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先进热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先进热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展望第八次全国热处理大会特约专栏樊东黎(北京机电研究所,北京100083)摘要: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源有效利用、精确生产和优质高效等整体战略出发探讨了现代热处理技术蓬勃发展的形势,归纳了8个方面的“少无”,分别论述了各个“少无”的内含和应用,展望和预测了先进热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提出了热处理生产技术改造的主要途径。关键词:热处理技术;发展;展望;生产技术改造中图分类号:TG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426051(2004)0120006207Development
2、andProspectofAdvancedHeatTreatmentTechnologiesFANDong2li(BeijingResearchInsitituteofMechanicalandElectricalTechnology,Beijing100083,China)Abstract:Theflourishdevelpmentsituationoftherecentheattreatmenttechnologiesisdescribedherefromstand2pointsofenvi
3、ronmentandendurabledevelopmentstrategy,energycomsuption,exactprecisionandrepeatableproduc2tion,excellentqualityandhighefficientproduction(5E).Itissummarisedtotheeight“LessorNon”fordevelpmenttendencyandprospectofheattreatmenttechnologiesanddescribedin
4、detailoneveryside.Somemajorways(3R)forthereformofheattreatingproductiontechnologiesarealsoputforward.Keywords:heattreatingtechnologies;develpment;prospect;reformofproductiontechnologies1历史的回顾突出贡献。自俄国冶金学家D1K1切尔诺夫1868年发现钢在实用生产技术发展上值得回顾的有:①1890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
5、中有组织转变,F1奥斯蒙德用热分英国首次公布了制备不可燃气氛发生炉的专利,该气析法确定了钢的相变临界点温度以及合金状态图的建氛用于金属的光亮热处理,德国的A1富利1921年申立以来,热处理从工匠手艺发展为科学技术只有百余请了在井式炉中通氨渗氮的专利。②P1P1阿诺索夫年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无论是作为热处理基础的物在1837年就倡导用气体渗碳法,而经过100年后(1935年)前苏联的利哈乔夫汽车厂才有了第一台用理冶金理论还是实用生产技术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最值得称道的理论贡献是:①E1C1贝茵、P1
6、梅拉煤油裂解气的罐式连续渗碳炉;直到20世纪50年代和威列尔在20世纪20~30年代对钢和杜拉铝相变机才逐步取代了固体渗碳和用氰盐的液体渗碳。③前苏联的G1V1沃罗格金在20世纪40年代逐步把感应加制的系统研究成果。②P1德拜、G1V1沃尔富、W1G1热技术应用到炼钢、锻造加热和表面淬火热处理等领布赖格等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用X射线射法对域。④20世纪40年代末出现了用LiCl露点仪的碳势金属合金和其中相的晶体结构的一系列研究结果。③可控渗碳。⑤离子渗氮于20世纪30年代在德国就有G1V1库
7、久莫夫和萨克斯对低碳马氏体相变的晶体变了专利,而KlÊckner公司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才开化的共格特征进行了精确测定,确立了著名的马氏体发出商品设备,并推向工业应用。⑥20世纪60年代相变的晶体K2S关系。④金属晶体位错结构缺陷的初瑞士的H1魏斯发明了在井式炉中的CARBO2发现及其对强度影响规律的结论使物理冶金理论向更MAAG滴注可控渗碳法。⑦20世纪60年代中期,用微观和更量化的深度发展,解释了金属材料热处理强吸热式气(载气)、甲烷或丙烷(作富化气)并用CO2红韧化效果的机理,并启发了一
8、系列热处理新技术的开外仪测控炉气碳势的可控渗碳在汽车工业中得到推发,特别是各种类型的形变热处理新工艺。⑤柯俊、阿广。与此同时第一代的冷壁式真空加热油中淬火炉和隆松分别提出了贝氏体转变的无扩散—切变和扩散—真空渗碳炉问世。⑧20世纪50年代开发,60年代推台阶机制的两个针锋相对观点,徐祖耀、康沫狂、俞德广的被称作Tenifer或Tufftride商品名称的盐浴氮碳刚等人在贝氏体相变理论研究和开发贝氏体钢方面有共渗,使渗氮周期由数十小时缩短到1h~2h,可明显提高传动件的抗疲劳、耐磨性和抗咬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