二十宋中所赠兼留别王少府》,诗云:“少读黄帝书,肯不笑机事。意犹负深衷,未免名迹累。厌贫学干禄,欲徇宾王利。甘为风波人,岂复江海意。担簦平台下,是日饮羁思。逢君道寸心,暂喜一交臂。绪言未及竟,离念已复至。宁陵望南丘,云雨成两地。途殊迹方间,河广流且驶。暮帆望不及,览赠心欲醉。爱君如金锡,昆弟皆茂异。奕赫连丝衣,荣养能锡类。君子道未长,深藏青云器。巨鳞有纵时,今日①不足议。唯当加餐饭,好我袖中字。别离动经年,莫道分首易。”开头写自己为了摆脱贫困的经济状况而外出求仕,接着写与友人相遇,感叹时间短暂还没来得及畅谈,分别的时间就已经到了。接着写友人才华横溢,与友人感情笃厚,最后劝慰友人不要为分别难过“唯当加餐饭”,劝友人好好生活来日定会重逢。虽言赠别,感情基调确是昂扬向上,积极乐观。唐代商丘诗中赠别诗的两类,一类表达了与友人依依不舍的心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多表达对友人不平遭遇的同情兼及自伤身世的悲凄。第二类赠别诗则把离别看得比较超脱,诗歌多表达对友人的劝勉,给人以积极乐观和催人奋进的力量。第四节其他类唐代商丘诗的主题类型除咏史类、赠别类、军事类以外还包括狩猎类、咏怀类和省亲类等。一、狩猎类唐人的娱乐方式非常丰富,除了饮酒赋诗、外出游历陶冶性情以外,有的文人还喜欢外出打猎。外出打猎不仅使他们放松精神,暂时忘却世俗中的不快,还可以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由于外出打猎多是和友人结伴而行,因此打猎活动也增进了朋友间的友谊,狩猎后的满载而归也使人们十分兴奋。文人在打猎过程中或回归后经常作诗以纪念之,此次活动,于是就产生了很多的狩猎诗。狩猎诗是唐诗的主题之一,也是唐诗繁荣的标志。唐代商丘诗中也有一些狩猎诗,记述了他们观猎或打猎的情景。李白的《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诗云:“倾晖速短炬,走海无停川。冀餐圆丘草,欲以还颓年。此事不可得,微生若浮烟。骏发跨名驹,雕弓控鸣弦。鹰豪鲁草白,狐兔多肥鲜。邀遮相驰逐,遂出城东田。一扫四野空,喧呼鞍马前。归来献所获,炮炙宜霜天。出舞①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46,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756页。54 ①两美人,飘摇若云仙。留欢不知疲,清晓方来旋。据《元和郡县志》载:“孟渚泽,②在宋州虞城县西北十里,周围五十里,俗号盟渚泽。”诗歌写出了诗人在孟渚泽,引弓控弦射杀狐兔的壮阔场面以及满载而归的兴奋与欢乐。高适的《同群公出猎海上》也③是写在孟渚泽打猎的诗歌,其中“豺狼窜榛莽,麋鹿罹艰虞”两句,写出了猎物们感到危险将至时东逃西窜的景象,非常生动可爱。刘商的《观猎三首》中的后两首,也是描写在商丘打猎时的情景。一曰:“日隐寒山猎未归,鸣弦落羽雪霏霏。梁园射尽南飞雁,淮楚人惊阳鸟啼。”另一曰“松月东轩许独游,深恩未报复淹留。梁园日暮从公④猎,每过青山不举头。”二、咏怀类咏怀诗是抒发诗人理想和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现实世界和个体生命存在的感悟和思索,以及对未来人生的设想和追求。唐代诗歌中存在大量的抒怀诗,如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渭城曲》、刘长卿的《睢阳赠李司仓》。关于后一首,诗云:“白露变时候,蛩声暮啾啾。飘飘洛阳客,惆怅梁园秋。只为乏生计,尔来成远游。一身不家食,万事从人求。且喜接馀论,足堪资小留。寒城落日后,砧杵令人愁归路岁时⑤尽,长河朝夕流。非君深意愿,谁复能相忧。”诗意自叙身世,写自己为生计而四处奔波,感慨自己才命不达,居无定所,最后感谢朋友为自己担忧,抒发了自己时运不济的无奈之情。孟云卿有《伤时》一诗,诗云:“徘徊宋郊上,不见平生亲。独立正伤心,悲风来孟津。大方载群物,生死有常伦。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岂伊逢世运,天道⑥亮云云。”写诗人徘徊在宋郊之上感慨世运日下,虎豹以凶狠著称尚且不相食,而人竟然残杀相食。诗人感慨社会道德风气的衰落,人与人之间充满冷漠和残酷,对社会日益衰落明确表示了伤感和担忧。李端有《送王少府游河南》一诗,诗云:“九拒危城下,萧条送尔归。寒风吹画角,暮雪犯征衣。道里犹成间,亲朋重与违。白云愁欲断,看入⑦大梁飞。”写诗人送别失意友人,感慨自己与友人同命相连,欲施展自己的才华,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没有贤臣举荐,只能伤心泪流。这几首咏怀诗有的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有的在感叹社会风气的衰败,有的是①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45页。②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0页。③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12,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206页。④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304,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463页。⑤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49,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535页。⑥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57,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10页。⑦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96,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351页。55 对朋友的担忧与同情,都表达了自己真挚的感情。三、省亲诗省亲,主要是指归家探望父母,有时也指拜觐其他尊亲,又称作“归省”、“归①宁”、拜觐”等。到了唐代,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统治者奉行“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以孝为美”遂成为一时之社会风气。唐代官宦士子人们由于在外为官,或参加科举考试或漫游等原因经常远离父母,他们对父母的思念或者父母生病的消息常常使他们踏上归家之路。唐代商丘诗中省亲诗数量不多仅存两首。一首为孙逖的《送李给事归徐州觐省》,诗曰:“列位登青琐,还乡复彩衣。共言晨省日,便是昼游归。春水经梁宋,晴山入海②沂。莫愁东路远,四牡正騑騑。”以想象之词描写友人归家省亲的路途经理级感受,写出送友人归家省亲的情形,对友人孝顺父母的予以褒扬。诗中“彩衣”化用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典故,赞扬了友人孝养双亲的美好品质。另一首为储光羲《秦中送人觐省》,诗曰:“二月清江外,遥遥饯故人。南山晴有雪,东陌霁无尘。骑别章台晚,舟行洛③水春。知君梁苑去,日见白华新。”也写出了友人水陆兼顾、晴雪不顾归家省亲的急切心情。唐代商丘诗中的狩猎诗、咏怀诗和省亲诗等显示了唐代文人生活的多面性,这些不同主题类型的诗歌丰富了唐代商丘诗的内容,为揭示文人的生活状况、创作心态、精神风貌等提供了重要参考。①张彦《唐代省亲现象与省亲制度》,唐都学刊,2009年第6期。②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18,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192页。③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14,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232页。56 第四章唐代商丘诗与商丘文化唐代商丘诗中很多诗歌提到了商丘的物产资源、民风民俗,带有很强的地域文化色彩,对我们研究唐代商丘地区的社会、自然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唐代商丘诗中用到了抒怀类、赠别类、相思类等意象,寄寓了诗人独特的感情色彩。唐代商丘诗歌还大量运用典故比喻等,其质朴平实的语言也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第一节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唐代商丘诗中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这为我们研究唐代商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一、物产资源商丘土地平坦、气候适宜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是唐代农作物的重要产区。(一)植物资源《商丘县志》卷一“物产篇”载商丘的谷类有:稻、麦、黍、粟等,货品有;绢、①丝、绵、布等,果之属有;桃、李、梨、杏、梅等。唐代商丘诗中提到的植物资源有小麦、桑、桃、李、梨、竹等。1.麦、桑商丘地区属于平原,地势平坦,比较适宜小麦的生长。唐代商丘诗中有些提到了麦,如王维的《送李睢阳》云:“将置酒,思悲翁。使君去,出城东。麦渐渐,雉子斑。”②③张谓的《别睢阳故人》云:“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可见当时商丘小麦种植面积非常广泛。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死守睢阳城,城外小麦为贼军所割致守军粮草皆枯,郡城日困。可见小麦是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的丢失使将士守城非常困难。桑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自黄帝至周代延续数千年,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的丝织业首屈一指。唐代商丘也是桑树的种植地。高适的《宋中十首》其三云:④“九月桑叶尽,寒风鸣树枝。”又《赠别晋三处士》云:“别时九月桑叶疏,出门千①刘德昌《商丘县志》卷1,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②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25,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62页。③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97,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023页。④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2页。57 ①里无行车。”桑树一般在春天发芽,到了秋天叶子就开始凋落。天宝三载(744),李白、杜甫同游宋州单父县时,李白作《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有句云:“秋山入远海,②桑柘罗平芜。”杜甫晚年《昔游》回忆与李白漫游宋中时也提到了商丘桑树的种植情③况:“桑柘叶如雨,飞藿去裴回”。唐代前期商丘桑树种植面积非常广,丝织业也比较发达。据《唐六典》卷20载:“凡绢、布出有方土,类有精粗。绢分为八等,布分④为九等,所以迁有无,和利用也。宋、亳之绢并列为第一等。”《册府元龟》卷638载:“天宝初年,李彭年为礼部侍郎,掌选七年,好聚财……至是睢阳太守路齐晖之子⑤曰稷,纳绢千匹求官,为选人所发。”