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340104
大小:56.3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05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德育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德育启示【摘要】科尔伯格在继承皮亚杰道德发展三阶段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型。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是科尔伯格整个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西方道德心理学和德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我国德育也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关键词】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一、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认知一一发展的道德教育方法是由约翰•杜威提出的,并在后来的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得到发展。科尔伯格在继承皮亚杰道德发展三阶段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型。这一模型科尔伯格最初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而后经过多次修订。1981年,科尔伯格提出了最新的、最全面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型,道德发展阶段模型在《道德教育的哲学》中是这样阐释的:第一水平为前习俗水平。在这一水平,儿童已具备了用来辨别是非善恶的社会准则与道德要求,但是,处于这一水平上的儿童,主要是以行动的结果和自己的利害关系来做辨别的。这一水平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二是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儿童 会以权威人物的选择为辨别标准,权威人物赞扬的就是好的,权威人物批评的就是不好的。儿童们是依据是否受到惩罚或服从权力来做道德判断,在这一阶段,儿童们不会考虑惩罚或权威背后的道德准则,而是仅以自己的水平作出了避免惩罚和无条件服从权威的决定。在第二阶段中,儿童的道德判断发生了改变,主要是以自己的需要为准则,有时也会考虑到他人的需要。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作为判断的准则,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的,不利的就是不好的。第二水平为习俗水平。在这一水平,儿童已经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进而较为关心他人的需要。这一水平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或称为'‘好孩子”定向阶段,二是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儿童主要是以“别人是否喜爱、对别人是否有帮助以及别人是否称赞”来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确。在第二阶段中,儿童对普遍的社会秩序有了一定的认知,并通过强调服从法律来维持社会秩序,并且要求他人与他们一起遵守社会法则和尊重权威。第三水平为后习俗水平。在这一水平,人们不再理会权威人士所支持的某些准则,而是对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作出自己的解释,并且坚定地履行着自己所选择的道德标准。这一水平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二是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人们较为灵活看待法律,认为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意识到到法律与社会习俗 只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可以被改变的。在第二个阶段中,个人已经具有了有某种抽象的概念,并且这种概念超越某些刻板的法律条文的而成为个人较确定的道德准则。这个阶段的人们在进行道德行为判断时,同时以法律的道德准则和未成文的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为标准。总的来说,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型涉及的主要是道德判断的问题。其重要作用是充分应用了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来激起人们在道德认知过程中的冲突,并通过引导人们进行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思考,使得人们能在道德认知的过程中各抒己见,深化认知,进而提高道德判断水平。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是科尔伯格整个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其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是结构的差异性。科尔伯格通过对大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或同一个个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道德判断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依据道德发展的这种结构的差异特征,科尔伯格划分了个体的道德水平和阶段。这种个体道德判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道德结构的转化和质变过程。二是不变的顺序性。个体的道德发展顺序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这是道德发展普遍的且不变的规律。道德的发展始终按照不变的顺序向前,是依序发展,既不能逾越某个阶段也不会后退。文化、教育等各种外因并不是道德发展的 决定因素,不能改变道德发展的阶段顺序,只能影响个体的道德发展得速度。三是结构的整体性。道德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体,许多儿童在某一阶段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是某一个阶段的道德发展水平标志。并且,在道德行为中所反映出来的道德认识水平业余道德观念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这就说明了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水平是具有连贯一致性。四是层级的整合性。道德发展的阶段也是道德观念的不断分化与整合的过程,并最终形成共同的功能。道德发展的前一阶段的观念总是融和到下一阶段的观念中,通过去劣存优,发展成新一阶段的道德观念,因此新的发展阶段是指上是新旧阶段观念结合的综合体。任何个人的道德发展都有这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具有普遍性,它们已得到了许多纵向追踪研究和横向跨文化研究结果证实。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德育的启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西方道德心理学和德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我国德育也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一)德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科尔伯格关于道德教育的“认知一一发展”的方法表明了灌输在教育上必然是无效的。灌输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带 来良好的效果,反而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受教育者的思维,妨碍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发展,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科尔伯格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个人,教育活动是主体间的交往,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不同主体在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体现其内在属性,在平等而和谐的交往对话之中进行道德教育这种主体间道德对话的道德教育模式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式关系。我们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自由意志,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进步。即在教学中,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二)德育要遵循道德发展的渐进规律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型,道德总是按照普遍的且不变的顺序阶段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所以,在我们的道德教育中,一定要在遵循道德发展的渐进规律的基础上,其如其分地构建符合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道德目标与内容。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始终要掌握道德发展的规律,按照规律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年级实施具有差异的教育,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做好多层次区别教育,最终促使处于不同道德发展阶段水平的受教育者能够顺利地发展到新的阶段去。(三)德育要认清个体道德发展的所处的阶段及特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型,有助我们正确的认识个体道德发展所处的阶段及水平与特征。进而促进受教育者的 道德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使其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同时,教育者通过对受教育者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与水平进行分析并为其道德发展构建合理的目标与内容,加以有效的引导与教育,使得德育工作能有效地实施。(四)道德教师要充当'‘促进者”的角色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他要求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做一个“道德指导者”而非外部道德规则的“强制执行者”。教师在德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的引导学生,在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积极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五)德育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在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水平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教师这个外因并不能决定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因此,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杜绝一下两种情况的发生,一是将教师既有的道德观念强加给学生,结果使得道德教育失去了原有的教育意义;二是教师在没有充分了解学生道德发展的水平的情况下,阐述低水平的道德说理,使得学生产生消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所处的阶段与已有的道德水平,再根据其身心发展的规律,运用有效的德育法,实施有效的德育,进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参考文献 1科尔柏格著,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理论与实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9)3科尔柏格著,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P4114科尔柏格著,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P41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