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吸血鬼电影研究——吸血鬼荧幕形象的建构与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ClassifiedIndex:UniversityCode:10075U.D.C:NO:20100856ADissertationfortheDegreeofM.ArtsStudyonHollywood'sVampireFilm——ConstructionandAnalysisoftheVampire'sScreenImagesCandidate:GaoYuanxueSupervisor:Prof.HeZhipuAcademicDegreeAppliedfor:MasterDegreeofArtsSpeciality:ArtsUniversity:HebeiUniversityDateofOralExamination:May,2013 摘要摘要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能找到与吸血鬼有关的神话传说,它与生俱来的神秘魔力让这个黑夜生物充满吸引力,它不但是宗教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学作品所热衷塑造的文学形象。1921年,世界第一部吸血鬼电影《诺斯费拉图》将吸血鬼从荒凉的古堡带到了人类艺术的舞台开始,艺术家们对吸血鬼形象的探索乐此不疲。好莱坞早期的吸血鬼电影是以恐怖题材为主,以《德库拉》为代表吸血鬼形象的建构围绕制造恐怖气氛进行造型。这部作品不但成功塑造出荧幕的怪物明星,还为吸血鬼形象的建构奠定了造型基础。伴随着社会文化历史进程的前进,电影艺术蓬勃发展,吸血鬼电影在九十年代初开始了多元化的尝试,它并不仅仅作为恐怖消解的工具,承担起人类心灵的代言者。直至《暮光之城》问世真正让吸血鬼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它成为一种文化形象被推向大众文化的中心地带。好莱坞在不同时期对吸血鬼形象的建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时代意义。本文通过对吸血鬼文化、电影的梳理,对吸血鬼形象进行系统化的定位与分析,深入挖掘电影的文化内涵,结合时代文化历史背景,对吸血鬼形象背后的隐喻世界进行深刻剖析。通过哲学视角透视吸血鬼生存的尴尬与无奈,揭示其形象符号背后人类情感的审视及对道德规范的反思。透过精神分析的视角探索吸血鬼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及其影射出人在现实的挣扎与精神的渴求。关键词:吸血鬼形象文化建构解析I AbstractAbstractAnycountryintheworldcanfindaboutvampiremythsandlegends,itsinherentmysterymagicappealforthenightlife,itisnotonlyaproductofreligiouscultureandliteratureintoliteratureimageoftheshape.In1921,theworldthefirstvampirefilm《Nosferatu》willbethevampirefromthedesolatecastletothestageofhumanart,artistsexplorationofthevampireimage.EarlyvampiremoviesinHollywoodhorrorthemeisgivenpriorityto,inorderto《Dracula》toconstructtheimageofthevampirearoundterroratmospheremodel.Thisworknotonlysuccessfullycreateamonsterstarscreen,alsolaidthefoundationmodellingforvampireimageconstruction.Alongwithsocialandculturalhistory,filmartboom,vampiremoviebeganintheearlyninetysdiverseattempt,itnotjustasaterroristresolutiontool,takethehumanmindtelevsion.Untilthereleaseof《Twilight》realvampiresbecomethefocusofpeoplesattention,ithasbecomeaculturalimagetothecenterofmassculture.Hollywoodindifferentperiod,theconstructionofthevampireimageliesbehindtheprofoundculturalconnotationandsignificance.Thisarticlethroughtothevampireculture,themovieofthecomb,thevampireimagepositioningandanalysissystematically,in-depthexcavationofthefilmcultureconnotation,combinedwiththeeraofculturalhistorybackground,studiesdeeplythevampireimagebehindthemetaphorworld.ThroughphilosophicalAngleintothevampireliveembarrassedandhelpless,revealitsimagesymbolsbehindthereviewandreflectiontothecodeofethicsofhumanemotions.Throughpsychoanalyticperspectivetoexplorethevampireinnercontradictionandstruggleandreflectsthepeopleintherealspiritofstruggleandthirst.Keywords:culturalconstructionvampireimageresolution.II 目录目录绪论.................................................................................................................................1第1章吸血鬼电影的缘起与发展..................................................................................41.1吸血鬼的文化渊源..................................................................................................41.1.1始于传说.............................................................................................................41.1.2兴于文学.............................................................................................................61.2从坟墓爬上荧屏......................................................................................................71.2.1现实基础:电影的诞生.....................................................................................71.2.2理论基础:表现主义.........................................................................................81.2.3表现主义的召唤:《诺斯费拉图》...................................................................91.3吸血鬼电影的发展................................................................................................101.3.1德库拉时代:群魔乱舞的荧幕.......................................................................101.3.2“后德库拉时代”:吸血鬼的新生命..............................................................111.3.3新吸血鬼时代:大众文化的诉求...................................................................12第2章形象建构:吸血鬼的银幕“进化”................................................................142.1恐怖片时期的德库拉形象....................................................................................142.1.1德库拉的荧幕形象特征...................................................................................142.2“后德库拉时代”的吸血鬼形象.........................................................................162.3消费时代下的新吸血鬼形象................................................................................18第3章多元视域下吸血鬼形象的解析........................................................................213.1哲学视域下对吸血鬼形象的解析........................................................................213.1.1生与死...............................................................................................................213.1.2善与恶...............................................................................................................253.2精神分析视域下的吸血鬼形象............................................................................273.3社会学视域下的吸血鬼形象................................................................................293.3.1多重时代寓意与文化内涵...............................................................................29III 目录3.3.2人性的介入与社会意义的探讨.......................................................................32结语..............................................................................................................................34参考文献..........................................................................................................................35附录..............................................................................................................................36致谢..............................................................................................................................39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40IV 绪论绪论(一)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达到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通过归纳总结吸血鬼文化的起源与及吸血鬼电影的发展,对好莱坞吸血鬼电影的类型、主题等对其进行时间上的划分与归类,通过总结其发展中阶段性特点分析吸血鬼电影以及吸血鬼荧幕形象转变的社会文化历史原因。