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与反思现代性

后现代与反思现代性

ID:34750809

大小:145.03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9-03-10

后现代与反思现代性_第1页
后现代与反思现代性_第2页
后现代与反思现代性_第3页
后现代与反思现代性_第4页
后现代与反思现代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后现代与反思现代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后现代与反思现代性漫谈文化研究中的现代性问题主持人:李陀(文学批评家)讨论者:戴锦华(副教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文化研究室负责人)宋伟杰(北大比较所博士生)何鲤(北大比较所硕士生)时间:1996年5月23日地点: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室李:我们这次讨论重点是现代性问题,当然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如广告。现代性问题已经渐渐开始被人注意,也出现了一些讨论文章,但对中国的历史情况来说,这个问题实在是被忽略太长时间了。在中国知识界,无论在口头上,或是见诸于文字,谈论或讨论现代化的都非常之多,"现代化"可能已

2、经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可是现代性就显得很冷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本身就值得深入讨论和研究,恐怕有其复杂的原因。不管怎么说,对现代性的讨论今天必须要提到日程上来了,这不仅是因为对正在经历急剧的现代化的中国人来说,有一种强烈的理解和阐释正在发生的种种巨大变革的愿望,而且也因为对现代性的讨论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它早已脱离并超出了西方知识界对启蒙时期以来西方历史发展的反省和检讨这一范围,成为全球性问题。这一局面的出现当然不是偶然的。由于现代化运动的迅速蔓延,特别在20世纪末这一运动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巨大历史转变,不仅仅是西方欧美诸

3、国,对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等"后发现代化"地区和国家来说,如何理解评价这一转变,都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但是,这种理解和评价都不可能脱离对现代性的认识和讨论,冈为正是现代性观念为现代化提供了"整套价值和规范--这种"提供"的过程又与种种复杂的历史运动相联。我们今天这个讨论,当然不能对这样大的问题有多少深入,而且只能限于文化研究这样一一个很偏的角度,算是漫谈吧。戴:我认为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3年之后,中国在大众文化领域出现了十分丰富的文化现象的涌流。这些突然涌现而出的文化现象,在知识界造成了迷惘,即在如此丰富的现象面前感到了理论和习用话语的

4、无力与无效:因而人们认可了一种关于断裂的描述。事实上,这更多的是因理论模式与方法论上的失效而造成的文化叙述上的断裂。如果我们换个角度,那么我们不难发现,在如此丰富的现象面前,80年代的许多理论命题与文化现象在1个新的底景上被重新显影了,向我们呈现出此前无法指认的另一种面目。而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巨大变化,也迫使所有关注中国命运的知识分子必须重新思考许多命题,思考并质疑这诸多似新非新、似是而非的丰富现象。我自己常使用个比喻:"原画复现",因为90年代的文化现实使我感到,在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历史现象的重复出现,常像...一幅油画

5、的色彩剥落,因而暴露出一幅被油彩遮住了的另一一个画面。这是一幅旧画,一一幅或许被画家否定了的旧画,但对于未曾目睹这一画面的人们说来,它却是全新的画面。正是90年代的文化现实,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近代、现代、当代的中国,思考许多似乎已有定论的历史。我本人有一次颇为可笑的心理体验:那是80年代末,我曾在新中国电影课上与同学们一起重看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我的本意是把它作为一个文化笑柄、一个封建文化复活的怪胎:但我自己被震惊了,我原有的想法完全被击垮了:在其中我看到了大交响乐队的伴奏、现代舞蹈形式、现代舞台美术、现代灯光与旋转舞台一一一一个如此现代的

6、文本!当时我"第一次"回忆起钢琴伴奏《红灯记》、交响音乐《沙家浜》,在那一·时刻,作为80年代文化支撑的关于现代化伟大进程的叙事在我心里坍塌下来了。进入90年代之后,我开始关注一批海内外青年学者对近代中国的研究:诸如基督教何时、如何进入中国,现代工业如何在中国兴起,现代性的扩张如何在漫长的历史时段中改写着中国,其过程中包容着怎样丰富的现象与过程。这种极端丰富的现象与历史,无疑在重新界定着"现代的中国"与"中国的现代"。实际上,80年代最热闹的一个关键词是"现代化"一一"四个现代化"、"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到了90年代一个没有那么热烈

7、却作为逻辑延伸的词是"后现代"。何:我觉{!导关于中国当代文化的许多探讨还没有充分的语境化,一些已经得出的结论常常是以西方理论做立论的基点,再拼贴上中国的现实,这未免有简单化与过度文本化之嫌。比如对于广告,一方面,作为一种"肤浅的"、"快餐式的"、"充满欲望与诱惑力的"商业文化,它成为许多人抨击都市文明的靶子;而另一方面,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伴生物、市场发育的必需品,作为在西方文化意义上经典的后现代类像,它又被许多学者指认为中国与西方同步的标志。而事实上,中国当代广告文化现象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也许要繁复得多。在不同的时期,中国民间流传着不同的笑

8、话:80年代,有人在街上随便扔一块石头就能砸到一个诗人:80年代末,变成了在街上扔一块石:头就能砸到一个经理;而90年代,扔一块石头就能砸到一个广告人。这些说法反映了一定的现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