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ID:34477719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6

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根对无机盐的吸收_第1页
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根对无机盐的吸收_第2页
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根对无机盐的吸收_第3页
资源描述:

《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根对无机盐的吸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四节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教学目标    1.通过根吸收无机盐的演示实验,了解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了解氮磷钾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缺乏时的症状;懂得合理施肥的原理,了解无土栽培的原理和优点。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了解无机盐的作用,合理施肥和无土栽培等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的应用,继续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根的功能之一,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必备知识,是理解植物矿质代谢的重要基础,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是从事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必备基础知识,因此这两部分是本节

2、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2.由于很多学生缺乏农业生产经验,对于合理施肥原理和无土栽培技术了解很少,因此,这两部分成为教学难点。需要首先增加感性认识,创造条件,开设实验,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帮助消化理解。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四部分内容:证明根吸收无机盐;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合理施肥的道理;无土栽培的技术。  1.证明根吸收无机盐的实验:  可以从探究实验人手,揭示根能够吸收无机盐的事实。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于上课前几天和学生一起,按照书上要求,完成对照实验。选择幼苗一定要生长状况相同的,以后注意

3、做好观察记录。  课上学生分组观察,两株植物生长状况有何不同?想一想,为什么不同?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  将甲、乙两种培养液分别滴几滴在载玻片上,放在石棉网上,用火烘干,可看见甲液载玻片上剩下白色物质,这是无机盐,而乙液没有。与学生共同分析后,得出两个结论:1.植物在土壤浸出液中能够正常生长,在蒸馏水中不能正常生长,说明植物的根吸收了土壤浸出液中植物必需的营养。2.土壤浸出液中的营养物质是无机盐。由此推论,植物的根必须从土壤溶液里吸收无机盐,才能维持植物的正常生活。  2.无机盐的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课前一个月,组织指导学生配制完全培养液、缺氮培养液、缺磷培养液和缺钾培养液,并完成探究氮磷钾

4、在植物生活中作用的实验准备。  课上,让学生介绍观察结果,并根据植物对氮磷钾中某一种元素缺乏的典型症状,分析该种元素对植物生活的作用。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书P41表。  思考:培养绿箩、龟背竹等观叶植物主要施什么肥?培养月季、菊花等观花植物主要施什么肥?  3.合理施肥的原理:  教师讲解,土壤中的无机盐,特别是氮磷钾等,不断被植物大量吸收,必须补充才能保持土壤的肥沃度,施肥的目的就在于此。人和家畜的粪尿等叫做农家肥料。硝酸铵、尿素、过磷酸钙等叫化学肥料。农家肥料来源广泛、肥效持久、成本低,施肥时应该以农家肥料为主,配合施用见效快的化学肥料。  教师提供资料,供学生讨论。结合资料,总结出:不同植

5、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同一种植物随着生长期的不同,对无机盐的需要量也不同。另外,由于人们对各种作物的实用部分要求不一,而不同元素的生理功能又不一样,所以,不同作物对不同元素的相对需要量多少就不同,例如,栽培以果实籽粒为主要收获对象的禾谷类作物时,要多施一些磷肥,以利籽粒饱满;栽培根茎类作物(如甘蔗、马铃薯)时,则可多施钾肥,促进地下部分累积碳水化合物;栽培叶菜类作物时,可偏施氮肥,使叶片肥大。施肥时必须考虑到这些情况。  4.无土栽培:  有条件的学校在课前可组织学生无土栽培1~3种植物,使学生了解无土栽培技术。    课上,请参与此工作的学生汇报栽培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无

6、土栽培?有何优点?应用前景如何?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有些植物以前只能在土壤中才能生长(即陆地植物)。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威廉姆·吉利克博士发现了一种可以用来培养西红柿的矿物质营养液配方。由此,他创造了所谓的“无土栽培法”。  无土栽培是指不要用土壤或用其他物质(如砂石)代替土壤,根据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来培养植物。  无土栽培法,有许多优点。人口增多使可植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因此,非土壤栽培植物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通常,无土栽培法生产的水果和蔬菜还会含有更多的营养成份;用营养液栽培法种植植物更便宜,更利于保护环境。无土栽培法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不需要

7、艰辛的体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