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

“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

ID:34479645

大小:225.2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6

“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_第1页
“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_第2页
“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_第3页
“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_第4页
“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_第5页
资源描述:

《“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2年5月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May2012第3期JOURNALOFZHEJIANG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No.3“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黄宇雁(浙江外国语学院欧亚语言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摘要:近年来中日两国都流行使用“萌”字表示一种特殊的流行文化。文字先于文化被接受,致使传播到中国的“萌”与日语“萌え”语义上有出入,在文化上的表现也相应有所不同。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的“萌”文化很难取得像日本“萌え”文化那样的规模和发展。关键

2、词:萌;萌え;おたく;中日文化比较中图分类号:H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074(2012)03-0015-05近年来,网络文化盛行,表现之一就是网络用语层出不穷,其中有网民们自创的中文词汇,也有直接来自外语的流行词汇。因日语文字与汉字及汉语无法割裂的深刻渊源,众多日本流行词语随着互联网的传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入中国并广泛流行开来。比如早先的“超”“宅”,如今的“萌”。但因为语言使用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在中国流行的“萌”字的语义以及衍生出的“萌”文化与日本的“萌え”及“萌え”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

3、。本文试图从“萌”字进入中国后的语义变化及“萌”文化表象入手,探索和分析两国流行文化背景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萌”文化在中国发展的前景和趋势。一、“萌”字中日语义流变之分析“萌”字出现于中国典籍中年代久远,《周礼·秋官·薙氏》中有“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的句子,①郑玄注“萌”为“耕反其萌芽”,即耕地覆草之意;《礼记·月令》有“(季春之月)萌者尽达”,意为植物[1]发芽;《汉书·司马相如传》中有“明者原见于未萌”,意指事物的开始和发端。千百年来,“萌”字在中国一直传承上述动词及名词语义,鲜有变化。而在日本,早前使

4、用“萌”字时,也一般取其动词义,如《万叶集》(8)中有诗句“さわらびの萌え出づる春になりにけるかも”,表示植物萌发新芽;在《新敕撰和歌集·恋》(1)中,出现“雪の下草下にのみ萌え出づる恋を知る人ぞなき”的句子,表现一种从[2]心底萌生出的情感和相思。可见除了表示植物发芽,日语中用“萌”来表示一种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语义也由来已久。至此中日两国对“萌”的理解和使用基本类似。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②“萌”字的语义首先在日本发生了延展。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年轻人中“おたく”文化兴起,以“萌え”一词新语义的产生为

5、符号,作为其分支之一的“萌”文化在稍后也隆重登场。“萌え”最先是“おたく”一族之间使用的一个隐语,表示面对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动漫人物造型或网络游戏角色时,突然涌起的一种狂热喜爱之情。“萌え”以其生动到位的表达效果,自诞生之日起便迅速走红,如今已成为“おたく”界使用最广泛的流行语之一。作为语义新添加的一个证明,2005年“萌え”获得日本流行收稿日期:2012-04-30作者简介:黄宇雁(1973-),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外国语学院欧亚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副教授,历史学硕士。16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语大奖,2006

6、年三省堂出版社将“萌え”正式收录进《大辞林》,将其定位为年轻人用语,表示对某种人或事物产生极为强烈而深刻的情感,这些情感包括喜爱、倾慕、执著,兴奋等,其对象既包括实物,也包[3]括虚构的对象。现代新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强大的传播能力,加上中日两国都使用汉字,使得流行语“萌え”在日本走红后不久便进入中国,在近年来成为一个新兴网络用语。活跃在互联网上的中国年轻人用自己的理解为日语“萌え”和日本“萌え”文化中的“萌”字加上了注脚,致使中文“萌”与日语“萌え”的原意产生了偏差。究其当前语义,中文“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

7、名词,意为萌文化或某种可爱属性,如:小海豹可爱翻滚卖萌;(2)形容词,意为可爱,如:宝宝超萌;(3)动词,意谓为某事着迷或癫狂,如:可把我萌翻了。互联网问卷调查网站“问卷星”就“你对萌的第一感觉”进行过调查,结果表明约有70%的中国网民认为“萌”的意思就是“可爱”,也即“萌”的形容词语义,这与日本“萌え”意识由“萌え”这一动词产生的背景大相径庭。另一选项“表示对某事物强烈的好感”的认同率只有3%,与日语“萌え”的原始[4]本意也相去甚远。由此可见,“萌”在传入中国时,因汉字先入为主的影响,文字先于文化传播,导致其在

8、中国的语义与日语本身产生了较大的不同。二、“萌”文化在中日两国的不同表现文字先行可以被认为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显著特征。作为“萌”文化的载体,中国大众接受的首先即是“萌”这个汉字,如今中国媒体网络上流行的“萌”,其实是一个在日本“萌え”文化模糊影响下的新名词,由此衍生的特殊的中国“萌”文化也有诸多异于日本“萌え”文化的地方。首先,中日两国“萌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