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练案[27]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选择题1.(2018·河北五校联盟)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这项政策( B )A.推动官营工商业发展B.加速白银内流C.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D.放弃海禁政策[解析] 由于福建巡抚奏请,朝廷准许“贩东西二洋”,导致从事商业的人增多,海上贸易得到发展,加速了白银的内流,故B项正确;因福建巡抚奏请,朝廷才准许,言外之意,此时还有海禁政策,故D项错误;A、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2.(2018·衡水一调)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
2、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C )A.农业生产力的革新B.传统经济结构改变C.粮食产量大幅提高D.新的生产关系萌芽[解析] 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先进的耕作方法不断地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方法推广,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既推动了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地域性分工发展,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可见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故C项正确;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标志是生产工具的变化,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农业经济仍处于主导地位,手工业、商业仅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传统经济结构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新的生产关
3、系萌芽指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3.(2018·天水一中)随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有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但是到了17世纪后期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在发展棉织业的同时却成为缺粮区,18世纪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B )A.非农业人口比重的提高抑制了消费市场的扩大B.明清经济的发展是人口压力下的一种经济变动C.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阻碍明清长途贸易的发展D.民间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明清时期农业的衰退[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17世纪后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在发展棉织业的同时却成为缺粮区,18世纪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
4、”,说明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是人口压力导致的结果,故答案为B项。A项结论材料不能得出,非农业人口比重材料没有反映;“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说明明清时期长途贸易有较大发展,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34.(2018·华中师大附中)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 )A.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B.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解析] 据材料“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
5、,仰食于四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花和木棉都属于经济作物,这反映了明清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将农家副业与主业进行比较,无法说明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粮食手工加工业,故D项错误。故选A。5.(2018·齐齐哈尔实验中学)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 D )A.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B.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C.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
7、有不符,即行根究。”据此分析雍正帝的主要意图在于( D )A.注重维护国家海权完整B.开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C.以天朝观念应对外国人D.防止人民在海外聚众反清[解析] 雍正帝时期禁止官司民私自出海,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是为了对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故答案为D项;A项不是雍正帝的意图,排除;B项是措施,不是意图,排除;C项不是厉行海禁的原因,排除。二、非选择题7.(2018·黄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洪武四年(1371年)颁布禁令:“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