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作业 配套试题汇编 专题 生物的进化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专题汇编专题11 生物的进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向扫描1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2结合实例考查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某进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命题动向本知识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内容侧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及在实例中的分析、应用,物种的形成也是考查重点,多以实例借助自然选择学说进行考查,题型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1.(双选题)(2011年广东理综卷)最近,可以抵抗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引人关注,这类细菌含有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该基因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此菌耐药性产
2、生的原因是(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A.定向突变B.抗生素滥用C.金属β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D.通过染色体交换从其他细菌获得耐药基因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突变是不定向的,故A错。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故D错。抗生素的滥用对细菌进行了自然选择,导致了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在细菌中逐代积累而形成“超级细菌”;NDM1基因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由此推测金属β内酰胺酶能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故B、C正确。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答案:BC。2.(2011年海南卷)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3、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解析:本题考查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甲、乙间具有捕食关系,捕食者灭绝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故A错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相互影响、相互选择过程中共同进化,B正确。两种生物之间的突变互不影响,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甲、乙个体数长期稳定说明两者对环境及两者间的适应性未改变,但甲、乙两个种群在相互选择过程中都可能发生了进化(即基因频率可能发生了改变),故D错误。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答案:B。3.(2
4、011年江苏卷)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答案:C。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专题汇编4.(2010年山东理综卷)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
5、保存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解析: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经过生殖隔离,故A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故B项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故C项错误。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有更多产生后代的机会,故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综合上述可见,自然选择是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故D项正确。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
6、理解。对于正误判断式选择题的处理多采用“抠字眼法”,第一步:找出选项中关键字眼,如本题B项中的“实质”。第二步:回忆所学内容中关键字眼的含义。第三步:将题干中关键字眼的含义与所学内容中关键字眼的含义相比对,得出结论,选出答案。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5.(2010年上海卷)分析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1)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这是因为 。 (2)如图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3种作用类型,图②代表长颈鹿种群的选择类型。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该选择类型可由图代表。这三种选择类型中,最易产生新种的是图。 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3)如图
7、表示某种两栖动物3个种群在某山脉的分布。在夏季,种群A与B、种群A与C的成员间可以通过山脉迁移,有人研究了1900至2000年间3个种群的变化过程。资料显示1915年在种群A和B的栖息地之间建了矿,1920年在种群A和C的栖息地之间修了路。100年来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逐渐减少。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建矿之后,种群B可能消失,也可能成为与种群A、C不同的新种。分析种群B可能形成新种的原因: 。 2014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