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自我觉知影响情绪体验地erp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理论与研究综述第一章理论与研究综述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作为自我主题下的一个热点,是指个体对自己有所认识或意识的内部主观状态(Higges,1987),凡是涉及到自我认知加工的过程都不可避免地激活了自我觉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尝试对自我觉知进行了各种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程蕾,黄希庭,2008)。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我觉知与标准、动机、归因、情绪、期望和文化等方面的关系(Leary&Tangney,2012)。情绪是由心理生理性的表情、生物反应
2、和精神状态而组成的一个主观的、有意识的态度体验和行为反应,反映了机体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所采取的适应模式(Lazarus,Kanner,&Folkman,1980)。20世纪50年代左右,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情绪的主观体验开始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好奇与探索(Skinner,1953;Watson,1919)。最近,有关情绪体验的主题研究又成为了心理学者的关注点(Frijda,2005;Lambie&Marcel,2002;Sabini&Silver,2005)。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美国心理学家提出自我与情绪不是
3、独立存在的,二者可能存在交叉影响(Leary&Tangney,2012)。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也相继证实了自我觉知与情绪体验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情绪状态可以影响自我觉知,尤其是影响自我意识的层次,同时自我感知会随情绪状态的改变而改变(Wegner&Giuliano,1983);另一方面,自我觉知也能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唤醒个体的自我意识会使情绪体验更敏感或更迟钝(Scheier&Carver,1977;Silvia,2002;Chentsova-Dutton&Tsai,2010)。其中,自我觉知对情绪
4、体验的影响特别地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1.1自我觉知自我觉知概念来源于心理学和社会学,至少可以追溯到詹姆斯的文章和库里的社会学符号互动理论。詹姆斯认为自我包含一个特别的部分,叫做反身性(reflexivity):转移的能力和把自己看成自我观点下的对象的能力(James,1890)。同时,自我既是“I”——有经验的活动主体、意识主体,也是“me”——经验的客体、感知对象(James,1890;Leary&Tangney,2012)。Duval和Wicklund(1972)在此基础将自我觉知分为“主体自我觉知”(s
5、ubjectiveself-awareness)和“客体自我觉知”(objectiveself-awareness)。其中,主体自我觉知是指个体体验到自我,并且是自身感知及行动的主体;而当个体的注意力指向内部或者个体的意识指向于自己本身时,自身是自己意识的客体,这时我们称之为客体自我觉知。其实,人们对自己的知觉不仅包括对自身的微弱的刺激单纯原始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复杂性的认知和情感性的深入理解。前一种情况我们称为自我察觉或1万方数据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理论与研究综述自我觉知,而后一种情况是个人将注意力集中
6、于自身,即自我聚焦注意(self-focusedattention)。自我觉知和自我聚焦注意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人们往往从自我聚焦注意着手对自我觉知进行研究(程蕾,黄希庭,2008;Fenigsteinetal.,1975)。从个体关注自己的方向来看可以将自我觉知分为私人自我觉知(privateself-awareness)和公共自我觉知(publicself-awareness)。私人自我觉知往往关注的是自己隐秘的、私人的方面,包括那些外界所不能观察的事件或特质,如感知觉、态度、意图、情绪、目标、动机等。
7、而公共自我觉知则含纳其他人可见、可观察的特质,如自己的身体、行为、外貌等(Buss,1980;Davis&Franzoi,1999;Fenigstein,Scheier,&Buss,1975;Franzoi&Brewer,1984)。已有的相关研究中,大多都是从镜像自我面孔再认的角度对自我觉知进行研究,Keenan等人(2003)甚至将镜像自我再认与自我觉知等同起来,认为儿童通过镜像自我再认测试标志着他们自我觉知能力的出现,即能够运用内省来了解个人的心理状态。但也有研究者对此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镜像自我再认不
8、能与自我觉知等同起来,因为没有明显证据表明这项能力需要内省性的自我觉知。Mitchell(2002)认为镜像自我再认是与最基本的自我觉知能力相联系,这并不表示个体对自己的理解完全建立。以儿童为例,儿童自我面孔识别能力的发展是与自我觉知的层次结构性是相吻合的。他们先通过自己的行为与镜中个体的行为呈现一致而识别自我,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对自我连续性和一致性的认知后,才能对延迟反馈的自我形象进行再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