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郑和史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长乐郑和史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ID:34502345

大小:58.9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07

长乐郑和史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_第1页
长乐郑和史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_第2页
长乐郑和史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_第3页
长乐郑和史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_第4页
长乐郑和史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长乐郑和史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福建长乐郑和史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曾国新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的28年期间郑和七下西洋,船队无论起于南京宝船厂,还是始自太仓刘家港,都要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短则二月,长达一年。在这里集结船队,整编训练,修造船舶,补充给养,购置货物,祭祀海神,等候东北季风到来时扬帆开洋。显然,福建长乐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舟师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1]正因为如此,长乐有众多的郑和史迹。如《天妃灵应之记》碑、三清宝殿铜钟、天妃宫大井、三峰塔、文石天妃庙、云门寺、三宝岩等遗迹,郑和舟师驻泊的太平港、太监楼、天妃行宫、三清宝殿、三峰塔寺等遗址,以及最近挖掘出土的郑和彩绘泥塑、姚氏族谱等

2、纪念物、史料等。与长乐在郑和七下西洋中占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一样,长乐的郑和史迹在开展郑和研究方面,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意义。一、《天妃灵应之记》碑是郑和研究补缺纠错的实物依据。在长乐众多的郑和史迹中,最引世人嘱目的就是《天妃灵应之记》碑。《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天妃碑、郑和碑,系明宣德六年(1431)冬,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在长乐驻泊期间刊立。碑身高162厘米,宽78厘米,厚16厘米,碑座高29厘米,碑额镌篆文“天妃灵应之记”,饰以祥云捧日图案,碑身周饰缠枝蕃莲纹。碑文楷书计1177字,历述下西洋目的、意义,前六次下西洋经过、成果和第七次下西洋任务,以及在长乐修建寺、宫、

3、殿和刻碑、铸钟的情况。该碑随天妃宫之圯而湮没。民国19年(1930),一农民在南山天妃宫遗址挖土时偶然发现。县长吴鼎芬知此碑珍贵,移置县署。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长乐县当局恐珍贵文物沦落敌手,将碑、钟运往山区南平保存。民国37年(1948)长乐县派员将碑运回,但钟未运回。郑和碑曾先后存放于县民众教育馆和吴航小学,1985年收藏于新建的郑和史迹陈列馆内。8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的碑刻其他地方也有,如晋宁的《马哈只墓志铭》、南京的《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太仓的《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事迹》和《周闻夫妇墓志铭》碑、泉州的《郑和行香碑》、斯里兰卡的《锡兰山佛寺碑》等,但唯有

4、长乐的《天妃灵应之记》碑,全面、详细记载了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经过、成果,以及船队领导班子成员,而且至今保存良好,字迹清晰可辨。该碑的发现,弥补了郑和下西洋文献记载上的缺漏,纠正了一些错误的观点,促使郑和研究走出单纯依靠文献资料的误区,进入更加注重实物史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科学研究阶段。可以说,《天妃灵应之记》碑是开展郑和研究最权威的碑刻文献史料。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往返年代,过去一直以清乾隆张廷玉纂修的《明史》为准。《天妃灵应之记》碑出土后,大家发现碑文所载与《明史》不尽相同。《明史》与《天妃灵应之记》碑郑和七下西洋往返时间对照表航次明史“天妃碑”文出发返回出发返回1永乐三年夏

5、六月己卯命五年九月壬子永乐三年五年2永乐六年九月癸亥九年夏六月乙巳永乐五年七年3永乐十年十一月丙申十三年秋七月癸卯永乐七年九年4永乐十四年十二月丁卯十七年秋七月庚申永乐十一年十三年5永乐十九年春正月癸巳二十年八月壬寅永乐十五年6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永乐十九年7宣德五年六月宣德六年其中碑载永乐五年至七年的这一次,《明史》未记;而《明史》所记永乐二十二年旧港之行,碑文不载。再查其他史料,证实永乐五年至七年确有这次郑和西洋之行。如斯里兰卡出土的锡兰山佛寺碑,碑文署“永乐柒年岁次己丑二月甲戍朔日谨施”。又如明郎瑛《七修类稿》8卷十二《三保太监》载:“永乐丁亥,命太监郑和、王景弘、候显三人,

6、往东南诸国,赏赐宣谕。”而《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文所载时间更是与天妃碑完全一致。至于《明史》所记永乐二十二年旧港之行,也许因为并非象以往几次那样,“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2]用了将近两年时间,远航到印度洋,而只是“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3]几条船只,几个月时间,仅仅因为一项任务航行到南海的“旧港”为止,不能属于“下西洋”,郑和才未将此行记入碑文。为此,大家普遍认为,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及年代应以实物史料《天妃灵应之记》碑为准。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明史》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而《天妃灵应

7、之记》碑载:“往诸番国,开读赏赐”,“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前者说法充满火药味,后者内涵则是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平外交;前者为清代学者所编撰,而后者为当时当事人郑和亲自刊记。哪一种说法正确,更值得今人称道,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二、“巡海大臣”泥塑凸显了郑和在民间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1992年6月22日,长乐市闽江口南面的沿海渔村漳港镇仙岐村,一位农民因挖沙偶然发现了湮埋地下的庙宇----显应宫。文物部门考古报告指出,该庙现存建筑构件多为明、清两代。据出土的《重修》碑,知最后一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