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771408
大小:297.1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10
《推进五水共治建设美好家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推进五水共治建设美好家园绣湖中学社会组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美,因水而兴。水是生产之基,生态之要,生命之源。一.背景材料:浙江水情:浙江的经济发展了,可水环境却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江南水乡,为找到能游泳的河流寻寻觅觅;平原水网,不时为饮用水被污染的传闻困扰。某地市民甚至要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浙江“缺水”,有海岛地区资源性缺水制约,也有一些山区工程性缺水因素,但主要是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江南水乡没水喝”,根子就在过于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粗放增长模式。面对青山依旧、绿水不再的尴尬,浙江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对浙江可持续
2、发展的担当,围绕治水目标,把水质指标作为硬约束倒逼转型,以短期阵痛换来长远的绿色发展、持续发展。国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2014年的改革,要从时间表倒排最急迫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抓治水完全符合这“四个改起”的要求,符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整改的要求。治水是新形势下浙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生态文明建设的诉求、政治文明建设的追求。必须通过治水牵一发动全身,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以治水和转型的实际成效,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浙江行动: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要以治污
3、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五水共治”好比五个手指头,治污水是大拇指,摆在第一位;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分别是其他四指,分工有别、和而不同,捏起来就形成一个拳头。”“五水共治”分三年、五年、七年三步。其中,2014-2016年要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2014-2018年要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2014-2020年要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五水共治是一石多鸟的举措,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进行五水共治,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题中之义,直接关系平安稳定、关乎人水和谐。义乌行动:2013年开展“碧水
4、商城”行动。开展了五项活动:一是主要领导带头,市委书记、市长分别担任任务最重的城南河和城东河“河长”。19条河流“河长”均由市领导分别担任,镇街主要负责人担任辖区内河流的“执行河长”。二是开展“碧剑行动”,先后对制沙行业、偷排漏排行为和洗车行业开展整治行动,关停取缔了违法企业346家,责令整改525家。三是实行标本兼治,对城南河46个雨污不分的管口进行分离,对城市内河进行水系激活,关停了200多家养猪场。四是建立长效机制,出台“碧水商城”考核办法、月考机制、重大保障机制,对整治工作实行量化管理。五是加强监督监管,对媒体曝光的事件、案件进行跟踪督查,对经查证属实的群众举报给予奖励。2014年1
5、月制订了《关于深化“碧水商城”行动、全面实施“五水共治”,进一步推动转型发展的意见》。计划投入200亿元,其中投资48亿元对义乌江进行综合治理,投入78亿元建设境外引水工程;投资20亿元打造两条城市内河循环系统,形成城市水系贯通联网;坚决整治“三无”企业、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恶意排放企业;实现工农业转型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幸福生活。二.相关教材知识分析:1.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2.自然资源(水资源)重要性: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是人类生存之本。(水)环境重要性: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3.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关系:①水资源过度开发、浪费损
6、失等都会给水环境造成压力甚至形成水环境问题。②水环境是水资源存在的载体,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都会造成水资源减少甚至短缺。③节约水资源有利于保护水环境。4.浙江省委提出“五水共治”决策的出发点是什么?人民的根本利益5.“五水共治”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哪一布局?符合哪一重大战略?符合和谐社会的哪些特征?(1)生态文明建设。(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人与自然和谐、安定有序。6. “治好五水、人人受益,五水共治、人人有责”体现了教材中的什么道理?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7、有关的战略、发展观、意识、国策等(1)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
7、国战略。(2)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3)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人均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等(4)国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计划生育(5)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6)道路:走一条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7)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