其次,对好莱坞吸血鬼电影中吸血鬼形象的建构的纵向梳理与形象符码内涵的解析。通过具体影片对吸血鬼形象进行详细的剖析,通过吸血鬼形象在转变过程中的不断丰富与创新,进而探析吸血鬼形象中存在一定共性的隐喻功能,分析其自身的多重矛盾因素,引发对吸血鬼形象的深层理性思考。最后,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对近年来吸血鬼在影视剧中得类型化现象产生思考及未来吸血鬼在荧幕上的形象上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展望。在国内期刊文献资料中,对于吸血鬼文学以及电影的研究中以吸血鬼的文化研究较为丰富,缺少对于吸血鬼形象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时期吸血鬼形象特性的纵向梳理,本文通过前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吸血鬼形象进行详细的剖析与探索,并进而发掘吸血鬼形象在荧幕中的隐喻功能,对吸血鬼形象演变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的展望。(二)研究现状1、吸血鬼影片的文化学研究在当前的学术文献资料中,对吸血鬼影片的文化学研究相对来说是比较详尽的。研究者从宗教、人性等角度对吸血鬼影片进行剖析。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吸血鬼电影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吸血鬼电影中的宗教价值观成为文献资料中探讨的主要层面,尤其是从西方宗教文化中对死亡观的考察、边缘人性的隐喻内涵以及终极关怀中的反问与思考。在对吸血鬼影像中异教文化的探讨中就有研究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生者’的所指是双重意义上的,即表面上的剧中人物和实际上的观众;“死者”的所指同样是双重意义上的,即表面上的剧中吸血鬼和实际上人们想象中的死亡。文化学意义上的“对话”1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①由实际上的生者和想象的死者构成,是想象,是恐惧,是迷恋,是困惑……”在这里,作者试图向我们阐释在吸血鬼的影像世界中,生与死已成为影片中永恒的探讨主题,在西方宗教文化的语境背景下,对人性的探讨也凸显出其文化符号的隐喻特性。其次,在宗教背景下的关于人性探讨。对释吸血鬼这一角色的诠释离不开对基督文化背景的理解,例如影片《德库拉》中的伯爵俨然是作为邪恶的化身,上帝的对立面呈现在观众面前,信仰就成为一种关乎未来的精神考验。“上帝的绝对属性如全知、全能、永恒等被隐秘地转移到德古拉身上,这让我们看到影片考验的不仅是吸血鬼,②也是通过异教文化的展现考验耶稣的信徒。”此外,吸血鬼与流行文化也是当前文献资料中所探讨的主要领域。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戴锦华教授在《文艺争鸣》中对吸血鬼流行文化的解析中谈到:“关于大众文化功能的通常说法是,它可以给人提供想象性的抚慰,以及现实当中能够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想象性解决。一个美国研究吸血鬼文化的大学教授指出,所有现在的这些吸血鬼的故事和以往的吸血鬼故事不同,它们都有着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甚至到不近情理的地步。这既是这批流行的吸血鬼故事的特征,也同时是大众文化文本的基本特征。”2、吸血鬼作为社会意义探讨的隐喻符号吸血鬼题材电影以深入社会的笔触反了许多社会焦点问题,将当下一些热点而具争议的话题引入其中。“吸血鬼还对同性恋和双性恋做了指涉。一方面,人在转变成吸血鬼的过程中伴随着血对流的特征,这是两性欢爱的折射。另一方面,在当代西方社③会,吸血鬼这个符号更多地表受排挤、歧视的社会群体……”关于艾滋病,一些文献也做出了论述,“在‘艾滋恐慌事件’中吸血鬼显得相对无辜,非常时期人们的联想往往特别丰富,吸血鬼因其暖昧性和吸血行为,难免这场浩劫。但毕竟广大的德古拉迷并不是处在艾滋病核心的同性恋或恋血癖,所以很快吸血鬼就被人们释放,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星期六晚间直播》的滑稽短剧中,德古拉在吸血前还要警惕的给受害者验血,在动辄恐慌的日本,首次相关宣传也选了④德古拉做代言人—甚至连我都怕艾滋病。”在对吸血鬼形象的探讨中,研究者对其符①《异教文化中的死亡景观——吸血鬼影片的文化解读》陈娟出自《电影文学》②《异教文化中的死亡景观——吸血鬼影片的文化解读》陈娟出自《电影文学》③《红酒中绽放的魍魉——吸血鬼影片的隐喻世界》余燕芝出自《电影评介》④《夜影百年——德古拉电影的文化研究》刘娜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52 绪论号价值赋予了丰富的意义,这些社会问题的探讨也在影片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三)研究范围界定本文旨在分析“吸血鬼”在美国电影中的角色形象,由于电影中以吸血鬼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影片涉及面较广,因此有必要在此对这类影片做一界定。首先,本文所研究的吸血鬼电影是将吸血鬼作为影片主要角色的故事片,纪录片、动画片以及微电影不在参考及研究范围之内。(类型)其次,吸血鬼是以主要角色出现在电影中,承担着表现电影主题的重要作用的角色,而电影对白或影片名称中涉及吸血鬼的字样,不具参考价值,因此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角色)另外,特别需要指出的影片产地,吸血鬼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随着近年来的文化发展与融合,美国吸血鬼电影中也会时常出现东方吸血鬼面孔,这类角色形象同属本文的研究对象。然而,东方电影中的吸血鬼形象不在参考范围内。(产地)3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吸血鬼电影的缘起与发展1.1吸血鬼的文化渊源“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特点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它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还包括基本人权、生活方式、价值体系、①传统和信仰。”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吸血鬼文化并不是将吸血鬼作为研究主体,因为对于吸血鬼的客观存在性尚无科学定论,我们暂且将其看作为虚构的一类,是人类历史文明发展中,精神文化的产物。1.1.1始于传说与吸血鬼的有关的传说源远流长,遍布于世界各地,任何一个国家都流传着与吸血鬼有关的传说,在古罗马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中我们都能找到它的身影。时至今日,在挪威、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意大利等西方国家的文化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尽管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吸血鬼仍然是人们茶余饭后乐此不疲的谈资,甚至有人坚信吸血鬼是真实存在的。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2月3日报道,在塞尔维亚的巴珍纳巴斯塔小镇就对当地居民发出了官方警示:“当心,有吸血鬼出没!”同时,当地议会还呼吁民众在门窗上悬挂大蒜,以此来预防吸血鬼对人类的袭击。虽然在欧洲很多国家,人们对吸血鬼的存在仍持有怀疑态度,但是,当地居民对此却深信不疑。从17世纪开始,无论是宗教还是文学,探索者还是影迷,人们对于吸血鬼的狂热之势有增无减。正因如此,也让我们对吸血鬼的文化溯源有迹可循。在一些古老民族的文化中,都将吸血鬼扣上了恶魔的烙印,吸血蝙蝠、女鬼、僵尸……不同地域的国家对这个神秘生物都有着不同版本的演绎,但是这些生物都有一个共性,即为嗜血。伴随着时代变迁与文化融合,其地域性特征也逐渐被淡化,吸血鬼的形象特征才逐渐被广泛认同。《荷马史诗》的奥德赛篇章中,奥德赛在地狱之途中深陷险境,这个古希腊传说中的英雄用山羊血喂食幽灵,促使其成功逃生。基督教的《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①1982年世界文化大会《总报告》和《总宣言》4 第1章吸血鬼电影的缘起与发展儿子该隐谋杀了亲弟亚伯受到上帝的诅咒,惩罚其终生流浪并以吸血为生,虽得以永生,但必将遭受世人的追杀,其后代也逐渐形成庞大的吸血鬼家族。这两则故事也被西方吸血鬼传说研究者们认为是吸血鬼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由此可见,地域的宗教文化及意识形态关于吸血鬼的形象、特征和民间传说有着不同版本的演绎。在人类早期神话传说中,一个名叫“莉莉丝”的女人作为吸血女魔的形象出现在①于苏美尔神话中。根据希伯来民间传说《死海古卷》的记载,“莉莉丝”被指为《旧约》里亚当的前妻,因反抗上帝而离开了伊甸园。希伯来语中,其名莉莉丝含有夜之意,在犹太文学中,她是撒旦的情人,也被认为是恶魔的化身,同时,也是一个拥有高超法力的女巫。她教唆该隐通过吸血来获取能量,得以永生。而莉莉丝的传说也被认为与吸血鬼的起源有关。由此看来,吸血鬼的“问世”与宗教有着不可割裂的渊源,无论是基督教还是犹太教,对吸血鬼都秉持否定的态度,将其视为魔怪,而黑暗、嗜血、罪恶被看作为其负面形象的代名词,成为西方宗教宣扬教义、警醒后世的工具。也正因如此,吸血鬼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风靡西方世界而经久不衰。另外,除了宗教文学上的记载,使吸血鬼的传说达到巅峰的还与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相关。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而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也是循序渐进,波浪式发展。在古代,由于人们认知能力的匮乏,对死亡、疾病等生命、自然现象产生恐惧心理,也随即杜撰出吸血鬼的形象。在中世纪时期的罗马尼亚一带,血卟啉症是当时的一种多发疾病。这种病的皮肤、骨骼和牙齿中含有一种叫做卟啉的色素,在黑暗中对人体无害,一旦遇到阳光就会被转化成腐蚀性的食肉性毒素。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血卟啉症更会造成人体变形——惨白的肌肤、血红的牙根,甚者更是如同僵尸般畸形。由于这种疾病伴随贫血症状,在医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血卟啉患者试图通过饮血来治疗。这种偏方之说,我们无从考证,但如今对于血卟啉症的患者却只有通过输血进行治疗。畏光、嗜血、畸形,人们将这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移情于迷信之说,吸血鬼的形象也应运而生。到14世纪,瘟疫席卷整个欧洲,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口死亡。在没有疾病防控措施和治疗手段的情况下,有时在没有确定患者是否死亡的就将患者下葬,被埋者临死前①源于希伯来语Lilith,苏美尔神话与拉比文学中的人物5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挣扎在坟墓中留下了血迹。由于当时人们恐慌心理,使得一些迷信说盛行,这些血迹也就被认为是死者变成了吸血鬼。英国著名的“疯子国王”乔治三世就是这一疾病的受害者。时至今日,东欧依然流传着有关吸血鬼、女巫等超自然物种的民间传说。1.1.2兴于文学尽管关于吸血鬼传说的口头传播从未停止,但是吸血鬼真正变为铅字进入纸介传播要从18世纪的德国文学说起。18世纪初期,欧洲各国完成了从封建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科学精神和理性主义成为当时的时代主流。然而,文学家们对吸血鬼形象的想象与勾勒依然充乐此不疲,在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发起之前,有关吸血鬼传说的文学创作就已悄然出现于德国的文学作品中。