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836770
大小:1.15 MB
页数:29页
时间:2019-03-12
《1982年以来我国玉米品种演变规律及未来育种对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皇后是从美国最早引进的优良马齿型玉米品种之一,20世纪30-40年代直接用于生产,对促进玉米生产发展、作为选系基础材料培育杂交种均起到了重大作用。70年代M017自交系的引进。在我国玉米杂交种组配中发挥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没,直接利用组配出中单2号(M017×自330)、丹玉13(E28XM017)等一批名牌杂交种。尤其中单2号20多年在全国种植面积一直位居前列。丹玉13最高年种植面积达5200多万亩心Ⅻ1。法国、德国、匈牙利等国家玉米种质的引进和利用,在我国玉米育种史上也发挥过重要作用乜”。由于热带、亚热带种质的独特优势,80年代以来受到
2、国内外育种界的普遍重视乜”1。经过多年研究、改良和创新,已有一批有别于温带种质的自交系投入使用。从国内玉米育种和玉米生产的历史来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核心种质∞”,在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的核心种质主要以金皇后、获嘉白马牙、塘四平头、小粒红、黄小162等国内种质和部分外引自交系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生产力低下,种植密度低,而这些种质具有较高的配合力。80年代以后,随着玉米产量的提高,种植密度的增大和优良种质的引进,这个时期的核心种质主要有M017、0h43、黄早四、旅大红骨和美国跨系统杂交种选系等。这些种质参配组合的丰产水平和抗逆能力等
3、部较上一次有很大提高,而且出现了紧凑型和普通型的区别,使玉米种植密度不断提高.进而使得单产不断增加。1.3生产需求与育种目标最近十多年来,我国育成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数量很多,但品种的经济寿命普遍缩短。许多新品种的经济寿命只有2-3年便遭淘汰,这里面有合理因素.即育种研究活跃,可供选择的后备品种越来越多,但也有品种本身的原因啪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对新品种的需求愈加强烈,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高产稳产,而且还要求适应种植范围广、适应耕作制度要求,有利扩大复种指数和全年增产。一般紧凑型玉米穗位以上叶片较小、与主茎
4、夹角小、直立,中部叶片受光好,光能利用率高,耐密植耐肥水,对后作阴蔽小,增产潜力大,符合玉米生产发展的要求和需要口’咧。在各种作物的育种过程中,高产是育种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农作物生产者最为重视的品种特性.丰产性是优良品种最基本的条件。近几年玉米育种和生产状况不容乐观,杂交种产量没有大幅度提高,未出现超高产玉米良种(比如产量超对照2096).虽有一些杂交种有较高的产量潜力,然而成熟期太晚,难以适应我国玉米生产的要求。实现玉米产量的突破,解决玉米超高产与成熟期的矛盾,是我国玉米育种和栽培的主要问题呻1.基于目前玉米科研动态和生产需求,赵久
5、然““提出超级玉米概念和五项育种指标,即:(1)超高产,15000kg/hm2或比主栽对照品种增产20%;(2)优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3)广适,适宜我国几大玉米主产区;(4)多抗,抗多种病虫害和多种不利生态因子;(5)易制种,制种产量达到7500kg/lm2,花期相配,易操作,且发芽率易保持,种子活力衰减慢。21.4特色玉米的开发利用高油玉米是人工创造的一种玉米类型池1。高油玉米含有较高的玉米油、维生素E、蛋白质等,成熟时秸秆仍碧绿多汁,可以形成良好的种植、饲养、加工效益链;并且玉米油含有较多的油酸和亚油酸。是最好的植物油,富含维生
6、素E,具有食疗作用H”。我国目前拥有并改良了ASK、IH0、RYD、Syn.DO等知名高油群体””,并自主选育了BH0、AIH0等高油群体,平均含油量都在10%以上m1,推出了高油115、高油647、高油298等含量在8-10%的高油玉米杂交种。和常规玉米相比,高油玉米由于具有一系列的优越性,因而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重要栽培玉米类型Ⅲ。。在我国糯玉米主要用作鲜食。我国的糯玉米资源比较丰富,目前我国保存的糯玉米品种(糯质自然授粉品种)有500个之多,但研究利用工作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由少数育种单位开展糯玉米的育种研究,由于受当
7、时条件限制,未能系统深入进行研究。到了9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对鲜食糯玉米需求的增加,我国糯玉米育种工作提到了重要日程,一大批科研院所纷纷开展鲜食糯玉米育种工作,现已育成了一大批糯玉米白交系和杂交种,但真正品质优、产量高、符合鲜食要求的糯玉米品种还不多,且大多品种含有糯质自交系衡白522血缘,遗传基础比较脆弱和狭窄,严重威胁我国糯玉米生产的安全性㈤。甜玉米子粒含有丰富和均衡的营养成分,具有较好的口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膳食结构的改善,甜玉米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营养和保健食品之一。我国甜玉米育种起步较晚,普通甜玉米的研究
8、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3年,李竟雄、郑长庚两位教授从美国引进一批甜玉米材料,开始进行甜玉米育种的系统研究。70年代后期,甜玉米育种研究列入“七五”和“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进入80年代,国内甜玉米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