宋州所产的绢可以用来行贿,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商丘出产的绢质量之上乘。安史之乱时商丘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但安史之乱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大历年间礼部侍郎张谓《别睢阳故人》诗云:“夏雨桑条绿,⑥秋风麦穗黄。”显然农村经济得到了恢复。到了德宗贞元五年(789)“无土不植,桑⑦麦翳野。”安史之乱后商丘丝织业遭到了严重破坏,但由于基础较好,工艺保存完备,在社会上仍有很高的知名度。2.桃、李、梨桃、李、梨都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水果,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人工栽培。因为它们都是温带水果,它们的栽培历史和生态分布都大致相同,因此一般有桃树的地方也会有李树和梨树的种植。裴夷直的《漫作》诗云:“梁园桃李虽无数,断定今年不看花。”⑧说明唐代商丘也有桃、李的种植。李白的《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诗云:“分⑨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卧桃园东。”岑参的《送楚丘麹少府赴官》诗云:“桃花色似⑩马,榆荚小于钱。”描写了桃花开放、榆荚生长、春意盎然的景象。岑参的《梁园歌,11送河南王说判官》云:“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描写了梨花飞舞像雪花飘落的景象。①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2页。②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70页。③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35页。④李林甫《唐六典》卷20,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41页。⑤王钦若《册府元龟》卷638,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38页。⑥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06页。⑦董诰《全唐文》卷529,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318页。⑧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513,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900页。⑨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54页。⑩岑参《岑嘉州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9页。11同上。58 3.竹竹是草本植物,为常绿的多年生植物,质地坚硬,种类很多。因其在冬季依然苍翠,备受人们喜爱,素有“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和“岁寒三友”(梅、松、竹)之一的美称。竹,外表挺拔笔直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他们多在自己的庭院内栽种竹子以示高洁、正直。西汉梁孝王建立梁园,梁园内四处栽种竹子。唐代文人来到梁园故地,多感慨梁园修竹园已非梁孝王时的样子,表达对古人的追怀,对昔盛今衰的感叹。如岑参的《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云:“君不见梁孝王修竹园,颓墙隐辚势仍存。娇娥①曼脸成草蔓,罗帷珠帘空竹根。”又如王昌龄的《梁苑》云:“梁园秋竹古时烟,城②③外风悲欲暮天。”再如高适的《宋中十首》其三云:“君王不可见,修竹令人悲。”凡此均表达了对梁园盛景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二)动物资源1.狐、兔狐、兔是我国比较常见的动物。唐代商丘诗歌中也经常提到狐、兔。如岑参的《梁④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云:“当时置酒延枚叟,肯料平台狐兔走。”李白的《秋猎⑤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云:“鹰豪鲁草白,狐兔多肥鲜。”可见唐代商丘地区狐、兔比较常见。2.蝉蝉是一种半翅目昆虫,又称“知了”。蝉因风餐露宿被认为是高洁的象征,成为许多文人喜爱的对象。唐代商丘诗歌中也有很多对蝉的描写,如高适的《单父逢邓司仓覆⑥仓库,因而有赠》云:“白鸟向田尽,青蝉归路长。”又《寄孟五少府》云:“秋日⑦落穷巷,离忧兼暮蝉。”又如李端的《送王少府游河南》云:“鸟翻千室暮,蝉急两⑧河秋。”再如钱起的《送兴平王少府游梁》云:“日斜官树闻蝉满,再过关城见日新。”⑨①岑参《岑嘉州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89页。②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43,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448页。③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2页。④岑参《岑嘉州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99页。⑤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21页。⑥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3页。⑦同上,第184页。⑧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85,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252页。⑨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39,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663页。59 二、文化风俗唐代商丘诗中也有对民俗的记载。张祜的《观宋州田大夫打球》云:“白马顿红缨,梢球紫袖轻。晓冰蹄下裂,寒瓦杖头鸣。叉手胶粘去,分鬃线道絣。自言无战伐,髀肉①已曾生。”唐代流行马上打球,后人称作“马球”。“马球”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表演类休闲体育项目。《封氏闻见记•打球篇》载:“太宗常御安福门,谓侍臣曰:‘闻②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曾一度观之。”唐太宗最先向西蕃人学习马上打球,然后再全国推广。由于统治者的喜爱和提倡,马球运动快速发展,在民间也十分流行。张祜的另一首《观宋州于使君家乐琵琶》云:“历历四弦分,重来上界闻。玉盘飞③夜雹,金磬入秋云。陇雾笳凝水,砂风雁咽群。不堪天塞恨,青冢是昭君。”唐代商丘人娱乐时喜弹琵琶。听众们随着琵琶声思绪翻飞,联想起塞外昭君怀抱琵琶思念家乡的情景。这说明弹琵琶者技艺之高超,引发听众之联想。综上所述,唐代商丘独特的自然环境气候等使商丘地区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淳厚重礼的民风以及休闲时打马球、乐琵琶的娱乐方式构成了唐代商丘独特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二者共同构成了商丘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第二节唐代商丘诗与商丘文化唐代商丘因悠久的历史,渊源的文化及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孕育出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文人相重的交流精神,淳厚朴实的君子精神,这些精神在唐人的诗作中也有反映。一、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在今天商丘古城南部有张巡祠是为了纪念安史之乱中的英勇将领张巡,唐代商丘是连接江淮的军事要地,因交通比较便利也成为反贼觊觎的要塞。唐至德二载(757),安庆绪为了向江淮方向扩展,断绝唐军粮资来源,以部将尹子奇为河南节度使,率兵13万南下,进攻地处江淮物资北运要冲的睢阳。唐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率兵3000自宁陵(今属河南)入援,于许远的军队汇合共计6800人坚守睢阳城。这次战争历时十个月之久,大小战争共400多次,敌军不断有外援支持,而张巡部援军一直拖延时间不肯出师救援,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巡、许远等人仍然靠着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歼灭敌军12万人,最后终因寡不敌众,城池被叛军攻破,张巡、许远被俘后,仍骂敌不绝,①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510,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847页。②赵贞信《封氏闻见记校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2页。③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510,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864页。60 大义凛然最后英勇殉国。此次战争牵制和歼灭大量叛军、保卫了江淮物资基地的安全,为唐朝平安史之乱组织反攻赢得了时间。《元和郡县图志》载:“天宝末,禄山乱两河郡县,多所陷没,唯张巡、徐远、姚合三人坚守睢阳城,贼将尹子奇并力围攻,跨年不克,城中孤危,粮竭,人相食殆尽。①俱被害,然使贼锋挫衄,不至江淮,巡远之力也。”李吉甫对张巡、徐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均对这件历史有记载。睢阳之战中,睢阳军民表现出了顽强的斗志与英勇的爱国精神被历代传颂。张巡的《守睢阳作》《闻笛》如实记载了战争的场面。“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写我军对叛军的仇恨以及指挥②战斗时从容不迫的场面。“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写战士们带伤上阵尽全力防守,凸显出广大士兵的英勇不屈。韦应物的《睢阳感怀》也是感叹睢阳之战的诗歌,诗云:“豺虎犯天纲,升平无内备。长驱阴山卒,略践三河地。张侯本忠烈,济世有深智。坚壁梁宋间,远筹吴楚利。穷年方绝输,邻援皆携贰。使者哭其庭,救兵终不至。重围虽可越,藩翰谅难弃。饥喉待危巢,悬命中路坠。甘从锋刃毙,莫夺坚贞志。宿将降贼庭,儒生独全义。空城唯白③骨,同往无贱贵。哀哉岂独今,千载当歔欷。”诗歌前半部分描写战争发生的背景,张巡的英明的战争策略以及士兵们坚持抗战而不见援军的绝望,最后写战后城市荒凉满是皑皑的白骨,这英勇的爱国精神值得千载传颂。全诗再现了睢阳之战的惨烈悲壮,赞扬了张巡的忠信守节以及广大将士的奋勇杀敌。唐代的李端的《过宋州》也是记载睢阳之战的诗作。唐代商丘人民在惨烈的战争中奋勇杀敌,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也泽被后世,成为商丘传统的地域精神之一。