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能源强度变化问题研究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能源强度变化问题研究

ID:34955099

大小:6.16 MB

页数:185页

时间:2019-03-15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能源强度变化问题研究_第1页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能源强度变化问题研究_第2页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能源强度变化问题研究_第3页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能源强度变化问题研究_第4页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能源强度变化问题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能源强度变化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能源强度变化问题研究RESEARCHONENERGYINTENSITYCHANGEINTHEINDUSTRIALIZATIONOFCHINA2018年6月国内图书分类号:学校代码:10213国际图书分类号:密级: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能源强度变化问题研究博士研究生:曹利战导师:齐中英教授申请学位:管理学博士学科:工商管理所在单位:管理学院答辩日期:2018.6.22授予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ClassifiedIndex:U.D.C:DissertationfortheDoctoralDegre

2、einManagementRESEARCHONENERGYINTENSITYCHANGEINTHEINDUSTRIALIZATIONOFCHINACandidate:CaoLizhanSupervisor:Prof.QiZhongyingAcademicDegreeAppliedfor:DoctorofManagementSpeciality:BusinessAdministrationAffiliation:SchoolofManagementDateofDefence:2018.6.22Degree-Conferring-Insti

3、tution: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摘要摘要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的重工业优先发展阶段、1979-1997年轻重工业平衡发展阶段,以及1998年以来的重化工业重启阶段。对应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强度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和特点。比如,计划经济时代能源强度变化与重工业化率变化的高度吻合,平衡发展阶段二者由一致到背离的转变,以及重化工业重启阶段的严重背离。然而,在严重背离的第三阶段,2002-2004年二者又表现出了短暂的一致性。那么,中国工业化发展与能源强度

4、变化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不同阶段有如此差异的表现?工业化对能源强度变化有怎样的作用机制?弄清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深化工业化与能源强度变化的理论认识,对于当前及今后能源政策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尤其考虑到中国地区工业化发展极不平衡,其更具现实意义。在能源强度变化研究领域,学术界已展开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从工业化视角进行的研究并不多,从理论上探讨工业化与能源强度变化关系的研究更加匮乏。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文构建了能源强度变化的工业化研究框架,一方面研究以产业结构为代表的工业化因素对能源强度变化的贡献和重要

5、性,另一方面,结合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迁理论,探讨工业化对能源强度变化的作用机制,尤其考察工业化对能源强度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机制。基于这两条主线,本文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为了突显产业结构因素对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本文首先在主流的因素分解法框架下,融合了新近发展的研究成果,基于多层级IDA和随机共同前沿模型各自在分层和分组思想上的相近性,构建了新的综合分解框架。新框架还融合了PDA分解法,且利用了能体现最大节能潜力的谢泼德能源距离函数。结合中国产业统计的数据结构,最终提出了四层级综合分解框架。在测算方面,有别于传统的非参DEA算法,而是使

6、用了新近发展的参数化随机共同前沿两步法,该方法保证了共同前沿能源效率分步计算上的算法一致性,具有更加优良的性质。传统的能源强度变化分解模型多采用不变价产业结构,然而,这种处理容易造成分解的产业结构效应与现实的偏离甚至相悖,这是因为采用不变价测度的产业结构与惯常理解的产业结构有较大差异,后者通常是现价测度的,而经不变价处理的产业结构除了基期年份与惯常理解相符外,其余年份一般都会发生偏离。更严重的是,不同基期下的不变价产业结构仍有可能是不同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考虑能源强度变化在时序上可比性,本文构建了现价产业结构分解模型,即总量和部门

7、能源强度保留了时序可比性,同时产业结构又具有截面可比性。-I-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在工业化对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机制方面,本文首先从生产侧的技术差异视角,构建了结构转型与能源强度变化的两部门模型,以考察能源强度变化的基本机制,即部门能源利用技术与能源生产技术的差异决定了部门能源强度变化,而部门生产技术差异以及两部门产品的替代互补性,决定了部门结构转移,二者共同决定了总量能源强度变化,且分别对应于分解法中的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从而为分解法提供了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支持。进一步,将两部门模型拓展为三部门模型,从理论上阐释了三次产业结构

8、变迁的库兹涅茨事实,以及由此导致的长期能源强度的“倒U型”变化,为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以及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后出现的能源强度“倒U型”变化,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本文还构建了包含生产侧和需求侧的结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