“我从坟墓里被赶出来,还要追寻非凡的才能,还要爱那已失去的人,吸允他身①上的血,这关系到他,必须紧随他人,那个年轻人暴跳如雷。”这是当时享有极高声誉并广受欢迎的一部吸血鬼题材的民谣——《克兰特的未婚妻》,是德国著名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作品,取材于德国库拉勒地区的民间故事,描写了一对已经订婚的男女,而未婚妻却成为吸血女鬼,从此天各一方。这首诗也被《吸血鬼传奇》的作者蒙塔古·萨默斯认为是吸血鬼进入文学界的首部作品(这一说法至今依然存有争执)。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作品中没有将吸血鬼危害人类生命作为描述主题,而是描写了一对痴男怨女对爱情的吟唱,对生死两茫茫的爱恋之愤慨,对悲惨无助命运的反抗与挣扎。结局终究逃不过死亡,吸血女鬼与未婚夫一同之葬身火海。没有赤裸的血腥描述,没有残忍的暴力情节,这也让读者一改对吸血鬼形象的恐惧心理,进而对吸血女鬼的悲惨遭遇产生恻隐之心,殉情的结局既满足了传统审美价值观又符合了当时道德伦理观念。在这首诗中,吸血鬼的形象也不再是毛骨悚然的魔鬼,而被注入了感情元素,丰富了其人性的一面。与此同时,德国诗人毕尔格的《莱勒诺》、英国诗人济慈的《无情的美人》也是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诗歌作品。然而真正将吸血鬼题材的文学作品推到大众眼前的当属约翰·波里多利的短篇小说《吸血鬼》,这部作品也被称之为是吸血鬼传说在西方文学中一部先河之作。这部小说首次将吸血鬼塑造为一个上流社会的贵族身份,而作品中的吸血鬼形象不再是形只①转自【英】蒙塔古·萨默斯《吸血鬼传奇》,韩扬、刘群译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204页。6 第1章吸血鬼电影的缘起与发展影单的孤独化身,小说中还塑造了一些吸血鬼仆人、情妇和吸血鬼猎人等人物角色,这也对后来的吸血鬼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涌现出了大量类似题材的作品,但却因缺乏创新而流于庸俗。1867年,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库拉》的问世才彻底打破这一境遇,也让吸血鬼题材的文学风靡整个欧洲,正是这部作品让人们对吸血鬼的伯爵身份深入人心,也让德库拉成为了吸血鬼的代名词。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德库拉伯爵也改编自历史真实人物——VladTepesDracula(译名为:弗拉德‧则别斯‧德库拉)据史料记载是罗马尼亚三大公国之一的瓦拉基亚公国的伯爵,同时也是罗马尼亚的民族英雄,但是由于年幼时的囚禁经历,对其身心造成①沉重的悲观印记,在他上台执政后采用严苛政策,甚至动用了残暴的“刺刑”。这一情节也被作者写进小说,削减的木棒刺入吸血鬼的胸膛才能真正解决其性命。这不作品不但融合先前所有吸血鬼传说的创新,还赋予了吸血鬼更多的新“生命”。尤其是作品中对性欲赤裸而直白的描写,将欲望与挣扎纯粹的展现在读者面前。除了营造恐怖、紧张的情绪外,小说还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营造出许多梦幻般的氛围,而这一表现手段也被后来运用到电影《惊情四百年》中。对吸血鬼形象的塑造方面,小说也有了新的突破,作者给予吸血鬼更为强大的能力,德库拉不但拥有先前传说中吸血、变身、感控生灵,甚至还能拥有迅速消失、迷惑人类的能力。尽管人们对于这部文学作品价值争论不休,却丝毫不影响它的受众关注度,时至今日,依然畅销国际,也正是这部作品的问世,将传说中的吸血鬼形象更加丰满而真实,为后来电影的改编提供丰富而形象的素材。1.2从坟墓爬上荧屏1.2.1现实基础:电影的诞生19世纪伴随着欧洲大工业时代的来临,化学、机械等工业的发展迅猛发展,物质、技术基础的日趋成熟,电影在欧洲诞生了。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卢米埃尔兄弟公开售票放映了影片《工厂大门》,至此,作为人类的第七艺术——电影,正式走进我们的生活,为艺术家们的创作开启了新篇章。①欧洲古代的酷刑之一,施刑者将削减的木桩置于土中,受刑者坐于木棒的尖端,从肛门刺入,经嘴或胸腔穿出。在此状态下受刑者依然能存活一天以上,这种刑罚常常在空旷之处以供人观赏。7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如果说爱迪生的发明为电影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而卢米埃尔兄弟将电影的魔力展现于世,那么乔治·梅里埃则是将电影赋予了生命活力的第一人。作为表现美学的开创者,他将电影的“可能性”发挥到极致,尽管他一意孤行的活在自己的理想王国中,但是他独具创新精神的将“特技”手段注入电影,这也为后来的电影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1.2.2理论基础:表现主义这门年轻而独具活力艺术形式在20世纪20年代日趋走向成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为其趋之若鹜,然而,电影的商业与艺术特性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欧洲的先锋艺术家们开始向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化电影宣战。这一时期,一批欧洲现代主义画家在电影艺术中看到了符合现代主义的抽象化和意识化要求,纷纷涉足电影电影界。他们中有瑞典的达达主义画家维金·艾格林,法国立体主义画家费南·莱谢尔,德国的现代派画家汉斯·里希特和比尔特·罗特曼等。作为表现主义首部也是最为著名的影片《卡里加里博士》(德国导演:罗伯·特维纳)就被认为是由三位表现派画家完成的。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指出:“这部影片真正的导演是三位狂飙的表现派画家,①即布景赫尔曼·伐尔姆、华尔特·罗里希和华尔·雷曼。”表现主义最早起源于绘画艺术,在1919年至1924年,风行于德国、奥地利和北欧一代的艺术流派。其美学原则强调以夸张、变形、怪诞的形式去表现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将作者的情绪外射于所描绘的形象中。主观唯心主义是这类电影创作的哲学基础,他们将将艺术视为“自我表现”的工具,用艺术来抒发个人情感或表达个人观点。他们对形式与手法格外重视与推崇,着力探索电影的特性与电影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擅于在布景、服饰与造型上运用夸张的奇异效果。同时,还格外重视写意,强调艺术假定性,他们并不追求形似,反而在创作中更加有意识的歪曲客观事物形象。另外,这类艺术家们身上大多打着沉重的悲观烙印,其作品多以表现不幸、残酷与悲惨的人生状态,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恐怖、幻想和犯罪是表现主义电影最显著的特征,艺术家们刻意或无意般描写一战后德国的混乱状况,似乎在召唤一个致人死命的②妖魔,也就是这个时候,第一个从坟墓爬上荧屏的吸血鬼——欧洛克伯爵(Count①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译本第1982,中国电影出版社,第159页②电影《诺斯费拉图——恐怖交响曲》中的吸血鬼角色,F.W.茂瑙导演,19228 第1章吸血鬼电影的缘起与发展Orlock)“现身”了。1.2.3表现主义的召唤:《诺斯费拉图》《诺斯费拉图》是导演茂瑙(FriedrichWilhelmMurnau)根据布拉姆·斯托克小说《德库拉》进行改编的作品,而后因为版权一度遭受查禁,直到1988年才重得见天日。这部作品不但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一部重要代表作,而且也被电影史上看作是恐怖电影的鼻祖。影片较传统的表现主义有了新的大胆尝试。首先导演茂瑙将影片搬到了室外,突破了表现主义主观造景的空间限制,运用外景、造型、光影等手段营造出恐怖感成为默片时代中独树一帜的视觉体验。首先,通过外在造型手段制造恐怖体验。茂瑙的《诺斯费拉图》作为首部登上荧幕的吸血鬼电影对吸血鬼形象的塑造可谓是匠心独运。首先是外在形象上的怪诞——一个瘦弱的光头怪物:瘦长的体型,惨白的面庞,突兀的脑门,尖立的耳朵,可怖的眼神,纤长的指甲……仅仅从外表来看,欧洛克伯爵就是一个赤裸裸的恶魔形象,而这样一种怪物给我们的直观视觉感受就是丑陋与怪异,导演直接还原了吸血鬼的原始恐怖形态。他的形象与常人相像而又异于常人,飘忽不定、光怪陆离的行为举止正是观众恐怖之感的来源,因为这样一种怪物的存在让人心存不安,哈特从家乡出发前往古堡,不祥之感始终如影随形,这种感情同样也传递给了观众。直至哈特打开棺材,这种不安已经转换为威胁与恐惧。消灭这种威胁也满足了人们对正义渴求。这种形式也为恐怖片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可以说这种恐怖感的制造是恐怖电影最基础的手段。导演在影片中运用光影营造出的恐怖氛围也将这种恐怖体验发挥到极致。恐怖,来自生命的威胁与人类对死亡的畏惧,导演正是抓住了观众的这一心理将吸血鬼杀人的情节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如果你看过《诺斯费拉图》这样一个镜头一定会让你刻骨铭心,欧洛克伯爵沿着楼梯缓缓上行,他所伤害的目标就是美丽的女主角。这个情节处理上,导演并没有平铺直叙描写吸血鬼的面部表情,他狰狞的形态是通过投射在墙壁上的剪影:一个佝偻的身躯缓缓移动,张开了魔抓扑向沉睡中的女主角,一个魔鬼的姿态完完整整的尽收眼底,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无疑带有鲜明的表现主义特色,导演将恐怖情绪融入于对光影中,给人产生阴森恐怖的心理体验。另外,导演在影片中对表现主义室内剧的突破,极大的拓展了场面调度的空间,9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这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实景拍摄,阴森的古堡、甲板上的老鼠、寂静的街道……在这种空间里,欧洛克伯爵带着棺材悄然潜入民宅,这种诡异而神秘的场景中,不需要言语的描述就足以让人不寒而栗。同时,导演通过对影片色调的调整将正与邪的较量展现在电影的构图中。在女主角米娜出现场景,画面色彩明快,而吸血鬼伯爵的出场始终是阴暗的色调,这种黑与白的对比更能够唤起观众心中对美好事物的保护欲,这种较量在观众的视觉体验中起到恐怖感潜移默化的移情作用。作为第一部从坟墓走向荧屏的吸血鬼电影,它的出现与表现主义风格的兴盛有着深刻的联系,正是表现主义对艺术独特的审美追求,让“吸血鬼”成为艺术家的情感表达工具,将其从坟墓中“复活”,赋予其“生命”,赐予其能量,从而也为人类电影史创造了一种新的类型——恐怖电影,吸血鬼电影也作为恐怖电影的亚类型开启了它漫长的荧幕征程。1.3吸血鬼电影的发展1.3.1德库拉时代:群魔乱舞的荧幕1931年,电影史上第一部吸血鬼题材的有声片在美国诞生,导演勃朗宁购买了电影的改编版权,《德拉库拉》(Dracula)正式通过合法途径走上了荧幕舞台,而这部电影也成为恐怖片中的经典之作。《德库拉》诞生之际,美国社会正处于大萧条时期,这段时间也正是美国恐怖电影的发迹阶段,换句话说,对于美国人来说,最糟糕的时期也就是魔鬼横行于荧幕最兴盛的时期。“富人仍旧可以去南太平洋群岛;知识分子去墨西哥;穷人则去电影院。”①因此,这也催生了好莱坞一年四部恐怖片的产量,这是一个群魔乱舞的时代,除了吸血鬼题材影片横扫荧幕,木乃伊、狼人等怪物形象都是当时好莱坞恐怖片中的常客,古老传说中的鬼怪纷纷再现荧幕,这种神秘、可怖、怪诞的视觉形象成为当时好莱坞的热门题材,而德库拉则有幸成为首位好莱坞推出的怪物明星。贝拉·卢戈西(Bela·Lugosi,1882——1956)对德库拉这个角色的塑造成为吸血鬼的一个经典形象,这部电影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都取得了空前反响,这部影片最大①吉尔伯特·塞尔德斯:《七种流行艺术》纽约:哈泼兄弟出版公司,1924年第一版,1957年修订版,31页10 第1章吸血鬼电影的缘起与发展的成功就是贝拉·卢戈西的对德库拉这一角色的诠释,于是,就有人认为这部电影中除了德库拉的角色塑造外其他的角色都显得单薄而可笑。无论德库拉伯爵眼中邪恶的目光,还是那如影随形的阴郁气质,将观众带入电影所营造的恐怖氛围中,人们生活中的黑暗与压抑在恐怖中得到了释放,对吸血鬼这种超自然物的变态式演绎,观众观影体验中的一系列反应:惊叫、不安与恐慌得到了短暂消解。因此这类影片的艺术性①远远低于其商业效应,《德库拉》也被看作为B级片(B-movie)的开端。《德库拉》的成功为环球公司带来巨大的商业效益,从而也催生了一系列《德库拉》的“姊妹篇”,例如:《吸血鬼的印记》(1935年)、《德库拉的女儿》(1936年)、《德库拉的儿子》、《德库拉的房子》等,但是这些影片制作粗糙、内容低劣,充斥了大量血腥、色情与暴力,追求画面的冲击力和情节的刺激性,恐怖与暴力死亡成为好莱坞恐怖片的主要表现手段,对娱乐性和商业性片面追求将吸血鬼电影推向了黔驴技穷的境地。