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秋节升旗仪式下的讲话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页眉.中秋节升旗仪式下的讲话稿 小编语:升旗是单位(更多的指学校)举行的由全体单位成员,参加的升国旗仪式活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关于中秋节升旗仪式下的讲话稿两篇,供大家参考! 升旗仪式过程: 旗手1名 护旗手2名 擎旗动作(擎旗俗称扛旗,是旗手的基本功。) 要领:上体正直,头要正,两肩放平。右手把旗杆抓紧在食指和中指间,右手小臂自然伸直,把国旗扛于右肩。右手抓握在国旗捆接处,旗杆与身体成45°,行进时旗杆不得左右、上下晃动。 升旗仪式展旗要领:当听到国歌响起时,护旗手手动升旗,当国旗升至适当高度时,
2、旗手抓住旗角向斜上方将国旗展开,手臂略停后,迅速恢复成立正姿势。页脚..页眉. 擎旗手做到擎旗,撒旗,收旗动作优美,护旗手需要做到扶旗动作匀称有力度,精神饱满。 国歌演奏一遍标准时间为46秒-47秒,在这恒定的时间内,要确保国旗匀速与国歌同步升起。 中秋节升旗仪式下的讲话稿(范文一)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后天是中秋节。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又被认为是我们中国人的团圆节,每到这一天,许多远离家乡的游子,纷纷赶回家中,与父母亲友欢聚一堂,把酒言欢。
3、 中秋节,是一个飘溢亲情的节日,是一个弥漫团圆的时节。这个时节,感受亲情、释放亲情、增进亲情;这个时节,盼望团圆、追求团圆、享受团圆……,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的,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挂的时刻,和家人共进一顿晚餐,为远在他乡的亲人送上真诚的祝福,是中秋节最重要的章节,把一大块月饼切好,为远在异乡的亲人留下一份思念,举杯共进,分享点点滴滴地家常事,说说生活中的烦恼,是情感最真诚的吐露.页脚..页眉. 中秋最美是思念。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诉说着人们同一个心声,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我们想
4、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 中秋最美是感恩!无须多言,给父母一个微笑,给亲友一个问候,递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饼,这是我们给予父母最好的回报。感谢父母给予的生命,感谢父母给予的培养…… 老师们,同学们,这个中秋,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度过!心怀感恩!感恩一切造就我们的人,感恩一切帮助我们成长的人!心怀感恩,我们才懂得尊敬师长,才懂得关心帮助他人,才懂得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才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老师们,同学们,中秋最美,美不过一颗感恩的心!中秋最美,美不过真心的祝福!在此,我代表学校,祝老师们、同学
5、们中秋快乐,一切圆满! 中秋节升旗仪式下的讲话稿(范文二) 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谈谈中秋节!页脚..页眉. 中秋,又称仲秋,最早在《周易》中出现这一词!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在两汉时期已经形成雏形,在唐朝初年成为固定节日,盛行于宋朝,明清时期已成为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 古往今来,在中秋之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历来又有团圆节之称,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可在这团圆之际,许多老师为了传播知识的种子,远离了故乡,亲
6、人,耕耘在三尺讲台;许多同学们,为了吸取知识的甘露,告别了家人,朋友,求索于知识的海洋,许多农民工,为了建设我们的祖国,远离家乡,远离了亲友,独自身外异乡!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同学,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忘我工作的全体教职员工,向勤奋学习的全体同学,向辛勤的农民工们,向你们的家人和朋友道一声:中秋快乐. 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是文人们所喜好的话题!唐李白、李朴,宋苏轼、辛弃疾等人就写了大量关于中秋的诗词!如,众所周知的苏轼的《水调歌头》及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玩月》等! 可近些年来,有一些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特别热衷于过洋节,如感恩节,情人节,圣诞
7、节.虽然有的人并不清楚这些节日的具体含义,但照样跟着别人过.我不是反对过洋节,不反对有针对性地吸收外国的东西!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并非外国的东西都须吸收,即使是好的东西。页脚..页眉.因为有时在涉及民族的与外来的时候,我们理应坚持民族的,因为只有民族的东西才能体现我们特色,才是维系我们民族的根本!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
8、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我们要通过过这些节日,了解这些节日的来源,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加深对民族,对历史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