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514999
大小:140.8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7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定山中学韩珍玉刘中发)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个器官的功能。2、概述肾脏的结构,以及肾脏与尿液形成相关的结构特点(二)能力目标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猪的肾脏,提高观察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建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二、教学重点:肾脏的结构三、教学难点:1.肾单位——尿液形成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2.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四、难点的突破策略1.制作肾单位(见幻灯片),巩固学生对肾单位的认识。2.设计学生活动材料,通过资料分析,得出尿液的形成经历了过滤和重吸收等两个生理过程。3.
2、自制PPT课件演示“尿液的形成”将过滤和重吸收两过程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六、教学理念采用认知发现说的问题解决法进行教学。即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或推想,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信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的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新的认知结构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并将新旧知识相联系而建构起来的。学生的学习属于接受式的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新旧知识的整合,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七、教学过程:(一)导入: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3、有哪些途径?人体的代谢废物主要以尿液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要了解尿液是怎样形成和排出的,首先要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二)讲授新课:1.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1)请看屏幕(在屏幕演示、然后讲解)。(2)学生板书泌尿系统的组成。(3)教师利用人体半身模型演示四种泌尿器官的位置排列情况。(4)学生说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的功能。2.学习肾脏(1)学生观察新鲜的猪肾脏的外形。观察要求:①肾脏是什么颜色的?②肾脏的外形像什么?③找到肾门(肾脏的一侧有一凹陷,叫做肾门)并找到与它相连的三根管道,说出三根管道的名称和结构差异。(2)学生观察猪肾脏的内部结构。看幻灯片,区别肾盂、皮质、髓质。(3
4、)出示肾脏纵切面投影片,请一位同学指图说出肾脏的几个部分。(4)出示肾单位结构模式图,讲述肾单位组成。(5)提问:肾小囊与什么结构相连通呢?(6)学生讨论。(7)学生归纳肾单位的结构。我们已经学习了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而肾单位是形成尿的基本单位。那么尿是怎样形成的?3.尿液的形成(1)尿液的形成分为几个步骤?(2)理解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3)血液、原尿和尿液的区别?4.尿的排出(1)尿的排出途径。(2)提问:尿的形成是连续不断的,尿液的排出是间歇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膀胱的贮尿作用)膀胱具有较强的伸展性,但再怎么样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尿液一旦积存太多,就会影响膀胱的正常
5、功能。所以有尿意就应该及时排尿。这就牵涉到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了。5.泌尿系统的卫生(1)我们为什么每天必须饮用适量的水?(2)为什么必须及时排尿?(3)泌尿系统要注意哪些卫生?总结:尿形成的两个作用,两次毛细血管的形成和气体交换,三个比较,尿排出的三点意义。八、作业设计:由于本节内容量大,学生自始到终都处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地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状态,实际用于练习的时间不多,故此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如下。1、每个肾脏有100多万个____组成。每个_____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个部分,____和____组成肾小体。2、肾小球是一个由数十条_____弯曲盘绕形成的血管
6、球,血液从_____动脉流入____,由___动脉流出肾小球。3、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形成原尿约150L,而每天排出的尿只有1.5L。解释其中原因。4、“人一天的饮水量要多于排尿量。”请说明其中的道理。5、某肾炎患者检查尿液时发现尿液中有红细胞和蛋白质。请分析此人肾脏的哪个部分可能发生了病变。九、板书设计: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一、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贮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二、肾脏1、位置(出示人体躯干和内脏模型)2、功能(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形成尿液的场所)3、结构(观察新鲜的猪肾,大屏幕演示)皮质(毛细血
7、管丰富,颜色深)髓质(颜色浅)肾盂(漏斗状)4、基本单位:肾单位(100多万个肾单位/肾)肾小球肾小体肾单位肾小囊肾小管三、尿的形成1、滤过(肾小球的滤过,在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2、重吸收(肾小管的重吸收后,最终形成尿液)四、尿的排出肾单位产生的尿液→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五、泌尿系统的卫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