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国院士及团队简介

朱英国院士及团队简介

ID:34775968

大小:64.6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10

朱英国院士及团队简介_第1页
朱英国院士及团队简介_第2页
朱英国院士及团队简介_第3页
朱英国院士及团队简介_第4页
朱英国院士及团队简介_第5页
资源描述:

《朱英国院士及团队简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罗田绿叶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朱英国院士工作团队名单及简介朱英国院士朱英国,男,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水稻遗传育种学家,湖北省政府参事,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江流域杂交水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40余年来,朱英国院士始终站在科研第一线,在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推广等方面成就斐然,选育出红莲型和马协型两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多个光敏核不育系,建立了一套标准的红莲型不育系原种提纯和繁殖程序,解决了红莲型杂交稻产业化问题,选育出的红莲不育系珞红3A、珞红4A,杂交组合红莲优6号、珞优8号等高产优质稻组合2

2、0个,推广马协型、红莲型杂交水稻1亿多亩;合著有《水稻雄性不育生物学》等专著四部,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收录50多篇;承担有国家863项目、国家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52名,博士研究生37名,博士后6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突出贡献奖等10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为我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朱仁山朱仁山,男,武汉大学高级工程师。从1985年进入武汉大学工作以来,在朱英国院士的带领下长期从事杂交水稻的选育与应用工作,创建了红莲型不育系独特的亲本

3、提纯繁殖技术体系和操作规程,很好的解决了过去长期困扰红莲型不育系育性不稳定的技术难题,为红莲型杂交稻大面积应用奠定了基础。2001年参与发起成立了武汉武大天源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很好地开发和推广了红莲型杂交稻先锋品种“红莲优6号”。2006年参与发起成立了武汉国英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开发推广红莲型杂交稻“珞优8号”等新品种。特别是10多年来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疫区筛选与人工接种鉴定相结合,选育出了一批有应用前景的抗褐飞虱、抗稻瘟病、氮肥高效利用和耐高温等特点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材料,育成了具有抗褐飞

4、虱特点的两系不育系Bph68s和红莲型不育系珞红4A,被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科院等三十余个科研育种单位引用。在杂交水稻应用研究方面成绩突出,获得2013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李绍清李绍清,男,1966年2月生,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1987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衡阳分院,1994年获山西大学植物学专业硕士学位,后在中国科学院长沙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2004年获武汉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2005年被聘为副教授,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在美国Nebrask

5、a-Lincoln大学留学。自2000年以来一直从事水稻核质互作、野生稻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杂种优势利用方面的研究。利用远源杂交结合现代生物技术,以9311为背景,培育出AA、BB、CC基因组多套野生稻种渗入系,并从中鉴定出高产、抗稻曲病、抗稻瘟病等水稻新种质;同时,还发掘出鄂菲A和福九S等新型雄性不育资源,鉴定克隆了水稻高产大穗基因OsmiRsbg、Gn2等,为进一步利用野生稻优异基因资源和水稻分子设计奠定了基础。在NewPhytologist、PlantPhysiology、TAG、BMCPlantBiology、Mo

6、lecularBreeding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其中SCI论文30多篇。曾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持并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转基因专项、国家973和国家863等项目。章志宏章志宏,男,1963年10月生,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1991年武汉大学生物系获得硕士学位,2004年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利用植物基因组学的原理、方法和数据库,解析水稻重要性状(

7、产量、品质和抗性等)的遗传基础,揭示重要性状的遗传网络;研究基因互作、基因与环境互作在性状发育中的作用;发掘优异功能新基因,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工程等手段,进行水稻品种的分子改良,培育水稻新品种,尤其在抗稻瘟病杂交水稻新不育系和恢复系改良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转基因专项、国家973和国家863等项目,发表SCI论文30多篇。胡骏胡骏,男,1978年9月生于安徽铜陵,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200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家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班;2003年获得武汉大学硕士学位,20

8、09年获得武汉大学博士学位。2010年留校工作,一直从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机理研究,有较深的理论基础,较全面的掌握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等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在Plantcell、NewPhytologist、TAG、BMCPlantBiology、MolecularBreeding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研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