二、文人相重的交流精神汉梁孝王刘武在其封地梁园兴建了很多园林、池沼,《史记》《西京杂记》中均有记载。梁孝王爱好文学,招揽天下贤士,众多文人雅士便聚集此地吟诗作赋,著名文人有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等,形成了繁盛一时的梁园创作群体。梁园创作群体创作了许多名篇对汉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著名的有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大赋的形成,邹阳的《酒赋》,羊胜的《屏风赋》等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梁孝王经常与文人们饮酒①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9页。②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58,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15页。③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91,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973页。61 作赋,众文人一改往日文人相轻的传统,他们君臣遇合,文人相重,度过了一段悠游畅快的生活,同时也成为后代文人仰慕的“梁园情结”。唐代诗人杜甫、李白、高适在天①宝三载秋(744),同游梁宋,“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当时三人都郁郁不得志,于是开怀畅饮,饮酒作诗,凭吊梁园古迹,追怀梁园盛景。登芒砀山,称赞汉高祖斩蛇的壮举,秋天狩猎孟渚泽。他们互相欣赏,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尤其是李白和杜甫他们“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杜甫晚年追忆他们这段经历时,写下了《昔游》《遣怀》。杜甫的这两首诗都回忆了三人同游梁宋的美好时光,他们寄情山水,吟诵诗篇,同命相连,惺惺相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梁宋之游遂成为他们生命中的美好回忆。三、淳厚朴实的君子精神唐代文人喜欢到商丘漫游,也与商丘地区自古以来保留的民风淳朴,多出君子有很大关系。据《中华全国风俗志》卷2记载:“睢阳古郡犹自先王遗风,厚重多君子,好稼穑,恶衣服,以致蓄藏。重礼文,其风不变于古(隋《地理志》)。人皆有忠义之风其本于张巡、许远之表倡(《异闻集)。人情朴厚,皆有儒学(杜氏《通典》)。习俗②淳厚,喜勤尚志(《元地理志》)。重本而轻末,贱释而贵儒(郡志)。”这说明商丘一直保持着勤劳善良、淳厚朴实的民风。唐代文人看中商丘“多君子”的特点,多来往此地感受淳朴民风。《全唐文》卷716载陈仲师《土风赋》:“岂若睢阳城,临氐房,其地平促,其人温良。昔者舜鱼雷泽,尧作平阳,天乙都亳,沛公潜良,故地多君子,③而风有先王。”李咸用的《与刘三礼陈孝廉言志》中“宋国高风休敛翼,圣朝公道易④酬身”就对商丘的朴实民风给与了肯定及赞扬。第三节多元化的意象类型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来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文之思也,其神远矣。……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巾;⑤此盖驭文之首述,谋篇之大端。”这里的意象是古代文论术语,是主观情志和外在物①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35页。②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卷2,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5页。③董诰《全唐文》卷71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795页。④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92,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973页。⑤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5页。62 象相融合的心象。唐诗中经常用到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感情。如用明月寄托相思,用柳寄寓送别之意等。唐代商丘诗中经常用到的意象有抒怀类意象、相思类意象和送别类意象。一、抒怀类意象酒。唐代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度,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人有着关心现实,“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他们积极入仕,渴望安定社稷,匡扶时弊。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很多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只能借酒精来麻醉自己以忘记现实的黑暗与挫折。唐代商丘诗中也存在着借酒浇愁的诗作,如李白《梁园吟》写道:“人生达①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表面上及时行乐,实则内心十分苦闷,只能借酒浇愁。②又如李白的《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写道:“白发对绿酒,强歌心已摧。”感叹时光易逝,还没来得及建功立业已是白发苍苍,勉强对酒当歌,内心早已痛苦不堪。高适寓居商丘时也经常借酒抒怀,如他的《秋日作》写道:“举酒聊自劝,穷通信尔身。”③④又如《闲居》写道:“方知一杯酒,优胜百家书。”这些诗作都是在抱负不能实现的情况下用酒精来麻醉自己、沉醉在理想的世界里、逃避现实的痛苦和不幸,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和无奈之情的代表作。竹。竹因其青翠挺拔、高大有节、抗寒坚韧等品质,成为历代文人喜爱的对象。唐代商丘诗中也有很多竹意象的诗句,如刘长卿的《送史九赴任宁陵兼呈单父史八时监察⑤五兄初入台》有云:“梁园修竹在,持赠结交情。”王昌龄的《梁苑》有云:“梁园⑥秋竹古时烟,城外风悲欲暮天。”抒发了对梁园盛景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松柏。松与梅、竹并称“岁寒三友”,即使在寒冬枝叶依然青翠,生命力十分顽强。⑦《论语•子罕》云:“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古诗中常用松来比喻君子人格的坚⑧贞不屈。如刘长卿的《寄会稽公徐侍郎》云:“老鹤无衰貌,寒松有本心。”就是以松喻友人,赞扬了友人品格的高尚,历经严寒而不改本心的坚韧品格。草。草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植物,生命力顽强,生长迅速,成为众多文人吟咏的对象。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有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①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90页。②同上,第906页。③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0页。④同上,第82页。⑤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48,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513页。⑥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43,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448页。⑦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5页。⑧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47,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490页。63 ①又生。”草的茂盛与城市的破败很容易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诗人多以草的繁盛来反衬城市的荒凉,抒发世事更迭、盛衰兴亡的感慨。如高适的《宋中十首》其一云:“梁②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昔日繁盛的梁王高台如今只剩下荒芜的秋草,盛世不再、物是人非之感弥漫扩散。又如李③端的《过宋州》云:“荒郊春草遍,故垒野花开。”以郊野遍生无主的春草。反衬人事的消散人心的荒废。流水。古诗中常用流水来比喻绵绵不尽的愁思,也有用流水比喻时光的流逝岁月的④短暂、命运无常。如李端的《过宋州》云:“欲为将军哭,东流水不回。”又如李嘉⑤祐《宋州东登望武陵驿》云:“白骨半随河水去,黄云犹傍郡城低。”再如储光羲《登⑥商丘》云:“河水日夜流,客心多殷忧。”月。月不仅寄托相思之情还是时间的见证者。从古至今,月亮都悬挂天边,见证了无数朝代的更迭,世事的变迁,这位诗人借明月来抒发历史沧桑感。如李白的《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云:“君不见梁王池上月,昔照梁王樽酒中。梁王已去明月⑦在,黄鹂愁醉啼春风。”又如岑参的《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云:“大梁一旦人⑧代改,秋月春风不相待。”这些诗中月亮历史的见证者,目睹了梁园的兴衰,并承载着世事变迁,人事无常的伤感。蝉。蝉以露水为生,被文人视为高洁的象征。蝉的一生十分短暂,大概有十数天的寿命,尤其在天气转凉后,蝉便会逐渐死光。正因如此,诗人常用蝉来寄托悲凉之意。⑨李颀的《赠别高三十五》:“摘芳云景晏,把手秋蝉悲。”秋蝉蕴含凄凉愁苦之情。⑩高适的《寄孟五少府》:“秋风落穷巷,离忧兼暮蝉。”秋风、穷巷、离忧、暮蝉都使人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惆怅。露、霜、露。霜多存在傍晚或清晨,存在时间很短,因此诗人常用露、霜来感叹人生的短促,时光的易逝。唐代商丘诗中也经常写到露、霜。如李白的《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有云:“白露见日灭,红颜随霜凋。”即是借露、霜感叹人生的短暂、岁月的①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436,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852页。②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3页。③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85,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242页。④同上。⑤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07,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163页。