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gis支持下的商河县景观格局研究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任务下达书(教师用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学号2007202006姓名宋彩英现将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下达书发给你,主要内容如下:一、毕业论文(设计)题目GIS支持下的商河县景观格局研究二、基本要求态度端正,思路清晰,工作积极;在导师的指导下,能主动查阅文献资料,调查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按照进程安排保质保量完成论文的相关工作;对前人工作有一定的改进,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三、推荐参考文献[1]田维渊,曾世斌,杨武年等.基于RS与GIS的雅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研究[J].现代测绘,2010,33(2):2
2、3~24.[2]卢磊,乔木等.基阜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格局特征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26(2):149~150.[3]郭晋平.周志翔.景观生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4~16[4]华昇,谢更新,石林等.基于GIS的市域景观格局定量分析与优化[J].生态环境,2008,17(4):1554~1559四、进程安排起迄日期主要内容2010年12月-2011年2月选题、调研、收集资料2011年3月1日-2011年3月20日论证、开题2011年3月21日-2011年5月10日写作初稿2011年5月11日-2011年5月31日修改、定稿、打印五、本毕业设计(论文)
3、任务下达书于2010年12月13日发出。毕业论文(设计)应于2011年5月31日前完成后交学院,由指导教师和评阅人分别评阅后提交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指导教师:2010年12月10日分管院长:2010年12月12日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学生用表)学生姓名宋彩英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班级2007.3学号2007202006题目GIS支持下的商河县景观格局研究指导教师汤庆新职称讲师学位硕士题目来源√指导教师推荐□自选□其它题目类别□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其它【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可行性分析】选题意义:景观作为地球表面空间布局的复合体,其变化不仅反应景观的结
4、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同时也是全球环境变化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信息系统使快速、准确地处理大规模空间数据成为可能,为景观水平上的监测与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因此,将GIS技术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相结合,在类型水平与景观水平上对商河县地区2009年的主要景观格局组分进行分析,以期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区域景观健康及维持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现状: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景观生态学理论共同形成了对大尺度生态系统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的独具特色的研究模式,使得景观格局变化研究逐步发展到定量化阶段,主要表现为运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对区域景观格局及动
5、态变化过程进行研究等方面。商河县景观格局研究还较少。可行性分析:基于商河县2009年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借助于GIS相关软件将其转为grid数据格式,并导入景观格局分析通用软件Fragstats3.3,以选择的景观格局指标进行计算,利用得出的各种景观格局指数来对商河县的景观类型和分布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主要问题和重点、难点】研究的主要问题:商河县主要景观类型;商河县景观格局分析和定量研究。重点:景观格局指数的选择、计算与分析。难点:商河县景观格局的人为因素影响和规划方向研究。【主要参考文献】[1]田维渊,曾世斌,杨武年等.基于RS与GIS的雅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研究[J].现代测绘,
6、2010,33(2):23~24.[2]卢磊,乔木等.基阜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格局特征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26(2):149~150.[3]亓兴兰,刘健,余坤勇等.基于RS与GIS的闽江流域森林景观格局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26(1):36~40.[4]郭晋平.周志翔.景观生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4~16[5]奚砚涛,谭海樵.基于GIS和RS的徐州市景观格局演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256~1257.[6]华昇,谢更新,石林等.基于GIS的市域景观格局定量分析与优化[J].生态环境,2008,17(4)
7、:1554~1559[7]商河县人民政府.商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年7月[8]ChengLiding,FuBojie.AnalysisofimpactofhumanactivityonthelandscapestructureinYellowRiverDelta:acasestudyofDongyingRegion[J].ActaEcologicaSinica,1996,16(4):337~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