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

ID:34952325

大小:137.50 KB

页数:42页

时间:2019-03-15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_第1页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_第2页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_第3页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_第4页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文案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文化”界说1、“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椽传》。2、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3、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2、文化的结构(四层次说)(一)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

2、、住、行。(二)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三)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四)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可分为两个自层次——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a、社会心理指的是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b、社会意识形态指的是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式——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世

3、。依其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又分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3、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4、在汉语体系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所以属于“小文化”。文档实用标准文案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中国文化的意义:(一)有助于更加准确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二)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三)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2、学习中国文化的方法:(一)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二)

4、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三)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上编。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疆域、政区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2、乾隆二十四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3、今天,中国的领土为960万平方公里,次于俄罗斯、加拿大而居世界第三位。4、政区(行政区域)是国家味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它的出现是以国家的建立为前提的,但并不是说国家建立以后就必定要划分行政区域。(一)秦汉都实行郡县制。(二)到了2世纪末的东汉末期,原来只起监察作用的州成为最高一级政区,形成了州——郡—

5、—县三级制。(三)隋大业三年合并、撤销了一些州县,又将州改为郡,重新实行郡、县二级制。(四)唐朝时,将郡改为州,并有16年时间又改州为郡,但基本上都是二级制。开元年间,在全国设置了15个道。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为了加强地方的抵抗实力,不得不普遍设置方镇。方镇(又称道)成了州以上的一级政区,形成了方镇(道)——州——县的三级制。(五)宋朝时,宋太宗废止了方镇辖州的制度,由原来专管督征运送财赋的各路转运使监管军民事务,形成了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六)文档实用标准文案元朝时,全国设十一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省以下一般有路(或府)、州(或县)二级,少数也有路、府、州、县四级。

6、(七)明朝洪武九年,废除行省制,原来的省改为布使政司。全国划分为两京(南、北直隶)十三省或者十五省。省以下废除了路。(八)清初设十八省,以下只有府(或直隶州、直隶所)、县(散州、散所)二级。每省还分为若干道。(九)中华民国废除了府一级政区,州、所改为县,又重划了道区,所以形成了省——道——县三级制。(十)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的政区是省(直辖市、自治区)——县二级制。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制与省——县二级制并存的局面。二、民族、人口1、除汉族以外,匈奴、鲜卑、羯、氐、羌、沙陀、契丹、女真、蒙古、满足都层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蒙古和满足还统治过整个中国。2、到了20世纪

7、初,以云南腾冲——黑龙江瑷珲(今黑河)一线为界,中国形成了东南人口稠密区和西北人口稀疏区。3、历史上人口迁移最大的是: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唐朝安史之乱后、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后。4、在明朝初年,数百万人口被从长江以南迁至江淮之间、淮河流域,从长江中有迁至四川盆地,从山西迁至华北平原。此后直到20世纪前期,移民的主流是从平原迁入山区,从内地迁往边疆。随着沿海城市和工矿城市的兴起,又有大量人口从农村和小城镇迁入这些城市。5、今天的回族以1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