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地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地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ID:34941779

大小:29.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3-14

中国传统文化地当代价值及其传承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地当代价值及其传承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地当代价值及其传承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地当代价值及其传承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地当代价值及其传承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地当代价值及其传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窦 坤1,2,刘新科1(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 710062;2.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63)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

2、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文化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三个小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在西周初期有三种含义:天子所属之城,文档实用标准即京师,与四方诸侯相对举;商周

3、封域,与远方相对举;专指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即夏区,用于周所封诸侯,称为诸夏,与四夷相对举。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中国的含义多次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专指中原发展为包括所有郡县,进而发展为包括所有边疆,由专指汉民族发展为包括中国各民族,由中华大地的统称发展为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袭着、流变着的各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传统是来自于过去,而现在仍有生命力的东西。所以说,传统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拥有超越历史的意义。“文化”一词源于《易经》。《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

4、正天下。”其意是按照人文进行教化。到了汉代,文化成为相连的常用词,多为“以文德治天下”之意,或与未经教化的“野蛮”、“质朴”相对举。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除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外,有时又专指文学艺术,如“文化部”、“文化部门”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从夏、商、周以来至鸦片战争前的这一大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

5、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它不但占据了中国文明社会的绝大部分时期,而且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当代的文化。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文档实用标准内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内涵同样是丰富多彩的。第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对于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做出明确表述的是《易经》。《象传》中则进一步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即“努力向上

6、,决不停止”,是中华民族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精神的写照。它以天体运行无休无止、永远向上的规律,要求人们积极有为,勇于进取。《易经》中所反映的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并以此激励着数以千万计的志士仁人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终身奋斗。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正是遵循了这种精神而奋斗了一生。他认为,君子应当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儒学的后继者对“自强”、“有为”的学说进一步做了发挥。曾子提出“君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的观点;孟子从人格修养、扩充人性善的成分这

7、一角度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荀子则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第二,以民为本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民为本的精神。《尚书·夏书》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孟子提出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观点,成为历代开明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座右铭。荀子也主张民为邦本,他的君舟民水的比喻,传之久远,是历代为政者必修的一课。唐代开国君主李世民更是深谙民贵君轻之道,认定“君依于国,国依于民”。朱熹则认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文档实用标准。这一系列重民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思想的发展和演进

8、,也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民为本,还表现在以儒家为主体的古代思想家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而将宗教和鬼神信仰置于其后。孔子曾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