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折叠式运放输入级电流和折叠级电流的分配

关于折叠式运放输入级电流和折叠级电流的分配

ID:34742928

大小:87.47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10

关于折叠式运放输入级电流和折叠级电流的分配_第1页
关于折叠式运放输入级电流和折叠级电流的分配_第2页
关于折叠式运放输入级电流和折叠级电流的分配_第3页
资源描述:

《关于折叠式运放输入级电流和折叠级电流的分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首先,我真是个大懒人!!不行,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写博客了,以后争取每周都有新的东西发布。      其实关于模拟电路的设计,自己在eetop论坛上和大家也讨论了一些东西,只不过一直没有整理出来(自己真是太懒了),从这篇博客开始,分别会总结些关于运放设计的一些东西,由于笔者接触模拟集成电路没多久,经验还不是很多,希望大家能够批判性接收我博客里的知识。      关于模拟集成电路里,设计运放是最基本的工作,而折叠式共源共栅是常采用的结构(共源共栅结构输入共模范围太小,且单位反馈是动态范围很小,折叠式共源共栅结构可以提高输入共模范围,不

2、过同时在折叠处会出现一个较小的极点;还有两者的优缺点比较可能还有很多地方没提到,就不详述了,如果有人能把两者的比较贴在回复处,将不胜感激)。      再设计运放时,设计各个管子尺寸的关键就在于确定流过管子的电流,再根据输出共模范围确定的各个管子的过阈电压,通过Mos管的特性方程就能得到管子的长宽比。具体的运放设计过程,不是此文叙述的重点,就大概表述到此。      对于普通的共源共栅结构:   图一     通过运放带宽的需求,就能确定的输入管的跨导gm,进而便可确定各路的电流了。     对于折叠式的运放,情况稍微复杂一些:

3、图二     为了,便于讲解,我们先只看一路(其实两路是完全对称的),由上图可知I5=I1+I3;那么I1和I3该如何分配呢?首先I1很好确定,由运放的带宽BW就能确定(同普通共源共栅结构),那么I3该取大于I1还是小于I1呢?这个就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你的的设计需求而定了:     一,当在高速应用中,需要大的摆率SR及高的带宽BW,那么此时I3应该取得较大,对于摆率SR自然不用说,电流越大充电速度越快;那么带宽BW又是受什么限制呢?上文提到过折叠式共源共栅结构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在折叠处(图二的X处,暂时只分析一路,两路其

4、实完全对称,再次强调)引入了一个较小的极点,也就是这个运放的次主极点p2,为了保证运放稳定,那么次主极点离主极点越远越好(只是出于稳定性的考虑),那么就要求p2越大越好,那么p2到底有什么决定呢?通过推导传递公式我们可知:p2=gm3/Cx,gm3是M3管的跨导,Cx是X点处的电容;Cx确定好尺寸后一般就确定了,但是在相同的尺寸下,流过M3的电流越大则M3的跨导越大,也即p2也就越大,因此主极点也就可以越大。     二,如果不是在高速应用中,并不需要很大的摆率和带宽,为了提高电流利用率,也即I3的电流足够保证应用所需的SR及保

5、证使运放稳定就行了,那么此时I3取得较小;I3取得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提高直流增益DCGain。这是因为当I3减小后折叠级的各管的输出电阻增大(饱和区的MOS管输出电阻反比与漏电流,因为小电流是沟道长度调制效应更小)。      以上就是关于折叠式运放输入级和折叠级电流确定的方式,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只是简单总结梳理了一下,里面可能还有很多要点并未提到或是很多错误之处,还望读者能够批判指出。      下次博文将介绍一下关于buffer的输出级电流确定,敬请期待吧。http://blog.sina.com.cn/s/blog_4

6、50b27000100yuhc.html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