⑥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37,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94页。⑦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90页。⑧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99,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059页。⑨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32,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43页。⑩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5页。64 ①易逝。又如高适的《宋中别周、梁、李三子》有云:“露下草初白,天长云屡滋。”再②如刘长卿的《睢阳赠李司仓》有云:“白露变时候,蛩声暮啾啾。”梧桐。梧桐在古诗中多是悲凉、忧伤之意,唐代商丘诗中的梧桐意象也多是此类意③思。如李白的《登陶单父半月台》有云:“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又如高适的④《奉酬睢阳李太守》有云:“猿岩飞雨雪,兔苑落梧楸。”再如张昭的《夜吟窦巩集追思夷门题处已三稔矣凄然感兴书之》有云:“三径竹风邻笛怨,一庭霜月井桐愁。”⑤这些诗中的梧桐明显带有悲凉之意。二、相思类意象月。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月来表达思乡之情。无论游子身在何处都与家乡亲人共对一个月亮,于是诗人希望天上的明月能将自己的思乡之情传递到家乡。唐代商丘诗中也有以月寄托相思的诗作,如李白的《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⑥赠》有云:“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又如李白在商丘作的《赠王判官,时余归⑦隐,居庐山屏风叠》:“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都是以月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唐代商丘诗中常有借雁抒情的诗歌,如岑参的《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⑧官》,诗云:“池中几度雁新来,洲上千年鹤应在。”又如李端的《送郭补缺归江阳》⑨云:“雁影愁斜日,莺声怨故林。”以上两诗以雁来表达羁旅漂泊。古代有鸿雁传书之传说,刘长卿的《送杨於陵归宋汴别业》诗中有云:“离乱要知君到处,寄书须及雁⑩南飞。”五色鱼、鲤鱼。五色鱼和鲤鱼在古典诗歌中常为都是书信的代称。古人尺素结为鲤鱼形,故以鱼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11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唐①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73页。②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0页。③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70页。④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9页。⑤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99,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078页。⑥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20页。⑦同上,第553页。⑧岑参《岑嘉州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9页。⑨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85,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247页。⑩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51,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574页。11郭茂倩《乐府诗集》卷38,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56页。65 代商丘诗中也用五色鱼和鲤鱼来代指书信。如李白的《秋浦寄内》云:“有客自梁苑,①手携五色鱼。开鱼得锦字,归问我何如。”妻子捎信于李白,询问其归期如何?又如。②李商隐的《寄令狐相公》:“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表明了对令狐相公的思念之情。三、送别类意象柳,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非常常见的意象。《诗经•小雅•采薇》有云:“昔我往矣,③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送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唐代商丘诗中也存在很多赠别诗,很多诗人用柳意象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无限眷恋之情。如刘长卿《送杨於陵归宋汴别业》有云:“新河柳色千④株暗,故国云帆万里归。”又如李端的《送郭补缺归江阳》有云:“东门春尚浅,杨⑤柳未成阴。”柳既点出了时令是初春,也表达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再如李颀的《赠⑥别高三十五》有云:“官舍柳林静,河梁杏叶滋。”酒。古人不仅借酒抒怀,还常常在友人离别时置酒送别。唐代漫游之风甚盛,漫游期间经常会结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饮酒作诗,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由于各种原因,终究会分离,分别时置酒设宴相送成为文人骚客的惯例。唐代商丘诗中也有⑦为朋友置酒赠别的场面,如王维的《送李睢阳》云:“将置酒,思悲翁。”又如高适⑧的《送蔡山人》云:“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又如高适的《宋中别司⑨功叔,各赋一物得商丘》云:“即此伤离绪,凄凄赋酒筵。”又《宋中别周梁李三子》⑩云:“如何一尊酒,翻作满堂悲。”再如李白的《送族弟单父主薄凝摄宋城主薄至郭11南月桥却回栖霞山留饮赠之》云:“群花散芳园,斗酒开离颜。”都是写置酒送别,表达对友人即将离开的不舍,感情基调比较低沉,同时又兼以对友人的劝勉和祝愿,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①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73页。②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539,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206页。③周振甫《诗经译注》卷4,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43页。④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51,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574页。⑤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85,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2247页。⑥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32,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43页。⑦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25,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62页。⑧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2页。⑨同上,第130页。⑩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73页。11同上,第793页。66 第四节故常而求新的创作手法唐代商丘诗歌中大量运用典故、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形象性、生动性。唐代商丘诗歌中一般没有华丽的辞藻,多是在质朴平实的语言中蕴含最真挚的情感。一、多用典故、比喻和借代手法唐代商丘诗中大量运用典故。唐代商丘诗中经常用到的梁孝王典和邹阳枚乘典,出自《史记•梁孝王世家》传载:“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招①延四方豪桀,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武平②一的《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有云:“幸兹联棣萼,何以接邹枚。”又如储光羲《登③商丘》有云:“太息梁王苑,时非牧马游。”又如李白的《梁园吟》有云:“梁王宫④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又如白居易《裴令公席上赠别梦得》有云:“雪销酒⑤尽梁王起,便是邹枚分散时。”以上所有诗歌等都用到了梁王和邹阳、枚乘典,意在追怀梁孝王礼贤下士的气度胸怀。同时也借此来表达盛衰更替的无奈以及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唐代商丘诗中还用到李广典。如高适《燕歌行》有云:“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典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传中云:“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⑥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高适诗中用李广典意在歌颂李广的体恤下属,表达对将帅们贪图享乐、不顾士兵生死的不满。又如王维的《送魏郡李太守赴任》云:“遥思魏公子,复忆李将军。”也是怀念李广的骁勇善战何善待士卒。伯夷、叔齐典。唐代商丘诗中也用到伯夷、叔齐典。如李白《梁园吟》云:“持盐⑦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伯夷叔齐典出自《史记•伯夷列传》,传云:“武王⑧以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诗中把伯夷、叔齐作为清高不食人间烟火的隐者看待,劝人们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谢安典。李白《梁园吟》结尾部分有云:“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①司马迁《史记》卷58,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38页。