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812632
大小:155.50 KB
页数:46页
时间:2019-03-11
《第四讲 课堂师生交往地模式及师生沟通技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第四讲课堂师生交往的模式及师生沟通技巧一、课堂师生交往的模式交往模式也译作沟通模式,是指人际信息交流的通道及模式。有学者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关系的类型所作的研究得出师生交往的四种模式(见图,T:Teaeher,S:Students)。(【美】林格伦著,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3一364页)师生交往模式图图1的交往效果最差,教师与全班同学仅保持单向交往。图2效果尚好,教师试图与全班学生发展来回的交往。图3效果较好,教师跟学生保持来回的交往,也允许在正规的基础上学生之间有交往。图4效果最好,教师在集体中是一个参加者
2、,他鼓励在集体的所有成员中,包括教师自己,有来回的交往。文档实用标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基本属于第一种类型。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扮演着知识传达者(或称传递者)的权威角色,教师与学生进行的是单向的交往,学生不对教师的要求作出及时反馈,教师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信息。在这种交往模式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在教学方式上是一种专制式的教学。讲台是舞台,教师是唯一的表演者与演讲者,他沉浸于自己的表演与演说中,并不时期待观众的应和。而学生,则扮演着观众与听众的角色,他们观看着教师的表演,却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久而久之,便连发表意见的欲望也没有了。这种类型的交往效果最差
3、,它人为阻隔了师生间的交流,使彼此间没有思想的碰撞。一方面,它易造成师生情感的疏远,使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工具性关系;另一方面,这种单向的交往使课堂气氛僵化、单调,死气沉沉,缺乏生机和活力。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第二种交往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由单向交往变成了双向交往,二者之间有了信息的往复运动。互动性在这种交往模式中得以体现。这种教学交往模式的优点在于,它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教学活动中,进行主动探索。与单向交往模式相比,双向交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热情。在这种课堂教学情境下,教师不再演独角戏
4、,而是与学生进行着对话。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内容由单纯的知识性信息,变为知识信息与情感信息共存。教师与学生之间那张无形的屏障淡去,从而使学生易于对教师产生亲切、亲密的感情,教学的教育性功能得以体现。但在这种交往模式中,教师仍处于交往的核心地位,交往体现为教师与单个学生的交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在第三种交往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有了较多的交往,其中师生交往属于异质的交往,生生交往属于同质的交往。但是这些交往都是单向度的,依次进行的。而且,在这种交往中,教师仍处于圆心的位置,教师仍以知识权威和课堂管理权威的身份出现,他允许学生之间进行交往,但又实时
5、监控着学生的交往。文档实用标准第四种交往模式可称作全渠道型交往。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作为集体中的一个参加者出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存在多向度的交往。交往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这种交往利于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消除师生间的疏离与隔阂,但易于使课堂教学陷入无序或无法控制的状态。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四种师生交往的模式都有所体现。有三类教师习惯于采用第一种交往模式。一类是任务导向型教师,他们将教学视为一种纯任务导向的教学,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感受,不愿与学生进行交往,怕由此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另一类是自我表现型教
6、师,他们视教学过程为表演过程,将教室视为自我表现的舞台,将学生视为台下的观众。这类教师的教学往往陷入自说自话、自我陶醉的境地,因醉心于自己的表演而忘记了学生。第三类是害怕与学生交往的教师,这类教师焦虑程度过高,害怕与学生交往会导致课堂秩序失控,或者由于性格原因,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表现得不知所措,故而采取回避的态度。这种情况多反映在新手教师身上,交往焦虑症状会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而逐渐消失。第二种交往模式是最常见的。在我国,课堂互动主要发生在师生之间。研究表明,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交往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师生互动独占型,即全部时间都用于师生互动;二是师生互动主导型,即师生互动时间
7、占总时间的70%;三是混合型,即师生互动(也占60%)、学生互动及无互动时间均占一定比例。由此可见,师生互动成为课堂教学主要活动形式,学生互动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学生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课堂由教师主宰。文档实用标准第三种模式是我们目前努力的方向。在一些课堂中,教师除了注重自身与学生的双向交往外,还努力创造生生交往的条件,营造生生交往、师生交往的气氛。教师扮演着交往组织者、协调者和监控者的角色,但同时享有交往的主动权。学生无论与教师的交往还是与其他同学的交往,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被动性与受控性。交往途径以提问回答为主,形式比较单一。但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