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叠加原理的验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浙江农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报告册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报告分_____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1.验
2、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2.学会用电流插头、插座测量各支路电流。二、实验原理简述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测量某电路的各支路电流及每个元件两端的电压,应能分别满足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电压定律(KVL)。即对电路中的任一个节点而言,应有ΣI=0;对任何一个闭合回路而言,应有ΣU=0。运用上述定律时必须注意各支路或闭合回路中电流的正方向,此方向可预先任意设定。三、实验仪器设备序号名称型号规格数量1直流稳压电源+6,12V切换12可调直流稳压电源0~30V13直流数字电压表14直流数字毫安表15万
3、用电表16实验线路板四、实验步骤实验线路如图所示1.实验前先任意设定三条支路和三个闭合回路的电流正方向。图4-1中的I1、I2、I3的方向已设定。三个闭合回路的电流正方向可设为ADEFA、BADCB和FBCEF。2.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源接入电路,令U1=6V,U2=12V。3.熟悉电流插头的结构,将电流插头的两端接至数字毫安表的“+、-”两端。4.将电流插头分别插入三条支路的三个电流插座中,读出并记录电流值。5.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分别测量两路电源及电阻元件上的电压值,记录之。被测量I1(mA)I2(mA)I3(mA)U1(V)U2
4、(V)UFA(V)UAB(V)UAD(V)UCD(V)UDE(V)计算值测量值相对误差五、实验总结⑴、注意事项1.同实验四的注意1,但需用到电流插座。2.所有需要测量的电压值,均以电压表测量的读数为准。U1、U2也需测量,不应取电源本身的显示值。3.防止稳压电源两个输出端碰线短路。4.用指针式电压表或电流表测量电压或电流时,如果仪表指针反偏,则必须调换仪表极性,重新测量。此时指针正偏,可读得电压或电流值。若用数显电压表或电流表测量,则可直接读出电压或电流值。但应注意:所读得的电压或电流值的正确正、负号应根据设定的电流参考方向来判
5、断。实验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报告分_____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从而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二、实验原理简述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几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
6、小K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其他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三、实验仪器设备序号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备注1直流稳压电源+6,12V切换12可调直流稳压电源0~30V13直流数字电压表14直流数字毫安表15叠加原理实验线路板1DGJ-03四、实验步骤实验线路如图所示:(1)按图,E1为+6V、+12V切换电源,取E1=+12V,E2为可调直流稳压电源调至+6V;(2)令E1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K1投向E1侧,开关K2投向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
7、,记入表格2-1。表2-1测量项目实验内容E1(V)E2(V)I1(mA)I2(mA)I3(mA)UAB(V)UCD(V)UAD(V)UDE(V)UFA(V)E1单独作用E2单独作用E1,E2单独作用单独作用(3)令E2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K1投向短路侧,开关K2投向E2侧),重复实验步骤2的测量和记录。(4).令E1和E2共同作用时(开关K1和K2分别投向E2和E2侧,重复上述的测量和记录。(5).将E2的数值调至+12V,重复上述3项的测量并记录。(6).将R5换成一只二极管1N4007(即将开关K3投向二极管VD侧
8、),重复1~5的测量过程,数据记入表2—2表2—2测量项目实验内容E1(V)E2(V)I1(mA)I2(mA)I3(mA)UAB(V)UCD(V)UAD(V)UDE(V)UFA(V)E1单独作用E2单独作用E1,E2单独作用单独作用五、实验总结⑴注意事项1.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