1.3.2“后德库拉时代”:吸血鬼的新生命同质化的吸血鬼影片批量生产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直到1992年《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的问世才正式宣告吸血鬼作为魔怪时代的结束。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对德库拉的诠释显然已经不满足于原著的束缚,而是赋予《德库拉》新的能量与生命。原著中一个嗜血狂魔的魔鬼摇身一变成为寻找真爱的痴情人,德库拉伯爵逐渐褪下恶魔的外衣,赋予其与人类似的复杂的情感与人性特质。影片的叙事风格也已不再完全依附恐怖片的审美特性,而是将爱情片的元素注入其中,尤其值得人注意的是,这部影片中融入了对人性的反思,打破了纯粹的善恶观。另外,从审美角度来说,画面唯美而考究,色调华丽而柔美,声势宏大的开场后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影片节奏性增加。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特技手段丰富,电影的观赏性与艺术性也得到提高,影片刻意削弱了原有的恐怖氛围,以神秘来获取关注,并且在矛盾元素的碰撞中取得了史诗般的艺术效果,导演将英伦的优雅、美式的粗暴、中世纪的野蛮杂糅,将女性的含蓄与欲望交融,生死、爱恨……这些矛盾冲突与复杂情感的堆砌,使观众在观影体验中得到了情感释放,提①指低预算拍出来的影片。11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升了审美享受。可以说《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将商业与艺术结合得恰到好处,这也为它带来巨大经济利益——15亿美元的票房让这部影片一度成为最卖座的吸血鬼电影。自此,吸血鬼电影开始了多元化的发展,文艺、魔幻、喜剧、动作、爱情等类型片中都能看到其活跃的身影。电影的繁荣离不开优秀的文学作品作支撑,上世纪七十代开始,美国当代小说家安妮·赖斯带着她的吸血鬼家族走进了大众视野,迄今为止,已经盛产了十二部吸血鬼文学作品,被誉为“吸血鬼之母”,她的主要作品包括《夜访吸血鬼》、《吸血鬼莱斯特》、《吸血鬼女王》、《肉体窃贼》、《恶魔麦诺克》、《吸血鬼阿曼德》等被合称为《吸血鬼编年史》,一些优秀作品也纷纷被改编成电影,其中《夜访吸血鬼》是最为著名的一部。1992年,这部电影上映立刻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汤姆·克鲁斯与布拉德·皮特的细腻演绎让吸血鬼这个传统观念中的魔鬼形象摇身一变成为文艺气质十足的贵族型男。影片中的恐怖气氛大大削弱,情感戏份大量增加,吸血鬼形象的丰满,情节跌宕起伏,第一人称的叙述,开放式的结尾引发人们无限想象……这些丰富的叙事元素与表现手法为吸血鬼电影开拓出更广阔的空间。随着《夜访吸血鬼》的成功突围,吸血鬼电影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对于荧幕中漫步的“吸血鬼”也并不满足于恐怖片对它的束缚,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也是吸血鬼在荧幕上最为活跃的时期,吸血鬼电影整体向动作片转型。《V字特工队》、《刀锋战士》、《黑夜传说》等以电影系列的形式备受追捧,这些影片尤为突出的特点就是电影元素更加丰富,并且很难用一种模式去界定它的类型,科幻、动作、惊悚、喜剧等类型片的特质被杂糅于一体,制作商们大量的增加了打斗场景,大量的特技手段使视听元素更加丰富多彩。在《夜访吸血鬼》之后,此类影片的艺术性的表现并不突出,但是这却丝毫不影响这些影片不俗的票房成绩,大制作、大明星的加入、商业化的运作,使吸血鬼电影在这一时期也脱离了B级片的队伍,跻身于A级片之列。1.3.3新吸血鬼时代:大众文化的诉求21世纪的到来,伴随着文化的多元发展,吸血鬼经过了近百年的荧幕“进化”,从坟墓中带出来的神秘感已日渐消退,这样一个种类走进了大众文化领域,他们不再是穿着长袍邪恶魔鬼,反而成为众人争相追捧的对象。2008年,《暮光之城》的上映,掀起了全球性的流行风暴,吸血鬼文化也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四部电影近三十亿12 第1章吸血鬼电影的缘起与发展的票房,再次开创了吸血鬼电影的票房神话。这部影片最突出的特点将爱情作为主线,融合了青春、校园、偶像等时尚元素,牢牢抓住了年轻人这个消费群体。与先前吸血鬼电影作品相比,《暮光之城》系列无论是从角色的塑造还是故事的结构都凸显了作者对“完美”的追求,可以说这系列的电影看起来更加养眼,吸血鬼已经不是躲在阴森古堡的伯爵,而是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豪门,在库伦的吸血鬼家族中,人人都是俊男美女,甚至成为生活中众人瞩目的焦点;吸血鬼也不再凶残的杀手,而是救人于危难的英雄;他们不再孤独无依,有了家庭和伴侣;与人无异的生活状态,甚至有了比人更强大的生存能力……等等这些改变与突破彻底颠覆了吸血鬼的恶魔形象。青春浪漫的校园爱情成为影片的重要主线,贝拉和爱德华的爱情从一见钟情到生死相依,童话般浪漫的故事也符合了人类对天长地久的爱情的最高追求。对吸血鬼主任共爱德华的塑造也以近乎完美的程度,英俊的外形、强健的体魄、从一而终的爱情……创作者将他塑造成一个现代版的白马王子,无论是在人物的塑造还是情节的演绎,这种女性视角下的吸血鬼形象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而这些改变也让吸血鬼逐渐脱离了“小众”、“非主流”的类型,成为大众流行文化弄潮儿。“所有现在这些吸血鬼的故事和以往的吸血鬼故事不同,它们都有着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甚至到了不近情理的地步。这既是批评流行的吸血鬼特征,也同时是大①众文化文本的基本特征。”吸血鬼文化成为一种流行现象早在《吸血鬼编年史》的推出就已开始,《暮光之城》将这种文化推向了高潮,《吸血鬼日记》、《真爱如血》等同题材的电视剧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吸血鬼文化也成为了高票房与收视率的保障。这种文化的受众群体以年轻人居多,尤其是青少年的争相追捧,《暮光之城》系列自上映来,连续四年都出现在“美国青少年选择奖”的获奖名单上,近年,《吸血鬼日记》也成为这个奖项的宠儿。由此可见吸血鬼影视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的流行程度可见一斑。①《无影之影——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戴锦华高秀芹13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形象建构:吸血鬼的银幕“进化”吸血鬼进入荧幕至今已经拥有八十岁“高龄”,经过岁月洗礼的吸血鬼已经成为美国多元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文化的更新与发展,吸血鬼也在与时俱进中进行着银幕“进化”。从《诺斯费拉图》中的恐怖而狰狞的魔鬼到《暮光之城》中英俊而善良的爱德华,好莱坞在近八十年的吸血鬼电影史中为我们展示了形形色色的吸血鬼形象,本章将对此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从而有效帮助我们认识形象符号背后的隐喻世界。2.1恐怖片时期的德库拉形象2.1.1德库拉的荧幕形象特征《德库拉》作为美国首部制作的吸血鬼电影,也是早期吸血鬼电影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对吸血鬼形象的建构基本保留了小说中的原型:黑色的斗篷、惨白的皮肤、血红的眼睛中流露邪恶狡黠的神情;光亮的大背头与精致的装扮将其贵族的身份展露无遗。德库拉伯爵的造型色彩简单而突出:强烈的黑白对比与血红奠定了吸血鬼银幕形象的典型特征,高大魁梧的身材、黝黑的头发中泛着银光,高大而有风度的气质型男,贝拉·卢戈西成功塑造了一个健硕的老年吸血鬼形象。相对于最早的吸血鬼影片《诺斯费拉图》来说,德库拉已经削弱了魔鬼的形象特质,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谈吐,直观看来,德库拉更像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在不暴露其嗜血特性之前,俨然一位风度绰约的贵族男子,正因如此,这也成为年轻貌美女子通向死亡之路的“美丽陷阱”。在之后的《德库拉的女儿》、《德库拉的归来》中也是运用同样的表现手段,这种暴露在观众面前的潜在性危险是恐怖片营造紧张氛围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吸血鬼电影初期阶段,吸血鬼的造型是围绕渲染恐怖氛围而服务的,吸血鬼仅作为一种魔怪化符号呈现于荧幕。《德库拉》对于吸血鬼典型特质——吸血这一习性的叙述是含蓄而委婉的,影片中德库拉并没有直观的吸血影像,而是通过黑斗篷遮挡这个动作来演绎,看起来更像是亲吻,这种表达方式也颇具舞台风格。恐怖来自于人对异类的存在的威胁,贝拉·卢戈西对吸血鬼恐怖的诠释并不是暴力的侵犯,而是将其魅惑的特性展现到极致,这种恐怖不是赤裸裸的惧怕,而是潜意识中的不安,他将观14 第2章形象建构:吸血鬼的银幕“进化”众带入这种不安,观众在观影体验中一系列感情心理变化也就是恐怖的心理体验。吸血鬼之所以驰骋荧幕不衰最主要的因素是其自身的神秘吸引力,在早期的吸血鬼电影中创作者并没有赋予其过多的性格特征,而是作为荧幕的魔怪符号,他没有人类的情感,只有对于血的欲望,他仅仅是一个形同人类的魔鬼,他一切的行为只为满足这种与生俱来的原始欲望,是本能的冲动,这种欲望的表达方式是赤裸而直接的,如同野兽对猎物的向往,人类对食物的渴求。魔鬼的本质为恶,吸血鬼亦是如此,这点体现在他不择手段吸食人血。在《德库拉》中,伯爵幻化成狼、蝙蝠等自然界动物,并且能够感应、召唤这些生灵;他能够变成烟雾来无影去无踪;他在夜晚变身为狼人召唤梦游的露西在野外交欢……可以说他是一个带着原始的兽性,带有与神俱来的攻击性,没有情感、没有人性,这时期的吸血鬼是闯入社会的侵入者,是暴力而罪恶的化身。也正因如此,毁灭是他的结局,也是这一时期荧幕上所有吸血鬼的最终归宿。早期恐怖片中,形态各异的怪物形象是吸引观众的一大法宝,这些怪物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荧幕号召力来自于其神奇的超自然能力,这是创作者赋予这种荧幕怪物独一无二的特质——魔性,也是导演在电影中最具创造力的表现部分。德库拉伯爵对吸血鬼的演绎奠定了其荧幕形象的基础。首先,他尖利的牙齿是其符号化的视觉特征,这也是吸血鬼侵犯人体的一个符号化特质。但是,在好莱坞早期的吸血鬼电影中对此并没有大做文章,对吸血鬼吸血动作的处理都是较为隐晦的,《德库拉》中对吸血的演绎是黑斗篷的遮掩,而在《德库拉的女儿》中则是镜头摇向墙上挂着的魔怪头像,紧接着是惊叫声与紧张恐怖的音乐。其次,吸血鬼这种荧幕怪物的吸引力还来自它拥有“魅惑”人类的能力,他们常常拥有迷人的外表,当你看着吸血鬼的眼睛时,他就能够潜入人类的意识中,从而控制他们的思想,这一特性常常用于他们吸食人血的时候。德库拉伯爵就是用这一手段将露西变成吸血鬼,这一特性也广泛被之后的吸血鬼影视所效仿;另外,这时期创作者赋予吸血鬼变身的能力,这一形象特征一直延续到《惊情四百年》以后才有所突破。变身这一特殊功能是人们观念中对于魔鬼的认识,显然在早期的吸血鬼电影和文学作品中都赋予了吸血鬼这种神秘的功能,这也是吸血鬼作为原始魔怪形象的体现。在早期的吸血鬼电影中,吸血鬼常常是形只影单的,住在偏远的古堡,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和身份,而外在富丽堂皇的装饰都是掩人耳目的虚华表象,它唯一需要的15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是仅仅是一口能让它躲避阳光的棺材。早在《诺斯费拉图》就将吸血鬼这种与生俱来的孤僻展现出来,阴森的古堡的地下室里一座破旧的棺木,那是吸血鬼唯一能够休憩的空间——一座棺木。美国人演绎的《德库拉》,伯爵的活动空间明显扩大了,他不但参加上流社会的聚会,并且频频出现在人员密集的社交场所,它走出了偏远、阴森古堡,在人群中觅食,创作者赋予了吸血鬼更大、更广的生活空间,将吸血鬼这种怪物逐渐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观众感受到这种魔怪可能就在身边,这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对危险的警示,也是拉近心里距离的一种手段,吸血鬼已经不再是神话传说中冰冷而神秘的影像,而是一个游走于社会生活中的一员,将吸血鬼这个荧幕形象带入了大众文化的视域,这也是好莱坞对于吸血鬼荧幕塑造的突破性贡献。2.2“后德库拉时代”的吸血鬼形象上世纪末,好莱坞最成功的两部吸血鬼电影一部是《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一部就是《夜访吸血鬼》。《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是依托《德库拉》小说基础上改编制作,尽管影片注入了爱情元素,但是它依然没有摆脱原著对吸血鬼形象的束缚,而在叙事模式上依然是“出现——追踪——消灭”的老套模式。