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

ID:34913850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14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_第1页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_第2页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_第3页
资源描述: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是马达加斯加和美国康乃尔大学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理念,其要点与我国传统的水稻栽培方法存在很大差异。根据该理念,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组织有关单位的科技人员,针对引进技术小苗(2叶龄)移栽、茬口衔接(移栽期、品种生育期)、水分管理、全部使用有机肥等环节不符合四川水稻生产实际的问题,经过4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示范,提出了适用于四川稻作生态区及类似生态区的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经过大量生产实践证明,该技术体系具有增产幅度极大、省种、优质、

2、节水等优点。在示范推广过程中,与免耕、杂糯间栽等技术结合,技术优势更加明显,效益更高。  一、技术特点  与传统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特点:  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在冬水田地区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在两季田地区可移栽3~5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了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  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窝,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窝,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

3、多。  3、湿润强根。与传统技术相比,强化栽培技术移栽后田间实行以湿润灌溉为主的灌溉技术,大幅减少用水量,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  4、控苗壮秆。强化栽培技术更加强调中期晒田,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和促进有效分蘖的生长,实现壮秆大穗。  5、足肥高产。强化栽培技术要求增加施肥量,纯氮比常规技术增加1~2公斤,强调施用有机肥。施肥方法上采取“减前增后,增大穗、粒肥用量”的原则,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速效化肥为辅,施足追肥和穗肥,满足高产的营养要求。  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三角形栽插方式,组装

4、了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即移栽时每窝栽3苗,呈三角形分布(苗距6~10cm),行间错窝,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促进分蘖,提高有效穗数。  二、增产机理  根据研究,该新技术体系高产优质的主要机理是通过嫩秧早栽,配合稀植和“湿、晒、浅、间”灌溉技术,可以促进分蘖大量早生快发,有利于强健根系的建成和植株的健壮生长,“有机无机肥配合”与“减前增后”施肥技术延缓了生育后期稻珠根、叶早衰,显著提高了后期的光合强度和光合产物积累,从而达到“足穗、大穗、大粒”而高产,且有利于稻米品质的改善和稻田灌溉水的节省。  三

5、、应用效果  1、增产效果突出。自2003年该技术体系组装完毕以来,2004年在全省进行了广泛的示范推广,22个县示范面积共计0.78万亩,调查结果表明每个示范点都实现了大幅增产,达10%~30%,平均单产为645.6公斤/亩,比常规栽培增产88.9公斤。其中眉山东坡区示范200亩,经省内外专家验收,平均亩产达747.78公斤,比常规栽培增产180公斤;丘陵老旱区简阳示范400亩,经专家验收,平均亩产达657.7公斤,比常规栽培增产160公斤。此外,本技术与水稻杂糯间栽技术结合,可收到杂交稻、糯稻双增产

6、的效果,据试验,除杂交稻每亩可增产10%以上,每亩还可增收50公斤以上的糯稻。  2、效益增加明显。按大面积平均每亩增产稻谷80公斤,每公斤稻谷1.5元计算,每亩可新增产值120元,扣除每亩增加肥料投入50元,用工投入15元(每亩多投入1个工,每个工15元),每亩可新增收益55元。加上每亩节省种子投入10元(每亩节省种子0.4公斤,每公斤杂交稻种子均价25元),使用本技术可增加收入65元/亩,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四、栽培技术体系规程  1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程适用于四川及类似生态区、水源基本有保证的冬

7、闲田及麦-稻、油-稻、菜-稻两季田(我省4月上旬以后播种水稻的稻麦两季田慎用)。  2选择适宜的高产优质杂交稻品种  应选择分蘖、抗倒伏能力较强、穗型偏大的高产优质杂交稻组合。  3培育适龄壮秧  采用塑料软盘旱育秧或湿润保温育秧,视秧龄长短确定播种量并精细播种,加强肥水管理,培育适龄壮秧。  塑料软盘旱育秧和湿润保温育秧按相应的技术规程进行。  4适时嫩秧早栽  4.1冬水田:移栽2~3叶龄的秧苗。  4.2两季田:移栽2~5叶龄的秧苗。前作收获后稻田可实行免耕或翻耕。  免耕:前作收获后及时泡水、平

8、田、施底肥,等水自然落干2~3天后栽秧。  翻耕:前作收获后及时泡水、翻耕、耙细整平后施底肥,再耙一次后保留浅水栽秧,亦可按一定规格(1.5米左右)开厢抱沟。  5合理稀植  5.1肥力较低的稻田:移栽规格25~30cm×25~30cm。  5.2肥力中等的稻田:移栽规格以30cm×30cm左右。  5.3肥力或施肥水平较高的稻田:移栽规格可以采用35~50cm×35~50cm。  6改革移栽方式  6.1三角形种植:以30cm×30c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