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ID:34636132

大小:306.6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8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_第1页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_第2页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_第3页
资源描述: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页码,1/3(W)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WWW.MOST.GOV.CN>>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谢家麟院士谢家麟,男,1920年8月出生于哈尔滨市。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5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途中受阻。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八七工程”加速器总设计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经理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11项奖励。谢家麟院士是国

2、际著名物理学家,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55年在芝加哥医学中心,他担任首席物理学家,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开拓了电子束治疗癌症的新领域。1955年回国开展加速器研究,他带领团队从研制基本关键部件做起,奋斗八年,建成我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跨越式地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该加速器建成即投入国防建设使用,为两弹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发展了大功率速调管、加速管和微波管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带动了我国加速器事业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他领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设计和建

3、设。他组织数十次研讨,反复权衡比较质子打静止靶和正负电子对撞,最终确定2.2GeV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和“一机两用”的方案,既为高能物理提供实验装置,也为同步辐射提供了应用平台。在方案设计过程中,他提出六条原则成功指导了对撞机设计,指导完成速调管、加速管、能量倍增器、正电子源和高频腔等加速器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性研制。谢家麟和工程指挥部带领工程团队精心设计、精心建设,于1988年高质量完成了建设任务,创造了国际加速器建设史上的奇迹,我国从此在τ-粲物理研究领域占据了国际领先地位。http://www.most.

4、gov.cn/ztzl/gjkxjsjldh/jldh2011/jldh11jlgg/201202/t20120210_92349.htm2012/2/18w页码,2/3(W)上世纪90年代,他提出开展自由电子激光研究的863项目建议。他科学决策,选用经过考验的先进技术,制定热阴极微波电子枪注入器、波荡器和光学谐振腔等核心设备的技术方案,提出采用“前馈控制”,提高直线加速器的束流稳定性,带领团队突破性地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成为亚洲第一台产生激光并实现饱和振荡的装置,使中国成为继美

5、国及西欧后实现红外自由电子激光饱和振荡的国家,奠定了我国自由电子激光发展的基础。2000年,谢家麟院士提出速调管同时作为微波源和电子源的紧凑型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创新性构想,将电子直线加速器几十年沿用的三大系统精简为两个系统。经过四年努力,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紧凑型新型加速器样机,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并申请了国家专利。他十分重视和关注我国加速器发展战略,多次就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重要建议和指导意见,对促进我国加速器领域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谢家麟院士爱国敬业,求实创新,学风严谨,淡泊名利,毕生奉献于粒子加速器研

6、究,培养了一大批加速器技术专业人才,为我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前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仍活跃在加速器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沿,为我国高能物理和加速器事业的持续发展做贡献。吴良镛院士吴良镛,男,1922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1946年协助梁思成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1949年毕业于美国匡溪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7、以及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职。现任清华大学建http://www.most.gov.cn/ztzl/gjkxjsjldh/jldh2011/jldh11jlgg/201202/t20120210_92349.htm2012/2/18w页码,3/3(W)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吴良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他长期从事建筑与城乡规划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和学科发展研究,针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规模大、速度快、涉及面广等特点,创立了人

8、居环境科学及其理论框架。该理论以有序空间和宜居环境为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居环境建设原则、层次和系统,发展了区域协调论、有机更新论、地域建筑论等创新理论;以整体论的融贯综合思想,提出了面向复杂问题、建立科学共同体、形成共同纲领的技术路线,突破了原有专业分割和局限,建立了一套以人居环境建设为核心的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和实践模式。该理论发展了整合人居环境核心学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的科学方法,受到国际建筑界的普遍认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