直到以《夜访吸血鬼》为代表的安妮·赖斯创造的一批现代化的吸血鬼走进大众视野,吸血鬼电影才真正得以慢慢脱离以往的经典式改编方式,好莱坞对吸血鬼的形象塑造进入了新阶段。先进的特技手段、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深刻的人性剖析等越来越多新鲜的血液被注入吸血鬼电影中。吸血鬼不是叙事的中心与表现重点,也不再是古老传说中的恶魔,而是与社会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外形不再恐怖、吓人,反而承担起了娱乐大众的功能。《夜访吸血鬼》首次尝试以吸血鬼的视角讲述这种黑夜生物的经历与体会,突破了吸血鬼老套呆板的古老形象,着重表现了这个异类群体的内心及情感世界。人们将自身的情感世界移情于吸血鬼之身,借对非现实世界的控诉来表达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及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通过吸血鬼的内心窥视人性,审视灵魂。这部电影也是好莱坞吸血鬼电影史具有里程碑的作品,它对吸血鬼形象的建构突破了中世纪文学的束缚,将吸血鬼逐渐拉入时代潮流中,除了叙事文本上的创新,吸血鬼的形象较先前的所有的电影改编有了重大突破。《夜访吸血鬼》在对吸血鬼的造型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首先,制片方启16 第2章形象建构:吸血鬼的银幕“进化”用了汤姆·克鲁斯和布拉德·皮特这两位当时首屈一指的偶像明星,在年龄、外形上突破了先前德库拉老年派吸血鬼的造型特征。英俊的外形,精致的装束,布拉德·皮特的出场,观众就已感受不到吸血鬼从棺材带出来的腐朽气息,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现代化”的吸血鬼形象。影片以第一人称叙述了长达两个世纪中吸血鬼的生存状态与情感世界。安妮·赖斯创造出的这批现代化的吸血鬼已经不甘愿躲在古堡、藏匿于棺材,反而主动走进大众的视野,融入社会生活。他们如同是历史的见证者与亲历者,不仅反映了不同社会阶段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社会风貌,同时,还隐匿的传达出创作者对历史的观点及对社会的控诉。在这一时期里,好莱坞吸血鬼在荧幕中的形象已经彻底脱去了魔鬼的外衣,甚至成为时尚的引领者,影片中多彩的服饰造型,哥特风格的妆容,都成为时下时尚的流行元素。吸血鬼在荧幕上的造型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形象特点,在一部电影中往往用历史与现实交叉的叙事手法来展现吸血鬼的进化史,这也就突破了一成不变的黑白色调。另外,创作者对于吸血鬼内心情感世界的刻画,让这个冷酷的荧幕形象丰满起来,它们不再是冰冷而空洞的行尸走肉,成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异类。“我有血有肉但却不是人,我已经不是人两百年了。”“和你一样,一连串简单的动作,只是我的行动你看不见而已。”这是电影《夜访吸血鬼》中路易的自我描述。它们有着与人类相同的情感:孤独、悲伤、愤怒、痛苦,在罪恶之渊苟延残喘,内心矛盾、情感复杂,不想残杀人类,却难逃本能的天性,正因如此,也极大的增加了这类影片的表现力。从观众接受心理上来看,这种心理距离较先前的吸血鬼电影恰到好处,他们与人一样,有着相同的生理构造,也有着主观能动的思维,但是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有永生的“特权”,有“吸血”的习性,有独特的“超能力”。对于普通人来说,吸血鬼有着人类向往的特性,而吸血鬼内心的挣扎也让他们更怀念曾经做人的岁月。这就呈现出了一种荧幕内部的互动:人类想成为吸血鬼,吸血鬼羡慕人类,这也是其魔性削弱的一个重要表现。在先前的吸血鬼电影中,都将吸血鬼当成邪恶的象征,唯恐不及,而毁灭就成为他们的最终归宿,这时期的吸血鬼则改变了这种境遇,当他们卸掉邪恶的面具,当他们还原“人性”的姿态,这就为“共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夜访吸血鬼》中的记者对吸血鬼的出现并不只有恐惧,紧张中带着敬畏,在采访过程中情感的交流将这恐惧感逐渐消磨。可以说,这是美国人对多元文化的一种包容态度,在衡量善恶的标准上将身份的界限17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打破,这种交流的姿态是平等的。这时期吸血鬼电影对形象塑造上,摆脱了形只影单的孤独影像,他们有了伙伴,“家庭”为单位游走于荧幕,这种看似有了依托和归宿的情节,却也折射出千百年来这个黑夜生物的孤独与不安之感。吸血鬼建立家庭无疑是对传统家庭结构的颠覆,这种家庭关系是有异于伦理常态的家庭观念。吸血鬼对人的转化实际上一个创造子嗣的过程,如果他将自己的爱人转化为吸血鬼后,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是传承的关系,这就产生了一种怪异的乱伦现象。《夜访吸血鬼》中路易和莱斯特的关系微妙,影片中对同性之爱的表述十分隐讳,莱斯特对路易的爱恋从属同性恋的范畴,然而当他们将小女孩克劳迪娅转换为吸血鬼,组成了一个家庭,这实际上一种模糊而混乱的家庭的关系。克劳迪娅与路易的关系更接近于传统家庭中“母女”的关系,每天从自己的棺材中醒来就会躺倒路易的怀抱中去,路易对她过分娇纵,她对路易的依赖也更加明显。伴随着这种变化,她越来越像路易的爱人。路易将他们的关系描述为:“父亲和女儿。爱人与爱人。”然而这种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并不能保持长久稳定下去。一方面,源于克劳迪娅被转化为吸血鬼的时候是一个幼龄期的女童,当几十年后因为吸血鬼永葆青春的特殊能力,克劳迪娅依然是一副孩童形象,当她发现自己被永远困在一个幼小的身体里,这也将她对自己残缺人生的不满推向高潮,无法拥有正常的感情生活,无处宣泄的欲望情感……她开始憎恨自己的身体。另一方面,伴随着克劳迪娅的成长,这种家庭关系也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局面,她的爆发激化了这个家庭中积压多年的矛盾,也将这家庭个体中的扭曲人格暴露无遗。这个女童吸血鬼形象的创造对于吸血鬼电影来说是一大创新,她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将这个矛盾完整的表现出来外表与内心年龄的心理悬殊也将吸血鬼这个异类集体的苦痛。2.3消费时代下的新吸血鬼形象进入21世纪以来,好莱坞吸血鬼电影走上了迎合大众消费的商业化路线,精美的制作包装,多元化的题材,青春靓丽的偶像明星等一系列商业运作将吸血鬼推向了大众文化的焦点。《吸血鬼女王》、《暮光之城》系列、《黑暗传说》系列等电影都取得了辉煌的票房成绩,这股流行风暴迅速蔓延开来,电视剧《真爱如血》、《吸血鬼日记》的高收视率也为美国电视台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一时间,吸血鬼成为好莱坞炙手可热18 第2章形象建构:吸血鬼的银幕“进化”的明星。以商业为目的,迎合大众口味是好莱坞电影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倡导消费的大众文化传统,大众文化最突出特点就是娱乐化,视觉传播过程中对吸血鬼的形象塑造也遵循这一规律。新吸血鬼形象是以《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记》为代表的青春偶像路线,以校园爱情为叙事主线,俊男美女的角色搭配,唯美的影像画面,吸血鬼彻底脱离了原始魔鬼的外形。以爱德华为代表的男性吸血鬼拥有共同的外形特点:年轻、英俊、多金、专情,同时带有美国传统的英雄主义的情怀。电影的取景在一个偏远的小镇,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居民的生活传统朴实,同时又汇集了美国社会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这种保守甚至近乎单调的生活与朴实的民风被大众所认同,在观众的观影体验中,这种场景能够将他们从当下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短暂脱离出来,在审美过程中带到心灵抚慰。《暮光之城》将吸血鬼电影的角色定位进行了重新修订,吸血鬼一改诡异的恐怖外形,青春偶像明星的加盟丰富了时尚的元素。精致的造型,时尚的装扮,电影中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角色的选取也呈现出年轻化、时尚化的倾向。这样的形象转变无疑符合青少年的审美心理,电影市场的主流消费群体是以年轻人为主,而青少年和女性就成为好莱坞制片商的目标消费群。纯爱题材一直是好莱坞近年来的热门题材,吸血鬼影片中的爱情元素的注入,无疑是票房成功的一大法宝。无论是角色的定位还是影片的风格具备了女性受众的的审美特质,因此《暮光之城》还得到了广大女性受众的青睐。在《暮光之城》中吸血鬼的超自然能力得到了加强:他们能够在阳光下行走、强健的体魄、甚至拥有了与生俱来的附加能力,如此强大的一个个体用心专情于一个17岁的少女。这种童话般的故事情节对处于快节奏生活状态人们的爱情观起到了修复作用,同时也是对美国社会中高离婚率与婚外情等社会现象的斥责,旨在唤醒人们对传统爱情观的尊重。在这部电影中的吸血鬼形象一反恐怖、暴力的制造者,而是成为禁欲的倡导者,这种欲望不仅有本能嗜血的欲望还包括了情欲、性欲等人的本能欲望。对欲望的克制与自我压抑将吸血鬼形象不但脱离了魔鬼之身,甚至带上了神圣的光环,他们惩恶扬善,为了保护人类不惜牺牲自己与同类斗争,这无疑将吸血鬼的荧幕形象美化到极致,同时也增强了观众对主流价值观的心理认同。票房的强大号召力来源于演员的选择与定位,在演员的选择上制片商的眼光也是19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外的挑剔。男一号罗伯特·帕丁森具备了偶像明星的潜质,冷俊帅气,身材魁梧,具有英伦风范的绅士气质。而女主角则启用了清丽脱俗、特立独行的好莱坞新星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说《暮光之城》是养眼的一部吸血鬼电影一点不为过,配角的选择也是个性鲜明的俊男美女。狼人雅各布的扮演者泰勒·洛特纳是一个拥有德国、荷兰、法国和美国印第安人原住民血统的混血演员,粗狂的身材,发达的肌肉,轮廓分明的面庞,塑造了一个标志性的狼人角色。除了三个主演,库伦的吸血鬼家族人人都是俊男美女,而狼族群也都具有强健的体魄,魁梧的身材。鲜明的性格特征及各具有特色的造型为影片打下了坚实的受众基础。从《诺斯费拉图》中邪恶恐怖的魔鬼到《德库拉》中成熟贵气的伯爵,到《夜访吸血鬼》中忧郁文雅的英伦绅士,再到《暮光之城》中青春靓丽的校园偶像,好莱坞对吸血鬼电影的探索从未停止,吸血鬼形象从丑陋魔鬼进化到青春偶像,这种改变是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与观众审美心理需求而不断更新与进步。对吸血鬼形象建构的背后则承载着更多时代寓意与文化内涵,寄托着一个美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念与精神诉求。20 第3章多元视域下吸血鬼形象的解析第3章多元视域下吸血鬼形象的解析3.1哲学视域下对吸血鬼形象的解析每一个生命个体从出生开始,就踏上了死亡的不归旅程,这是线性不可逆的生命必然性选择,因此死亡就成为生命的最终归宿。在漫长悠久的人类历史上,死亡成为古老的生命自然现象之一,同时对死亡的探寻也渗透到宗教、哲学、艺术等意识形态中。它不但综合了人类多样而深刻的思维意识活动,而且还与人类最根本的价值观与追求信仰紧密相连。在艺术起源的古老神话中,死亡被看作是最原始的情感表现。在神话思维与宗教意识中,死亡象征着永恒与新的开始。人的生命转瞬即逝,永生则成为人类内心的真实诉求,而这种诉求却有悖于人类发展的过程与伦理道德约束。吸血鬼,这种承载着永生存在的物种形象就应运而生。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从神话传说到文学作品再到荧幕之旅,从虚无缥缈的传说到实实在在的艺术形象,他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承载着人类对“永生”可能性的精神寄托,融合了生命与死亡的哲学内涵。生与死是吸血鬼电影中探讨的主题,也是荧幕中吸血鬼近百年来苦苦探寻的问题。3.1.1生与死游走在荧幕上的吸血鬼以尴尬的生存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他们没有人一样的生命体征,但又不属于死亡的范畴;他们有着与人相似的外在形态,但却没有与人相同的生活习惯。甚至连他们自己也自嘲为“活死人”,活在自己的尸体中,他们是与生俱来的矛盾体,他们求存的唯一方式就是获取其他生命的血液,这种违反人类生存法则甚至几斤变态的方式将他们排除在人的行列之外。吸血鬼这一黑夜物种也因此被困在鬼魂之列,在宗教学视域下,他被看作阴阳两世之外的三元空间,不被人间所接受,也遭到异域世界的排斥和摒弃。不能行走于阳光之下,不能得到死人般的安息,他的存在有悖于世间的法则,复生的活死人,没有心跳与脉搏的生命体征,冰冷如死人般的体温,血是他们生存下去的唯一源泉。