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各区名称由来

广州各区名称由来

ID:34713296

大小:55.8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9

广州各区名称由来_第1页
广州各区名称由来_第2页
广州各区名称由来_第3页
资源描述:

《广州各区名称由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廣州各區名稱由來廣州共有12個區,2個縣級市,其中越秀區、東山區、荔灣區、海珠區並稱老四區,而老四區再加天河區、芳村區、白雲區、黃埔區則稱老八區;現在的新區有番禺區、花都區、南沙區、蘿崗區;2個市則是增城市和從化市。越秀區越秀區其實就是以前的廣州城,而以前的廣州比越秀區的範圍要小很多,後來因為廣州的巨大發展,管轄範圍也變大了,在1950年6月24日就將廣州城變為廣州的一個區,而越秀區中的“越秀”之名就是因為區内有座山叫做越秀山(原名“粤秀山”,后来为什么改成“越秀山”,连史书都没有具体的记载),越秀山的别名又“观音山”。所以在建區時就定為“越秀區”。東山區(2

2、005年撤區,併入越秀區,並稱越秀區)東山位於廣州城以東,以前這裡是一片片小山崗。東山之名,起源於明代的“東山寺”,在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有一太監在鎮守廣東時,由於貪贓枉法,深受良心責備,於是在城東八里處建起一座寺廟,該廟初名“太監寺”(現在的署前路),於成化18年建成。建成初期,從佛山祖廟請來了北帝供奉在前殿,便把該寺分為前觀後寺的格局,後來,成化皇帝朱見深大赦天下,把該寺改名為“永泰寺”。大概始于清初及至清末民初,這片崗臺地開發成街村,僑房成批湧現,因廣州人習慣把崗地稱為“山”,故此“山”與“崗”混淆,民俗習稱寺四鄰的街區為“東山”,一直相

3、沿未改。所以1960年建區時定為“東山區”。荔灣區荔灣,舊稱“西關”,原為廣州城的西郊。因區內有“一灣青水綠,兩岸荔枝紅”美譽的“荔枝灣”而得名,1960年夏所以建區時便稱為“荔灣區”,現在的荔灣區包含了整個西關。海珠區清乾隆年間範端昂的《粵中見聞》記曰:“廣城南海中,有片石湧出水面,廣袤數十丈。相傳有賈胡持摩尼球至此,珠飛入水,浦曰沉珠,其石曰海珠”。書中還記述了海珠石上有慈慶寺,種有古榕,清順治年間築有炮臺等。宋代時海珠石羊城八景之一,“海珠晴瀾”。海珠石因長年受泥沙沖積,漸與珠江北岸陸地部分連接,1928年被辟為海珠公園,民國20年(1931)擴築新堤(

4、今沿江西路)時,與珠江北岸連成一片。1932~1933年分別修築建成的海珠路和海珠橋均以此命名。建國後的1960年8月,河南區改名為海珠區,取其“海上明珠”之意。天河區天河區得名於區內的天河體育中心。天河體育中心始建於1984年7月4日,原址為天河機場。天河機場建成於1930年,因機場建在天河村的土地上,故名“天河機場”。天河村原名大水圳村,建于宋代,因村前有一條大水圳而得名(圳為河湧,指現在的沙河湧)。據村中父老回憶和村史記載,改名經過如下:民國時期,大水圳村李姓居多,與當時廣州軍閥李福林所在的河南(今海珠區)大塘村等五村為同宗。民國16年(1927年),李

5、福林勢力擴張,自以為可以獨霸南方,於是將其出生地河南大塘村改為天池村,以寓天池出龍之意。接著,李福林派人到各村遊說,以“天”字為頭改村名,因大水圳村前有一河,即沙河湧,遂改名天河村。後來,李福林沒落,天池村又改回大塘村。只有大水圳村改名後,人丁興旺,而且“大水圳”讀音不如“天河”順口,天河村名遂保留至今。芳村區(2005年撤區,併入荔灣區,並稱荔灣區)民國以前是沒有芳村統領這一帶的說法,而最出名的地方是花地村,清朝時就很聞名了,以種花為主。當時廣州人過江去花地村買花,上岸無論去哪裡都必須經過芳村(“芳村”原稱“荒村”。明末清初,遍植花果,四野芬芳,遂諧音改名芳

6、村。),以後廣州人去花地村買花都習慣說成“過芳村”,所以在建區時就把這一區域按照人們的習慣命名為“芳村區”。白雲區白雲區因區內有白雲山而得名,而白雲山因每當雨後天晴或暮春時節,山間白雲繚繞,蔚為奇觀,白雲山之名由此得來,所以建區時定名為“白雲區”。黃埔區黃埔,古稱“黃木之灣”,因黃埔港而得名。黃埔村是黃埔古港的遺址所在,黃埔古港是明清廣州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清代以來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港口。黃埔村原稱“鳳埔”,清代外國商船經常停泊彙集在此,外國船員訛讀“鳳埔”為“黃埔”,久而久之,便變成了我們今天所稱的“黃埔”。番禺區(原番禺市,番禺區+南沙區)番禺為秦始皇

7、三十三年(西元前214年)設置的古縣,番禺是南海郡的首縣,並為郡治所在地。“番禺”之名,戰國時已有。《水經注·泿水篇》:“泿水東別經番禺,《山海經》謂之賁禺者也。”《山海經》載“桂林八樹在賁禺東”,郭璞注:“今番禺。”漢初的史料亦多處提到“番禺”,或亦書作“蕃禺(隅)”,即指今廣州番禺一帶,是當時嶺南最為重要的聚落,已形成地區性的政治、經濟中心,亦是廣東境內最早見於古史的地名。“番禺”之得名,歷來說法是“二山”之說。《後漢書·地理志》、唐《元和郡縣誌》及《初學記》等,均認為縣治有番山、禺山,因以為名。明朝黃佐《廣東通志》載:“番禺縣治東南一裏曰番山,其山多木棉

8、,其下為泮宮;自南聯屬而北一裏曰禺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