②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02,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082页。③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37,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94页。④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97页。⑤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456,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189页。⑥司马迁《史记》卷109,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71页。⑦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97页。⑧司马迁《史记》卷61,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45页。67 ①济苍生未应晚。”诗中即化用了谢安的典故。《世说新语》载曰:“谢公在东山,朝命屡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②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君何?’谢笑而不答。”诗人将自己比作谢安,表明自己有救济苍生的能力,并且相信将来一定能够实现自己安定社稷的宏伟理想。苏秦典。高适在商丘时创作有《酬裴秀才》,诗中有云:“长卿无产业,季子惭妻③嫂。”其中“季子”指苏秦。苏秦典出自《战国策》卷3,载:“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④子,是皆秦之罪也”。高适以苏秦自比,表示对年华蹉跎、功业无成、愧对亲人的无奈和伤感。老莱子典。唐代商丘诗中还用到老莱子的典故。孙逖《送李给事归徐州觐省》云:⑤“列位登青琐,还乡复彩衣。”王贞白《赠刘凝评事》云:“棘寺官初罢,梁园静掩⑥扉。春深颜子巷,花映老莱衣。”以上两诗即用了老莱子“戏彩娱亲”的典故。“戏彩娱亲”故事最早见于南朝宋师觉授的《孝子传》。《太平御览》引其佚文曰:“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在。至孝蒸蒸,常著班兰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因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其老,为其伤老也’若老⑦莱子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诗人借用老莱子的典故对友人的孝心予以赞扬和肯定。唐代商丘诗中,除了用典之外还经常使用比喻手法。比喻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使人更易理解。如李白的《梁园吟》有云:“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⑧皎白雪。”把吴盐比作白雪说明吴盐的洁白。又如李白的《自代寄内》有云:“妾似⑨井底桃,开花向谁笑。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把妻子比作幽闭井底的桃花,自生自灭,无人为意,把自己比作不受约束,自由自在的月亮,体现出诗人狂放不羁的个⑩性。又如岑参的《送楚丘麹少府赴官》有云:“桃花色似马,榆荚小于钱。”把桃花的颜色比作马身上的颜色,更加生动形象。岑参的《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梁①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97页。②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17页。③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4页。④刘向《战国策》卷3,王华宝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⑤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18,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1页。⑥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701,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139页。⑦李昉《太平御览》卷413,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907页。⑧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97页。⑨同上,第970页。⑩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00,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076页。68 ①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把梨花随风飞舞的情形比作下雪的场景,形象展示了梨花的洁白和随风飘落时婀娜多姿的神韵。唐代商丘诗中还经常使用借代手法,如以鲤鱼、鸿雁代指书信。如李白的《秋浦寄②内》有云:“有客自梁苑,手携五色鱼。开鱼得锦字,归问我何如。”又如刘长卿的③《送杨於陵归宋汴别业》有云:“离乱要知君到处,寄书须及雁南飞。”唐代很多文人都仰慕梁孝王,对梁孝王招揽天下贤士饮酒作赋的佳话非常羡慕,经常在诗中提及梁孝王,甚至用梁孝王代指当时有威望的人。如刘禹锡的《酬令狐相公寄贺迁拜之什》:④“白发青衫谁比数,相怜只是有梁王。”又《夏日寄宣武令狐相公》有云:“长忆梁⑤王逸兴多,西园花尽兴如何。”等都是以梁王代指令狐楚,表达了对令狐楚的尊敬和仰慕。诗人不仅把当时有名望的人比作梁王也经常把失意的自己比作司马相如或邹阳、枚乘。如白居易的《雪中寄令狐相公,兼呈梦得》有云:“今日相如身在此,不知客右⑥坐何人。”又如李商隐的《寄令狐相公》有云:“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⑦两诗都是将自己比作司马相如、邹阳、枚乘。唐代商丘诗中还有用衣帽借代官职,如⑧岑参的《送楚丘麹少府赴官》有云:“青袍美少年,黄绶一神仙。”黄绶就是黄色的印带,诗中以黄绶代指麹少府非常生动形象。二、质朴浅近的文学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讲究简洁,凝练。诗歌发展到唐代,诗人开始自觉摒弃六朝以来“采丽竞繁,兴寄都绝”的弊端,诗歌语言从华丽走向质朴平实,清新自然。唐代商丘诗中语言也多是质朴平实。如刘长卿的《送秦照和尚往睢阳赴太守请》有云:“燃灯传七祖,杖锡为诸侯。来去云无意,东西水自流。青山春满目,白日夜随舟。知⑨到梁园下,苍生赖此游。”该诗刘长卿送给秦照禅师的诗作,表达了对秦照禅师诗歌首联介绍秦照禅师师从神会大师,为了度化睢阳太守杖锡而去。颔联借景写人,白云流水既是自然景物,也是以白云流水衬托秦照禅师的洒脱。颈联是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秦照禅师一路上遇到的秀丽景色,满眼是青山碧水,像太阳一样的明亮追随着行船,伴①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99,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059页。②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70页。③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51,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574页。④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360,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076页。⑤同上。⑥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448,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068页。⑦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539,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206页。⑧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00,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076页。⑨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148,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510页。69 随着诗人。尾联对秦照禅师的睢阳之行充满信心,认为此行一定会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在质朴的语言中倾注了崇敬之情。又如贾岛的《寄宋州田中丞》有云:“古郡近南徐,关河万里馀。相思深夜后,未①答去秋书。自别知音少,难忘识面初。旧山期已久,门掩数畦蔬。”首联介绍宋中丞居处的位置,颔联颈联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难忘初识的场景,尾联说明离家已有很长时间,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全诗用朴实的语言,缓缓叙述与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在最朴实的语言中蕴含最真挚的情谊。再如皇甫冉《送邹判官赴河南》有云:“看君发原隰,四牡去皇皇。始罢沧江吏,还随粉署郎。海沂军未息,河畔岁仍荒。征税人全少,榛芜虏近亡。所行知宋远,相隔②叹淮长。早晚裁书寄,银钩伫八行。”诗写送友人河南赴职。全诗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友人罢沧江吏远赴河南就职的情景,语言质朴无华,感情浓烈真挚。①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573,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821页。②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250,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807页。70 结语唐代商丘经济比较发达,政治稳定,交通便利,许多诗人因漫游、宦居、过往、探亲等原因经过此地创作了一些商丘诗。这些商丘诗涉及不同的创作群体、主题类型并且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对研究唐代商丘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唐代商丘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条件比较优越,因此吸引了不少诗人在此寓居、游玩并且创作了200多首商丘诗。