这样一类超自然生物拥有永生的权利,强大的能量,时间的变迁也无法改变他们不变的容颜,他们是灵异而神奇的异类,带着超凡的能量游在人世间。21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死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死作为此在的终结存在,存在在存在者向其终结的存①在之中。”死亡这个概念从属于哲学的生存论范畴,死亡首先是一种存在的方式,其次是终结存在,也就是生命的终结。对于这个异类群体而言,死亡也无法让他们的生命终结。首先死亡这一概念从属于人类这个生命群体,是作为人的内在规定性而存在,而吸血鬼则拥有不死之身,被赋予不朽的生命,永恒是他们的时间期限。他们本能的杀人欲望与多样化的超自然力成为人类的威胁,却依然逃不出被追杀的命运。太阳光是吸血鬼的天敌,犹如诅咒一般限制了他们的生存空间,白天也就成为人类毁灭吸血鬼的良机。在吸血鬼电影中一直在营造一种平衡的自然法则,当吸血鬼存在的同时,同样有一种能够制衡这种生物的群体,比如狼人,比如吸血鬼猎人。对吸血鬼来说的死亡是另一种生存的开始,在死亡的面前他们心存恐惧与困惑,也如同他们在自己几百年的生命历程中寻找存在的意义。“死亡在最广义的意义上是一种生命现象,生命必须被领会为包含在世方式在内②的存在方式。”在海德格尔看来死亡是一种存在的方式,对植物、动物、人类等具有生命现象的生物种类来说死亡象征着生命的终结,对于吸血鬼来说,他们并不存在自然死亡的概念,因为他们本身不是生物体,其次是已死的人类,不属于存在的范畴,这也让这群异类处于一种尴尬的存在状态。海德格尔认为,向死存在是一种人处于生命终点时对生命的认识与反思行为。电影《夜访吸血鬼》中,吸血鬼被赋予了人类永生的梦想,但他们的生活却被禁锢在孤独、迷茫、绝望的形态之中,永生是吸血鬼最重要的存在方式。《暮光之城》中爱德华永远拥有17岁的容貌,他们的生命永远被定格在为人的最终形态及吸血鬼的初始之貌,无论是年轻还是衰老,外貌以静止之态存在。这种永生的存在方式直接影响其思维模式与生存状态。首先,“永存”的生存模式造成吸血鬼身份符码的缺失。《夜访吸血鬼》中的小吸血鬼克劳迪娅在年幼时被路易转化为吸血鬼,也就是说①《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等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9月版第297页②《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等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9月版第283页22 第3章多元视域下吸血鬼形象的解析作为人类,她在六岁时生命已经终结,而作为吸血鬼来说,她却被永远禁锢在一个六岁女童的身体之中。从生理来看,她的外在形态永远是一个六岁的孩童,尽管他已经在这个世界存在近百年,岁月依然不会在其身上留下痕迹。这就如同一个诅咒,她不变的容貌构成了内外的矛盾之态:年幼的身躯,成熟的心智。这种外在符码特征成为她生活最大的阻碍,她的玩具只有洋娃娃,她有穿不完的童装,闭塞、不完整的生活注定她无法拥有常人一般的成长轨迹,两个男性组成的异态家庭以及路易与莱斯特对她的宠溺之爱造就了其歇斯底里的缺陷性格。对于克劳迪娅来说,她的内心是孤苦的,她的人生因为外在形象被永远定格在了六岁女童的生活状态。对于常人来说,童年是短暂美好的,对于克劳迪娅来说,童年却是漫长痛苦的。无法拥有女人的情感,无处宣泄的情欲,甚至没有身为女人繁育的能力在永远定格的漫长岁月中,绝望之情如影随形。这种存在方式也构建起了克劳迪娅的畸形人格,利用人类的爱恋之心来满足其杀人的欲望;栽种带有毒刺的荆棘;试图残杀溺爱她的“父亲”莱斯特;将人类的尸体藏于房间……她的“人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磨殆尽,孤独、痛苦与绝望伴随着她漫长的“存在”,无尽的轮回也是吸血鬼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当克劳迪娅与“妈妈”相拥死在阳光下的时候,死亡对于她来说是痛苦的终结,也是其摆脱永生诅咒的解脱。在世人眼中,克劳迪娅是个孩子,对于常人来说,一个走过六十多年人生历程俨然已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但是对于吸血鬼克劳迪娅来说,确定身份符码的缺失使她永远游离于孩童与成人之间,这种成长是彷徨而迷离的,纵然拥有永葆青春的魔力与无敌的超能力,但是这样的存在的状态却成为她一切痛苦经历的源泉。他们的存在是肉体与灵魂的分离,静止的容貌意味着肉体已逝,灵魂的永生让其生活迷茫失措,当灵魂与肉体相依相随意味着迷茫、痛苦的终结,这种解脱就是死亡,灵魂与肉体的死亡。其次,“永存”使吸血鬼的存在充满荒谬与无奈。创作者对吸血鬼形象的情感建构的方式往往赐予爱人永生的能力,在吸血鬼的世界中,永生永世的伴随是爱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对爱情向往的最高目标。在《暮光之城》中贝拉从遇到挚爱爱德华以后不断央求对方将自己转化为吸血鬼,直到贝拉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她的愿望才得以实现。《夜访吸血鬼》中莱斯特遇到了身处绝望的路易,他对路易爱的表达就是赋予他永生的能力。但是,人对新生活的新鲜程度是有时23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限的,当克劳迪娅初为吸血鬼的欣喜与好奇随着时光的推移慢慢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对自己身份的厌恶。《暮光之城》中的罗莎莉,在为人的最后阶段,因为遭到挚爱的背叛,受到凌辱并丧命,当她变为吸血鬼之后便展开了疯狂的报复行动。在她看来,并不相信人类与吸血鬼之间存在真爱。当贝拉想要转化为吸血鬼时,罗莎莉却道出自己的苦衷,她并不为自己是一个吸血鬼而骄傲、快乐,因为这种生活不是她的选择,成为吸血鬼时,她甚至没有选择的权利。“永存”的存在,对吸血鬼来说是周而复始漫无目的游走,这样的生活充满了无奈、孤独与痛苦。吸血鬼以吸血为生,他们的生存有赖于人的存在,也正是由于这种本质敌对构成了与人类之间不刻调和的矛盾。《真爱如血》故事建构的前提是人类已经认同了吸血鬼的存在,并且吸血鬼有了不再靠吸食人类的“人造血”,创作者试图营造一种人与异类和谐共处的环境,但是事实上,人类对异类的恐慌与排斥以及这类物种本性的暴力与侵犯性决定了这种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当嗜血的矛盾冲突解决后,吸血鬼对于权力的欲望也将这种矛盾推向了顶峰。因此,吸血鬼的存在注定是孤独的,并且与人类的和谐共处是短暂并且以目的为前提的。吸血鬼的存在是静止的,而世界运动是永恒的,任何生物都无法抵挡这个运动过程,人类的生老病死在吸血鬼的眼中仅仅是他们漫长生命中的片段与插曲,而他们自己就如同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者,看着亲人友人经历人生的每个阶段,他们自己却如此往复的重复着每一天。当吸血鬼从魔鬼中脱离,被赋予人性思考的时候,这种痛苦与他们如影随形。《夜访吸血鬼》中路易将吸血鬼种群视为无尽的黑夜与漫长的等待。“这黑夜只是成千上万个黑夜中的一个,漫长而无边际的世界,黑夜一个套着一个,连成一串。”这是吸血鬼看待生活的真实写照,无边无际的黑夜,看不到终点的时间,他们经受岁月沧桑的洗礼被一张不变的面孔所掩饰,漫无目的的存在与无意义的重复让他们的生活极尽荒谬。这种“永存”犹如无期徒刑一般,永恒的生命,永恒的孤独、痛苦与重复,这种存在比死亡更加可怕。路易、克劳迪娅、斯特凡、爱德华……这些荧幕中经典的吸血鬼形象都发出了这样的呐喊——厌倦如此的生活,憎恨自己的身躯。当路易和克劳迪娅在巴黎街头遇到他们苦觅已久的同类时,他们才知道吸血鬼也能够灰飞烟灭。对于吸血鬼来说生命的两极才是他们所向往与追求的地界。《吸血鬼日记》中吸血鬼祖先之一丽贝卡当知道有一种能够结束自己吸血鬼身份的解药存在时,24 第3章多元视域下吸血鬼形象的解析不惜一切代价渴望得到。而她的哥哥芬恩从变成吸血鬼开始,就极度厌恶自己的身躯,自我毁灭竟成为他的追求。一成不变的永存使他们的存在显得毫无价值并且漫无目的,大部分的吸血鬼都在寻求无意义生活中的解脱。《夜访吸血鬼》中的阿尔芒困惑于自己缘何存在,这也是吸血鬼们在荧幕进化中不断探讨与寻觅的问题。新鲜的血液维持他们的生存,邪恶的本质却让他们遭受永生被追杀的诅咒,他们处在一种非生非死的尴尬境地,他们的生活看似无拘无束,实则彷徨无措;他们拥有永存的权利却要忍受无尽的孤独;他们年轻貌美却饱经矛盾的人生;他们存有“人性”却反被人性所累;他们能拥有天荒地老的爱情却无力挽回爱人的生命;他们为人身却要与动物一般猎食捕杀……残酷的现实将他们包裹在无尽痛苦的存在中,这种存在是无法选择而又毫无意义,他们的存在有悖于伦理道德,他们的心理忍受无尽的折磨,可以说吸血鬼的存在充满了悲哀与无奈。3.1.2善与恶善恶观从属于道德哲学的范畴,它是以人为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与评判,是人们对于某个行为或事件的总的看法、观点与评价。同时,它也是主体——人的主观心态。而对于善恶的评判,也反应出人性的道德取向。那么究竟何为善?何又为恶?这个命题自古就是哲学家们热衷的话题,也是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所积极探寻的问题,当吸血鬼与魔鬼划清界限,那么人性与道德就成为他们思维意识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荧幕中塑造的一个个吸血鬼形象,他们的行为、话语无一不传递出对善恶的思考。之前我们已然明确了吸血鬼的界定,他们不生不死的游走在人类与异类的道德边缘,当德库拉的魔鬼形象为时代所淘汰,“人性”便附身于吸血鬼,这也就成为吸血鬼与魔鬼之别的重要标志。从《惊情四百年》德库拉向米娜倾诉爱意的时候,人性的光芒就开始在吸血鬼电影中熠熠生辉。吸血鬼的情绪表达更加丰富,他们试图效仿人类的模样伤心流泪、快乐疯狂,他们会难过失望甚至歇斯底里,他们反思自己的存在与价值,他们尝试表达身份与灵魂的矛盾冲突,他们企图向世人表述对本质天性的无奈。种种情感的传递丰富了电影形式与内容,拓展了吸血鬼这个荧幕形象的表现张力。《夜访吸血鬼》更加凸显了这种矛盾的心理,路易初为吸血鬼时,人性的存留让他对吸血鬼杀人的本性显现出本能的排斥,在他看来杀人是违反人类的伦理道德,是恶的行为。因此,他又成为吸血鬼中的“异类”,以吸食动物血液为生。对于吸血鬼来说,血液除25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了维持其基本的生存还能够带给其快感。路易存留的人性与吸血鬼的本性的冲撞让他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当他开始吸食人血的时候,却又沉迷于其中,在人血中他体会到了作为吸血鬼的乐趣,吸血不仅仅为了生存,能让他短暂的忘却痛苦的生活。路易因为长期吸食动物血导致身体虚弱,在遇到克劳迪娅的时候,竟情不自禁的咬破小女孩的脖子,汩汩的鲜血涌进他的喉咙。当吸血鬼无法控制自己的本能冲动,在意识恢复以后往往陷入深度的自责与内疚中。这种情绪源于其人性的善念,对人类道德观念的认同及对自我身份的否定。《吸血鬼日记》斯特凡长期压抑自己对人血的渴望,一旦吸食人血,长期压抑的欲望彻底释放,导致嗜血冲动一发不可收拾。但是,当这种冲动的欲望再次被收敛的时候,他就会被深深的罪恶感包围。身份符码的内在需求决定了他的恶,这与内心存善的人性相互矛盾与纠结,构成了吸血鬼这个复杂的矛盾体。《吸血鬼女王》中吸血鬼莱斯特以摇滚明星身份示人,他通过摇滚音乐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吸血鬼的罪恶,激化人类与吸血鬼之间的矛盾,并利用这种冲突来消灭邪恶的同类。从人类的角度来讲,他的行为是善,但在吸血鬼的世界里却是恶。善恶间的界限甚至很模糊,只不过源于审视的角度与方式不尽相同。在影视作品中,我们熟悉的善良吸血鬼,比如《暮光之城》的库伦家族,《夜访吸血鬼》中的路易,《吸血鬼日记》中的斯特凡等,他们的善源自对人类身份的念念不忘与不肯丢弃的人类情感。《暮光之城·月食》中,库伦家族为了保护爱德华的人类女友贝拉与前来复仇的吸血鬼维多利亚带领的新生吸血鬼不对展开了生死厮杀,最终以库伦家族的胜利告终,无辜的小女孩被维多利亚利用,被库伦家族所原谅,然而却被赶来的吸血鬼长老家族的简残忍的杀害。对于吸血鬼来说,这是他们对自身统治秩序的维护,但对于人类来说,这种行为是无情而残忍的。对于善恶的评判,这其中原本就没有固定的标准,因此我们并不能用人类的道德标准去评判。C·K奥格登在《意义之意义》中指出“善”这个词语不具有标示功能,仅仅作为情感的记号。吸血鬼自身的魔性与人性的冲突已然颠覆了人类的价值观,模糊了事物的黑白界限,因此,用人类的道德标准去评判毫无意义可言,它人性的存在依附于人的情感的转移,人类通过对吸血鬼的情感建构将自身的矛盾与复杂展现于荧幕,吸血鬼世界中模糊的善恶观映射的是现实生活中人类自身的迷茫与困惑,对现有价值体系与道德规范的反思与质疑。26 第3章多元视域下吸血鬼形象的解析3.2精神分析视域下的吸血鬼形象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三重人格理论是其重要的一个理论,将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划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层面。