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903837
大小:4.85 MB
页数:80页
时间:2019-03-13
《吐鲁番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新疆大学论文题目(中文):吐鲁番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论文题目(外文):SuitabilityEvaluationofHunmanLivingEnvironmentTurpan研究生姓名:郝永娟学科专业:理学地理学研究方向: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导师姓名职称:吐尔逊.哈斯木教授论文答辩日期:2015年5月26日 学位授予日期: 年 月 日摘要绿洲作为干旱区域内特殊的景观,随着该区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持续增加,人类活动规模在空间维度上不断的扩大,绿洲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使绿洲地区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有
2、限的自然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若人类在一定的限度内进行开发活动,它具有建设性作用,则会巩固绿洲生态系统,对绿洲是良性的影响,为干旱区人类提供舒适的生产生活空间;若人类一味的追求暂时的经济利益,不顾环境的脆弱性,当绿洲扩大到一定的程度,出现一些无法恢复的生态环境问题,则会影响绿洲的稳定性、破坏绿洲系统,甚至使绿洲生态系统崩溃。因此,在追求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境况,提高人类对绿洲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合理的对绿洲进行规划与发开利用,正确的引导人们的生活生产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组织理论及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思想,
3、运用3S技术,借助GIS和ENVI平台,系统总结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采用单因子评价与综合评价模型法,基于吐鲁番地区DEM数据、1980~2011年气象资料、遥感影像、河流资料、2011年全国人口与GDP空间分布栅格图等相关资料,首先,构建吐鲁番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立各基础数据库和指数模型,并计算获得基于1km×1km栅格尺度的吐鲁番地区坡度、气温、降水、水文、NDVI、GDP数据层;然后基于各种评价指标与人口空间分布情况,采用单因子指标评价与多项评价指标相结合的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DS)的方法,对影响吐
4、鲁番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各因子的特征及其空间分j布与该区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规模及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对研究区人居环境适宜度进行分级,即比较适宜区、勉强适宜区、难适宜区、不适宜区,研究结果表明:(1)比较适宜区: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在60~74.8之间,均值在67.4,是吐鲁番地区人居环境比较适宜的区域。在该区域内各要素对人居环境的发展影响较小,相对最适合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的绿洲内,以两县一市的城镇为中心和北部降水量较多的山区,总面积有536km2,占全区域面积的0.773%。I(2)勉强适宜区: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在45~60之间
5、,均值在52.5,是吐鲁番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较差的区域,在人居环境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制约性比较大,主要分布在北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山区、河流的中游区及在山南以泉水灌溉为主的片状绿洲区,总面积有836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206%。(3)难适宜区: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在30~45间,均值为37.5,是吐鲁番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极差的区域,即影响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各要素在居住环境发展中有很大的影响,该区域内不太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较大,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南、北部的高山区及沙漠、戈壁的边缘地区。总面积有5797km
6、2,占总面积的8.361%。(4)不适宜区: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在12.4~30之间,均值在21.2,是吐鲁番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最差的区域,该区域内人类的生存严重的受到了环境的制约,甚是是不适合人类的生存,主要分布在的山区、山前砾石平原荒漠区和中部的丘陵区,总面积有62063km2,占全区总面积的89.516%。总体分析,吐鲁番地区人居环境大部分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不适宜人类的生存发展,而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在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把握适度。关键词:人居环境适宜性;空间分析;GIS;吐鲁番地区IIAbstractWithth
7、eregion'seconomicdevelopmentandpopulationincreasing,thescaleofhumanactivitiesinspacedimensionscontinuestoexpand.Atthesametime,theoasisasdroughtareaspeciallandscapealsocontinuestoexpand.Allofthatmakethefragileecologicalenvironmentintheoasisareaatwhichwithlimitednaturalresour
8、cesarefacedwithenvironmentaldestructionvaryingfromdifferentdegrees.Ifpeopledevelop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