唐代商丘诗的创作主体主要包括商丘籍诗人及非商丘籍诗人。商丘籍诗人的代表主要是魏元忠、郑惟忠、刘宪、许昼等,他们创作的诗歌较少且艺术成就不高。唐代非商丘籍诗人主要有高适、李白、刘长卿等。其中高适创作的商丘诗主题有军事、赠别、田园等题材。李白的商丘诗可分为三个时期:漫游时期的诗歌创作、赐金放还后的诗歌创作、安史之乱前后的诗歌创作,诗歌内容与诗人的人生际遇息息相关。唐代商丘诗的创作主题主要有军事类、赠别类、咏史类等。军事类主要记载了张巡、许远保卫睢阳城的事迹。诗歌主要描述了战争的惨烈及张巡、许远的忠烈。赠别类主要抒发了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及对友人的劝勉。咏史类诗歌主要包含吟咏唐代商丘的历史古迹如青陵台、琴台、梁园等,吟咏的历史人物有梁孝王、邹阳、枚乘、司马相如等。唐代商丘诗中的动植物资源及文化风俗体现了商丘的地域特色。唐代商丘诗还用抒怀类、相思类、赠别类意象来抒发感情、表达情思。唐代商丘诗还善用典故、借代等创作手法,另外,唐代商丘诗语言多质朴平实,通过朴实语言来抒发真挚感情。《唐代商丘诗歌研究》将唐代商丘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从唐代商丘诗歌的创作主体、创作流变、主题类型、地域色彩、创作手法等方面加以系统研究,从而窥见唐代商丘地区的社会状况、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以及部分文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同时洞悉整个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风貌。唐代商丘诗歌的研究,对了解唐代社会的区域地理、思想文化、社会风俗以及文学趋势和审美走向必将产生重要的参考价值。唐代商丘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唐代诗歌地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后人研究唐代商丘地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由于个人能力和精力的限制,无论对《全唐诗》中商丘诗检索的遗漏还是对唐代商丘诗思想内涵的把握及作品的鉴赏,以及不同时代下商丘诗的不同特色等方面的探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其实,唐代商丘诗研究71 还存在着很大的拓展空间。此类工作,只能期待后来者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故此,姑且视本文为唐代商丘诗研究的抛砖引玉之作吧。72 主要参考文献文献典籍类:[1](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2](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3](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4](晋)葛洪.西京杂记[M].周天游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5](晋)干宝.搜神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6](南朝)钟嵘.诗品[M].徐达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7](北朝)郦道元.水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8](唐)李林甫.唐六典[M].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9](唐)李白.李太白全集[M].王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10](唐)殷璠.河岳英灵集[M].王克让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11](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2.[12](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13](唐)封演.封氏闻见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5.[14](唐)韩愈.韩愈全集[M].钱仲联,马茂元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5](五代)王定保.唐摭言[M].北京:中华书局,1959.[16](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7](宋)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8](宋)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9](宋)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20](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王文楚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21](宋)王钦若.册府元龟[M].周勋初等校订.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2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24](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中华书局,2015.[25](宋)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73 [26](宋)魏庆之.诗人玉屑[M].北京:中华书局,2007.[27](明)高棅.唐诗品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8](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29](明)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0](明)王夫之.唐诗评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1](明)唐汝询.唐诗解[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32](清)叶燮,薛雪,沈德潜.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3](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4](清)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35](清)吴乔.围炉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6](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6.[37](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8](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39](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40](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41](清)董诰.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2](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M].冉苒校点.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43](清)毕沅.嘉庆重修一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6.[44](清)徐松.登科记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专著类:[1]周勋初.高适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卞孝萱,吴汝煜.刘禹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4]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6]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2.[7]陈贻焮.杜甫评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8]廖立.岑参评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9]葛晓音.山水田园派诗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74 [10]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11]陈伯海.唐诗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12]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3]李可亭.商丘通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14]尚起兴,尚骥.商丘史话[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5]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1.[16]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7]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1.[18]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2.[19]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2.[20]葛晓音.杜甫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1]李斌城.唐代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2]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23]白松林,王永宽.河南文学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24]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25]孙琴安.唐诗与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6]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3.[27]安旗.李太白别传[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28]王增文,刘同般.