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

黄帝内经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

ID:34504435

大小:53.1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7

黄帝内经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_第1页
黄帝内经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_第2页
黄帝内经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_第3页
黄帝内经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_第4页
资源描述:

《黄帝内经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黄帝内经》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资料来源:中医心理在线    作者:林辰何清平     时间:2010-08-23   健康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对疾病和健康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它主要探讨和解决有关保持和促进人类健康的各种心理学问题,研究心理学在矫治人的某些不良行为,尤其是在预防不良行为与各种疾病发生中所应发挥的特殊功能,建立合理的预防保健措施。它的中心任务是着力于人类健康的维护,而不是疾病的治疗,这与《黄帝内经》所强调的“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相一致。本文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探讨其健康心理思想,意在领悟《内经》要旨,更好地开展各种预防

2、保健工作。   一、形神既俱——养心要理   《内经》健康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可归结为形神相即四个字。意指人的形体(身)与精神(心)是结合在一起的,形与神俱,形神兼养,养神为主。形神既俱论贯穿在《内经》朴素唯物论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始终。一方面,《内经》认为,精神活动是由机体派生的,即形生神。如《灵枢·本神》所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即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的精、神、魂、魄、心、意、志等精神活动产生的由来。另一方面,《内经》认

3、为神对形又起主宰作用。如《灵枢·邪客》所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灵兰秘典论》则指出:“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同时,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告诉我们:只有形体不敝,精神不散,才能健康长寿,“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还竭力主张“食饮有节,起居有时,不妄劳作”,并且,《内经》也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提出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内经》已初步认识到存在和意识、生理和心理是矛盾的统一体,自发地揭示了心理与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心与身相互作用的双向效应

4、(即心理因素能导病、致病与防病、治病)。指出形神只能相即,不能相离。正如《灵枢·天年》所说:“百岁,五脏乱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从《内经》的这些论断我们可以看到,《内经》首先强调人的精神活动是由机体派生的,但精神又反作用于机体,即拥有精神健康——心理健康则身体健康,反之则可引起身体的各种疾病。此外,《素问·金匮真言论》还认为“精”、“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气充则形旺神全;精气不足,则形体萎靡,精神浮躁,只有精、气、形、神之间相互资生,彼此充盈,人才能健康长寿。可见,形神只能既俱相即,不能相离。正因为心身

5、必须结合,形神不可分离,所以,我们既要注意身体健康,更要注意心理健康,即既要保养形体,以促进心理健康,更要保养精神,以促进身体健康。《内经》中形神结合,形神兼养,养神为主的观点,至今仍不失为健康心理学,乃至于医学心理学所应遵循的理论原则,为后世医学思想家所恪守。   二、清静养神——康生要点   《内经》认为要保持身体健康,必须先保持心理健康,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精于摄生之道,遵循一定的养生法则,才能千灾消,百病痊,以求健康长寿,享乐天年。可以认为《内经》强调要做保持人体生命健康的一个要点就是“清静养神”,如《素问·痹论》说:“静则神藏,躁

6、则消亡”;《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而《素问·生气通天论》进一步指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勿之能害。”可见,要保持身体健康,必先保持心理健康,而要保持心理健康,最好的办法就是“清静”养神,使外诱不入,内心安定,从而使有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抗病力增强,不易罹疾生病。   三、和调情志——理心要法   《内经》在调理情志方面也非常重视,认为精神情志调和在防御疾病方面能起重大作用。这点我们可从《内经》的有关论述中求证,如《灵枢·本脏》中说:“意志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

7、,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这就告诉我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调和的情志,就可以适应外界的一切变化而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外邪侵袭,从而保证身体健康不受疾病的折磨。但如果人的情志活动过度或人体内在精神活动失调,则会损害身心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产生。如在《灵枢·寿天刚柔》中言:“忧恐愤怒伤气,气伤乃病脏。”在《灵枢·口问》中亦谓:“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些论断十分形象地描述了精神因素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内经》还认为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病变有着不同的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

8、伤肾。”《素问·举痛论》也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的气乱,思则气结。”又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飱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情志因素的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