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955002
大小:929.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3-15
《低碳背景下区域土地合理利用评价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页眉低碳背景下区域土地合理利用评价研究孙宇杰1,2,张宇辰1,2,李鹏11.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2.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技术工程中心摘要:从土地合理利用的内涵出发,建立了一个基于低碳背景的土地合理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土地利用系统、能耗系统、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5个方面共22个指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对全国30个省(市、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各省(市、区)来看,北京、广东、湖北等土地合理利用水平较高,而内蒙古、山西、宁夏等土地合理利用水平较低;从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土地合理利用水平最高,其次是
2、中部,西部最低。参照各项评价结果对我国今后的土地合理利用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关键词:低碳;土地合理利用;评价;模糊层次分析法我国已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很多学者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1-2]、低碳产业布局[3]和低碳城市模式[4]等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经济建设、产业布局、城市扩展和能源消费等都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并最终都要落实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上[5]。土地利用不仅直接参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碳吸纳过程,而且间接影响或者引致地区碳排放水平。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利于碳减排的土地
3、利用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低碳背景下的土地合理利用,需要运用适当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布局用地结构,以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需求。有学者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开展了碳排放调控的研究,如:肖主安等从“减排”和“增汇”两个方面着手,探讨了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模式,并提出土地利用要顺应低碳发展的要求,确保土地利用的“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6]。赵荣钦等结合国内外低碳经济和低碳土地利用的研究背景和实践,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并从低碳土地利用原则、模式和对策、目标3个方面构建
4、了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研究的理论框架,重点从土地利用结构、规模、方式和布局等方面提出了低碳土地利用的模式和对策建议[5]。另外,国家低碳国土试验区[7]的设立和建设,地方政府对低碳土地利用方式和低碳开发的支持等,都为低碳土地利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但结合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持续利用等开展的以低碳为导向的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体系仍有待探讨,基于此,本研究尝试构建低碳背景下区域土地合理利用的指标体系,并对中国30个省(市、区)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1研究方法1.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低碳背景的区域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体系是一个涉
5、及结构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协调、有序发展的统一体。为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土地合理利用状况,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全面性、动态性等原则,结合相关研究资料及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个包含土地利用系统、能耗系统、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土地合理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表1),并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是推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产业优化的直接途径,从而影响区域碳排放结构。具体可通过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合理规划布局土地利用结构,避免因产业结构失衡和重复建设造成的土地浪费和过多的碳排放;
6、二是植树造林,发展生态用地,增加森林覆盖率和林地比例,以增强土地利用的碳汇功能,提高固碳效率。(2)低碳能耗系统是节能减排的量化指标层,而建设低碳省(市、区)的目的是减....页脚...页眉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能源的消耗,特别是近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建设两型社会、发展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更进一步显示出低能耗、低污染排放在我国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权重[8]。(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科学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打造低碳省(市、区)必须要重视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4)
7、低碳背景下土地利用的经济性是指以最少的土地资源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也就是土地的高效和集约利用。从经济层面来看,低碳不仅仅是一种压力,同时也是一种机遇,要实现土地利用的经济低碳化、高效化和集约化目标,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页脚...页眉(5)低碳、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还体现在人们的生....页脚...页眉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因此,一些社会性的指标在体系中也应该有所体现。国家环境保护部颁布试行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是目前国内比较完整的低碳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其将建设指标分为经济发展、环境保
8、护、社会进步三大类,较好地体现了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为该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很好的框架[2]。1.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