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与多元现代性

现代化与多元现代性

ID:34720034

大小:3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10

现代化与多元现代性_第1页
现代化与多元现代性_第2页
现代化与多元现代性_第3页
现代化与多元现代性_第4页
现代化与多元现代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代化与多元现代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二十世纪社会思潮——比较文化研究现代化与多元现代性陕西师范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比较宗教与文化理论硕士候选人王涛[内容摘要]:现代化与现代性两个问题域的混淆,使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僭越了现代化问题域,从而将现代化价值化,并落入传统/现代二元对立模式之中,进而视全球化为现代化的具体实现,并为文化带来了同质化的危机效应。本文旨在梳理两个题域,突破传统/现代二元模式,使全球现代化下的多元现代性景观明朗化。[关键词]:现代化;现代性;传统/现代;价值化;全球化;多元现代性在当代语境中,现代化成为了一种“文化命

2、运”,它所带来的同质化效果自然而然的赋予全球化以必然性,后者则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包括反现代化思潮在内的诸多文化单元的强烈反应,这样,文化的传承以及建设便不得不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寻求自身的问题意识,以求得现代化的认同,由此产生了普遍的文化危机。现代化(modernization)与现代性(modernity)是两个相互紧密勾联的概念,但应当明确的是,两者分属不同的问题域,具有各自独特的问题意识。“现代化题域——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型;现代主义题域——知识和感受之理念体系的变调和重构;现代性题域——个体—

3、群体心性结构及其文化制度之质态和形态变化。”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页“从根源上说,现代化是西欧十八世纪启蒙时代以理性为基底的‘启蒙方案’发展而来的,启蒙方案亦即‘现代性方案’(projectofmodernity)。”金耀基《全球化、现代性与世界秩序》,载《二十一世纪》(香港),1999年2月号,第51期现代化,肇端于西方文明(Westerncivilization)的发展逻辑,用艾森斯塔特(ShmuelN.EisenstadtVII二十

4、世纪社会思潮——比较文化研究)的话来说,是使试图将上帝之国引入尘世这种异端理想从社会的相对边缘的区域转移到中心的政治舞台上的文明转型。艾森斯塔特《迈向二十一世纪的轴心》,载《二十一世纪》(香港),2000年2月号,第57期现代化与政治经济领域有着直接的关联,是一整套的政治文化方案,具有鲜明的民族-国家利益特征。如艾恺(GuyS.Alitto)所言,现代化“同现代社会中的民族国家之兴起的所谓的‘新国家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

5、版社1991年版,前言第2页现代化也因此而获得合法性地位,成为不同地缘政治实体的文化共相,从而只拥有了形式化的意义。而现代性则是文明面对现代化的基本态度,换句话说,是个体-群体参与适应现代化的心性结构,它有其理论上的优先性,艾恺写道:“单纯经济因素本身不是造成社会变迁的充分原因,也就是说,特定的经济条件并不保证现代化的出现;最起码,属于人们内在世界的因素——人们的思想世界——是另外一个必要的条件,换言之,人们必须要有一种特殊的机动力量,一种心理,愿意接受有利于现代化改变的各种价值和主意。是故,我

6、认为现代化的根源肇始于‘启蒙运动’。”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因此,无论是认为现代化是“理性化和效率化的过程”(艾恺),或是导致“个体的生成”(G.Simmel)均是在现代性问题域中的总结,而并不仅仅是对于现代化的价值概括,因否认这一点而排斥现代化便是反现代化者最大的偏颇。不可忽视的是,现代化俨然具有“化”的价值诉求,但这是属于现代性问题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现代化论中构成次要问题,“对‘现代化’作为社会事实的‘实然’分析包含着或预设

7、着对‘现代’化作为价值诉求的‘应然’态度”。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3-34页同时,现代化作为‘实然’无法形成真正的民族认同,“现代化作为一个不可避免的民族任务成了中国人的集体认同,很多人误将它作为民族认同,……现代化显然也根本不能成为价值体系,现代化最明显的一个缺陷就是它根本无法解决价值问题,反而使一切价值在物的价值面前相对化。”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载《哲学研究》(京),2001-1,第21页欧洲的反现代化思潮是对启蒙运动以来

8、的文化机制所进行的持续反思,以牛顿物理基本定理为模型的世界观——VII二十世纪社会思潮——比较文化研究理性的进步观为代表的启蒙精神带来了普遍人性论,使系统论的意义上的文化相对主义始终无法在目的论的框架内摆脱普遍主义,反现代化者认为正是这种启蒙逻辑建构了功利主义道德体系。反现代思潮最初起源于人类学的田野考察,由于其理论构架对历史因素的关注,启蒙主义的无历史性(无时间性;J.B.Metz)受到广泛批判,但最终这种历史批判却为对功利主义的价值批判所全面取代。当现代化概念被赋予价值色彩时,“传统”概念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