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590517
大小:36.9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8
《对数字图书馆超越传统图书馆的理性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对数字图书馆超越传统图书馆的理性思考[作者]杨守芳[单位]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图书馆[摘要]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是图书馆发展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它使信息从载体中自由分离出来,具有传统纸质图书馆难以比拟的优越性。但是数字图书馆的运行具有较高的条件要求,传统纸质图书也有自身的优点,因此在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时必须立足现实,稳妥推进。[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传统图书馆,建设,比较数字图书馆是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以数字化的各种信息为底层,以分布式海量资源库群为支撑,以智能检索技术为手段,以宽带高速网络为传输通道,为用户提供广域
2、网上高速横向跨库连接的电子取存服务系统。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是图书馆历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巨变,它不仅引起图书馆信息存储容量的海量式膨胀和技术服务手段的全新变化,而且引起人们对图书馆价值理念的重新思考。同时,也对图书馆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本文拟对此作一理性思考与探讨。1数字图书馆使信息环境发生变化从古代重藏轻用的藏书楼到近现代藏用并重的图书馆,虽然在建设理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变革,其根源在于书刊的载体与信息没有分离,两者是“二位一体”的。以书写载体而言,从古代的甲骨、青铜、石头、竹简再到缣帛、纸张
3、、胶片,它们都是物理存在,信息都依附于载体而存在,脱离了载体信息就难以传布。在电子技术以前,对于珍稀本、善本图书,除了临摹仿抄重刻外,人们无法得到它的复制品,而这种复制再版相对来讲则是比较麻烦的。故而当《永乐大典》这部恢宏巨制于明末被付之大火燃为灰烬之后,人们便再也无缘得见真容,留给后人的只能是不尽的惋惜与慨叹。当影印技术产生以后,人们虽能得到某些图书的全真仿品,但依然成本较高,难以大规模印行,信息依然依附于介质载体,信息不能自由地为人所得、为人所用。数字技术的出现使这一切发生了变化,人们借助数字传输手段和网络化传媒
4、,可以足不出户地浏览、下载、拥有众多的信息,电子图书期刊的复制十分简便快捷。这里没有物理载体,数字就是载体形式,人们可以即时拥有和即时删除信息。无论是大众化信息如新闻、文学、娱乐消息,还是专业性的学科内容,人们尽可以在浩瀚无际的网络上查询、获取,信息与载体不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信息变成独立自由的存在物了。“图书的本质是信息。以往的图书形式,⋯⋯载体和信息都是‘二位一体’的。在这种情形下,本质性的信息被非本质的载体所束缚和约束,目的性存在被工具性存在所决定,信息难获得独立与自由”,“数字化和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使图书的本质
5、性内涵——信息获得了自由。这种自由成为图书数字化革命最具本质意义的部分。”过去信息依附于载体,人们获取信息就必然受自身所处图书馆藏书量、开放时间及各种管理制度的限制,对于图书馆没有收藏的图书,人们只能望洋兴叹。而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进行、互联网技术的推广,特别是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人们对信息的拥有变得十分方便。以往人们是有心获取知识、信息,但受客观条件制约难以如愿,现在的问题更多的是信息过多人们难以适从。过去人们查阅资料所得到的只是馆内所藏的资料,如今只要一查主题索引、著者索引、分类索引等,相关的论文论著就会尽现人们
6、的眼前,大大提高了工作、学习效率。另外,在以往传统纸质图书时代,图书的生产、销售、收藏利用是在不同的利益主体间进行的,分别由出版发行机构、书店、图书馆或其他购书团体及个人负责,这必然会产e线图情(http://www.chinalibs.net)2004-2-2生某些脱节现象以致产生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的情况。在数字化条件下,信息载体由物质转为数字符号,从网络化角度而言图书馆具有虚拟性,人们对图书馆的使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图书馆只是整个社会信息网络系统的组成部分。这样既大大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又使得信息提供及时
7、而有效。2数字图书馆超越传统图书馆的优势2.1存储面积的锐减和存储容量的巨增。以纸介质为载体的传统图书馆,由于纸介质的存储密度小,故图书占据的有形空间较大,随着图书资料等馆藏资源的增加,图书馆馆舍面积也必然要随之增大,馆舍建设只有一扩再扩。一张纸上的文字一般是几百字几千字,一本书的字数通常不过几十万,而一张小小的光盘就可以储存下3.4亿文字,像《红楼梦》这样百万字的巨著可以容纳数百部之多。很多古籍书字大卷多,像线装本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就有近十册,《四库全书》在古代是建专馆存放,后来印刷出版的《四库全书》依然占据庞
8、大的空间,而光盘版的《四库全书》不过一百多张,所占空间不过是一节书柜而已。虽然存储面积大幅度减少,信息存储容量却大幅度增加。如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制作的各种专题数据库分门别类地汇集几十年的资料,《红楼梦研究》将1979-1993年的红学研究论文汇集在一张光盘上;《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别将1978-2001年的近代史和现代史研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