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探析研究126例腹泻患儿病毒检验结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析研究126例腹泻患儿病毒检验结果摘要:目的通过对126例腹泻婴儿的病毒检验,对其引起腹泻的主要致病菌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采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26腹泻婴儿的病毒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探讨其引起腹泻的主要致病菌。结果本组126例患儿中,有66例病毒检验呈阳性,主要为腺病毒与轮状病毒。有40例检验病菌呈阳性,主要是志贺杆菌与沙门菌。结论病毒感染是致使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常见的病毒感染是轮状病毒感染,而有时也会出现细菌感染。在临床上治疗腹泻患儿时,应依据其实际情况给予对症治疗。关键词:患儿;腹泻;病毒检验;中图分类
2、号:R442.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200-01腹泻属于婴儿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都可导致婴幼儿腹泻。腹泻患儿若不及时对症治疗,有效的消除疾病,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轻者可能会导致脱水、引发营养不良,重者威胁生命[1]。本文将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26例腹泻患儿的病毒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腹泻婴儿126例,本组患儿中最小年龄为5个月,最大年龄为4岁。男78例,女48例。取腹泻婴儿3〜5ML粪便(自然留取)给予
3、临床检验。1.2方法采用玉米粉琼脂、沙保弱氯霉素琼脂、SS琼脂、碱性蛋白冻水等在检验室中作为实验用培养基。完成实验标本收集以后,马上采用准备好的培养基把病原菌分离并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应严格依据临床实验操作的规范进行。待菌株分离培养出来以后,运用鉴定系统给予鉴定,并通过血清学给予证实[2-3]o2结果126例患儿中,检出病原微生物74例,所占比例为58.73%,其中有66例患儿病毒检验呈阳性,所占比例为52.38%,轮状病毒呈阳性的患儿40例,所占比例为31.75%,腺病毒呈阳性的患儿20例,所占比例为15.87%,
4、轮状病毒与腺病毒都呈阳性的患儿3例,所占比例为2.38%O病菌检验呈阳性的患儿40例,所占比例为31.75%O其中检出沙门菌患儿18例,所占比例为14.29%,包含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患儿9例,所占比例为7.14%,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患儿5例,所占比例为3.97%,非伤寒沙门菌患儿4例,所占比例为3.17%;志贺杆菌患儿16例,所占比例为12.7%,包含宋内志贺菌患儿9例,所占比例为7.14%,福氏志贺菌患儿7例,所占比例为5.56%;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患儿6例,所占比例为4.76%;气单胞菌患儿4例,所占比例为3.17%;白
5、色假丝酵母菌患儿2例,所占比例为1.59%O3讨论婴儿腹泻疾病症状复杂,病因各种各样,患儿的表现也有差异。按照患儿致病菌以及患病的原因,患儿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形状不同的粪便[4]。若能够按照患儿的致病菌,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有效临床治疗,便可快速提高患儿的治疗疗程,从而减少腹泻患儿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和思想负担⑸。在本组患儿中,通过检验发现,导致婴儿腹泻最主要的致病微生物是病毒感染,所占比例为52.38%,在病毒感染中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所占比例为31.75%,其次是腺病毒感染,这2种病毒混合感染的情况在临床上也并不是很
6、少见到[5-6]o换句话说,在对婴儿腹泻这种疾病的治疗中,检测腺病毒是不能忽视的。与此同时,笔者还观察到,在不同季节的里,不同的病原体的发病率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病菌感染常常发生于夏季髙温季节,这可能是和婴儿在比较炎热的季节里喜欢吃生冷食物,让很多不清洁的食物进入其肠胃,以致其肠胃功能出现紊乱有关[7]。对于轮状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则常见于比较寒冷的季节,尤其在最冷的季节里更多见。轮状病毒可以通过粪口途径,进入婴幼儿体内小肠的黏膜细胞,从而破坏其肠道内的绒毛,减少其对水钠的吸收,导致腹泻。腺病毒为一种较新的致病菌,临床
7、上研究发现这种疾病的发生率和季节、年龄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8]。对此,笔者建议:在夏季腹泻婴儿可能存在不洁饮食的情况,所以在临床上对其治疗时,要重视细菌学的检测,而在秋冬季节里需要更加重视轮状病毒的检测,从而以更好地诊治患儿。儿科医生还要按照腹泻婴儿发病的实际情况,对其粪便的性质、每天患儿腹泻的次数等等情况给予综合判断,并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再给予选择用药治疗[9]。在治疗过程中不能随意乱用抗菌药物。对腹泻婴儿的诊治,也应重视从预防入手,结合其周围的生活环境,让家属注意患儿的食物卫生,并加强培养患儿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卫
8、生习惯。对于抵抗力比较弱的婴儿,应让其多运动,不断提高婴幼儿的自身免疫力,同时也可适当给婴儿使用疫苗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参考文献:[1]马振林•周口地区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学检测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6):119-120.[2]姜凯,姜锋.腹泻患儿粪便检测结果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