商丘文学通史[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5.[29]周勋初.李白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0]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M].北京:中华书局,2006.[3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2]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3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4]周建军.唐代荆楚本土诗歌与流寓诗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5]葛晓音.储光羲评传[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36]林庚.诗人李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7]马吉兆.河北唐诗与地理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38]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75 [39]付兴林,马玉霞,胡金佳.唐宋时期汉水上游作家作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40]商丘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丘地区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期刊论文类:[1]彭兰.关于高适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武汉师范大学学报,1982(1).[2]孙钦善.高适年谱诸疑考辨[J].北京大学学报,1983(4).[3]李正华.梁苑辨[J].商丘师专学报,1985(1).[4]李正华.杜诗“气酣登吹台”辨误[J].商丘师专学报,1985(2).[5]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J].文学遗产,1986(1).[6]姚郁杰.读唐朝赠别诗有感[J].宁夏大学学报,1988(2).[7]郑文.论李白梁园吟创作的时间前往梁园的路线及其他[J].社科纵横,1990(4).[8]党天正.高适送别诗初探[J].宝鸡师范学院学报,1991(1).[9]王增文.《木兰诗》的产生时代、本事和作者考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3).[10]姜剑云.令狐楚年谱简编[J].山西大学学报,1999(3).[11]董武.略论唐诗中的赠别诗[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6).[12]陈建林.略论张巡领导的雍睢保卫战[J].北京大学学报2000(5).[13]王增文.关于李白、杜甫梁宋之游若干问题的考证[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3).[14]刘玉峰.论唐代税收体系和结构的发展变化[J].思想战线,2003(3).[15]王增斌.高适在宋州的诗歌创作[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4).[16]冯傲雪.论唐代咏史诗的忧患意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2).[17]杜玉俭.李白、杜甫、高适为何并未共登开封吹台[J].中州学刊,2004(3).[18]杜玉俭.试论唐代作家的梁孝王情节[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3).[19]胡启文.论高适送别诗中的送别情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5).[20]王永宽.论历代文士的梁园情结[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4).[21]王小块.阏伯台庙会与商丘的历史文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7).[22]朱凤祥.“玄鸟生商”——商族人原始崇拜的内涵及演变[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10).76 [23]孙力平,刘育霞.试论高适前期诗作[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8(4).[24]王增文.论商丘地域传统文化精神[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4).[25]赵莉.盛唐赠别诗略论[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9(3).[26]郭树伟.唐文学家独孤及生平考证一则[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3).[27]王增文,王大康.李、杜梁宋之游实为宋州之游新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4).学位论文类:[1]王彦明.高适宋中三十年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07级硕士学位论文.[2]刘欢.唐代南阳诗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级硕士学位论文.[3]张馨.高适及其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级硕士学位论文.77 ①唐代商丘诗歌附录1.魏元忠《修书院学士奉敕宴梁王宅》卷46[559]2.李峤《奉教追赴九成宫途中口号》卷57[687]3.李峤《石》卷59[702]4.李峤《凫》卷60[718]5.李峤《凫》卷60[772]6.李峤《夏晚九成宫呈同僚》卷61[725]7.徐彦伯《送特进李峤入都袝庙》卷76[825]8.骆宾王《过故宋》卷79[857]9.张说《安乐郡主花烛行》卷86[935]10.武平一《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卷102[1082]11.韦安石《梁王宅侍宴应制同用风字》卷104[1094]12.孙逖《送李给事归徐州觐省》卷118[1192]13.崔国辅《送韩十四被鲁王推递往济南府》卷119[1204]14.李元操《和从叔禄愔元日早朝》卷124[1232]15.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卷125[1241]16.王维《济上四贤咏—成文学》卷125[1252]17.王维《送李睢阳》卷125[1262]18.李颀《赠苏明府》卷132[1340]①注:唐代商丘诗歌均选自中华书局1999版《全唐诗》,附录顺序依次为,序号、作者、诗歌、卷号、页码。78 19.李颀《赠别高三十五》卷132[1343]20.储光羲《登商丘》卷137[1394]21,储光羲《临江亭五咏其四》卷139[1409]22.储光羲《秦中送人觐省》卷139[1413]23.王昌龄《梁苑》卷143[1448]24.刘长卿《寄会稽公徐侍郎》卷147[1490]25.刘长卿《送秦照和尚往睢阳赴太守请》卷148[1510]26.刘长卿《送李七之笮水谒张相公》卷148[1512]27.刘长卿《送史九赴任宁陵兼呈单父史八时监察五兄初入台》卷148[1513]28.刘长卿《送邵州判官往南》卷149[1530]29.刘长卿《睢阳赠李司仓》卷149[1535]30.刘长卿《同郭参谋咏崔仆射淮南节度使厅前竹》卷149[1535]31.刘长卿《送杨於陵归宋汴别业》卷151[1574]32.崔曙《送薛据之宋州》卷155[1602]33.崔曙《汴河阻风》卷157[1613]34.张巡《守睢阳作》卷158[1615]35.李白《梁园吟》卷166[1720]36.李白《鸣皋歌送岑征君》卷166[1720]37.李白《淮海对学雪赠傅霭》卷168[1733]38.李白《书情题蔡舍人雄》卷169[1744]39.李白《对雪献从兄虞城宰》卷169[1745]40.李白《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卷170[1752]79 41.李白《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卷171[1765]42.李白《淮阴书,怀寄王宗成》卷172[1774]43.李白《送族弟单父主薄凝摄宋城主薄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山留饮赠之》卷176[1800]44.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卷178[1817]45.李白《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卷179[1828]46.李白《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卷179[1829]47.李白《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卷179[1829]48.李白《陶单父半月台》卷180[1840]49.李白《秋浦寄内》卷184[1889)]50.李白《自代寄内》卷184[1890]51.韦应物《寄大梁诸友》卷188[1922]52.韦应物《送李十四山东游》卷189[1933]53.韦应物《睢阳感怀》卷191[1973]54.张谓《别睢阳故人》卷197[2023]55.岑参《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卷199[2059]56.岑参《送楚丘麹少府赴官》卷200[2076]57.岑参《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卷201[2109]58.李嘉祐《宋州东登望武陵驿》卷207[2163]59.高适《单父逢邓司仓覆仓库,因而有赠》卷211[2191]60.高适《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卷211[2193]61.高适《酬鸿胪裴主簿雨后睢阳北楼见赠之作》卷211[2194]62.高适《酬庞十兵曹》卷211[2195]80 63.高适《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卷211[2197]64.高适《宋中别周、梁、李三子》卷211[2198]65.高适《宋中别李八》卷211[2198]66.高适《别王彻》卷211[2199]67.高适《送萧十八与王侍御回还》卷211[2199]68.高适《宋中送族侄式颜》卷211[2199]69.高适《又送族侄式颜》卷211[2199]70.高适《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卷212[2202]71.高适《送虞城刘明府谒魏郡苗太守》卷212[2203]72.高适《睢阳酬别畅大判官》卷212[2203]73.高适《同群公秋登琴台》卷212[2205]74.高适《宓公琴台诗三首》卷212[2208]75.高适《同韩四薛三东亭玩月》卷212[2208]76.高适《观李九少府翥树宓子贱神祠碑》卷212[2209]77.高适《宋中十首》卷212[2210]78.高适《宋中遇陈二》卷212[2213]79.高适《宋中遇刘书记有别》卷212[2213]80.高适《哭单父梁九少府》卷212[2215]81.高适《赠别晋三处士》卷213[2219]82.高适《封丘作》卷213[2220]83.高适《别韦参军》卷213[2221]84.高适《宋中别司功叔,各赋一物得商丘》卷214[2227]81 85.