他将人的心理结构比喻为海洋中的冰山,意识只不过是露在水面上的冰山顶峰,水面之下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广阔无垠的无意识世界。而在冰山最下面的一层就是“本我”(id)。“本我”是人原始的本能、欲望与冲动在无意识领域的总和,核心组成部分是生(生存本能和性本能)与死的本能(以破坏为目的的攻击本能),从属于潜意识的范畴。它遵循“唯乐原则”活动,不计代价的寻求满足及生理、心理双重层面的快乐。在这个心理层面中,人的情感是最原始也是最纯粹的。对于荧幕中的吸血鬼来说,“本我”就是吸血鬼原始的本能。吸血鬼对鲜血的渴求原本就是一种本能的冲动与欲望,这种行为如同天性,受身体构造的无意识驱使,只有当身体满足了这种欲望,其精神也享受到快乐之感。这种行为就是本我中唯乐原则的体现。《夜访吸血鬼》的莱斯特就是本我的代表人物,他从不压抑自身对血液的渴望,甚至不惜杀害人类。《吸血鬼日记》第一季中的达蒙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周围人的排斥,为了满足自身的吸血欲求而滥杀无辜。他的对血欲与情欲的渴求在其生存的世界中得到了彻底的释放与满足。在吸血鬼的世界里,血与爱是相生相随的,当吸血鬼在表达极致爱情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血来表现。吸血鬼对血液的欲望犹如对爱情的欲望,《惊情四百年》中德库拉伯爵将米娜拥入怀中吸食他的鲜血,这时他表现出的满足感正是对爱情的渴求,对爱的诉求,也正是其情感的本能。吸血鬼的荧幕爱情中常常以一见钟情开始,《真爱如血》中比尔和苏琪,《暮光之城》爱德华与贝拉,《吸血鬼日记》的斯特凡与艾琳娜,吸血鬼与人类的跨界之情源于爱的本能驱使,尽管这有悖于现实与伦理,然而这种爱却是纯粹而原始的,也是让人愉悦而向往的。爱,原本就是人类最朴实的情感,对快乐与幸福的追求同样是人的生存本能。自我是本我的对立面,本能意味着冲动、为所欲为,而在人类文明社会中这种行为是受到控制的,弗洛伊德将自我视为看门人,是思维意识活动的理性层面,控制与压抑本能的冲动与欲望,使非理性行为得到控制与压抑,使其按照符合人类社会行为27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准则而生活的心理层面。荧幕中以《暮光之城》中爱德华、《吸血鬼日记》中斯特凡,《夜访吸血鬼》中路易为代表的心存善念的吸血鬼,这类吸血鬼始终活在痛苦的纠结中,以吸血为生,却因吸血为耻。对于吸血鬼来说吸血如同人类吃饭一样,是能量补充的来源,对于他们,这确实其强烈压制的本能。从潜意识里,他们认为这样的做法是错误而充满罪恶的。爱德华初遇贝拉时,强烈压抑着对贝拉的渴望,而这种渴望源于贝拉体内鲜血的诱惑。斯特凡被转化为吸血鬼之初就是因为吸食了父亲的鲜血,而这种愧疚感与它如影随形,直至戒掉人血。吸血为生的吸血鬼,压制着吸血杀人的欲望,选择吸食动物血的行为就是对自我的压制,对于吸血鬼来说就是自制的能力,压抑嗜血欲望的控制力,库伦家族就是自我控制的典型代表,为了与人类和谐共处,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选择捕食动物血为生,当面对人血诱惑时对自我思维意识的控制约束就是理性层面自我的体现。“超我”在人格中属于道德部分,代表了理想而非现实,追求完美而非快乐与实际,其中一部分是由自我发展而来。吸血鬼虽不归属于阴阳两届,但是他的繁衍是以人为主体,它需要借助人与吸血鬼的特性进行种类的繁殖。由于每个吸血鬼都有为人的经历,因此他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人类的生存法则与社会规范。一方面他们没有成形的价值体系与行为准则,习惯性的遵从旧的观念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暮光之城》的库伦家族与《吸血鬼日记》的斯特凡,他们常常压抑、控制本能与自我的情感,其生存所背负的压力就更大,不但需要遵循自然法则与人类规范,同时还要兼顾于吸血鬼世界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因此,荧幕中塑造的完美形象,他们极力掩饰自己的特殊身份,与人为善,同时,他们还需要保持与人类的距离,遏制本我的爆发。他们总是在寻求与人类、种族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平衡状态,并且极力维持这种和谐的局面。而在情欲层面上的超我,爱德华表现的尤为凸显。当他与贝拉坠入爱河后,不断的把控欲望的尺度,压抑着对贝拉身体的渴望及其身体的欲望。他因循守旧的遵守着为人时的守旧的价值观,结婚前极力控制的性欲,一方面是对人类传统价值观的遵守,一方面唯恐担忧伤害到自己的爱人。他们对多重价值观的遵守,不但维持了和谐的局面,同时塑造了自身完美的形象。此外,人格论中还提到,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三个28 第3章多元视域下吸血鬼形象的解析层面的我与人类生命一样是处于运动状态,其思想、行为也表现出差异性。以爱德华、斯特凡、路易为代表的吸血鬼自身本我与超我的碰撞正是其痛苦的来源。他们用多重价值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外在表现为忧郁与挣扎。在血液与爱情的诱惑下,本能驱使他们接近自己的意中人,当自我失去理性的控制时,他们选择逃离,而爱情再次召唤他们回到爱人身边。这是一个充满痛苦与挣扎的过程,是本能、自我与超我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需要其自身不断协调这三个我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平衡状态,显然这样的调节是需要极大的作用力——对爱的渴望,对自我的约束,对超我的坚持。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一个能量守恒的系统,三个我之间的此消彼长是对心理与人格的不断挑战,一旦三个我的协调出现失衡,那么必然会导致思想行为的偏差。小吸血鬼克劳迪娅就是人格障碍的受害者,她过于强大的本我,缺失的自我规范,最终以灰飞烟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爱德华以爱的名义离开贝拉,当得知小镇在举行葬礼时,误以为贝拉离世,他将自己暴露在阳光下,本我企图用死的方式来寻求解脱,这是其自身调节的失衡的表现。荧幕中吸血鬼的形象同时也是人们意识中的本我,是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与情感的压抑所凝结的符号形象。而人类对于这个特殊荧幕形象的建构也正是对自我生存价值的探讨与现有规范体系的反思,关于形形色色的吸血鬼形象也就是人类另类方式的自我再现。创作者企图站在一个更为客观的角度去观察世界、探索人性,去反思生存的意义。吸血鬼在近百年的银幕进化,经历着从鬼到人的蜕变,他们不断被注入新的营养与能量。丰富的题材,多元的表现方式,好莱坞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吸血鬼形象,让其成为电影中不可替代的艺术符号。3.3社会学视域下的吸血鬼形象3.3.1多重时代寓意与文化内涵对德库拉的人物形象塑造要从斯托克的小说《德库拉》的创作背景说起。斯托克创作《德库拉》的时候正值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末年,她的继承人爱德华七世却因奢靡的私生活与不务正业的形象让英国子民对君主政体大失所望。随着法国大革命的胜利,革命热情在欧洲迅速传递,各国对民主体制的渴望与呼声与日俱增,大英帝国昔日的29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辉煌与繁荣逐渐减退。德库拉移居英国寻觅他的食量——鲜血,扩充自己的族群。吸血鬼在这一时期的“现身”正是英国人民对这种异族文化侵入的反思与担忧。德库拉伯爵不再躲避于幽暗的古堡,走进人群,步入社会,他不再是一个古板而封闭的鬼魂,他与时代接轨,学习工业革命带来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学习英语、法律,阅读报刊杂志,将自己伪造成一个文明社会中的绅士形象,为了达到自身目的,不择手段的侵袭与伤害人类,德库拉这种侵入式的破坏形象正是大英帝国殖民历史的自画像,一个国家投射于历史洪河中的倒影。这个古老的东欧贵族从走进伦敦这个大都市开始,就已开始秘密筹划扩大族群,而这种转化则需要血液的交流来完成,这一种族侵入性还表现在血液的污染,英国人引以为豪的纯粹血统被玷污,他们的生死却只得由吸血鬼来掌控。19世纪,欧洲的两次重大革命将英国的工业实力推向了制高点,而在这两场变革引发的全球性大洗牌,将人类社会带入了高速发展的列车,快捷的交通与通讯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颠覆性改变,也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黄金阶段。伴随着这种大发展,大量偏远而贫困的农村人口涌向了城市,人口的贫富不均造成城市犯罪率高升,各种神秘而离奇的谋杀案件遍布大小报刊。就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状况下,传统的上流社会产生了不安感与不信任。德库拉一系列的阴险手段正是英国对蓬勃发展中的新兴国家对其传统大国地位的威胁所产生的隐忧体现。而对于生活在英国底层的工人们来说,更像是一种对改变现有生活状态的渴望。魔鬼横行总是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抑或说社会的动荡将魔鬼复活,在美国人最落魄的年代里,好莱坞将德库拉从棺材里“请”到了荧幕。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将美国经济拖入谷底,大批工人失业,昔日的中产阶级面临破产,1500万人沦为待业者,大批人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萧条的经济、落魄的生活,被阴暗笼罩的时期为美国的黑色电影提供了温床,恐怖片与魔怪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题材,成为那个年代好莱坞最赚钱的工具,德库拉就是其中的一员。美国人将德库拉的魔鬼形象进行了变革,但是却没有动摇其与生俱来的哥特气质,黑夜、古堡、棺材、迷雾将德库拉这个古老的吸血鬼物种做了艺术性处理,影片用这些人们观念中的视觉形象来介绍德库拉的身份与特征,一方面由于这些东西在人类历史的心理已经形成的符号化意义,同时,运用影视造型手段制造出视觉的恐怖,这种双重恐惧的影像表现力用来渲染观众30 第3章多元视域下吸血鬼形象的解析的心理恐怖感。创作者在塑造这个形象时,就掠夺了它的灵魂,这个特殊的物种实际上就是行尸走肉。斯托克用日记体的形式来讲述一个关于吸血鬼的故事,如同对日常生活的娓娓道来,这种“真实”的记录也增加了它文本本身的神秘感与吸引力,这种“虚幻”的真实搬到荧幕中,唤起观众更深层次的恐惧。“怪物的躯体就是文化的形体”①因此,德库拉的存及人们对其形象的感知正是人眼或内心的自我感知,德库拉就成为时代文化的产物,它的流行源于人们对这种荧幕形象的心理认同。此外,小说中对悬念的设置满足了电影改编的条件,观众预知的恐怖与对剧中角色的担忧也正是好莱坞早期恐怖片悬念制造的手段。德库拉是以男性居主体地位的吸血鬼形象,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是三个女吸血鬼、露西和米娜。尽管藏匿于地下室的三个女吸血鬼在荧幕中的戏份比重并不多,但是她们的出现却以情爱画面为主要表现内容,三个美丽而妖艳的女吸血鬼将男性玩弄于股掌,危险而令人无法抗拒的魔女满足了男性受众的窥视欲,这也将长期被压抑的女性欲望得以释放,这是典型的男性视角下塑造的女性角色。而以男性为叙事主体的德库拉则代表着占有欲与控制欲,他能够给女人永生的权利也能够终结其生存的权利。女人对德库拉来说仅仅是他的猎物中的一类,他对女人的占有表现在对其生命的掌控,真正能够吸引他的注意力仅仅是她们体内流淌的新鲜血液,这种男性的优越感在这部电影中得以放大。德库拉进入女性身体的方式是他尖利的牙齿,而非实质的性交流,这就犹如被阉割的。即便如此,他风流倜傥的外表依然让女人为之神魂颠倒,露西就成为其中一个牺牲品,当她成为吸血鬼时,拥有了美丽的容貌但却失去了贞洁的灵魂,最终还是为自己的无知与自负献出了生命的代价。实际上,这也是创作者传达出男性视角中对女性传统的价值观的评判——淫荡妇女要为自己的错误埋单。与之相反,斯托克笔下的米娜成为纯洁灵魂的化身,不但受到男人的青睐,魔鬼也垂涎三分,她拥有美貌与智慧,遵循妇道、忠贞不渝,正是她身上所具有的这些美好品性,最终让其生命得到了救赎,这也是创作者传达出的善恶观。乔纳森与三位性感撩人的女吸血鬼在古堡的艳遇经历被他成为肮脏女人的迷惑,当男性欲望得到释放并不等同于对情爱①莫尼克·卜尔科一马赛尔,让那一玛丽·克莱尔:《电影与文学改编》,刘芳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31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满足感,有悖于传统的性爱经历在其看来是充满罪恶,这也恰恰是人们对于内心真实欲望否定的表现。