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917305
大小:3.66 MB
页数:124页
时间:2019-03-14
《柑橘大实蝇成虫防控技术基础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号:201473029密级: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柑橘大实蝇成虫防控技术基础研究专业:作物保护学研究方向: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研究生:王福莲指导教师:田小海教授李传仁教授论文起止日期:2014年9月至2018年4月学号:201473029密级: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柑橘大实蝇成虫防控技术基础研究专业:作物保护学研究生:王福莲指导教师:田小海教授李传仁教授论文起止日期:2014年9月至2018年4月FundamentalStudyonAdultControlofBactroceraminax(Enderlein)Major:CropProtectonGraduateStudent
2、:Fu-LianWangSupervisor:Prof.Xiao-HaiTian,Prof.Chuan-RenLiSchoolofAgricultureYangtzeUniversitySeptember,2014toApril,2018摘要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minax(Enderlein)为我国柑橘类重要害虫,主要以成虫期防治为主,包括食物诱杀和辐射不育技术。为了提高成虫诱杀防治的精准性和提高防治效果,为了解决柑橘大实蝇SIT技术应用的瓶颈问题,开展了柑橘大实蝇诱集适期、田内外分布、蛋白等食物对成虫适合性、蛹的低温保藏效应和辐射后成虫质量方面的研究。为准确
3、简便预测柑橘大实蝇成虫在橘园内发生动态及其诱集适期,通过比对常温保蛹下的成虫羽化动态与橘园内的成虫诱集动态(以湖北宜都为例),计算出橘园成虫诱集动态较常温保蛹下成虫羽化动态的相对滞后程度,并分析影响滞后程度的气候因素。结果表明柑橘大实蝇田间诱集盛期较羽化盛期具有相对稳定的滞后天数,始盛日、高峰日、盛末日的滞后天数分别为(15±1.35)d、(18.5±1.32)d、(22.5±1.55)d。各年度的滞后程度与滞后期间的温度、湿度、降雨量无显著相关性。本文为利用常温保蛹下的羽化预测橘园内柑橘大实蝇发生动态,预估橘园诱集适期提供范例,为提高柑橘大实蝇成虫诱杀防治的精准性提供
4、依据。柑橘大实蝇在桔园内林木侧与非林木侧的分布特征因虫口密度的不同而不同。在低密度虫口下(2%和4%蛆果率),桔园内林木侧虫量分布比例显著高于非林木侧虫量比例。在较高虫口密度下(蛆果率20%),桔园内林木侧与非林木侧诱集点的虫量分布比例无显著差异。不同虫量,雌虫和雄虫在林木侧和非林木侧的分布情况与总虫一致,雌雄虫无显著差异。从柑橘大实蝇在桔园内外的发生动态来看,柑橘大实蝇在桔园内发生一个高峰,高峰期虫口密度高于桔园外林木带。在桔园外林木带发生两个高峰,第一高峰与桔园内高峰吻合,第二高峰在桔园内高峰结束后。在柑橘大实蝇的起始诱集期和诱集末期,以外侧林木边带虫口密度较大。发
5、生前期主要分布在柑橘外20m处,在发生高峰期,主要分布在桔园内50m和内10m处,在发生末期主要分布在桔园外10m处。在柑橘大实蝇发生起始期,主要分布在外侧的林木边带,经过一次向内的扩散后分布于园内外。发生高峰期维持园内外分布状态。其后经过一次向外和一次向内扩散后,于发生末期逐步向外扩散。柑橘大实蝇向内或向外扩散,大多为雌虫先行扩散,雄虫随后。结果可为提高诱杀布点的合理性提供依据。柑橘大实蝇其卵、幼虫和蛹较为隐蔽,多采用成虫诱杀。成虫诱杀基于柑橘大实蝇成虫在性成熟期需要大量补充营养,对糖和蛋白表现出强烈趋性。目前,柑橘大实蝇成虫诱杀多在羽化后18-23d进行,而关于初羽
6、化成虫取食选择性的研究较少。我们对初羽化成虫(1-7日龄)在水和蜂蜜之间、蔗糖中添加蛋白前后、在不同生境中的蜂蜜之间以及保鲜剂在蜂蜜中添加前后等的取食选择性进行研究。结I果表明,初羽化的柑橘大实蝇雌虫在2-3d、雄虫在3-4d,表现出对水的较高选择性。蛋白添加后比添加前的选择性显著降低。在不同生境的蜂蜜之间,雄虫对乔木和灌木生境的五倍子蜂蜜和枣树蜂蜜表现出显著高的选择性。另外,雌虫对添加保鲜剂(山梨酸和尼泊金)的蜂蜜的的取食选择性显著降低,雄虫对添加尼泊金的蜂蜜取食选择性显著降低。本研究明确柑橘大实蝇初羽化成虫对糖和水、糖和蛋白、添加防腐剂的蜂蜜和不同生境源蜂蜜的取食选
7、择性,利于柑橘大实蝇初羽化成虫的诱剂开发和增强诱剂的防治效果,为提前成虫诱集期、提高诱集效果、降低诱剂使用成本和合理设置诱集点等提供依据。柑橘大实蝇人工饲养技术不尽完善。为了明确添加蛋白对柑橘大实蝇的影响,研究了取食四种食物F0(水)、F1(蔗糖)、F2(蔗糖+酵母)和F3(蔗糖+蛋白胨)时柑橘大实蝇的生理适合性。结果表明,取食F2和F3时,柑橘大实蝇的寿命更长,分别为40.1d和32.8d;死亡率较低,死亡高峰后延(分别为5.6d和4.3d);交配次数增多(单雌一生交配次数分别为8.1次和5.3次,单雄一生交配次数分别为4.7次和7.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