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782338
大小:185.13 KB
页数:68页
时间:2019-03-10
《牟宜之诗学术恳谈记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牟宜之诗》学术恳谈记录2009年6月17日北京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主持人李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下面我们就开始今天的恳谈。牟宜之先生的诗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社会人文方面的一件大事。我们今天请来了在文化、诗词研究方面的知名学者来做一个研讨。我其实也是通过广丰才知道他的令尊大人牟宜之,才有机会读这个诗集。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牟宜之先生生平。牟宜之又名乃是,字去非,1909年也就是百年以前,诞生于山东省日照市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所以今年也是牟宜之先生百年诞辰。为此,中国人民邮政还专门发邮票和纪念封,
2、大家可能也拿到了这个邮票和纪念封。他早年参加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日照暴动,后来到日本读书。1935年回国,曾任山东日报社的社长兼总编辑。1938年任乐陵县的县长,加入中国共产党。然后任八路军挺进纵队泰山支队司令员,同年奉调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协助周恩来同志一起做统战工作。可以说牟宜之先生是资格很老的老革命了。1939年赴延安,曾与毛泽东长谈,也是主席很尊敬的人物了。后来与邓小平一起由延安赴八路军太行总部,并且将68在任乐陵县长时没收汉奸的私产,全部捐赠给了刘邓大军,对
3、刘邓大军的建设也是有重要贡献的。1939年回山东后分别担任了鲁北行政委员会主任、八路军挺进纵队秘书长、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委员、沂蒙区行政公署专员、八路军一一五师参议室主任、山东军区独立一旅政委等职。解放以后也曾担任过很多重要职务,包括1949年,是北平和平解放后建国前的第一届人民政府建设局局长;1950年任济南市建设局局长;1953年任中央政府林业部经营司长;1956年任中央政府建设部市政公用局长;他于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很长一段时间在黑龙江劳改。广丰也是随他父亲劳改很长一段时间。我们
4、也多次听广丰讲那段经历,就是在黑龙江一个很偏僻的,属于齐齐哈尔一个郊区的地方。广丰也是受到他父亲深厚的诗词造诣的熏陶。有一次郑也夫跟广丰两个人要比拼一下,看谁能背诗多,后来也夫是俯首称臣,说老牟真的是诗的“君主”,一口气就背了好几百首,真的把郑也夫给背服了。也夫也不是一个一般能屈服的人。所以可见牟宜之先生也是教子有方。我们也是通过广丰知道他父亲在诗词方面的巨大贡献。我不懂诗,但是我听老牟给我介绍,在新时代,特别是全国解放以后,古体诗趋于没落。但牟宜之先生却运用古体诗记述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
5、的时代生活,用古体诗咏志来表现他的思想意境的,这应该说是水平很高的。68我看了一下诗集,最早的一首诗是诗人20岁也就是1929年写的一首,最后一首是1975年,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很高兴大家能聚在这里,一方面我们缅怀牟宜之先生一生所做的重要贡献,他历来是刚正不阿,很有自己的见地。另一方面他的诗是在新时代采用旧体诗的方式来咏志抒怀,阐述他的想法的,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讲这几句就作为一个非常简短的开幕仪式吧。下面就请各位来发言。老牟你先讲两句吧。牟广丰(诗人牟宜之幼子):非常感谢李强院长给我们
6、提供了这个机会和这个场地。我也很激动,因为今年是家父百年的冥寿。其实5月2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的北京厅,由官方中共山东日照市委、市人民政府和人民出版社举行了一个纪念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有一些老领导和一些共和国开国将帅的后代以及亲友和媒体界共150多人参加了那个会。当时有些学者也参加了,但是都认为在那种场合,学者发言的机会不多。有那么几个,当时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老主任严家炎先生,还有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刘石先生,国际关系学院的郭晓聪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雷颐先生,就四个学者发言。那么其他的一些学者、一些
7、专家都认为家父这个诗是用旧瓶、旧的形式装上新酒,反映了二十世纪的生活,包括抗日战争,包括五十年代,1957年以后尤其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当时的一些重要的社会生活。所以也68希望再有一个机会,就是专家、学者对这个诗的内涵和艺术特征做一些恳谈。于是就有了今天下午咱们专家、学者的恳谈会。我想是这样,因为咱们今天不是官场官方的会,都得按部就班、有板有眼地开,事先列好单子请谁讲,讲几分钟。咱们今天人也不多,可以畅所欲言。人民大会堂150多个人,那样没法儿讲,所以只能请几个代表来讲。今天在座的很多都是老朋友,以
8、前也都把这本诗集给过你们了。咱们就随便谈,就是所谓恳谈。这本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想先请刘方炜先生来讲一讲这个诗集是怎么经人民出版社之手出版的。刘方炜(著名学者、诗集编注者):我是这本书的编注者。我来说一下和这本书的缘份吧。去年2月份的一天,我和朋友卢跃刚去老牟那儿说一件别的事儿。他要出去开会,就顺手把桌上一个编成的诗稿递给我们,说你们先看着,我去开会。等他回来,那个话题就没再进行。因为我们完全被这个诗笼罩了。怎么可能呢?中国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事儿呢?就是说一本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