高适《别孙欣》卷214[2228]86.高适《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赠之作》卷214[2236]87.高适《奉酬睢阳李太守》卷214[2237]88.高适《封丘作》卷214[2241]89.高适《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南》卷214[2248]90.高适《初至封丘作》卷214[2241]91.高适《送萧十八与房侍御回还》卷211[2199]92.高适《同房侍御山园新亭与刑判官同游》卷211[2199]93.高适《酬裴秀才》卷211[2193]94.高适《寄孟五少府》卷211[2192]95.高适《酬岑二十主簿秋夜见赠之作》卷212[2194]96.高适《苦雪四首》卷212[2194]97.高适《苦雨寄房四昆季》卷212[2197]98.高适《送蔡山人》卷213[2220]99.高适《同颜少府旅宦秋中》卷213[2221]100.高适《平台夜遇刘景参有别》卷213[2222]101.高适《九月九日酬颜少府》卷213[2223]102.高适《别韦兵曹》卷214[2228]103.高适《别从甥万盈》卷214[2230]104.高适《秋日作》卷214[2232]105.高适《田家春望》卷214[2232]106.高适《闲居》卷214[2233]82 107.高适《同群公十月朝宴李太守宅》卷213[2224]108.高适《同群公十月朝宴太守各赋一物》卷213[2224]109.高适《同熊少府题卢主簿茅斋》卷213[2225]110.杜甫《赠李白》卷216[2253]111.杜甫《昔游》卷222[2362]112.杜甫《遣怀》卷222[2364]113.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二韵》卷225[2432]114.钱起《送兴平王少府游梁》卷239[2663]115.独孤及《酬梁二十宋中所赠兼留别王少府》卷246[2756]116.皇甫冉《曾东游以诗寄之》卷249[2797]117.皇甫冉《送邹判官送河南》卷250[2807]118.魏万《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卷261[2898]119.耿湋《宋中》卷268[2969]120.耿湋《代宋州将淮上乞师》卷268[2971]121.耿湋《宋中》卷268[2982]122.窦巩《忝职武昌,初至夏口,书事献府主相公》卷271[3041]123.李端《过宋州》卷285[3242]124.李端《送郭补缺归江阳》卷285[3247]125.李端《送王少府游河南》卷285[3252]126.张南史《送司空十四北游宋州》卷296[3351]127.刘商《观猎三首》卷304[3463]128.杨巨源《秋日登亭赠薛侍御》卷333[3741]83 129.令狐楚《省中直夜对雪寄李师素侍郎》卷334[3751]130.韩愈《刘生诗》卷339[3800]131.刘禹锡《送从弟郎中赴浙西》卷357[4024]132.刘禹锡《令狐相公俯赠篇章斐然仰谢》卷358[4039]133.刘禹锡《酬令狐相公早秋见寄》卷358[4039]134.刘禹锡《和令狐相公送赵常盈炼师与中贵人同拜岳及天台投龙毕却赴京》卷360[4076]135.刘禹锡《令狐相公见示河中杨少尹赠答,兼命继之》卷360[4076]136.刘禹锡《酬令狐相公寄贺迁拜之什》卷360[4076]137.刘禹锡《夏日寄宣武令狐相公》卷360[4076]138.刘禹锡《和乐天洛下雪中宴集寄汴州李尚书》卷360[4080]139.刘禹锡《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镇改月偶书所怀》卷362[4099]140.刘禹锡《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卷362[4100]141.刘禹锡《答裴令公雪中讶白二十二与诸公不相访之什》卷365[4135]142.白居易《板桥路》卷442[4965]143.白居易《早春同刘郎中寄宣武令狐相公》卷448[5068]144.白居易《雪中寄令狐相公,兼呈梦得》卷448[5068]145.白居易《赠悼怀太子挽歌辞二首其二》卷449[5078]146.白居易《令狐相公拜尚书后有喜从镇归朝之作刘郎中先和因以继之》卷449[5080]147.白居易《和汴州令狐相公新于郡内栽竹百竿拆壁开轩旦夕对玩偶题七言五韵》卷449[5095]148.白居易《裴令公席上赠别梦得》卷456[5189]84 149.白居易《喜梦得自冯翊归洛兼呈令公》卷456[5196]150.白居易《洛下雪中频与刘李二宾客宴集,因寄汴州李尚书》卷457[5210]151.白居易《雪后过集贤裴令公旧宅有感》卷458[5225]152.白居易《过裴令公宅二绝句》卷458[5237]153.白居易《雪朝乘兴欲诣李司徒留守,先以五韵戏之》卷458[5238]154.李绅《到宣武三十韵》卷482[5526]155.姚合《送刘禹锡郎中赴苏州》卷496[5665]156.姚合《寄汴州令狐相公》卷497[5686]157.张祜《观宋州田大夫打球》卷510[5847]158.张祜《观宋州于使君家乐琵琶》卷510[5864]159.裴夷直《和周侍御落成雪》卷513[5900]160.裴夷直《漫作》卷513[5902]161.杜牧《过大梁闻河亭方宴孙子端》卷524[6038]162.许浑《对雪》卷528[6086]163.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卷539[6206]164.李商隐《青陵台》卷539[6225]165.李商隐《南山赵行军新诗盛称游宴之洽,因寄一绝》卷541[6288]166.李商隐《以寄情游旧》卷541[6292]167.刘得仁《送蔡京侍御赴大梁幕》卷544[6340]168.孟迟《还淮却寄睢阳》卷557[6515]169.储嗣宗《宋州月夜感怀》卷594[6943]170.罗隐《早春送张坤归大梁》卷658[7614]85 171.罗隐《大梁从事居汜水》卷661[7637]172.罗隐《淮南送节度卢端公将命之汴州端公常为汴州相公从事》卷665[7672]173.罗隐《投宣武郑尚书二十韵》卷665[7677]174.高蟾《宋汴道中》卷668[7707]175.杜荀鹤《梁王坐上赋无云雨》卷693[8054]176.喻坦之《大梁送友人东游》卷713[8279]177.贾岛《寄宋州田中丞》卷571[6864]178.齐己《送孙凤秀才赴举》卷839[9534]179.齐己《贺雪》卷845[9626]180.李涉《濉阳行》卷883[10055]181.李昂《睢阳送韦参军还汾上》卷120[10314]182.张昭《夜吟窦巩集追思夷门题处已三稔矣凄然感兴书之》卷16[11235]183.徐铉《北使还襄邑道中作》卷756[8691]184.吴筠《建业怀古》卷853[9712]185.佚名《任叟书授刘生》卷875[9978]186.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卷580[6787]187.李咸用《与刘三礼陈孝廉言志》卷646[7582]188.张乔《送郑侍御赴汴州辟命》卷638[7360]189.郑启《严塘经乱书事》卷667[7703]190.王贞白《赠刘凝评事》卷701[8139]191.黄滔《司马长卿》卷706[8205]192.李郢《送李商隐侍御奉使入关》卷8[10689]86 193.李郢《板桥重送》卷8[10689]194.郑惟忠《送苏尚书赴益州》卷45[556]195.魏元忠《修书院学士奉敕宴梁王宅》卷46[559]196.魏元忠《银潢宫侍宴应制》卷46[559]197.陈希烈《赋得云生栋梁》卷121[1215]198.陈希烈《奉和圣制三月三日》卷121[1216]199.陈希烈《省试白云起封中》卷1211216]200.崔曙《送薛据之宋州》卷155[1602]201.张巡《闻笛》卷158[1615]202.张巡《守睢阳作》卷158[1615]203.张抃《题衡阳泗州寺》卷158[1616]204.李岑《西河郡太原守张夫人挽歌》卷258[2874]205.李岑《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卷258[2874]206.江为《旅怀》卷741[7534]207.江为《江行》卷741[7534]208.江为《登润州城》卷741[7535]209.江为《岳阳楼》卷741[7536]210.江为《送客》卷741[7536]211.江为《临刑诗》卷741[7537]212.江为《塞下曲》卷741[7537]213.江为《隋堤柳》卷741[7538]214.江为《句》卷741[7538]87 215.杜常《华清宫》卷731[7451]216.胡宿《津亭》卷731[7451]217.胡宿《古别》卷731[7452]218.胡宿《塞上》卷731[7452]219.胡宿《寄昭潭王中立》卷731[7453]220.胡宿《雪》卷731[7454]221.胡宿《冲虚观》卷731[7455]222.胡宿《淮南发运赵邢州被诏归阙》卷731[7456]223.胡宿《天街晓望》卷731[7457]224.胡宿《淮南王》卷731[7458]225.胡宿《赵宗道归辇下》卷731[7458]226.胡宿《忆荐福寺牡丹》卷731[7459]227.胡宿《次韵和朱况雨中之什》卷731[7459]228.胡宿《感旧》卷731[7460]229.胡宿《城南》卷731[7460]230.胡宿《早夏》卷731[7461]231.胡宿《侯家》卷731[7462]231.胡宿《函谷关》卷731[7463]232.胡宿《残花》卷731[7463]233.胡宿《词韵徐爽见寄》卷731[7464]234.滕白《题文川村居》卷731[7465]235.滕白《燕》卷731[7465]8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1.李煜与纳兰容若月意象之审美意象[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2.论唐代落第士子省亲诗[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8).89 致谢伴随着春天逝去的脚步,不知不觉间我的研究生生涯也走向了末尾。在这花香四溢的季节里,我的毕业论文也基本完成,回想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内心充满感恩。这三年的学习期间离不开老师、亲人、同学和朋友们的鼓励与支持。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付兴林老师,付老师是我见过的治学最为严谨的老师。每一次单篇论文的认真批改与指导,小到标点、注释大到整体的构思老师都耐心指导与纠正。对于毕业论文付老师更是尽心尽力,从选题到文章结构以及初稿后的修改都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即使老师平时工作很忙对我们论文的要求也丝毫没有降低。从付老师身上我们学到了治学的严谨,感受到了老师儒雅的风采,这些都是我受益终身的财富。还要感谢付老师在生活中对我细致的关心。感谢我的其他任课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感谢刘昌安老师、史继东老师、雷勇老师、王建科老师、张媛老师、卫学玲老师及甘少梅老师,并向研究生处的杨科老师及赵莉老师致谢。感谢同门程瑞丽及郭倩对于论文的帮助,舍友郭林林、张磊、马婷芳在学习和生活中无私帮助与包容,同时纯洁的友谊及温馨的宿舍氛围也让身处异地的我深深感到温暖与快乐,感谢你们一路上的陪伴。感谢师姐程慧娟、王思浩对论文给出的意见及建议。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朋友、同学,你们的鼓励与陪伴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与信念,感谢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它让我变得更加理智与成熟。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你们的养育之恩以及近二十年求学生涯的支持,感谢我的哥哥、姐姐在求学期间精神和物质上的关怀和支持。谨以此文献给我的亲人。张冰2015年3月于汉中9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