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儒家人性思想和西方人性管理比较

早期儒家人性思想和西方人性管理比较

ID:34572259

大小:55.8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8

早期儒家人性思想和西方人性管理比较_第1页
早期儒家人性思想和西方人性管理比较_第2页
早期儒家人性思想和西方人性管理比较_第3页
早期儒家人性思想和西方人性管理比较_第4页
早期儒家人性思想和西方人性管理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早期儒家人性思想和西方人性管理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早期儒家人性思想和西方人性管理比较摘要:管理者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必然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可以从管理史上产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性假设:中国的性善论、性恶论,西方的“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等,寻找他们的不同之处及内在联系。纵观中西方人性假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性假设是以儒家人性论为主导的,比较注重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而西方主导人性论为理性人和自利人,更多地强调人的认知属性和自然属性。但二者都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两者的统一,则能达到人性化管理的实现。关键词:性善论;性恶论;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塑造论;适应论人性就是人身上具有的特性和属性。人性论与管理密切相关。纵观历

2、史,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各种管理活动或管理理论的产生和演变,都是以一定社会文化传统中的人性论作为其哲学基础和前提的。一、早期儒家人性思想与管理观念关于论述人本性的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1.孟子的性善论在儒家学说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蘇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将仁、义、礼、智看成是每个人天生所具有的四种本能。人有了善的本性,在他的语言和体态中都会表现

3、出来的。由此可见,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皆有之,这并不是由某种外在力量强加于人,而是人们“良知”“良能”,孟子所谓的人性本善,是指每个人在本质上都具有向善的可能,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善,需要'‘修身养性”,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达到道德的完善。2.荀子的性恶论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荀子是性恶论的集大成者。与孟子性善论的思想相反,荀子否定性善是与生俱来的,肯定性恶才是人本性所固有的本质。荀子所说的"恶”,是指争夺、残贼、淫乱等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暴力。荀子指出人的好、恶、喜、怒、乐的情感,才是人性本有的内容。这些情感使人产生欲

4、望,有欲望便有行动,争斗就发生了。因此荀子说:“人之性恶,其为善者伪也。”'‘性恶论”明确指出人性中“劣”的一面,主张对人的管理办法是教化人性,变“恶”为“善”。由此他提出了“化性起伪”的著名论断。而这一转化需要由圣人教化大众,而这一过程便产生了礼义,法律制度也同时产生了。荀子认为,在人的本性中,本无礼义,要经过强制的学习和思虑才能懂得。人的本性经过“化性起伪”后,是可以变善的。从人性管理模式的角度看,二人有相似之处,孟子从人的“四端”出发,荀子从人的生理本能出发,但都可通过教育达到“善”的目的。性善论是对人的抽象的概括,而性恶论是对人的现实直接的总结。在管理上,孟子强调道德、仁义的内控

5、和协调作用;而荀子则强调“礼义”的教育、控制功能。此外他还强调要以法律惩罚恶性不改之人,这更具有实用性。二、西方人性论与人性管理西方最早论及人性的是苏格拉底。他认为,人的本性在于人的灵魂有理性,因而能追求知识。由此提出'‘美德即知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的本性,即所谓的“灵魂”是由三部分构成的:理性、意志和情欲。其中理性是灵魂中最优秀的部分,它统率和指导灵魂的其他部分;意志则为理性而行动,协助理性控制情欲;情欲是灵魂中最低劣的部分,它的唯一功能便是服从。因此,人的本性在于理性。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就表现为“理性一一经济人”。所谓的'‘经济人”就是使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人,即会计算、

6、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但它忽视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情感因素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通过“霍桑试验”,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就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来看待管理问题。美国科学家沙因提出了'‘复杂人”人性假设。即是因时、因地、因各种情况采取适当反应的“复杂人”。综观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其实质都是将个人看作一个工具,其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管理目标。三、比较与借鉴建立在不同人性论基础之上的中西人性管理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儒家思想认为,人性问题不仅是管理理论的必要前提,而且是整个管理活动的中心课题。这样,做出某种人性判断固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却在于如何改造这种人性。无论是孟子的"

7、仁政”,还是荀子的“礼义之治”,都强调通过管理来塑造人性,这种人性管理可以称之为"塑造论”。但“塑造论”也有消极的方面:它必然导致贤人政治,从而忽视制度建设,淡化法律意识。而在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其注意力却在于如何改变组织环境,而不在于如何改变人性。因此,西方的人性管理可以称之为“适应论”。由于西方主导人性论是理性人和自利人,两者的结合就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为了争而不乱,于是就发展了法律,通过法律制度来进行管理。但忽视了人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