德库拉身上所展现的恐怖元素:吸血鬼的形象与特征,善恶观等也成为了日后好莱坞电影改编中所突出表现元素。3.3.2人性的介入与社会意义的探讨安妮·赖斯为吸血鬼褪下了魔鬼的外衣,赋予吸血鬼人的情感,她从一个女性视角建构这种异类的形象,从人性角度出发,描述了这类群体渴望认同与接受的心理,细腻的将他们孤独、脆弱的感性一面呈现在大众面前。这种表现同时也是西方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呐喊,以此来唤醒人们对社会秩序的审视与传统道德的遵守,与其说是在演绎吸血鬼的世界,不如说是在演绎人类自己。吸血鬼路易作为一个倾诉者,他向观众娓娓道道出自己两百年来的生活经历与内心情感,将观众恐怖情绪得以消解,拉近了荧幕内外的心理距离,这种讲述方式更容易让人设身处地地感受与理解游走于社会边缘人的处境,体会他们内心脆弱无助的一面,增加了人文关怀,让影片更加人性化。与生俱来的魔性和消磨未尽的人性让这群异类始终无法走进人类的世界,这使他们处于极端孤独的状态中。当路易被莱斯特转化为吸血鬼后,莱斯特试图将路易培养成一名真正的吸血鬼,但是路易始终不肯随波逐流,内心深处仍然存有善念,这种本能与人性的冲突让他的生活处于极度痛苦与矛盾的状态。作为新生的吸血鬼,吸血这个本能的生存习性让他充满罪恶感,迟迟不能进入吸血鬼这个新的生活角色之中。压抑着本能的欲望与冲动,试图以此获取内心的平静。他吸食动物血为生,甚至饮用老鼠血,但这又不能满足作为一个吸血鬼对鲜血的渴望。这也让他在屈服本性和归顺道德的矛盾深渊中无法自拔。这种矛盾心理影射了现实社会中的边缘人,他们游离于社会之外,无法与社会和环境相融合,这类人有追求自我的意识,又有生存下去的渴望,这种矛盾的心态与吸血鬼的处境如出一辙。路易在成为吸血鬼的二百年中想要了解吸血鬼的本性,认知那些无形之中将他束缚的“自然”枷锁。而在人类的进化同样是一个摸索、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过程,是线性不可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失落、彷徨、无助、痛苦、绝望等情感变化,这些无处消解的情感被闭锁在旁人无法触及的内心世界中。这些人如吸血鬼一般冷漠,禁锢在自己的世界中。渴望认同与接受是弱势群体的共同特征,他们不愿被排挤、压制,渴望融合与沟32 第3章多元视域下吸血鬼形象的解析通,这也是在一时期吸血鬼电影表现的主题,寻求归属感,摆脱孤独是吸血鬼们的渴求。莱斯特为了摆脱孤独转化了路易,在遇到克劳迪娅以后,组成了一个异于常态的三口之家。他们不断的旅行、周游世界,寻找他们的同类。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状态极尽与人类正常生活靠拢,他们渴望成为正常人,而又无法打破这种自然的诅咒,这让他们的内心异常痛苦。于是,我们看到了三个形态迥异、不同宿命的吸血鬼。莱斯特是一个控制欲强的吸血鬼,他将自己认为好的爱给予路易与克劳迪娅,然而他几尽变态的表达方式最终让这个家庭分崩离析,也让差点断送了自己的生命,他疯狂而歇斯底里的表达方式也将爱纳入了吸血鬼的情感世界。莱斯特对路易的爱是永生的给予,路易对克劳迪娅的爱是娇纵,克劳迪娅对路易的爱是依赖,而究竟什么是爱?在现实社会中,关于爱的命题从来没有固定的答案。吸血鬼试图用自己特殊的身份符号来演绎这一主题,同时也唤起人们的自我反思。33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语吸血鬼起源于传说,兴盛于文学,当它走上荧幕的舞台开始,它已然不是人们口中的魔鬼、怪兽,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存在,从其诞生之日开始,就吸引了各国文艺创作者们的趋之若鹜。好莱坞将这个神奇的怪物发扬光大,让吸血鬼走上了流行文化的舞台,如今,它已成为数以亿计人心中的偶像。当我们梳理吸血鬼电影发展的过程也是对人类社会在历史变迁的审视与反思。基于虚构与想象的吸血鬼形象在荧幕中经历着从鬼到人的进化,从古老传说走向电影艺术的舞台,在好莱坞的商业运作模式中成为最卖座的荧幕明星。现在的吸血鬼已经不满足于对恐怖片的依附,而是蔓延至文艺、魔幻、爱情等好莱坞类型电影之中。这个荧幕形象缘何经久而不衰?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无疑要从它的文化渊源中寻找答案。任何一个艺术形象都不会孤立的存在。吸血鬼驰骋荧幕而不衰,不乏其与神俱来的神秘魔力,激发出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力,同时也与其形象建构的背后对人、社会及生命意义的探索。电影的创作离不开生活,荧幕形象的建构离不开人,创作者在对其形象建构中注入思想、情感,本文通过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元视角的解读,探究隐藏在这个神秘形象背后人的精神世界与自我反思。吸血鬼这个荧幕怪物并不仅仅是作为单一的影像符号存在,在其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他的进化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每一阶段的吸血鬼电影,都深刻着时代文化及社会群体心理的烙印,从某种程度来说,吸血鬼电影的发展也反映着历史文化与社会集体情感的变化和发展。因此,荧幕中吸血鬼形象的进化正是艺术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缩影。正是由于吸血鬼电影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才使其在荧幕中有着超强的生命力,在把控受众心理与审美体验的调度开辟了独特的视角。好莱坞吸血鬼电影在艺术、商业、文化的多维创新为吸血鬼电影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3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影视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彭吉象2002,3.[2]当代电影作品分析[M].江苏教育出版社.法雅克·奥蒙·米歇尔著吴珮慈译[3]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M].三联书店克里斯汀麦茨等著李幼蒸译2002.7[4]电影美学概述[M].亨·阿杰尔1994.8[5]中外影视大辞典[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汪流主编2001.1[6]电影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戴锦华2004.3[7]艺术社会学描述[M].南京出版社滕守尧2006.1[8]刘娜.夜影百年——德古拉电影的文化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5[9]戴锦华高秀芹无影之影——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艺术对话[10]陈娟.行走在银幕上的德库拉——吸血鬼影片的文化学研究2010.3[11]王灵娟试论吸血鬼编年史中的吸血鬼形象湘潭大学2007.5[12]论吸血鬼电影的文化符码与当代审美接受暨南大学2011.5[13]蒙塔古·萨默斯吸血鬼传奇[M].韩扬、刘群译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6月版[14]苑野.吸血鬼传说在西方文学的流变与演变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15]沈之星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16]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编译吸血鬼重庆出版集团2007年7月[17]克罗德·勒酷德著朱晓累译吸血鬼的历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8]刘亚男德拉库拉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4月[19]克里斯蒂安.麦茨著王志敏译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月[20]倪素香善恶论武汉大学博士论文1998.5[21]罗伯特·罗素著西方哲学简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2]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等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00.935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参考影片:1922《吸血鬼诺斯费拉图》,德国。1931《吸血狂魔》,美国。1932《吸血鬼,大卫.格雷的奇遇》,法、德合作。1935《吸血鬼的标志》,美国。1936《德库拉的女儿》,美国。1958《德库拉的恶梦》,英国。1960《德库拉和情妇们》,英国。1960《死于温柔乡》,法国。1965《魔王德库拉》,英国。1967《吸血鬼的舞会》,英、美合作。1970《德库拉之夜》,德、意、西合作。1970《德库拉的未婚妻》,美国。1974《吸血的德库拉》,意、法合作。1976《德库拉·父与子》,法国。1979《月黑风高》,美国。1979《诺斯菲拉杜》,德、法合作。1983《千年血后》,美国。1987《粗野少年族》,美国。1992《吸血鬼在天堂》,法国。1992《惊情四百年》,美国。1994《夜访吸血鬼》,美国。1995《布鲁克林吸血鬼》,美国。1996《杀出个黎明》,美国。1997《黑暗魔法书》,罗马尼亚、美国。1998《V字特工队》,美国。36 附录1998《刀锋战士》,美国。1998《吸血情圣》,英国。2000《吸血鬼2000》,美国。2000《小吸血鬼》,美国。2000《生人勿近》,美国。2001《吸血鬼的阴影》,美国。2002《吸血鬼女王》,美国。2002《杀出个黎明2-嗜血狂魔》,美国。2002《杀出个黎明3-魔界妖姬》,美国。2002《刀锋战士2》,美国、德国。2003《黑夜传说1》,美国。2004《范.海辛》,美国。2004《刀锋战士3》,美国。2005《吸血鬼之倾巢而出》,美国。2005《吸血鬼之吻》,美国。2006《吸血莱恩》,美国、德国。2006《黑夜传说2-进化》,美国。2006《永不满足》,美国。2006《厄夜三十》,美国。2006《吸血鬼复仇记》,美国。2007《吸血鬼公司》,美国。2007《吸血莱恩2-解脱》,加拿大。2008《暮光之城1-暮色》,美国。2008《女同志吸血鬼杀手》,英国。2008《图书馆员:圣杯的诅咒》,美国。2009《黑夜传说》系列,美国。2009《暮光之城》系列,美国。2010《嗜血破晓》,美国。37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剧集:《吸血鬼日记》《真爱如血》《血色月光》《血之羁绊》《吸血鬼男孩》《你好,弗朗西斯卡》《夜行天使》《彪悍人生》38 致谢致谢撰写论文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对学术研究的考察,更是对意志与能力考验,这是一场痛并快乐的旅程。痛是对自己知识匮乏的鞭笞,快乐是为收获知识与成果的欣喜。随着论文的收尾,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也即将画上句号。首先,感谢我的导师贺志朴老师在学习与生活上的关怀与帮助,身先力行的严谨态度为我树立了学术研究的好榜样。其次,感谢父母与家人在我求学道路中给予的理解与关爱。起初选择吸血鬼电影作为研究主题,仅仅是想为枯燥的学术研究增添几分乐趣,随着论文的开展,研究过程并不如预想的轻松与顺利,尤其是对吸血鬼文化起源的资料考察较为困难,本身吸血鬼就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国内对吸血鬼电影研究尚未形成体系,因此,感谢先前志同道合的吸血鬼电影研究者们为我提供的学术参考。由于论文中涉猎的知识面较广,除了电影学、艺术学专业知识外,还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等理论的运用,感谢新华社记者张硕在本人论文撰写过程中提供的信息参考与方向指导,感谢王玮、张翔、曹璐等同学为我收集资料提供信息与帮助,感谢石家庄广播电视台的邵猛、李娟、王少林、张开峰、路君磊、吴会斌等同事们在我撰写论文期间的给予鼓励与支持。最后,感谢这三年中相伴同行的所有老师与同学们,因为有你,所以精彩。39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美国吸血鬼电影研究之文献综述》发表于《文艺生活》2013年第一期,第一作者4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